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分支内容包括:群体与群体规范、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堂管理、课外活动、人际关系、教师心理。
编辑于2021-03-18 14:21:05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一. 群体与群体规范
a. 群体概述
i. 群体的概念
ii. 群体的心理功能
1) 归属功能
2) 认同功能
3) 支持功能
4) 塑造功能
iii. 群体的分类
1) 正式群体
2) 非正式群体
b. 群体规范的功能
i. 维系群体的功能
ii. 评价标准的功能
iii. 行为导向的功能
iv. 惰性功能
c. 群体的凝聚力
i.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ii.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 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2) 群体的领导方式
3) 群体内部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
4) 外部影响
iii. 班级凝聚力的维持
二.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a. 班级概述
b. 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i.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 组建阶段
2) 核心形成阶段
3) 发展阶段
4) 成熟阶段
ii.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c.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i.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ii.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iii. 建议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iv.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v.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d. 班主任的概述
i. 班主任的概念
ii.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e.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i.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 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 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5)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 操行评定
7) 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ii. 个别教育工作
1) 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2) 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3) 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三. 课堂管理
a. 课堂管理概述
i. 课堂管理的概念
ii. 课堂管理的功能
1) 维持功能
2) 发展功能
3) 促进功能
iii. 课堂管理的原则
iv.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1) 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2)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3)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v. 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1) 教师的领导风格
2) 班级规模
3) 班级的性质
4) 对教师的期望
b. 课堂结构
i. 课堂情境结构
ii. 课堂教学结构
c. 课堂气氛
i. 课堂气氛的类型和特征
1) 积极的课堂气氛
2) 消极的课堂气氛
3) 对抗的课堂气氛
ii. 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 教师的因素
a) 教师的领导方式
b)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c) 教师的情绪状态
2) 学生的因素
3)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iii.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d. 课堂纪律管理
i. 课堂纪律概述
1) 课堂纪律的含义
2) 课堂纪律的类型
a) 教师促成的纪律
b) 集体促成的纪律
c) 任务促成的纪律
d) 自我促成的纪律
ii. 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
1) 反抗行为阶段
2) 自我服务行为阶段
3) 人际纪律阶段
4) 自我约束阶段
iii.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 做好课堂监控
4)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e.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干预和矫正
i. 预防
1) 教学富有吸引力
2) 进行参与式的教学
3) 维持动量
4) 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5) 处理转换
6) 维持团体注意
7) 明察秋毫
8) 一心多用
9) 避免涟漪效应
ii. 干预
1) 非言语线索
2) 表扬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
3) 表扬其他学生
4) 言语提醒
5) 使用幽默
iii. 矫正
1) 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物
2) 选择强化物并确定强化标准
3) 减少强化的频率
六. 教师心理
a. 教师概述
i. 教师的含义
ii. 教师劳动的特点
iii. 教师威信
iv. 教师的领导方式
1) 强硬专断型
2) 仁慈专断型
3) 放任自流型
4) 民主型
b. 教师角色
i. 教师角色的含义
ii. 教师角色的构成
iii. 教师角色的形成
1) 角色认知阶段
2) 角色认同阶段
3) 角色信念阶段
c. 教师的心理特征
i. 教师的认知特征
1) 知识结构
2) 教学能力
ii. 教师的人格特征
iii. 教师的行为特征
d.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i. 含义
ii. 分类
1) 个人教学效能感
2) 一般教育效能感
e. 教师成长心理
i. 教师成长的历程
1) 关注生存阶段
2) 关注情境阶段
3) 关注学生阶段
ii.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经验
f. 教师的心理健康
i. 常见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1) 职业压力
2) 职业倦怠
a) 情绪耗竭
b) 去人性化
c) 个人成就感低
ii.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 社会因素
2) 组织因素
3) 个人因素
iii.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五. 人际关系
a. 人际关系的概念
b. 印象形成效应
i. 印象形成概述
1) 印象形成的概念
2) 印象形成的模式
ii. 印象形成中的若干效应
1) 刻板效应
2) 晕轮效应
3) 首因效应
4) 近因效应
5) 投射效应
c. 有效沟通技巧
i. 师生的有效沟通
1) 对师生沟通含义的理解
2) 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a) 真诚
b) 尊重与接纳
c) 同理心
ii. 关键的沟通技巧——学会倾听
1) 倾听是首要的沟通技巧
2) 倾听的四个层次
3) 积极倾听的技巧
d.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i. 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1) 家访
2) 班级家长会
3) 家长学校
4) 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ii.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1) 依托社区教育委员会
2) 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四. 课外活动
a. 课外活动的概念
b. 课外活动的意义
i.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ii. 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个性化
iii. 课外活动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iv. 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c. 课外活动的特点
i. 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ii. 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iii. 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d. 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i. 社会实践活动
ii. 学科活动
iii. 科技活动
iv. 文学艺术活动
v. 体育活动
vi. 社会公益活动
vii. 课外阅读活动
e.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i. 群众性活动
ii. 小组活动
iii. 个别活动
f. 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要求
i. 要有明确的目的
ii.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iii.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g. 课外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i. 选题
ii. 制订活动计划
iii. 活动实施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