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个十年
汉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史稿,这是第二个十年(1927~1937)的作品。
编辑于2021-03-15 09:47:01第二个十年(1927—1937)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成仿吾:《打发他们去》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1930.3.2—1936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3.行动纲领:(1)我们文学运动的目的在求新兴阶级的解放。(2)反对一切对我们的运动的压迫。
4.左联作家的主要活动: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进行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与国民党御用文人“群体民族主义文学派”作斗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错误观点;参与营救牛兰夫妇(1931年8月,国际组织泛太平洋产业同盟秘书牛兰和夫人在上海因“共产嫌疑”被捕,8月14日解赴南京囚禁);成立中国诗歌会;庆祝高尔基文学活动40周年;庆祝中苏复交;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杀害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批评《论语》提倡的“幽默”;支持拥护召开远东反战大会;反对误导青年去读《庄子》《文选》;欢迎奥地利女作家莉莉·可贝;进行“两个口号”论争;悼念鲁迅、参加鲁迅葬礼。
文学思潮论争
30年代的文学论争基本是在左翼革命文学运动与自由主义者的人文主义文学派别之间展开。 焦点离不开文学与政治、文学的本体性、文学中的人性与阶级性、文学的功能等。
1.鲁迅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家的论争 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成仿吾:“不许站在中间”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文学的阶级性》、
2.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人文主义的论争): (1)围绕对鲁迅的贬损的论争。 (2)围绕文学批评标准问题的论争。《文学批评辩》 《文学与出汗》 (3)围绕卢梭女子教育问题引起的论争。 (4)围绕批评态度问题的论争。 (5)围绕文学的阶级性问题的论争。《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6)围绕翻译问题的论争。《论鲁迅先生的翻译》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3.关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人文主义的论争) (1)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反对艺术宣传政治,主要针对极端的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急进的左翼文学中过激者。 (2)苏汶的“第三种人”指那些追求纯粹艺术的人。有施蛰存、戴望舒等。
4.关于闲适文学的论争 1932年《论语》 1934年9月《人间世》 1935年9月《宇宙风》
5.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周扬、郭沫若、徐懋庸等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胡风《人民大众向文学需要什么?》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小说
1.普罗文学代表作家有蒋光慈、郭沫若、钱杏邨、洪灵菲、阳翰笙、郑伯奇等。“革命加恋爱”成为流行主题、创作模式。1932年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的《地泉》作序,批判了“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
蒋光慈:1925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1926年,发表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1927年11月,中篇小说《短裤党》出版,成为革命浪漫蒂克派的开山之作,影响很大;1929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1930年11月,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完稿;1928年,阿英、孟超等人组织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社团——太阳社
2.左联青年作家群(写实、质朴) 直接表现革命风云赞颂觉醒后的工农领袖
(1)柔石早期:多以青年爱情婚恋为题材。短篇集《疯人》;中篇《三姊妹》;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等。 后期:思想与创作发生转变,纯熟地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求,表现下层劳动人民悲苦的命运。代表作《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
(2)胡也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圣徒》《活珠子》《往何处去》《牧场上》等以及中篇小说《一幕悲剧的写实》《到莫斯科去》和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3)叶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丰收》《山村一夜》中篇小说《星》
3.社会剖析派(理性色彩、阶级观点、生活气息)
(1)茅盾(史诗型)“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1927至193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孤独、苦闷、彷徨、寂寞下开始写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虹》《野蔷薇》《子夜》(长篇小说)《路》《三人行》《林家铺子》(中篇小说)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1937至1949年:是文艺性、政治性紧密结合时期。《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剧本《清明前后》,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吴组缃(1908-1994) 《西柳集》《饭余集》 主题: 一是描写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妇女的悲惨命运; 一是描写中国中部农村社会的动荡。 特色:人物(心理)刻画追求个性化,具有乡土色彩,讲究细节描写和气氛渲染;场面集中,结构严谨,平实和谐;文字精致圆润。
(3)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前期:笔锋触及官场、军界和殖民者,具有较强的社会政治意识;后期:风格沉实细腻,内容上开始转向挖掘社会历史的深层潜流;艺术上转向注重于人物性格和内心的刻画。
(4)沙汀 : 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
4.新感觉派小说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形成于二三十年代,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 阶段:萌芽: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 成熟:1932年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创刊 解体:1935年初施蛰存辞去《现代》编辑 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
(1)刘呐鸥(1905-1940)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之作。
(2)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代表性小说《公墓》《上海的狐布舞》《南北极》
新感觉小说派的特点: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建立。
(3)施蛰存(1905—2003)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探索人的心理和人格。代表作:《春阳》、《梅雨之夕》
5.通俗小说
“五虎将”徐枕亚、张恨水、包天笑、李涵秋、周瘦鹃 “四大说部”《玉梨魂》《江湖奇侠传》 《啼笑姻缘》《广陵潮》
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6.东北作家群主要的作家有萧红、萧军、舒群、罗烽、白朗、骆宾基、端木蕻良等等。
(1)萧红:1933年,同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取道青岛,南去上海。“奴隶丛书”;1937年8月,同萧军前往武汉,参与胡风《七月》半月刊。代表作:《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莎菲女士的日记》
(2)萧军:1934年10月萧军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该书籍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绿叶的故事》,中篇小说《涓涓》等。正是在这样基础上,萧军开始撰写他的长篇巨著《第三代》。
(3)端木蕻良: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
7.长篇小说
(1)巴金: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创作概况: 前期(1928-1937 )一青春的赞歌,革命三部曲(《灭亡》、《新生》、《黎明》未出版);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雾》、《雨》、《电》) 后期(1937-1949)一深沉的悲剧《春》、《秋》;人间三部曲:《第四病室》 ,《憩园》 ,《寒夜》;文革后五辑《随想录》
《家》(觉新、觉慧)的主题: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2)老舍(京味)写于英国时期20年代:《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代创作:《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探讨)《牛天赐传》《月牙儿》《断魂枪》等,1940年代创作:《四世同堂》
创作特色:(雅与俗的天然糅合) A.北京市民全景式风俗生活的描写 B.北京的文化和人文景观的描写 C.“京味”小说
(3)沈从文(文体作家):以都市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为题材的小说:对于现代文明的道德和文化的批判。《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湘西世界的第一杰作《边城》;展示原始的自然人性《龙朱》《月下小景》;表现并赞美湘西下层人民的“自在状态”与质朴坚毅的生命本性《柏子》《萧萧》
诗歌
1.殷夫(爱情和故土):主要代表诗歌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2.臧克家(泥土诗人)代表作:《烙印》《罪恶的黑手》《老马》 诗的主题:农民的坚忍主义 诗的气质:简约含蓄的古典主义
3.中国诗歌会(现实主义流派)
特点: (1)诗的题材、内容,贴近现实、关注社会,发出时代的声音 (2)追求大众化,要大众能懂; (3) 以底层的民众或者革命者作为抒情主人公。 (4)形式上比较喜欢追求歌谣化,加强叙事性,减弱抒情性。
4.后期新月派(浪漫抒情)《一朵野花》《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5.现代派诗歌(纯然的现代的诗、散文美、意象抒情诗)代表诗人:戴望舒《乐园鸟》、卞之琳《道旁》、何其芳《古城》、施蛰存、废名等人。特点:追求“纯诗”的艺术观;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诗艺的突破和创新 汉园三诗人(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历程: -1927年的《雨巷》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势, • 1929年的《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 1932年,《现代》杂志创刊成为现代派诗歌重要园地 • 1934年,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 • 1935-1936年,戴望舒等主编的《现代诗风》和《新诗》月刊先后出版,把现代派诗潮推向高峰; • 1936-1937年大量新诗杂志的问世。 •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走向了衰退,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被 “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戴望舒 A.创作的早期(1922-1924)。 少年习作。 B.向现代诗过渡。 受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注重音乐性,追求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代表作《雨巷》。 C.创作的成熟期。 运用自然流畅的现代口语,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转化,诗风转向“厚朴”。代表作《我的记忆》。 D.后期创作(1937年后创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戏剧
1.曹禺(中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第一阶段:《雷雨》、《日出》、《原野》第二阶段:《北京人》(文化的挽歌)、《家》
曹禺戏剧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深刻集中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的表现。 发展了我国的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不是呈现为悲壮崇高,而是写出一种忧愤深沉、缠绵抑郁的美。” 对我国新兴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洪深的话剧,是中国现代话剧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农村三部曲”(《五奎桥》(1930)《香稻米》《青龙潭》),第一部剧作《赵阎王》,创作的剧本有《走私》《咸鱼》《飞将军》《鸡鸣早看天》,又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并引进有声电影技术。
3.夏衍的话剧:主要剧本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是夏衍1937年创作的三幕悲喜剧,标志着夏衍的话剧创作成熟的代表作)《一年间》《心防》《水乡吟》《法西斯细菌》(是夏衍1942年完成的五幕话剧)《芳草天涯》(是作者专门描写爱情生活的唯一剧作),还创作改编了电影剧本《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散文
30年代散文的变化特点:(政治化分野) 左翼作家的散文: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 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 超越政治的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何其芳、李广田、吴伯萧、师陀、沈从文、萧乾等等。
1.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1)林语堂(1895—1976年)。1932年9月创办《论语》半月刊,1932年、1934年,先后创办《人间世》与《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小品文。
(2)1932年9月,创办《论语》半月刊,嗣后又创办了《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30年代是林语堂幽默理论的成熟期,也是他小品创作的丰收期。所著《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孔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苏东坡传》等20余种著作.
(3)林语堂小品文的特点:融会东西方智慧;追求幽默的情味,从容睿智;行文结构轻松、自然,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娓语式笔调,将谈话艺术引入散文创作
2.“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鲁迅风” 杂文: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 弩等作家杂文的风格接近鲁迅。
(1)瞿秋白的杂文以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为主,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本质(《流氓尼德》、《曲的解放》),批判反动文人的丑恶行径(《王道诗话》、《出卖灵魂的秘诀》),同时也殷切地呼唤新世界的诞生(《一种云》、《暴风雨前》),视野开阔,思想犀利、深刻。杂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民族的灵魂》、《流氓尼德》、《财神的神通》、《美国的真正悲剧》等。
(2)唐弢杂文《谈礼教》、《看到想到》、《东南琐谈》、《<周报>休刊词》等。 特点:借现实与历史的一点因由,生发开来加以剖析,有鲁迅之风,但达不到鲁迅的深刻与广博。杂文集有《推背集》、《海天集》。
(3)徐懋庸杂文《打杂集》、《不惊人集》。贴切、泼辣,能移人情。
(4)其他散文 茅盾:《白杨礼赞》、《风景谈》。艾芜:《漂泊杂记》、《山中牧歌》。叶紫:《古渡头》、《夜雨漂流的回忆》。萧红:《商市街》、《桥》。吴组缃:《黄昏》、《泰山风光》。郁达夫:山水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游记 》,《钓台的春昼》。巴金:《旅途随笔》、《忆》、《短简》、《点滴》 、《控诉》等。
3:“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30年代京派作家何其芳、李广田、吴伯箫、师陀、沈从文、萧乾,都是卓有建树的散文家。京派散文作家的风格各有不同,但都追求纯正的艺术趣味,注重对散文文体的创造,在现代抒情散文探索方面颇有建树。
(1)何其芳的独语体,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因其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的制作,1936年被授予《大公报》文艺奖金。表现了现代散文向诗、向纯文学的逼近,向散文艺术本体的回归,成名之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1936年以后,何其芳所作《还乡杂记》、《星火集》等,以朴实的笔触和高昂的格调状写现实人生,风格发生了从诗意画梦到质朴写实的巨大变化
(2)李广田的叙事体:其30年代所作散文收为《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三集。李广田叙写乡土人生,多写这些在旧社会受折磨的人,叙述亲切,人物个性鲜明,其中蕴含着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旧世界的愤感,感情真挚而略带优郁。
(3)开明同人散文 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聚集于开明书店周围。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 夏丐尊:《平屋杂文》(《白马湖之冬》)。 叶圣陶:《未厌巨习作》。
丰子恺:30年代结集出版了《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他在散文中探究人生、自然的奥秘,其中浸润着佛理、玄思。这类散文以《渐》、《秋》、《两个?》为代表。第二类散文中他描绘直率无邪的儿童生活,神往于儿童纯真的情趣之中。这受到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影响。(《儿女》、《给我的孩子们》 )
4.报告文学与游学
较早:阿英编《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其后夏衍《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周立波译《秘密的中国》、阿雪译《上海——冒险家的乐园》先后发表,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创作风气。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形成报告文学创作热潮。
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将群像和个像(“芦柴棒”)相结合;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成熟。
5.陆螽的抒情体:1936年第一部散文集《海星》;1938年3月,第二本散文集《竹刀》;1940.8,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