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觉醒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认知觉醒思维导图,认知觉醒,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本能,塑造耐心,一步步改变!
编辑于2023-11-06 22:01:14认知觉醒
大脑
1.重新认识你自己
三重脑
理智
情绪
本能
趋易避难,急于求成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改变习惯不是运用自制力而是运用知识
2.焦虑的根源
分类
1.完成焦虑
2.选择焦虑
3.定位焦虑
4.环境焦虑
5.难度焦虑
本质
想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人的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3.得耐心者得天下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认知规律:耐心的倍增器
复利曲线:前期增长很慢,到达拐点飞速增长
在舒适区边缘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舒适区-拉伸去-困难去
成长权重对比:
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学习具有平台期:
上升-平台-上升-平台
耐心不是毅力的结果,而是长远目光的结果
怎样拥有耐心
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受自己
面对诱惑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潜意识
第一节: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
提升思考力的方法在于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享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
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第二节:“凭感觉”——察觉潜意识发出的信息。
凭感觉选出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如何捕捉感性
最
总
身体
梦境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元认知
第一节:上帝视角
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
第一,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第二,自身的经历更是一种独特的财富。
第三,如果说学习和反思是静态的,那处于当下的、动态的自已又该如何主动运用元认知呢?很简单,启用你的“灵魂伴侣”啊!
第四,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是下面这条——冥想。
第二节 自控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一定要在选择节点上多花“元时间”。
元时间通常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善用这些时间会极大程度地优化后续时间的质量。
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综上所述,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第七章 情绪力 ——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第一节 心智带宽:唯有富足,方能解忧
稀缺心态,让人变笨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
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急于求成,焦虑丛生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
唯有心智富足,方能解忧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第二节 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第六章 行动力 ——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第一节 清晰:一个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
注意力的使用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
第二节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要专注、要持续行动,直到突破阈值,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第三节 行动:“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
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第五章 学习力 ——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
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速成是不可能的
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如何深度学习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三是反思生活。
深度学习的好处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蔽条件不能忽视: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有目标
输入多
保持好奇心
常说一句话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子主题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有效关联新知识的三个方面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第六节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第七节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更科学的模式应该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毕竟克服困难和抵制诱惑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专注力
第一节:一招提振你的专注力
身体是行动,灵魂是感受
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
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
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第二节 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深度沉浸的方法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