导图社区 《金融学》(黄达著)课本知识总结
课本适用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硕;持续更新。
编辑于2021-03-06 23:02:36货币篇
I. 货币与信用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初识货币
一、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二、 货币在对外交往中 -- 外汇
国际贸易是国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因素。
对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付款以及对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收款,在大多数情况下却要用国际通行的货币来进行。
三、 货币流通
此收彼支,此支彼收,由此及彼,连绵不断。通常称为货币流通。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
一、 货币是几千年前才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的
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交换都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先是物物直接交换;然后通过媒介的交换。
在中国,最早的、比较定型的媒介是“贝”。
二、 古代货币起源说
西方观点
亚里士多德:“中介货物”;某种本身既属有用而又便于携带的货物。
中国古代观点
《管子 · 国蓄》:先王直接规定。
司马迁:货币产生于交换的发展之中。
三、 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分析货币起源的。
价值表现的过程也就是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过程,而起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则成为社会劳动的具体体现者。通过交换,价值取得了可以感受的外在形式,这就是价值形式的问题。
1|||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价值的表现纯属偶然。
2|||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物品经常与其他的多种物品相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种的其他物品表现出来。
就前者而言,交换对物品的所有者并非至关紧要,交换达成与否并不会影响生存。但就后者而言,交换对物品的所有者是生死攸关的。 物物直接交换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即所谓的“双重巧合难题”。因此,价值难于实现,劳动难以得到社会承认的矛盾就日益成为交换发展的桎梏。
3||| 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的价值。直接的物物交换就让位于通过媒介的直接交换:这个用来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马克思称之为一般等价物。随着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为交换而生产的关系,也就是商品生产关系便告确立。
4||| 价值的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想表现。从社会分工到私有制揭示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统一体,进而揭示价值的实质及其表现的必然途径。
四、 从交易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
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密切相关。
节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活动方式之所以是这样演化而不是那样演化,最终都可以从成本的节约找到解答。
物物交换:
使用货币交换:
第三节:形形色色的货币
一、 古代的货币
二、 币材
作为货币的商品应当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1||| 价值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
2||| 易于分割。即分割后不会减少其价值,以便与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
3||| 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需支付费用等
4||| 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
中国最早的货币金属是铜和金两种。
三、 铸币
铸币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四、 劣质铸币
为统治者解决财政收入、搜刮民财提供了一种措施。
五、 用纸做的货币
最早纸币:北宋年间的“交子”。
六、 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
银行券(banknote):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
纸币(paper currency,paper money):国家发行并强制行使的纸质货币。
二者的分工只体现在面额上:银行券多为大面额;国库发行的钞票则为小面额。
1935年,国民党政权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来又加上农民银行这四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是法定不兑现的银行券。人民币是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由刚刚组建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不兑现银行券,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的建立。
七、 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通过支票的收付,付款人在银行存款账户上的相应款项转化为收款人在银行存款账户上的款项;依据存款,收款人又可履行自己的支付义务。这样的过程称为转账结算。所以,这种可签发支票的存款被称为存款货币。
八、 外汇存在的种种形态
在对外收付的总额中,用外国钞票和硬币进行的也同样是一小部分。
在外汇中,有需用外币结清的票据,有在银行的外币存款。银行的外币存款,包括境内银行(本国的银行和外国在本国境内的银行)的外币存款和境外银行的外币存款。外汇的另一大块是以外币标示的有价证券。其中,主要是外国政府的债券、外国公司的债券和股票。
九、 计算机的运用、无现金社会和数字货币
JPM硬币:基于区块链技术,用于机构账户之间的即时交易和清算业务,是全球首款由银行支持的数字货币。
国际清算银行从四个方面对数字货币进行了分类与定义:
1||| 发行人:央行or非央行
2||| 货币形式:数字or实物
3||| 可获取性:广泛or受限
4||| 实现技术:基于账户or基于代币
央行数字货币分为三块区域:CB结算账户(通用)、CB数字代币(通用)、CB数字代币(批发)。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储备金一般使用基于账户的方式,对应“货币之花”中的CB储备金和结算账户。
第四节:货币的职能
一、 货币的职能主要有:
1|||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2||| 购买和支付手段
3||| 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二、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马克思把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定名为“价值尺度”。
三、 货币单位
最初的货币单位与衡量商品货币使用价值的自然单位是统一的。
黄金非货币化:20世纪70年代
四、 价格波动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并不意味着价格总能一丝不苟的表现价值。
导致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原因,其中其最大作用的是供求对比。
价格一般包含着价值和供求对比两个因素。
价格波动在市场机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指引着资源的再分配。
五、 货币购买力
价格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
货币购买力是对所有商品而言的,所以他不是某种商品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数。
各国不同货币购买力比较:现在有联合国国际比较项目提供的以美元为标准的购买力平价。
六、 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商品流通。
而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或被称为购买手段、交易媒介。
七、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作为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商品要求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从而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尺度;商品要求实际转化为与自己价值相等的另一种商品,从而需要一个为社会所公认的媒介。
当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一种商品来满足时,这种商品就取得了充当货币的资格。“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八、 支付手段
赊买赊卖,要以货币的支付结束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此时,货币已经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早先发生的流通过程结束。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就是起着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大宗交易是支付手段起作用的主要场所。其他还有国家财政、银行信用领域、工资和劳动报酬的支付等。
九、 流通中的货币
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都是处于流通中的现实的货币。所谓流通中的货币,指的就是这两者的总体。流通中的任一货币,往往是交替的发挥这两种职能。
1||| 用来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往往是已经实现了的价值的体现者,即曾发挥过流通手段职能;
2||| 而经过一次或几次支付后,又往往会再用来实现商品的价值,即再作为流通手段用于购买等。
十、 货币需求
与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形态不同,作为购买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必须要求有现实的货币存在,因此就有个货币需求的问题。
对于货币需求可表示为:PQ/V
作为媒介的货币,虽然要求是现实的货币,但由于他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他可以用有权威证明的符号来代替。若用M表示货币需求量,则有如下恒等式:
十一、 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不仅包括对现实流通着的货币 -- 包括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 的需求,事实上还存在着对保存价值的货币需求。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背景下,货币贮藏充当着调节流通中货币数量的蓄水池的作用。但这样的机制是以足够大的贮藏为前提条件的,而货币贮藏足够大的条件并非必然存在。
贮藏金银是积累和储存价值的古典形态。金银本身有价值,因而这种贮藏不论对是对贮藏者本身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价值或财富在货币形态上的实际积累。
随着现代货币流通的发展,人们除了以金银积累和保存价值外,主要还采用在银行存款和储蓄的方式;直接储存货币符号的也不少。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讲,这些方式同样有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意义,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则并不意味着有对应数量的真实价值退出流通过程静静的不动。
十二、 国际交往中的货币职能
只要是作为世界货币,货币必然是脱去了“本国的制服”而以贵金属本身的价值发挥作用。通俗解释,即实际是以贵金属(如黄金、白银)本身的成色和重量起作用。
第五节:货币界限说
一、 职能视角
马克思: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管子》:强调货币在流通和支付中的作用和特征。
亚当 · 斯密:货币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作为补偿货款和服务的手段;货币是在交换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等。
子主题
二、 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简化为,期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无论如何,回答货币的界说或定义问题,综合以下两点或可达到最起码的要求:
1||| 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的手段(隐含着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前提);
2||| 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
三、 货币与流动性
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的概念仅仅赋予了货币。
四、 社会计算工具
列宁曾把货币看作“社会计算工具”的表现形式。
五、 货币作为“选票”
西方经济学从货币信息指挥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把货币界定为选票。
六、 货币与财富
欧洲封建社会的晚期,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 --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而且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货币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七、 货币与法
我国古代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是国家或王权决定货币。现代类似的观点由这样一种定义反映出来:货币乃是法律规定的具有无限偿付能力的事物,即把法作为货币界限说、货币定义的决定性要素。
对于货币及其流通,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把法视为货币本质要素则是皮毛的。货币真正起货币作用,是由于他们在经济活动中已经是作为货币商品在起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国家以法强制推行也行不通。如果客观经济发展没有提供这种钞票流通的基础,法律并不能把他们创造出来。
八、 货币的权势与无货币的“理想”社会
九、 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通常是从能否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视角出发来具体确定界限。
十、 生产关系的体现
货币是根植于商品经济关系,体现并服务于商品经济关系,却不具有任何可能改变商品经济关系潜力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说:“物的货币形式是物本身以外的东西,它只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
第六节:货币制度
一、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这些方面:货币材料、货币单位、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额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
二、 币材的确定
国家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为币材,实际上都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
1816年英国正式宣布实行金本位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普遍实现了金本位制。20世纪30年代实际均转化为不兑现的货币制度。
三、 货币单位的确定
货币单位包括两个方面:
1||| 货币单位的名称
最早与货币商品的自然单位和重量单位相一致,后来由于种种不同原因,日益与自然单位、重量单位脱离:有的是保持原名,内容发生变化,有的则完全摆脱旧名,重立新名。
2||| 货币单位的“值”
比货币单位更重要的是确定币值。 当铸币流通时,就是确定一个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 当流通中只有不兑现的货币且尚未与黄金脱离直接联系的情况下,则是确定本国货币单位的含金量,或确定本国货币与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货币(如美元)的固定比价。 当黄金在世界范围内非货币化后,则是如何维持符合自身利益的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
四、 金属货币的铸造
朝廷铸造重量轻、成色差的铸币并强制百姓按铸币面值接受,从中就可形成财政收入。这样的收入被称为“铸币税”。
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经法令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的铸币厂铸成铸币;铸币厂代公民铸造,或不收取费用,或收取很低的熔炼打造成本;公民有权把铸币融化,但严格禁止私自铸造。
自由铸造的意义在于:可以使铸币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这实质上是利用货币贮藏作为调节流通货币量的蓄水池作用。随着流通中的贵金属铸币日益减少乃至完全退出流通,这种机制也就不存在了。
在中国,从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法币改革(1935年)以前,银元就是实行这一制度。
五、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
定规的、明确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区分的制度则是在资本主义货币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形成的。
无限法偿: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其含义是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无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取得这种资格的货币,在金属铸币流通时期是本位铸币,后来是不兑现的中央银行债券。虽然活期存款在经济生活中是被普遍接受的,但一般不享有法偿资格。
有限法偿主要是针对辅币规定的,其含义是: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六、 金本位制的发展史
在金本位制之前,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16 -- 18世纪)最典型的货币制度 -- 金银复本位制。
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该制度的不稳定性:当金、银铸币按照其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并行流通时,市场上的商品就出现了金、银两重价格,而这两重价格随金、银市场比价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为了克服由此造成的紊乱,很多国家用法律规定了金银的比价。这就是复本位制的典型形态。但金、银市场比价并不会由于法定比例的确定而不再变化。于是,“劣币驱逐良币律”(又称“格雷欣法则”)发挥作用 -- 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同样如此。
19世纪英国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典型的金本位制是金铸币本位制。
基本特点: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有的国家也铸银币,但银币限制铸造而且不具备无限法偿能力,从而不能像复本位制下那样与金币处于分庭抗礼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中已经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恢复金铸币的流通,较好的是建立了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是指达到一定金额的银行券可兑换为金块。
再一种是金汇兑本位制,即银行券只能兑换为可转换成金块的外币。
经过1929 -- 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任何形态的金本位制都不复存在,而代替他们的是不兑现的现代银行券的货币制度。
七、 中央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制度
在资本主义世界金本位制走向瓦解的同时,在苏联,根据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需要,建立起另一类型的货币制度。流通中的货币有两种:一是不兑现的银行券;二是可开具各种结算凭证的活期存款。
不兑现的银行券简称现金,活期存款简称非现金。
前者主要用于工资、服务支付,服务于消费品的分配。
后者这要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机关部队团体以及集体经济单位相互之间货币支付形式。
II. 货币需求
III. 货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