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个十年
汉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史稿,这是第三个十年的作品。
编辑于2021-03-15 09:51:36第三个十年(1937—1949)
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战争背景下文化中心散落、转移和重新汇聚(上海、南京、北京一武汉、 重庆一昆明、 桂林一香港) ; 2.政治的、军事的等意识形态色彩愈加浓厚; 3.大部分作家在颠沛流离中从呼号走向了反思; 4.来自社会下层的现实呼声成为文学表现的重点。
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格局: 一是国统区(国民党统治的地区) ; 二是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根据地) 三是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地区)及上海“孤岛”
沦陷区和解放区、国统区及孤岛文学的形成
一、国统区文学
1.抗战初期(1937年7月- -1938年10月)。 (1) “文协” 的成立:“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将抗战爆发后已自发开展的通俗文艺活动,凝聚为一个自觉的、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参与的、影响深远的通俗文艺活动。 (2)文学文体: .报告文学、通讯;诗歌朝广场艺术方向发展;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上唱了主角。 (3)主题:以宣扬“英雄主义”,宣传抗日救亡为核心,表现民族解放战争中新人的诞生,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与形成,色彩单纯而鲜明。
2.抗战中期(1938年10月-- -1944年9月 )。 (1)主题: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爱国主义的主题也得到了扩展和深入历史剧创作高潮;知识分子题材。 (2)文学体裁:长篇小说、多幕剧与长篇叙事诗、抒情诗。 (3) 审美风格:沉郁、凝重、博大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文学的主题与题材更集中于两个领域: (1)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 (2)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 讽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调:讽刺暴露性喜剧,小说,诗歌,杂文
二、沦陷区文学 上海方面: 以戏剧创作为主。杂文也风行一时。《万 象》被接编改造。女作家张爱玲苏青取得优异成绩,在沦陷区产生巨大影响。
三、孤岛文学:苏青、张爱玲、徐訐、师陀等作家。走向现实凡俗人生。
四、解放区文学 明朗朴素的农民翻身得解放的主题鲜明的乐观主义特色;解放区战时文学的最大特点是歌颂。歌颂一个新的社会,一个新的人生
在延安文学座谈会上的讲话
1.座谈会召开前解放区文学运动情况 (1)文协“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 (2)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为解放区的文艺发展准备作家队伍。陕甘宁边区创办文艺刊物和报纸,一些文艺组织协会建立起。 (3)创作基调明朗、朴素。小型文艺活动成绩突出。 (4)座谈会召开前解放区的文艺论争。延安整风运动初期就对40年代初“杂文运动”(丁玲、 王实味、艾青、萧军等人发起)提出批评。特别是对王的《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进行批判。
2.座谈会召开的背景 (1)毛泽东作为解放区领导者,有对文艺的一种构想,他认为知识分子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成为与工农一样的人。而作家创作的作品所反映的实际内容与其存在很大的差距。 (2)大批文艺工作者来自城市,文化背景与解放区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和隔膜。如果不消除隔膜,文艺工作者就不能创作出反映解放区军民革命工作和人生的作品。 (3)解放区的作家、艺术家趋向于高雅艺术,不能及时去做文艺的普及和宣传。. (4)来自于国统区的文艺家们习惯于用暴露和讽刺的手法进行创作和抨击时政。
3.《讲话》的具体内容。 (1)时间。《引言》 ,1942年5月2日;《结论》 ,5月23日。 (2)内容。《讲话》 中心是解决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 一是提出了文艺的服务方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二是指出了如何为群众服务的问题。——“普及 与提高的关系”问题。 “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通过改造思想来达到与工农兵结合”。 三是解决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作家和艺术家必须深入工农兵生活。 四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 五是文艺批评的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4.胡风的文艺思想简介 其理论可以概括为“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1948年的《论现实主义的路》 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以及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合称为“主观战斗精神” 两个世界:“感受世界” 、“观念世界” 。 理论体系的三个支柱。
5.文艺论争: 一是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二是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的论争。 三是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解放区文学
总体特征:
1.体现了文学服务于时代服务于政治任务的功利性。 2.体现了艺术追求的乡村化。眼光向下,以广泛的民间读者尤其是农民读者为接受群。 3.总主题:歌颂。歌颂一个新的社会,一个新的人生。 4.政治价值大于审美价值。通俗易懂的格调影响了对心理深度和史诗境界的发掘。
文学创作
1.小说:孙犁、赵树理、丁玲、周立波
2.戏剧:⑴新歌剧——《白毛女》 ⑵改造传统戏 ⑶话剧
3.诗歌:“民歌体”长篇叙事诗 《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
4.散文:报告文学、速写和文艺通讯等,刘白羽、孙犁、周而复、吴伯箫
文学派别(小说)
山药蛋派
特点: (1)突出吸收民间文学的养料(2)写农村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及农民喜欢的形式写作;(3)题材新颖,故事完整,情节生动,个性鲜明,细节逼真,具有山西地方色彩。以叙述为主,人物性格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刻画;(4)个人经历相仿。
赵树理:1937年,赵树理参加了抗日工作,并于同年冬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黄河日报》《抗战生活》《中国人》等报刊的编辑,写了许多通俗的诗歌、小戏、曲艺、杂感等。1943年,作者以武乡县一桩迫害青年自由恋爱的案件为素材,创作出《小二黑结婚》发表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有《李有才板话》《地板》《孟祥英翻身》《福贵》《催粮差》、《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
其一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觉醒、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如《小二黑结婚》的二诸葛;《李有才板话》的老秦;《传家宝》的金桂婆婆。 其二是年轻一代农民、甚至有些知识分子和干部也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肃清而可能发生蜕变如《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和《邪不压正》的小昌。 其三是农村新人的形象如《小二黑》结婚的小二黑和小芹。
赵树理小说的特点: 1、基本上都是问题小说2、土气、乡土味3、农民风格4、语言幽默,诙谐5、结构:评书体
马烽:1942年9月,马烽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处女作《第一次侦察》。小说主要有:《吕梁英雄传》《队》《一个雷雨的夜里》《贾善人》《谁可恶?》《金宝娘》《解疙瘩》《光棍汉》《村仇》等。
西戎:1942年10月,在《解放日报》首次发表短篇小说《我掉队了后》。1943年,西戎和其他同志共同创作的歌剧《王德锁减租》,获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奖金戏剧类甲等奖。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先后发表了《头一次参加奋勇队》《苦的日子算完结了》《二爹》《过节》《好夫妻》《喜事》《抽约》《调解》《谁害的》等。
荷花淀派
特点: (1)以描写农村生活见长,从农村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和提炼题材;(2)以挖掘和表现生活中的美见长,致力于表现生活之美,追求美的形象、美的境界;(3)现实主义的真情实景的深刻描写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的浓郁气息水乳交融。(4)真切的革命性和深厚的人民性的自然流露,创造出饱含政治内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孙犁(1913-2002) 题材:战争背景下的家务事、儿女情 人物:乡村的妇女 主题:战争背景之下的人情美,人性美 艺术特点: 情节简单,单线索,情景交融,语言清新、明净
1939—1944年为第一个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有:《一天的工作》《那兰》《战士》《芦苇》《女人们》(三篇《懒马的故事》《走出以后》《琴和箫》《丈夫》《老胡的事》《黄敏儿》《第一个洞》《山里的春天》等。1945年5月,《荷花淀》发表,后有《芦花荡》《钟》《嘱咐》等作品
康濯:先后发表的短篇小说有《风暴代县城》《卖布的区长》《老石的经历》《平静的初春》后改名为《初春》、《灾难的明天》《讨吃的当了英雄》《抽地》《我的两家房东》《堡垒》《明暗约》《工人张飞虎》、《亲家》,以及长篇小说《黑石坡煤窑演义》。
刘白羽的新闻体小说,1936年3月在《文学》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冰天》,1937年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草原上》,1938年去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工作团,创作了《五台山下》等短篇小说。1944年到重庆,从事《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工作。短篇小说集:《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等。
章回体小说: 柯蓝《洋铁桶的故事》,是解放区第一部用章回体写成的通俗小说,清新明快,富于节奏感 1945年6月,马烽、西戎的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传》在《晋绥大众报》连载。 孔厥、袁静创作的《新儿女英雄传》也是一部优秀运用“章回体”创作的小说。牛大水、双线并进 此外,王希坚的《地覆天翻记》(围绕减租减息、建立村政权等中心事件展开)
文学创作(小说)
1.柳青:1947年,柳青据根这一时期的农村生活,创作了第一部反映解放区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种谷记》。
2.欧阳山:1924年,发表了处女作《那一夜》。长篇小说《玫瑰残了》《桃君的情人》《莲蓉月》《你去吧!》《爱之流》《密斯红》《竹尺和铁锤》、《战果》中篇小说《单眼虎》《崩决》《给予者》(与丘东平、邵子南、草明、于集体创作)短篇小说集《仙官》《流浪人的笔迹》《再会吧黑猫》《光明》《钟手》《人生底路及其他》、《七年忌》《青年男女》、《生的烦扰》《鬼巢》《失败的失败者》《一缸银币》《流血纪念章》等。
3.丁玲:1948年初,丁玲又到石家庄近郊参加了土地平分工作。以桑干河畔一个普通村庄暖水屯为背景创作出的一部带有史诗性的作品,钱文贵、文采、张裕民、程仁、黑妮
反映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1949年5月,草明《原动力》;杨朔《红石山》康濯长篇小说《黑石坡煤窑演义》
4.周立波:1934年8月出狱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与编辑《每周文学》《时事新报》副刊),发表研究文艺理论的文章,翻译了俄国、苏联、美国、爱尔兰等国家的一些小说。1941年春,完成以陕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牛》。1946年10月,周立波到北满尚志县元宝镇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48年12月,完成了《暴风骤雨》下卷的创作任务。
文学创作(诗歌)
第一时期:诗朗诵和街头诗运动的开展,以及街头诗、短小的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创作的繁荣,构成了诗歌发展的主要倾向。
诗朗诵早在中国诗歌会提倡过。 代表诗人:柯仲平、李雷。 社团:战歌社和战地社朗诵诗的形式问题:宣传抗战的大合唱,如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相继出现了《生产大合唱》《八路军大合唱》《打倒汪精卫》等。
街头诗,也称墙头诗、岩头诗,传单诗 短小、精悍、有利、快速、及时 1938年8月7日,“战歌社”和“战地社”发起第一个街头诗运动日。1939年达到了鼎盛时期。街头诗创作的大量是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
小叙事诗截取战争生活的某个片段,某种场景,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性格和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人们的思绪;
抒情诗:田间、何其芳、卞之琳、公木、鲁藜、林山等。
第二时期:新老诗人更自觉地深入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中,出现了“民歌体”,新诗为主的大众化、民族化的诗歌潮流。
农民诗人用民歌形式创作出:《东方红》《十绣金匾》《翻身道情》《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批优秀民歌。
战士诗人写“枪杆诗”。吸收了民歌形式,同时又接近快板和顺口溜,运用朴实的语言,歌颂了革命战士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如《人民功臣焦五保》《好一个铁腿汉》《我也有功劳》《运输队》等。
工人诗歌显得较为稚嫩
诗歌作者的“采风”运动:作品形式上,“民歌体”占了主流。代表作品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田间《戎冠秀》《赶车传》、张志民《王九诉苦》《野女儿》、孙犁《山海关红绫歌》等。还有艾青、鲁藜、蔡其矫等诗人。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艾青诗歌的光与色,灰黄与金红是艾青的两种基本色调,艾青诗歌的中心环节是:感觉
田间(时代的鼓手):1937年12月,他发表了长诗《给战斗者》,这是他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赋予战斗性和现实性是他这首长诗的思想特色。街头诗《义勇军》《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叙事诗《赶车传》《戎冠秀》《一杆红旗》,《赶车传》是田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李季(石油诗人):1946年以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长诗《生活之歌》《菊花石》《杨高传》《三边一少年》,《生活之歌》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反应石油工人生活的叙事诗。《杨高传》分为三部:《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
文学创作(戏剧)
1940年初开始,延安的戏剧舞台是以演出中外名剧为主的,如果戈里《钦差大臣》、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契诃夫《蠢货》、莫里哀《吝啬鬼》《伪君子》、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蜕变》、夏衍《上海屋檐下》等剧目。———“演大戏”“关门办学
1943年鲁艺秧歌队的演出,最受欢迎的是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等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
新歌剧的成功给解放区文艺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是促进了话剧的民族化;另一方面是促进了京剧、秦腔等传统戏曲的改革。
文学创作(散文与杂文)
何其芳《我歌唱延安》《一个平常的故事》《论快乐》《饥饿》 吴伯箫《羽书》集《烟尘集》《出发集》;《范明枢先生》《向海洋》《南泥湾》 孙犁《白洋淀纪事》:大部分是具有浓重抒情笔调的人物速写,如《张秋阁》《曹蜜田和李素忍》《王香菊》《香菊的母亲》等。 杂文:林木《拆字先生的“时代精神》、丁玲《三八节有感》《老婆疙瘩》、林默涵、谢觉哉等。
国统区文学
小说
1.抗战题材小说: 丘东平《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茅山下》姚雪垠《差半车麦秸》 《牛全德与红萝卜》《长夜》端木蕻良《螺蛳谷》碧野《乌兰不浪的夜祭》萧红《旷野的呼喊》吴组缃《山洪》(原名《鸭嘴涝》)
2.暴露与讽刺型小说:直指政治的积弊、历史的尘垢、刺向官僚、政客、土财、缙绅、落后农民、新型儒林。 张天翼《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和《“新生”》《金鸭帝国》沙汀《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艾芜《丰饶的原野》第一部分《春天》、《落花时节》《山野》萧红讽刺长篇《马伯乐》靳以《众神》《前夕》
张天翼——“明快、冷峭、尖刻”,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文学。小说以幽默和讽刺见长,主要作品《华威先生》《帝国主义的故事》《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等
沙汀(难产作家):语言幽默质朴,口语化,富于地方色彩。代表作:《法律外的航线》《代理县长》;《落花时节》探索“以农立国”的祖国命运:邵安娃、刘老九、赵长生;《一个女人的悲剧》《芭蕉谷》在贫苦挣扎的农村妇女;1947年短篇《石青嫂子》,表现内战给一个劳动妇女带来的不幸。这阶段写的《丁跛公》《凶手》等,已经表现出沙汀是一个最能表现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
艾芜(西南边境):《南行记》是艾芜最突出的短篇集,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三峡中》被公认为艾芜早期的代表作品。
钱钟书(文化大家、学者):1949年前出版的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长篇小说《围城》(新儒林外史)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写于1941—1946年的“忧患之作”。
3.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沈从文《长河》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
4.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蒋捷三;巴金的《寒夜》 ;李广田的《引力》:女教师梦华从沦陷区流亡到国统区;严文井的《一个人的烦恼》:知识青年刘明的心灵变化和幻想缺陷;夏衍的《春寒》;王西彦“追寻”三部曲《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
5.七月派小说:它将作者的主体精神交织进时代的氛围、社会的苦难和灵魂的创伤,形成一种沉雄、激越、悲壮的美感如: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路翎: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以及当时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要塞”退出以后》写的是抗日战争的故事,他以悲悯情怀注视着这些“把人弄得比畜牲还不如”的矿区社会,还创作了《家》《祖父的职业》《何绍德被捕了》《卸煤台下》等反映矿区生活的作品。在矿区人物的描写中,路翎发现了两类人物:农民型工人和流浪型工人
诗歌
(一)1.抗战初期的时代战声 诗歌形式:以短诗为主。“朗诵诗运动”和“街头诗运动” “时代的鼓手”田间:以精短有力的诗句来表现战斗的激情。鼓点式的节奏,雄壮的声势,与抗战前期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义勇军》、《给战斗者》、《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时代的战歌:郭沫若《战声集》任钧《为胜利而歌》冯乃超《宣言》臧克家《从军行》《泥淖集》徐迟《最强音》何其芳《成都,让我把你摇醒》
2.抗战相持期的诗歌 生活在国统区的诗人,面对苦闷、抑郁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生的执着追求。诗歌中呈现一种沉思的风格。
3.抗战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 这一时期主要为政治讽刺诗。不同风格流派的进步诗人都写作了政治讽刺诗。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是这时期影响最大的政治讽刺诗。
(二)七月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它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和牛汉等。
创作特点: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起来”;主客观的互相融合;突入生活
风格:整体上呈现出斑斓浓烈的美感特征。 ⑴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喷发式的抒情手段,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 ⑵重视抒情的形象化,意象新颖明确,想象丰富奇丽,象征确切深刻 ⑶诗的形式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特征。 ⑷语言上重视运用灵活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简洁有力,色彩强烈。
(三)九叶派诗歌: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提倡“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 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 聚集了以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曹辛之)、唐湜、陈敬容、唐祈、辛笛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者”
现实:(1)人民本位——对于时代斗争的主潮,对于民族和人民生存命运的热切关注,对于人民的深沉的爱。 (2)个人的,包括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性质:必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
穆旦 诗歌表达内容1、现实:《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赞美》《我想要走》2、青春、爱情 诗作特点: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中国诗歌中从来也没有过的残缺的世界里的残缺的自我,充满了所有现代人的生命困惑:无情地、不断地拷问自我。诗人对现代生活的关照始终采用怀疑眼光,而且情思方式也摆脱二元对立,而取“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不用陈旧的形象意境,而用日常的“非诗意”的词句来表达深潜的诗意,达到抽象化的抒情。 “明亮的、灵活的
散文
(一)• 新闻性的战地报告:丘东平《第七连》《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曹白《这里,生命也在呼吸》 • 写前方战士的英勇献身、后方民众的爱国一心、难民的颠沛流离、敌寇的残横凶暴、政治的腐败堕落等:王西彦《台儿庄巡礼》、田涛《中天山下》、碧野《北方的原野》 • 扩大暴露内容的报告文学:黄钢《开麦拉之前的汪精卫》、宋之的《从仇恨生长出来的》、蹇先艾《塘沽的三天》、老舍《“五四”之夜》 • 新闻记录:范长江《台儿庄血战经过》、萧乾《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岭东的黑暗面》、《银风筝下的伦敦》等
(二)杂文:围绕《野草》形成的杂文作家群。聂绀弩,大量创作杂文是在抗战之后,结集的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等;秦似:用广博的生活与历史知识作基础,舒缓有致,文化气息较为浓重;冯雪峰: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症结,《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等
话剧
1.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成立救亡演剧队、抗敌宣传队等戏剧团体,奔赴各个站区和大后方进行战地演出与宣传组中民众工作。出现许多演出形式:如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等,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活的新闻揉进剧的技巧,给观众忠实的报道
2.抗战中期:城市剧场戏剧的发展,探索话剧民族化道路的热潮 历史剧高潮:如郭沫若《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等;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桃花扇》等。 歌颂性作品:正面主人公形象从初期理想的民众英雄转变为现实的普通知识分子如于伶《长夜行》、夏衍《法西斯细菌》、陈白尘《岁寒图》、宋之的《祖国在呼唤》等
3.抗战后期:讽刺戏剧 陈白尘:《魔窟》侧重暴露沦陷区敌伪种种丑态,《乱世男女》嘲弄由南京逃难至后方的都市的渣滓;此外作品海艳《结婚进行曲》《后方小喜剧》《升官图》;丁西林:《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
沦陷区和上海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
时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月2日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止。 • 文学创作: 杂文:“鲁迅风”——唐弢 戏剧:于伶《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碧血花》、《海国英雄》 群众报告性文学:梅益、林淡秋主编《上海一日》
唐弢(1913-1992) • 《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 • 特点:富于批判性、善于勾画世相、注重形象性
于伶(1907-1997) • 《夜上海》从浅俗的材料中去提炼惊心动魄的气韵,完成了一种“诗与俗的化合”的风格。——夏衍《于伶小论》
阿英(钱杏邨)(1900-1977)• 《碧血花》• 《海国英雄》
沦陷区
• 东北沦陷区:1931年“九一八”后 东北作家群 • 华北沦陷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 周作人:小品、随笔 • 上海沦陷区:1941年12月后
•爵青:《欧阳家底人们》《废墟之书》《遗书》《恶魔》等 •袁犀(李克异):短篇小说集《时间》 •骆宾基长篇自传体小说《幼年》和短篇集《北望园的春天》
小说
特征:(1)“通俗”与商业文化的联姻(2)“通俗”与“先锋”的汇合 代表作家: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 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张爱玲:《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书写视角、内容——描写两性关系,婚姻关系《传奇》中的小说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1.着力揭示和平的庸常生活里的人物心性之变态 2、悉心表现着非常战乱时世下的人性人情之常——饮食男女的欲求与现世安慰的诉求。
《金锁记》写的是没落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女性生活,是张爱玲最擅长的题材,无论是语言,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人物:曹七巧、姜季泽、长白、长安 一是心理深度。作品描写性压抑和金钱欲望对女性的心灵扭曲。她的三种变态性心理:财产危机症、虐待狂、性变态。 二是《红楼梦》的笔法。 三是《金锁记》中的月亮描写。 四是精细地描写人物的衣饰及环境。 五是雅俗融合的特征。 六是繁复、丰富的意象。
徐訏、无名氏 • 徐訏《风萧萧》:1944年被称为“徐訏年“ • 无名氏《北极风情画》
钱钟书是中国20世纪学术界、文化界、思想界的一位大家。 学术研究领域:《管锥篇》《谈艺录》《七缀集》等; 文学创作方面: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