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章节思维导图,该导图内容分别为发病、内生五邪、基本病机三大块内容组成。详细地介绍了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主要元素和发病类型等内容,可供您学习参考!
这是一个关于中诊 望诊的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章节思维导图,病因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分享给大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病机
发病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的基本概念
与邪气相对而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统称,包括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
正气的作用
抵御外邪
祛除病邪
修复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正气与发病
正虚感邪而发病
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侯性质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的基本概念
与正气相对,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简称为“邪”,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各种致病因素
邪气的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失常
造成脏腑形质损害
改变体质类型
邪气与发病
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影响病情和病位
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
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退不发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
决定证候类型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发病
气候
地域
生活工作环境
社会环境
体质与发病
影响发病倾向
影响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
影响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精神状态与发病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感邪较甚
情志遽变
感受疠气
毒物所伤
急性外伤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复发
基本特点
临床表现类似于初病
复发的次数愈多,其宿根难除
大多与诱因有关
主要类型
疾病少愈即复发
休止与复发交替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
诱因
重感致复
食复
劳复
药复
情志致复
环境变化致复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肝风内动)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
肝阳化风
肝阳偏亢,或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致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本虚标实
热极生风
邪热炽盛,潘灼津液,劫伤肝阴,筋脉失常而动风。实风
阴虚风动
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而动风。虚风
血虚生风
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虚风
寒从中生
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
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
湿浊内生(脾虚生湿)
由于脾气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
津伤化燥
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津
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
火热内生
脏腑阴阳失调,而致火热内扰
病机
实火
阳盛化火
邪郁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
虚火
阴虚火旺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实病机
实
邪气盛
虚
正气不足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
实中夹虚
邪实为主,兼有正气虚损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去正虚
邪盛正衰
邪气相持
正虚邪恋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
阳偏盛
阳盛而阴未虚
临床表现以实热症为主
以热、动、燥为临床特点
阴偏盛
阴盛而阳未虚
临床表现以实寒症为主
以寒、静、湿为其临床特点
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衰)
阳偏衰
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
临床表现为虚寒证
阴偏衰
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
临床表现为虚热证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
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阳格拒(以阴阳偏盛为基础)
阴盛格阳
阳气极虚,寒盛于内
真寒假热证
阳盛格阴
热盛于内
真热假寒证
阴阳转化
由阴转阳
阴偏盛的寒证转化为阳偏盛的热证
多发于阳盛或阴虚阳亢的体质,或邪侵属阳的脏腑经络
由阳转阴
阳偏盛的热证转化为阴偏盛的寒证
多发于阳虚阴盛的体质或邪侵属阴的脏腑或经络
阴阳亡失
亡阳
亡阴
精气血的失常
精的失常
精虚
肾精和水谷之精不足
精的施泄失常
失精
生殖之精和水谷精微大量流失的病机变化
精瘀
气的失常
气虚
气机失调
气滞
脏腑气滞多以肺、肝、脾胃为多见
特点为闷、胀、痛
气逆
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气陷
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上气不足
中气下陷
气闭
多发病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
气脱
亡阳、亡阴
血的失常
血虚
失血过多
生成不足
消耗过多
血行失常
血寒
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
血热
热入血脉,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灼伤血脉,迫血妄行
血淤
血液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
疼痛,且痛有定处
出血
精气血关系失调
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精气两虚
精血不足
气滞精瘀和血淤精阻
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津液失常
津液不足
热邪、燥邪伤津
丢失过多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形成的病变
湿浊困阻
痰饮凝聚
水液贮留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水停气阻
气随津脱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血虚水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