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生疾病概论
病生疾病概论,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欢迎大家指正,希望帮到大家啊。
关于病理学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的思维导图。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欢迎指正,希望帮到大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病生疾病概论
定义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疾病
是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健康
躯体,心理及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亚健康
是处于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的某些功能性改变
三多三少
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
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活力降低
病因学
外源性病因
生物性因素
主体
主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特点
病原有特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病原体必须与被侵个体相互作用
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免疫反应,而致病微生物自变异可产生耐药性
理化因素
高温,高压,电流,辐射,机械力,强酸强碱
物理因素致病特征
只引发疾病不影响疾病发展
除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外,其一般潜伏期较短或无潜伏期
对组织损伤无明显选择性
化学因素治病特征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在疾病发生发展中都起作用,可被体液稀释,中和,解毒
致病作用与毒物本身剂,性质有关外,hai与作用部位和整体功能有关
除慢性中毒外,化学因素致病的潜伏期较短
环境生态因素
水源,空气,土地,森林
营养因素
缺维A导致夜盲症/动物肝脏和胡萝卜
缺维B1导致神经炎/绿叶蔬菜
缺维B2导致口舌炎/绿叶蔬菜
缺维C导致坏血病/新鲜蔬菜
缺维D导致佝偻病/
肥胖症,胆固醇摄入过多(动脉粥样硬化),氟中毒
社会心理因素
内源性病因
遗传因素
染色体畸变和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
21三体综合,白化病/血友病
遗传易感性
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先天性因素
指能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
遗传
唇裂
不遗传
先天心脏病
免疫因素
过敏反应
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刺激发生过强反应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丧失
药物,异种血清制剂,花粉,蛋白性食物
免疫缺陷病
HIV破坏CD4阳性T细胞,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
疾病发生的条件
病因
能够引起疾病发生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致病因素
条件
本身不引起疾病,通过作用于机体或病因,加速或延缓疾病发生的因素
诱因
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内稳态失衡
机体生存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等的调节,使自身的各项生命指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损伤与抗损伤并存
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损伤
抗损伤,机体将发生代偿适应性反应(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代偿)
力量对比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方向
因果交替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因果不断交替,推动疾病的发展。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
直接损伤神经元
乙型脑炎病毒—破坏CNS—乙型脑炎
狂犬病毒
简介作用
有机磷农药—抑乙酰胆碱酯酶—Ach堆积
休克,BP降低—减压反射受抑—交感N兴奋
体液机制
致病因素引起体液的质和量的变化
内分泌,激素
旁分泌,神经递质,部分血管活性物质
自分泌,细胞因子
细胞机制
直接破坏
直接无选择性,如外力,高温
直接有选择性,肝炎病毒,疟原虫
细胞膜功能障碍
主要为膜上各种离子泵转运失调
细胞器功能障碍
eg,线粒体功能障碍,ATP 不足,严重细胞功能障碍,ATP生成减少明显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影响cAMP生成,使依赖cAmp作为第二信使的激素不能发挥其调节作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分子机制
分子水平上的异常变化
蛋白质和核酸
分子病
由于遗传物质或基因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常见病例
酶缺陷所致
指指由于DNA遗传变异的酶蛋白异常所致的疾病,如蚕豆病一
胞浆蛋白缺陷
镰刀细胞性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分子中肽链氨基端第六位谷氨酸为颉氨酸异常取代, 血红蛋白的稳定性破坏,使红细胞扭曲为镰刀状f一
胞膜蛋白缺陷
胱氨酸尿症,基因突变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特异性载体蛋白缺陷,胱氨酸转运障碍
受体病
重症肌无力
疾病的转归
康复
完全康复
致病因素已经清楚
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机体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
疾病的损伤性变化收到控制
主要症状,体征已经消失
遗留病理变化,靠代偿生存
死亡
传统死亡理念—生物学过程
现代死亡理念—脑死亡
濒死期
脑干以上部位深度抑制(临终状态)
临床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期
各重要器官代谢相继停止,机体崩解
脑死亡
全脑功能(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丧失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断标准
自主呼吸停止
不可逆性深度昏迷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脑电波消失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必须排除其他引起脑功能抑制的因素(药物,低温,代谢,内分泌紊乱)
意义
判定患者死亡时间
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
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脑死亡与“植物状态”
使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