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维导图,包含私人讲学的兴起、孔子、墨家、荀子、孟子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11-04 11:51:33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学兴起
一、 原因
1. 士阶层的出现
各诸侯国为了扩张去"养士",自由民想成为“士”,导致私学兴起
2. 官学衰落,学术下移
(1) 贵族(世袭制)继承,不重视教育
(2) 王权衰落,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3) 知识分子失去原来地位,把知识带到民间,出现“学术下移”
3. 生产力发展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促进奴隶制解体,随后政治经济下移促使文化下移,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二、 意义
1. 自由(总原则):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办学,自由竞争
2. 教育特点:打破了“学在官府”,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教师成为了专门职业
3. 教育内容与方式
(1)内容不局限“六艺”
(2)场所不固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
4. 教育思想:促进了百家争鸣
5. 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奴隶除外)
三、 发展 (表现)
1. 养士之风盛行
促进私学发展,执政者“礼贤下士”
2. 促成了“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促进私学发展(相互促进),推动文化学术思想发展
稷下学宫
一、 简介
战国时期的齐国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稷门创办的高等学府;百家争鸣的中心缩影,养士之风制度化的终极体现;著名的文化、教育和学术中心
二、 性质
1. 官家操办(办学目的、主办者),私家主持(教学和学术活动)的特殊形式学校
2. 讲学、著述、育才、咨政议政于一体的高等学府
(1) 讲学:自由讲学,自由求学,定期举办集会
(2) 著述:著书立说与讲学互为表里
(3) 育才:育才制度化,有目的、组织、计划保证人才培养
(4) 资政议政:资政议政作用突出,是办学目的的政治性体现
三、 特点
1. 学术自由
(1) 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教师)
(2) 自由择师,学无常师(学生)
(3)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4) 各家各派,地位平等
(5) 相互争鸣与吸收
2.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1) 物质待遇高
(2) 政治待遇高:不治而议论
3. 不治而议论
(1) 含义:不做官,畅所欲言
(2) 意义
1||| 君臣关系 变成 师友关系
2||| 政治待遇高,教师更自由、独立
3||| 干政议政作用明显
4. 管理规范
中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四、 意义
1、促进战国思想和学术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
一、 教育实践
1. 办私学
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2. 编订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继承并发展了西周的“六艺”,奠定儒家教学的内容基础
二、 教育作用
1. 对社会 (庶、富、教)
(1) 中国古代教育史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2) 先庶(较多的劳动力)—》、再富(人民丰富的物质生活)—》、再教(伦理道德教育)
2. 对个人 (性相近,习相远)
(1) 含义:性(先天素质)、习(后天教育与环境);人出生时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是后天教育和环境使人有很大差别
(2) 教育作用与人性
1||| 生而知之者(上智)
2||| 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中人);教育对中人起作用
3||| 困而不学(下愚)(奴隶和女子)教育不起作用,孔子思想的局限
(3) 评价
1||| 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作用
2|||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思想,促进了人们求学积极性
三、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1. 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教育目的的简述,是其弟子子夏说的,代表孔子的教育观点
2. 含义
(1) 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
(2) 做官条件(优)—》德才兼备的君子
(3) 教育的政治目的:培养官员
3. 意义
(1)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思想,促进了人们求学积极性
(2) 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直到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四、 教育内容
1.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 特点
(1) 偏重文事
(2) 偏重社会人事
(3) 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局限)
3. 评价
孔子不把宗教内容列为教学内容,这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
孔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制造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
1. 因材施教
(1) 孔子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2) 含义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 前提条件
1|||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2||| 了解学生的特点
与学生谈话
个别观察
2. 实事求是与好学
3. 学思行结合
(1) “学而知之”,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2)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倦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初步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3) 学以致用,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4. 启发诱导
(1)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①愤:心求其通而未得之意
②启:开其意
③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④发:达其辞
(3) 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才能开其意,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才能达其辞
六、 论教师
1. 学而不厌
保持求学积极性,教人的前提条件
2. 诲人不倦
保持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热爱教学
3. 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身教)
4. 爱护学生
信心,公正,关心,尊重
5. 教学相长
最初指教师在教学中成长发展。后来引申为师生共同切磋进步
6. 温故知新
(1)掌握过去的知识,借鉴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问题
(2)在温习旧知识时,有新体会新发现,注意继承和创新
七、 道德教育
1. 内容:“礼”与“仁”
仁: 孔子提出最高的道德准则
礼:道德规范
“礼”为“仁”的形式,“仁”为“礼”的内容
2. 原则与方法
(1) 立志:有志向,不过多计较物质生活,为社会尽义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 克己:严格要求自己,合乎道德规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 力行:言行一致,重视道德实践 (言必信,行必果)
(4) 中庸: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过犹不及)
(5) 内省:反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改过:正视错误,勇于改正(过则勿惮改)
八、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1. 简介
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论述
2. 含义
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可入学受教育
3. 实践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十条干肉见面礼)
4. 意义
(1) 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了平民,促进了人们求学积极性
(2) 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促进文化发展,对百家争鸣有促进作用
九、 历史影响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毕生从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1、教育方面
(1) 教育实践
(2) 教育作用
(3) 教育目的
(4) 教育内容
(5) 教学方法
(6) 论教师
(7) 道德教育
(8) 教育对象
2、社会方面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学派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孔子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这种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3、文化方面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以促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4、国际影响力方面
保持人格化的思想家在西方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东方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论语》也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孟子
一、 教育实践
思孟学派代表人物,继承发展孔子思想,主张“仁政”
二、 教育作用
1. 对个人 (性善论)
(1) 肯定人性本善(人要有四心)
1||| 恻隐之心(仁)
2||| 羞恶之心(义)
3||| 恭敬之心(礼)
4||| 是非之心(智)
(2) 人非生而向善,而是有“善端”,向善的可能
(3) 教育的作用(扩充善性)
1||| 存心养性:发展“善端”
2||| 求放心:寻求失落的良心
(4) 意义: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2. 对社会
(1) “行仁政,得民心”重要手段
(2) 扩充每一个人善性——》达到国泰民安
三、 教育目的
1. 明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性质:宗法的社会伦理教育
2. 理想人格 (大丈夫)
1. 简介
孟子关于人格理想的描述
2. 描绘
(1) 要有高尚的气节:只向真理低头,不向权贵低头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 浩然正气: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
3. 获得途径
(1) 持志养气:有远大志向,善言善行的积累
(2) 动心忍性:逆境磨砺人格
(3) 存心养性:发善端的途径
(4) 反求诸己:反思,严于律己
四、 教育方法
1. 专心致志
人们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而不是其天资高低
2. 教亦多术
(1)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及时点化、成就德行、发展才能、答其所问、间接教育)
(2) 创造性提出“无言之教”
3. 盈科而进
学习和教学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 深造自得
独立思考,独到的见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治理好国家(内发论的观点)
荀子
一、 教育实践
“三为祭酒”,继承和改造“六经”,口口相传恢复儒经
二、 教育作用
1. 对个人:性恶论 (人性恶端说)
(1) 性伪之分
1||| 性: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
2||| 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3||| 人本性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果听任本性不加节制——》恶
(2) 性伪之合
“性”与“伪”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人可以被教育向善
(3)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通过教育改变恶性,化恶为善,成为高尚的人
2. 对社会
使每一个人“化性起伪”——》达到国泰民安
三、 教育目的
1. 大儒
(1) 知识广博
(2) 由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问题——》治理好国家
2. 评价
体现了选才标准以人的才德获得社会地位
四、 教育内容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重《礼》
五、 教育方法/学习观 (闻见、知、行)
1. 关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几个环节。荀子认为学习当始“闻见”而完成于“行”(外铄论)
2. 内容
(1) 闻见
学习起点
(2) 知
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3) 行
实践,学习的最高阶段
“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举一反三)
六、 论教师
1. 最为提倡尊师
(1) 地位是治国之本,地位提高到天、地的地位
(2) 对教师无条件服从,“师云亦云”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 要求
(1) 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2) 有尊严而令人起敬
(3) 德高望重
(4) 讲授有条理而不违师法
3. 师生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强调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4. 评价
尊师思想,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墨家
一、 教育实践
“农(农民)与工肆(小手工业者)之人”的代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兼爱”“非攻”思想
二、 教育作用
1. 简介
墨子关于教育作用的简述,他以染丝为例,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作用下的改变和形成
2. 对个人 (素丝说)
(1)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2) 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的,生来的人性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颜色的染缸,就染成什么颜色的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强调教育与环境的重要性
3. 对社会
建立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4. 评价: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的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三、 教育目的
1. “兼士”或“贤士”
2.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上说下教,传播思想)、博乎道术;道德+逻辑思维+知识需求的人
四、 教育内容
1. 科学与技术教育
包括生产、军事、自然科学的学习
2. 逻辑思维训练(三表法)
(1) 学习历史的经验和知识
(2) 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
(3) 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和言论是否正确
3. 政治和道德教育
4. 文史教育
五、 教育方法
1. 主动(主动说教)
“虽不叩则必鸣”,强调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忽视了启发式方法和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2. 创造(善述善作)
(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古代的好东西要继承也要创新
教育论著
大学
1. 简介
出自《礼记》,思孟学派所著,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是大学教育的纲领
2. 内容
(1)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 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表述
2||| 明明德: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
3||| 亲民:由己及人,治民也要爱民
4||| 止于至善(目标):每个人在不同身份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
(2)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步骤,描述了人生修养学习的顺序
2||| 格物、致知:是基础,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3||| 诚意:人的意念和动机要纯正,端正学习态度和动机
4||| 正心:不受情绪左右,保持认识的中正
5||| 修身(过渡)
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个人修养从内到外的过渡,从明明德到亲民的转折点
6||| 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止于至善、是外部的修养、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3. 特点
(1) 层次性
对人的要求 从低——高、简——复、自身——》他人——》社会
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三纲领”与“八条目”环环紧扣,极易被人理解、接受和实行
(2) 对儒学者高道德要求
表现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并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
(3) 成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为政有极大的影响
中庸
1. 简介
出自《礼记》,思孟学派所著,论述人生哲学与修养,提出“中庸之道”
2.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生来就具有善良本性,顺从发展善良的本性叫道,人性要得到保存和发展是需要依靠教育来实现
3. 中庸
(1) 最高道德准则:“中庸”
“两段执其中”,“过犹不及”
(2) 含义: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4. 人自我完善的两条途径
(1) 自诚明谓之性,或“尊德性”
内心真诚——》明白道理
内发论,向内省察以助外向求知
(2) 自明诚谓之教,或“道问学”
明白道理——》生发诚心
外烁论,外向求知以完善本性
两者相辅相成
5. 学习过程 (学问思辨行)
(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3) 继承了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4) 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
6. 评价
(1)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
(2)提出了对后世更有影响力的为学的顺序
(3)局限性(思想保守性、缺乏锐气)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影响巨大
学记
一、 简介
出自《礼记》,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二、 教育作用与目的
(1) 对社会“化民成俗”
教化人民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的社会习俗
(2) 对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对个人有目的、计划的培养,使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智慧,从而去维护国家利益
(3) 特点:体现了儒家教育与政治结合
三、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 教育制度
学制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体制建学
学年
①两段、五级、九年
②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2) 视学与考试
视学
天子定期视察学宫参加开学典礼,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
循序渐进
德智并重
四、 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原意为教师单方面通过教而学——“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 长善救失原则
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帮助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 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应当引导而不是牵制他;勉励而非压抑他;帮助他打开思路去思考,而不是告诉答案
4. 豫时孙摩
1|||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2|||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按年龄特征+心理状态适当安排内容
3|||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根据知识难易程度、逻辑来施教
4||| (相互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5. 藏息相辅
要劳逸结合,课内学习+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五、 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六、 教师 (尊师重教)
(1) 原因
1|||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所有人都是老师教出来的,教育为治术就离不开好老师,要“师严”——要尊师
2|||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把为师、为长、为君视为一个逻辑过程,是为师成为为君的一种素质、一项使命,使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
3|||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会懂得相亲相爱
(2) 教师要求
①学识是为师的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②懂得教育的成败的原理可以成为师
③善于分析目标和学生的基础,采取针对性教学
④教学相长
(3) 教学相长
原意为教师单方面通过教而学——“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七、 评价
1. 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2. 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显著
3. 综上所述,学记中有丰富的教育思想,既讨论了教育管理制度,又讨论了教学思想,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