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四书五经
第二章 -四书五经,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哟!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哟!
第三章 -董仲舒,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二章 -四书五经
大学
1. 简介
出自《礼记》,思孟学派所著,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是大学教育的纲领
2. 内容
(1)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 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表述
2||| 明明德: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
3||| 亲民:由己及人,治民也要爱民
4||| 止于至善(目标):每个人在不同身份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
(2)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步骤,描述了人生修养学习的顺序,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
2||| 格物、致知:是基础,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3||| 诚意:人的意念和动机要纯正,端正学习态度和动机
4||| 正心:不受情绪左右,保持认识的中正
5||| 修身(过渡)
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个人修养从内到外的过渡,从明明德到亲民的转折点
6||| 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止于至善、是外部的修养、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3. 特点
(1) 层次性
对人的要求 从低——高、简——复、自身——》他人——》社会
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三纲领”与“八条目”环环紧扣,极易被人理解、接受和实行
(2) 对儒学者高道德要求
表现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并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
(3) 成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为政有极大的影响
中庸
出自《礼记》,思孟学派所著,论述人生哲学与修养,提出“中庸之道”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
2.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生来就具有善良本性,顺从发展善良的本性叫道,人性要得到保存和发展是需要依靠教育来实现
3. 中庸
(1) 最高道德准则:“中庸”
“两段执其中”,“过犹不及”
(2) 含义: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4. 人自我完善的两条途径
(1) 自诚明谓之性,或“尊德性”
内心真诚——》明白道理
内发论,向内省察以助外向求知
(2) 自明诚谓之教,或“道问学”
明白道理——》生发诚心
外烁论,外向求知以完善本性
两者相辅相成
5. 学习过程 (学问思辨行)
(1) 出自中庸,中庸出自礼记,相传思孟学派所作,是讨论人生哲学与修养的一本书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4) 继承了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5) 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
6. 评价
(1)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
(2)提出了对后世更有影响力的为学的顺序
(3)局限性(思想保守性、缺乏锐气)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