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概述,本思维导图包括了不自主运动、震颤、锥体外系、多巴胺的生理作用、运动性障碍疾病、PD病因和流行病学、PD临床表现、人文、PD其他治疗、抗帕金森药物等知识点。帮助你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一病症!
编辑于2021-03-14 23:02:26手舞足蹈的张先生
不自主运动
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不受主观控制的无目的异常运动
分类
震颤
舞蹈样运动
手足徐动症
扭转痉挛
偏身投掷运动
抽动症
震颤
是人体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人某一部分有节律的振荡运动
生理性震颤
功能性震颤
强生理性震颤
癔症型震颤
其他功能性震颤
生理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
在安静和松弛的情况下出现的震颤
撮丸药症
常见于PD
动作性震颤
姿势性震颤
运动性震颤
锥体外系
内容
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狭义)
广义:在此之上加黑质及丘脑底核,红核,相应的下行和上行纤维
前庭小脑:调节躯干肌运动,协调眼球运动核维持身体平衡。纹状体:包括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红核:动眼神经核的腹外侧。黑质:位于红核上部背外侧,中脑被盖和大脑脚之间合成释放多巴胺控制纹状体
功能
协调锥体系的活动,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习惯性活动
多巴胺的生理作用
哺乳动物内的DA神经元主要从中脑核下丘脑投射到其所支配的区域,调节其生理功能
多巴胺在中枢主要有四条通路
黑质-纹状体通路
其胞体位于黑质致密区,主要支配纹状体,该通路所含的DA含量占全脑总含量的70%以上
此处是锥体外系运动功能的高级中枢,一旦多巴胺的含量下降,则可能引发帕金森症;相反,如果多巴胺的含量上升,则可能引发多动症
中脑-边缘通路
情感调控:紧张,焦虑,欣快
中脑-皮质通路
情绪反应,认知,感觉,推理,思想
结节-漏斗通路
垂体激素分泌:抑制催乳素分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
运动性障碍疾病
以往也称锥体外系疾病,是一组随意运动迟缓、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PD病因和流行病学
机制
黑质-纹状体通路
产生多巴胺
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够引起神经元变性死亡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大部分PD为散发,少数家系具有基因突变:线粒体基因异常,A-核突触蛋白变异
神经系统老化
PD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下发病少见,提示与神经系统发生老化有关
30岁以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退行性病变,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行性减少
多因素交互作用
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铁死亡学说
内质网应激/α-突触核蛋白的调控异常/微生物-肠-脑轴调控机制
免疫学说和炎症反应学说
流行性病学
环境因素
有机物,农药:MPTP/七氯环氧化物
毒物:/甲基苯丙胺/酒精
生活习惯
乳制品,吸烟,BMI超标,咖啡
疾病外伤
脑部肿瘤,脑外伤
发病率:10万/1700万,男女接近
PD临床表现
运动症状(四主症)
静止性震颤
多始于一侧上肢,最后呈现N行发展
首发症状
静止位是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减轻或消失
紧张或激动时加剧
睡觉时消失
肌强直
被动运动时关节阻力增高
需要与骨骼肌损伤进行鉴别
构音缓慢或低沉
运动迟缓
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
早期以手指精细动作缓慢为主
逐渐发展为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迟钝
面具脸,小写征,言语低缓
晚期因肌张力增高导致起床、翻身均有困难
姿势步态障碍
早期表现为走路时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下肢拖拽
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转弯时步态障碍尤其明显
冻结征象
有时在行走途中突然出现全身僵住,不能动弹,称为冻结现象
前冲步态/慌张步态
有时迈步后以极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
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
疾病早期可能出现嗅觉减退或睡眠障碍
尤其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多见
快速眼动睡眠期
又称为异相睡眠,有人把它叫做积极睡眠
是指在睡眠过程中有一段时间,脑电波频率变快,振幅降低,同时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阴茎勃起,以及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
中晚期常常伴有肢体麻木,疼痛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常见
便秘,多汗,溢脂性皮炎
精神认知功能障碍
近半数患者可能出现抑郁,并常常伴有焦虑
15-30患者晚期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痴呆
帕金森患者无深、浅感觉障碍,也无智力低下
人文
PD的宣教
助眠药物
提高患者对医生信任的方式
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的社区随访
PD其他治疗
神经核损毁术
阻断抑制性通路,减少皮质抑制状态的发生
干细胞疗法
光遗传学
可穿戴设备
线粒体疗法
基因疗法
DBS
原理:电机刺激促进细胞分裂,钙离子水平升高促进DP释放,激活相应轴突和胞体,释放谷氨酸,兴奋神经,促进血供
常用于晚期PD的治疗,目的为改善症状,在药物治疗无效时使用
其他药物
尼罗替尼
新药
抗帕金森药物
基础
治疗策略
拟多巴胺药物
胆碱受体阻断剂
老年痴呆
中枢胆碱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
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重新调整两类递质的平衡
分类
拟多巴胺药物
左旋多巴
机制
机制是左旋多巴是合成多巴胺的前体物质
左旋多巴在脱羧酶的作用下形成多巴胺
作用是补充多巴胺
药动学
99的左旋多巴在外周被脱羧酶作用形成多巴胺,不仅无效,还会有不良反应有
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在中枢的脱羧酶作用下形成多巴啊才能起作用
拍档:卡比多巴(外周脱羧酶抑制剂),他可以使更多的左旋多巴更少的在外周脱羧
口服左旋多巴是避免肉类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会影响左旋多巴的吸收,应避免在口服左旋多巴的同时进食肉类蛋白质
99在外周消除,并有首观消除
药理作用
治疗帕金森
治疗肝昏迷
进一步转换为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特点
疗效与黑质纹状体的损伤程度有关
对肌肉僵直核运动困难疗效好,对肌肉震颤效果差
效果慢,一般2-3周才有疗效,1-6个月方可获得最大疗效
疗效核疗程有关
对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药源性的帕金森无效
药物相互作用
维生素B6
是脱羧酶的辅酶,能加速左旋多巴在外周的脱羧
利血平
可浩劫黑质纹状体中神经递质被耗竭,降低疗效
氯丙嗪
能阻断多巴受体
药源性帕金森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
80患者出现恶心、ou吐、食欲减退
中枢性恶心ou吐
心血管反应
治疗初期30患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还可引起心动过速,心绞痛核心律失常
精神障碍
表现为失眠,焦虑,噩梦,狂躁等兴奋症状
高龄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
神经系统症状
异动症
长期用药导致的不随意运动
处理方法
给予稳定释放的多巴类药物,经十二指肠给L-DP凝胶
手术治疗
起始服药使用L-DP和DRA合并用药
个体化治疗,找到适合病人的cut-off
换用长效DP,结合金刚烷胺治疗:问题窗口期短
多见于面部肌群,如口,舌,峡抽出等
发病因素:年龄:起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L-DP的计量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开关现象
患者突然多动不安,随后又出现全身性或肌强直性运动不能,两种现象交替出现
大多数发生与持续服药超过一年的患者,一旦发生应该立即减药
卡比多巴
外周脱羧酶抑制剂
与左旋多巴1:10联用
除此还有苄丝剂
金刚烷胺
促进纹状体中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多巴胺释放药
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
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
较弱的中枢抗胆碱的作用
特点
缓解震颤、僵直效果好
起效快而持续时间短,用药48h就可以表现出作用,两周后获得最大效益,但是维持时间短
溴隐亭
大剂量服用
可激动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
用于治疗帕金森症
小剂量服用
可以激动结节-漏斗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催乳素核生长激素的释放
作用
用于回乳
治疗催乳素分泌过多症
治疗肢端肥大症
胆碱受体阻断药
苯海索
中枢抗胆碱药
机制
进入中枢,穿过血脑屏障,阻断胆碱能受体
用途
一般用于轻症患者
用于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药源性帕金森有效
对震颤效果好
不良反应
青光眼
前列腺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