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无条件服从实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无条件服从系列实验。全19个实验,包括书中的实验操作结果和部分推论分析。
编辑于2021-03-10 14:25:18对权威的服从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实验基础理论
人类社会中,最广为接受的一个道德原则
不应该向一个无害、无威胁的无助个人施加痛苦
经典无条件服从实验
实验设计和前期准备
实验对象
受试者来自员工、管理者和专业人士三个类别,近三分之二被定义为服从受试者,代表普通群众。(受试者本人不带有任何攻击性的特别倾向)
实验目的
找出面对一个明确的道德上的意义,人们会在什么时候反抗权威,又会如何进行反抗
在可测量的具体情境下,受试者的行为可以持续到什么时候?在这个情境中,他被要求向一名反抗的受害者施加越来越强烈的痛苦,他会在哪个时刻拒绝服从主试的命令?
实验预期
受访者心理
认为大部分人都很善良,不想伤害无辜的人。
除非以外力或威胁的强迫,否则,个人是其行为的主要来源。
关注点是个人的自主性,而不是他所处的具体环境。
寻找若干受访者预期自己的实验行为
受访组:心理学家、大学生、不同职业的中产阶级成年人
所有110位受访者都认为,他们会在实验程序的某个点停止服从主试
让受访者预期他人的行为
排除因要面子而造成的偏差
受访组:精神病医生、行为科学的大学毕业生和教师、大学二年级学生和中产阶级成年人
他们认为几乎所有受试者都会拒绝服从主试,只有病态的偏激者才会持续到使用最高电击,人数不会超过1%~2%。
其中精神病医生组认为,大多数受试者使用的电击级别不会超过第10级(150伏特,受害者在此刻会首次明确表达希望结束实验),大约4%会达到第20级,只有千分之一左右的人会坚持到最高级别电击。
实验预期表格
左边是预测自己的实验行为,右边是预测他人的实验行为
实验具体操作
两个人来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其中一个将被指定为“教师”,另一个则是“学生”。由抽签来决定角色的分配。之后,学生被领到一个房间,坐在椅子上,他的手臂被绑起来,防止做出过激活动。然后,将一个电极与他的手臂相连。实验人员告诉他,他将在实验中学习一组单词配对,每出现一次错误,就要受到一次电击,随着错误的出现,电击强度不断加大。”。实验人员对实验目的的解释是:本实验研究的是惩罚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随着实验的进行,接受点击的学生开始表示不适感。在75伏特,学生会嘟囔;120伏特,学生会进行口头抱怨;在150伏特,他会要求停止实验。随着电击强度的加大,他进行了持续的抗议,强度和情绪不断加强。到了285伏特,他的反应只能用“极度痛苦的尖叫”来形容了。
而实验的关注点其实是教师。教师在目睹学生被绑到椅子上后,被带到主实验室,坐在一个非常醒目的电击器面前。电击器上面有30个开关,从15伏特“轻度电击”一直到450伏特“危险——强烈电击”。教师被告知,他将对另一个房间中的学生进行学习测试。一旦学生的回答错误,教师就要对她进行一次电击。从最低电量开始,然后,学生每答错一个问题,就增加一个电击程度。
在实验中,教师是不知情受试者;而学生,或者说受害者,其实是一个演员,他不会真正受到电击。为了使受试者相信这一点,抽签桶里只有教师的角色,并让选定的受试者先抽。剩下的演员,自然就担任起学生的角色。
实验具体操作图示
实验结果
尽管很多受试者感到极度紧张,很多受试者都向主试表达了抗议,但是很大一部分受试者坚持到了最后,对学生施加了电击器上最高级别的电击
结论
成年人完全自愿、无限制地服从着权威的命令
实验变体
实验情景三个关键要素
位置
地位
行为
实验1~4:改变受害者与受试者的距离
实验变量
实验1:远距离反馈实验
实验操作区别:受害者在本情境中没有发出口头抱怨,并与受试者安排在不同的房间,受试者看不到他,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只通过提示器的信号显示他的答案。但他会在300伏特时敲打实验室的墙壁做出反抗。到了315伏特,他停止敲击墙壁,也不再给出任何答案
实验结果:在40名受试者中,有26人完全服从了主试的命令
问题:敲墙的含义不够明确
预备实验
实验操作区别:受试者可以通过一面涂银的玻璃隐约看到受害者。
实验现象:当受试者电击学生时,他经常把目光移开,大幅度转过头,表现出窘迫的情绪。
实验2:声音回馈
与实验1相同,只是加入了受害者的声音反抗(可以清楚地听到受试者的抱怨)
实验3:接近
受害者与受试者处于一个房间中,两者的距离只有几英尺远
实验4:接触
受害者在接触电击时,必须亲自把手放在电击盘上。当后期受害者拒绝将手放在电击盘上时,将由受试者把他的手按在电击盘上。
实验现象
随着与受害者距离的拉近,服从的比例也随之下降。
实验1~4结论:推测可能因素
移情暗示
一、目睹受害者的痛苦,这一视觉线索可能会激发受试者心中的移情反应,让他更加完整地体会到受害者的感受。
二、移情反应本身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推动受试者希望尽快结束移情反应的产生条件。
移情暗示随着实验系列的情景变化而不断加强
认知场的否定和缩窄
远距离情景缩窄了受试者的认知场,受试者将受害者置于意识之外
交互场
他能看到我们对他施加伤害行为可能会让我们产生羞愧或罪恶感,从而停止正在做出的伤害行为。
受试者可能感受到,他在受害者的意识场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因此,受试者会变得更加窘迫、更具有自我意识,从而抑制了他对受害者的惩罚
行为感受统一性
在远距离情景中,受试者很难看到自我行为与他人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在近距离情景中,这一统一性得以逐渐呈现
初级群体结构
将受害者置于另一个房间,不仅拉远了受害者与受试者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受试者与主试之间的距离。主试与受试者形成了一种初级群体结构,受害者被排除在这个结构外
随着受害者与受试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两者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联盟关系,一起站到主试的对立面
习得行为倾向
实验室发现同窝实验老鼠之间很少打斗。Scott(1958)认为这是一种被动抑制,通过不反抗,就学会不去反抗。
可能性一:只有在与他人近距离接触的条件下,习得不去伤害别人,可能并不适用于物理上远距离的人的情景。
可能性二:对物理上近距离的人进行攻击,可能会导致报复性惩罚,从而消除最初的反应形式。相比之下,对远距离的人采取攻击行为,很少会导致报复
实验5:更换实验情景
实验变量
实验地点:设备先进的耶鲁大学交互实验室→看上去很普通的实验室
学生的声音回馈:除了痛苦的喊叫再加入自己心脏有问题的话
为反抗提供更多合法理由,让反抗的行为更加强烈、更有必要
实验结果
没有大幅度增加反抗的比例
实验6:角色转换
实验变量
第一组:主试表现得生硬、强势、一脸学究气;受害者正好相反,温和善良,和蔼可亲
第二组:人员性格特征则与第一组相反,温和的是主试,强硬的是受害者
实验结果
个性变化并没有对服从结果产生影响,主试和受害者的个性特征不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实验7:与权威的距离
实验结果
实验特殊现象
尽管受试者持续进行实验,但有几名受试者是假的电击程度要低于要求值,他们违反了正确的程序,并且隐瞒了主试
他们发现了一种更容易的解决冲突的方法,而不是与权威公开决裂
服从比例明显下降
实验5中的服从受试者人数(26人)几乎是实验7中服从人数(9人)的3倍。
结论
权威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会对受试者的服从或反抗产生强大的影响。
服从一个具有破坏性的命令,某种程度上与权威和受试者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变量
主试位置:坐在距离受试者几英尺远的地方→做出初步指导后,就离开实验室,通过电话下指令。
主试在实验的前半部分离开实验室,通过电话下命令;当受试者拒绝施加更加强烈的电击后,他会出现在受试者面前。
当他再次出现,经常会导致一些受试者继续服从
实验8:女性受试者
实验对象全部为女性
实验预期
女性会比男性更难以伤害无辜的受害者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屈服于权威
服从率与男性没有显著区别
实验9:受害者有限责任契约
实验变量
在被害者被绑在椅子上之前,主试会向学生和受试者告知实验的性质,然后让两人签署一个豁免书。接着学生会提出反对意见,并对主试说再见心脏有问题。因此,主试必须同意他提出的一个条件。条件就是:如果他要求实验停止,实验就必须停止。
然后在实验中,主试会忽视受害者的请求,要求受试者继续实验。
实验结果
40名受试者中,有16人服从主试直到最大电击。
与控制条件相似的情景6相比(20人服从),反抗的比例有所加大
但这可能是一个偶然变量
社会契约准则是行为的一个微弱决定因素
受试者意识到对受害者的行为不公平,但他们允许主试以他认为合适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实验10:机构背景
实验变量
实验室搬到了附近的工业城市布里奇波特的一栋办公楼里,并完全抹去了与耶鲁大学的联系
实验结果
受试者的紧张程度没有明显降低
受试者对受害者感受痛苦的估值,略高于耶鲁实验
服从比例有所降低
不存在显著差异
数据
完全服从的受试者占比:布里奇波特48%,耶鲁65%
结论推断
如果一个命令具有潜在破坏性或危害性,那么,它必须发生在特定类型的机构框架中,才可能被认为是合法指令。无需是一个特别声誉显著、地位高尚的机构,就可以实现命令的合法性。
或许,人们在判断机构合法性的时候,判断标准是它所属的专业类别,而不是在这个类别中的资质排名。
如果能在其他的情景中,进行比布里奇波特实验更深入的研究,完全消除机构对主试的支持,应该更具价值。
实验11:受试者自由选择电击级别
实验变量
与实验5基本相同,唯一变化:受试者被告知在惩罚学生时,可以自由选择电击级别
实验结果
整体显示,绝大多数受试者只向学生施加了最低程度的电击
实验12~13a:改变位置
实验12:学生要求被电击
实验变量
学生要求被电击,主试禁止电击学生
实验结果
所有受试者都没有听从学生的要求,而是在主试的命令下停止了电击
实验13:普通男人下命令
实验变量
加入一名伪受试者担任记录员。同时,主试在整个过程中,不会指示应该施加哪个级别的电击。这时,主试会接到一个事先安排好的电话,离开了实验室,并在离开前指示,实验过程将被自动录音,希望受试者继续实验。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消除命令权威的来源。
虽然主试不在场,但权威的影响依然存在
实验结果
20名受试者中,有16人拒绝服从普通人的要求
实验13a:受试者旁观
实验变量
那名负责记录时间的伪受试者假装表示对受试者的拒绝服从行为不满,对受试者说,如果受试者不愿这么做,就由他来完成电击学生的任务。然后让受试者去记录时间,增加坐到电击器前。
因此,受试者不必亲自执行,而要目睹富有攻击性的伪受试者全心全意地执行自己的想法,不断提高电击级别。
实验结果
16名受试者中,所有人都对伪受试者的这种行为表示了抗议,有5个人为了结束伪受试者的行为,甚至对电击器和伪受试者进行了深度干预(有几人试图切断电源,有4个人与伪受试者产生了肢体冲突)
但在其他权威在场的实验中,所有受试者都表现出顺从和礼貌,即使是反抗受试者,也会与权威保持着礼貌甚至是恭敬的关系
实验14~16:改变地位
受试者的行为由占据更高地位的人所指引。
所谓的权威,是他在一个社会化定义的情景中,占据了特别的行动位置
实验14:权威变成受害者,普通人下命令
一个小孩穿上将军的靴子
实验变量
设置情景:前半部分流程相同,但当主试描述学生会受到处罚时,学生提出异议。并提出,要求主试先经受住这个实验,然后他才愿意尝试。受试者向主试施加电击,学生则坐在一旁。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要求实验继续。
实验结果
在主试第一次进行抗议时,所有受试者的反应相同,都停止了实验,拒绝进行任何电击
此外,很多受试者还会快速跑到另一个房间,帮助主试,为他松绑
受试者反馈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反应
人们认为自己遵从的是道德,其实是权威
实验15:两个权威矛盾的命令
实验变量
受害者将面对两位主试,两人外表差距不大。之后的每一个步骤和标准实验一样,直到电击级别达到150伏特,两位主试的共性出现变化(受害者就是在这个点进行了第一次激烈的反抗)主试2给出了继续实验命令;主试1则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命令。
实验结果
20名受试者,1人在两名主试产生分歧前停止,18人在主试出现分歧时停止,另1人在分歧后提高了一个电击级别,然后停止。
特殊现象
有的受试者会试图明确这两个主试谁的权力更大。不知道谁更有权威,会让受试者感到不适
受试者会对来自上一级的信号做出反应,但会忽视来自下一级的信号。一旦来自上级的信号被“污染”,等级体系的连贯性就受到破坏,同样也破坏了对行为的管理效率
实验16:两个权威一个扮演受害者
国王被关进地牢
实验变量
受试者同样要面对两位外表和外在权威感相似的主试。实验开始前,两名主试告诉受试者,需要等待另一名受试者。然后,电话响起,说另一位受试者无法参加实验。而当晚必须完成数据的收集。一名主试建议,不妨由他们两位主试中的一人担任受害者的角色。并以扔硬币的方式决定谁来担任受试者。接着走形式的抽签让主试成为学生,之后,他被绑在椅子上,实验开始。
实验结果
绑在椅子上的主试比不是权威的普通受害者所获得的待遇好不到哪儿去。
除了一例,其他受试者均完全忽视他的命令
实验17~18:群体效应
本实验定义
从众
受试者与具有同等地位的人在一起时的行为,其他人没有权利指挥他的行为。
服从
受试者服从权威的行为
实验17:两名同伴反抗
实验变量
实验中将增加两名教师的角色(均为伪受试者:教师1和教师2,教师3是不知情受试者,他将负责阅读单词配对和电击学生的任务)在150伏特电击级别之前,两名同伴(伪受试者)服从了主试的要求。当受害者在第一次进行激烈抗议时,教师1告诉主试,由于学生出现抱怨,他不想参与实验。主试坚持让他继续,但教师1没有服从命令,而是站起来走到房间一角。主试试图让他回到任务中,但是没有成功。于是,主试指示剩下的两名受试者继续完成实验。
在电击级别14(210伏特)之后,教师2表示他很担心学生,拒绝再参与实验。主试命令他继续,但他说:“我愿意回答你的任何问题,但不愿意违背他的意愿电击他。我不愿再参与这件事情。”于是他也离开了电击器前的椅子,坐在屋子对面额一个角落。
实验结果
40名受试者中有36人反抗了主试(而在没有群体压力的对照实验中,反抗人数是14)
在之前的所有实验变体中,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如此有效地削弱主试的权威
推论分析
同伴向受试者灌输了反抗主试的思想
在之前的实验中,受试者独自一人,他不清楚反抗主试是一种奇怪的行为,还是经常发生。在看到两个反抗实例后,他意识到,反抗是这个情景中的自然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始终有一个疑问:违背他人的意愿对其施加惩罚是错误的,即使在心理学实验环境之中也是如此。而同伴的反抗行为,从社会化的角度,证实了受害者的怀疑
尽管同伴放弃了实验,但仍留在实验室中。不知情受试者在这之后施加电击,会导致两名同伴对他的不认同
如果两名同伴始终参与实验,电击受害者的责任就会被群体成员分担。同伴历来,责任完全由不知情受试者承担
不知受试者目击了两个反抗案例,意识到反抗主试不会带来不良后果
主试无法让两名同伴服从并继续实验,这可能削弱了主试的权利
实验18:同伴施加电击
实验变量
电击学生的任务不再由不知情受试者完成,而是交给了一名伪受试者
实验结论
40名受试者,只有3人拒绝坚持到实验最后
分析推论
在一个破坏性的官僚系统中,聪明的管理者会对下属进行安排,只派最无情和情感迟钝的人直接参与暴力。由于大部分下属远离了残忍的实际行动,发挥的是辅助功能,因此不会感到压力。
他们会在两个方面免除直接对行为结果承担的责任
合法的权威对他们的行为作出了完全授权
他们没有亲自进行残忍的实际行为
推论:如果一个人只是邪恶行为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远离行为的最终结果,在心理上更容易忽略自我的责任。
通过这种方式,整个人类行为被分解成了片段,没有一个人是邪恶行为的决策者来直面行为的结果。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全部消失了。 也许,这就是现代社会中有组织恶行的最常见特征
实验结束——受试者的反馈
受试报告的最大紧张感和压力
集中在中心和最高数值附近
参与实验的调查问卷
84%的受试者表示他们很高兴参加了这次实验;15%的受试者表示他们的感觉比较中性,只有1.3%的受试者表达了负面的看法
80%的受试者认为,应该进行更多这种类型的实验;74%的受试者表示,参与实验让他们学到了一些对他们个人而言很重要的东西
大多数情况下,受试者施加给学生的电击程度,与他们愿意接受的测试电击程度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对受试者造成极端压力
没有迹象显示参与实验对受试者造成了伤害,没有找到任何创伤反应的证据
受试者今后可能无法再信任成人权威
主试仅代表的是让另一个人做出可怕行为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