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教程(2)
本思维导图整理归纳了《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二版第五到十五章的有关内容,包含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等等,列出详细的知识要点,可以辅助书本一起学习!欢迎采纳!
编辑于2021-03-13 17:31:35传播学教程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定义:(ins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施拉姆引用温德尔•约翰逊总结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人既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既有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又有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人的身体即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
日本学者渡边一央提出,人的视觉信息处理模式充分的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统性。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从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能够思维的人,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性感应
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性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人内传播具有以下环节和要素构成
感觉
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感知
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表象
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
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概念包含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推理
从已知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推理的过程
从已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系统性)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能动实践性)。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人内传播伴随着创造性思维成果,它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基础系统论)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
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为成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个方面
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换句话说,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主我”不是一意孤行的,相反,它是对各种社会关系之体现的“客我”的反映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处理的),“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进主我发生新变化,而主我可以反过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1969年《象征互动理论》
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活动──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人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知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产生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 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
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
两者种形式
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
短期性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为“自省式反思”(reflective thinking)
根据米德的研究,自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的,只有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problematic situation),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与推测别人是如何思考的,别人会对这个问题采取什么态度等,只有在与他人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该怎么做。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
人内传播的特点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
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人内传播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的概念
基模(schema),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叫做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
当我们接触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时,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引导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特点
①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不同的社会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形成基模的差异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一个树形图
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般化和抽象化性质,并有较抽象较具体分层的结构特点
③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中包含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是按照一定的关联性以有机的结构预存在我们大脑中
④基模的功能是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断,预存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分类
涉及个体人物的人物基模(person schemas)、 涉及事件程式的事件基模(event schemas)、 涉及社会角色的角色基模(role schemas)
基模的应用在个人层面上尽管是一个自动的、无意识的过程,但对我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反应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973年 美国学者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在《认识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
①当我们接触一个新的事件或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相关基模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中
②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时,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对它
③当新信息和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项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④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产生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合,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
⑤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的基模,还是改变形成新的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 查理•佩蒂
每个人有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
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沿“核心路径”(central route)处理信息
以较为简单粗略的方式处理信息
沿“边缘路径”(peripheral route)处理信息
当每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反之则沿“边缘路径”进行一般处理。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首要动机和目地
①获得信息
②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
③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
1902年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提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包括
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前两项只有接触和透过别人的态度从能获得。 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的传播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④除自我认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⑤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大致分为两种:①面对面的传播②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如信件、电话、电报等)的传播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重要特点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与复杂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并不是不受任何制度化因素影响,人际传播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非制度化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
①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过程化的作用
②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社会化
定义: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个人观念的社会化
①自我观念的形成
②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G•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主要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本质:个人之间互相交换精神内容(意义)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
重要理由: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核心:语言
声音语言
人际传播也是自我表达最基础的媒体
书写语言
在文字发明的基础上产生,在不能和不便使用声音语言的场合,书写语言便成为人际传播最常用的沟通工具
姿态的传播功能
定义: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gesture)。狭义上指手势和身体的各种活动姿势,广义上把面部器官活动构成的表情、神色等包括在内。
功能
①强调语言
②补充语言
③代替语言
④控制语言
⑤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的第一印象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格传播和个性传播的时代,利用外观形象来展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个性,是现代时尚大潮的潮流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个人进行自我表达活动的目的,为了使他人能够充分认识和评价自己,否则便不能得到这种认识和评价。
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自我表达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
不是单纯通过刻意修饰,而是通过展示真实的自我而使人格的感染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得到周围人的高度评价。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定义
日本社会学家 岩原勉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是广义概念,不仅包括初级群体,也包括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次级群体)
本质特性
①目标取向的共同性
②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称为群体的组织性
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群体的社会功能
①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③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准则和规范,调节和控制个人行为
④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
群体的意义
①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②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③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合与手段
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的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的情况是常见的。 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具有约束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定义: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层次。
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最基础的条件
①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也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
②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是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动机
③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群体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
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就是群体成员的共有意识
包含内容
①关于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成员间协作一致的追求;群体活动中成员必须遵守规则
②群体感情
不仅指成员因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群体意识是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传播结构 ,从信息的流量和流向两个方面理解。
双向性意味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的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
群体的凝聚力更强
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上, 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认为:群体意识虽然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为个人所吸收,但总体上仍属于一种集合意识,是相对应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定义
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功能
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统一性(identity)
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
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对群体外的信息和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H•H•凯特和E•H•沃卡尔特 1952年 以美国中学生的课外团体─“童子军”为研究对象
结论:成员的归属意识越强,对群体的忠诚度也就会越高,因而对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宣传也就表现出较强的抵制态度。
主要影响
①在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②在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定义:即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群体活动的基本准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的影响
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认为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群体压力也会带来误判,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产生原因
信息压力
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率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趋同心理
也叫尊同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并不是绝对的,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hard core)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说明还有一种不基于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合意形成机制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定义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等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触发的基本条件
①结构性压力
②触发性事件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总结:信息传播贯穿于集合行为的始终,集合行为容易引发破坏性的社会后果,治理集合行为的根本,在于消除它产生的温床和发生的条件。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可以分两方面:①信息本身的传播,②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两者都摆脱不了暗示与感染机制的支配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和强制性,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 勒朋 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乃至现场的氛围都对他成为有力的暗示刺激,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动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
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与感染机制的制约,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群体模仿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 1890年《模仿律》 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群体模仿是解释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的另一种理论
集合行为中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匿名性
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行为。
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流言的定义及其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定义: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特点
①流言总是以“传播真想”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的
②流言的传播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现在通常为网络传播)
③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话题
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奥尔波特流言特点
①即传播者对传给他的信息断章取义,只选取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会遗漏很多具体细节,流失很多信息,同时把接收的信息进行重新编排,概括,利于表述
②只留下中心主题,只重视与主题近似的,或者不同的,但极为显著的特征
③对谎言的某些空白与不合理的部分加以逻辑的完整,以提高流言的可信性
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奥尔波特流言流通量公式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该公式特点
①流通通常是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规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不确定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获寻求信息
目前的流言发生与传播公式
1934年印度 巴萨德 地震流言 发现不安感(anxiety)是流言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变量──“重要性”(importance),“暧昧性”(ambiguity)。变为“关联度”(involvement),“不确定性”(uncertainty)所代替
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关联度:社会成员与流言所涉及问题的关联程度
不安感:流言发生和传播的心理条件,包含对事件未来发展的解释或忧惧
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不畅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流言是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形态,主要可分为紧急事态下和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集合行为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美国社会学家H•布鲁默
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
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集中行为信息流的特异点
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使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中(群体感染)
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的回流现象。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流言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变形;同一流言经过若干人的传递之后,又会回到它的发布者那里,这时流言已经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连发布者都很难辨别原貌,往往作为新的信息加以接受。集合状态下的流言传播伴随着这一恶性流言机制。
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会利用人群的亢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散布谣言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是受到许多异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 集合行为作为一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结果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 组织传播
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定义: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都属于组织的范畴。
特点
①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②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③组织系统的阶层性或等级制
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的。 与一般社会群体比较: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它的实现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美国人戈德哈伯定义: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活动
功能
总体功能: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即是保证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①内部协调
②指挥管理
③决策应变
④达成共识
传播是组织的基本属性,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信息传播
组织内的传播过程与机制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定义: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横向传播
定义: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
目的: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纵向传播
下行传播
定义: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作用:使组织成员适应组织环境,了解工作内容,熟悉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培养成员对组织的一体感。是以指示、教育、说服与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
内容
①关于工作任务和内容的指示或说明
②关于组织成员权利和义务的信息
③关于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及其互相关系的信息
④工作单位上司对部下的评价和奖惩信息
⑤关于组织的目的、理念及社会作用或贡献的信息
上行传播
定义: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意义
①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
②基层部门或第一线人员是组织的窗口,往往握有第一手信息,这些新信息反映上去,成为组织进行新的应变决策的重要依据
③把握组织成员精神状态的重要渠道,指挥管理者可以根据反应的情况采取措施,把成员的情绪和士气调整到组织所需的理想状态,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定义: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传播形式:①组织内的人际传播②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
交流信息的广泛
交流的双向平等性
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书面媒体
会议
电话
组织内公共媒体
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
组织外的传播及其形态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定义: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作用:①提供准确的实际数据②提供最新数据和实时信息,反映市场的状况与变化
意义:建设具有快速反应机制的高性能采集系统,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对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组织提出的时代要求,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组织体,最终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定义:组织输出活动是多方面的,广义上,组织任何与外部有关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带有信息输出的性质
类型
公关宣传
公关:公共关系的简称,缩写PR,指的是社会组织与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机构、团体以及公众的关系和联系
公关宣传: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
作用: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
广告宣传
定义: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面积的宣传活动
类型
非商业广告,如公益广告、意见广告以及通过媒体发布的各种公告
商业广告,以企业为主体,分企业形象广告和促销广告
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是企业组织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简称CIS,也可翻译企业表征系统
定义: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来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
要素:①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②行为规范标识③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作用:主要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
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影响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子主题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和受众变迁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的”的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变化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作为“市场”的受众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第三节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堂
传播效果的概念与含义
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轮”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对“议政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议政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
“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培养”理论的外围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第五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
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子主题
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问卷设计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的用途
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传言→流言→谣言
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还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人内传播是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 它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而自我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人的感情和复制的心理活动很多情况下 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