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分支内容包括:认知过程、学习概述、学习理论、学习心理。
编辑于2021-03-18 14:18:55闪回:电影简史(插图修订第6版)读书笔记记录。共分21个章节,简要撰写了电影的百年历程,将电影与时代背景及历史重大事件结合起来,关切人类生活和未来,内容详实,意蕴丰厚。
读蒂莫西·克里根所著《如何写影评》而做的读书笔记,全书分为七大章节,分别为关于电影的写作、想·看·写、电影术语和文章主题、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写作风格与结构、电影研究、文稿的形式。 此书有助于小白理解电影,知道影评写作的常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思维导图。包括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意志发展、人格发展、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闪回:电影简史(插图修订第6版)读书笔记记录。共分21个章节,简要撰写了电影的百年历程,将电影与时代背景及历史重大事件结合起来,关切人类生活和未来,内容详实,意蕴丰厚。
读蒂莫西·克里根所著《如何写影评》而做的读书笔记,全书分为七大章节,分别为关于电影的写作、想·看·写、电影术语和文章主题、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写作风格与结构、电影研究、文稿的形式。 此书有助于小白理解电影,知道影评写作的常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思维导图。包括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意志发展、人格发展、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 认知过程
a. 注意
i. 概念
ii. 功能
1) 选择功能
2) 保持功能
3) 调节和监督功能
iii. 分类
1) 无意注意
2) 有意注意
3) 有意后注意
iv. 品质
1) 注意的广度
2) 注意的稳定性
3) 注意的分配
4) 注意的转移
v.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学性
3)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vi.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b. 感觉
i. 概念
ii. 种类
1) 外部感觉
2) 内部感觉
a) 机体觉
b) 运动觉
c) 平衡觉
iii. 感觉的一般规律
1) 感觉性
2) 感觉阈限
iv. 感觉的相互作用
1)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后效
2)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c. 知觉
i. 概念
ii. 种类
1) 空间知觉
2) 时间知觉
3) 运动知觉
4) 错觉
iii. 知觉的基本特征
1) 选择性(对象性)
2) 整体性
3) 理解性
4) 恒常性
iv. 观察
1) 含义
2) 品质
a) 目的性
b) 客观性
c) 精细性
d) 敏锐性
3) 观察力的培养
d. 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i.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ii.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强度律
2) 差异律
3) 活动律
4) 组合律
e. 记忆
i. 概念
ii. 主要类型
1) 按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 按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3) 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记忆
4) 按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iii. 记忆过程
1) 识记
2) 保持
3) 回忆或再认
iv. 遗忘
1) 遗忘的原因
a) 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b) 干扰抑制说
c) 动机说
d) 提取失败说
e) 同化说
2) 遗忘的规律
a) 遗忘曲线
b)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v.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vi.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a) 敏捷性
b) 持久性
c) 准确性
d) 准备性
2)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a)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b)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c)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d)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e)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f)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i) 复习的时间
ii) 复习的方法
iii) 复习的次数
f. 思维
i. 概念
ii. 特征
1) 间接性
2) 概括性
iii. 品质
1) 广阔性
2) 深刻性
3) 独立性
4) 批判性
5) 灵活性
6) 敏捷性
7) 逻辑性
iv. 分类
1) 按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 按思维的逻辑性,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3) 按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4) 按思维的创新性,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v. 思维的过程
1) 分析和综合
2) 比较和分类
3) 抽象和概括
4) 具体化和系统化
vi. 思维的基本形式
1) 概念
2) 判断
3) 推理
vii.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2)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
g.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i. 问题与问题解决
ii.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iii.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情境
2)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 原型启发
5) 情绪与动机
iv.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 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v. 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1)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创性
2) 创造性的培养
a)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b)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c)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h. 表象与想象
i. 表象特征
1) 直观性
2) 概括性
3) 可操作性
ii. 想象的分类
1) 无意想象
2) 有意想象
iii. 想象的品质
1) 主动性
2) 丰富性
3) 生动性
4) 现实性
5) 新颖性
6) 深刻性
iv. 想象的功能
1) 预见功能
2) 补充功能
3) 替代功能
4) 调节功能
v. 想象的综合过程
1) 黏合
2) 夸张
3) 典型化
4) 联想
5) 人格化
vi.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四. 学习心理
a. 学习动机
i. 含义
ii. 结构
1)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2) 学习期待与诱因
iii. 功能
1) 激活功能
2) 指向功能(定向功能)
3) 维持功能
iv. 分类
1) 一般分类
2)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v.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1) 倒U形曲线(横轴动机水平,竖轴学习效率)
vi. 学习动机理论
1) 强化理论
2) 需要层次理论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
d) 尊重的需要
e) 求知需要
f) 审美需要
g) 自我实现的需要
3) 成就动机理论
4) 成败归因理论
5) 自我效能感理论
6) 成就目标理论
vii.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b. 学习迁移
i. 概念
ii. 分类
iii. 学习的迁移理论——早期迁移理论
1) 形式训练说
2) 共同要素说
3) 概括说(经验类化说)
4) 关系转换说
iv.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 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3) 学习心向与定势
v.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c. 学习策略
i. 概念
ii. 分类
1) 认知策略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
a) 计划策略
b) 监控策略
c) 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
a) 时间管理策略
b) 环境管理策略
c) 努力管理策略
d) 资源利用策略
iii.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2) 内化性原则
3) 特定性原则
4) 生成性原则
5) 有效监控原则
6) 个人效能原则
三. 学习理论
a.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i.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ii.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iii.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iv. 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b. 认知学习理论
i.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ii.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iii.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iv.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v. 信息加工理论
c.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i. 建构主义知识观
ii. 建构主义学生观
iii. 建构主义学习观
d.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i.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1) 自我实现的价格观
2) 内在学习论
ii.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2)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3)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二. 学习概述
a. 学习的内涵
i. 学习的实质
ii. 学生学习的特点
b. 学习的分类
i. 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ii. 按学习结果分类
1) 言语信息的学习
2) 智慧技能的学习
3) 认知策略的学习
4) 态度的学习
5) 动作技能的学习
iii. 按学习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iv. 按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
1)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v. 按学习内容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c. 知识的学习
i. 知识的类型
1)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2) 根据知识的功能,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 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ii. 知识的表征
1) 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
2) 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iii. 知识学习的种类
1) 根据头脑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d. 技能的形成
i. 技能及其分类
1) 操作技能
2) 心智技能
ii.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 形成阶段
a) 操作定向
b) 操作模仿
c) 操作整合
d) 操作熟练
2) 操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iii.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 国外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2) 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a) 原型定向
b) 原型操作
c) 原型内化
3)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