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本思维导图通过作者简介、小说章节及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主体思想等方面,带领大家感受这一经典作品。
编辑于2021-03-26 20:11:53阿Q 正传(1921年底)
作者作品
鲁迅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品全集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彷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
《故事新编》
序言、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目录
第一章 序
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未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把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第二章开始,为了设置阿Q活动的舞台,作者只是时常露一下脸,并没有浮现表面。
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 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 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 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第四章 恋爱悲剧
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第五章 生计问题
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在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后来,他到了离村子很远的尼姑庵偷萝卜。终于他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的事。 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着他。这样在村里他就被敬而远之了。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了,他其实不是小偷,只是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然才到他手的。于是那些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小偷都做不成。
第七章 革命
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 不准革命
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阿Q十分不满意。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 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却对他大喊大叫,把他撵了出去。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阿Q感到特别遗憾。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第九章 大团圆
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军队包围,阿Q被轻而易举抓了起来。他被送到了城里的监狱,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抓。 被带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觉地腿一软,虽然人家命令他站起来,他还是不站起来,跪下了。一个头目说:“奴隶性”。他因为赵家的抢劫事件受审。他向人陈述革命没有让自己入伙的愤恨。于是头目让他在一张纸上签名,阿Q不认字。 人家就让他画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笔,自己想画一个圆圆的圈,但是手一抖,却画成了瓜子模样的。他觉得这是他一生的屈辱,遗憾的不行。但是转念一想,孙子才能画好呢,便又放心了。 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卫的车,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识到这是要去被砍头,于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马上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要杀头的。” 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违的吴妈,不过吴妈却没有看他,而是看着士兵们的洋枪。这时他发现那些看热闹的人的眼睛,很想四年前那匹一直追着他,后来他终于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灵魂”。他耳朵听到枪声,觉得全身迸散了。
“大团圆”是反语。反讽,在以一个人的悲剧映射无数相似的人的悲剧的同时,以“大团圆”讽刺社会以及人内心的扭曲与支离破碎。
关键是在旧中国的最后,还是既得利益群体继续瓜分蛋糕,各取所需,罪名交给阿Q。鲁迅曾这样说,“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亡国一次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这一层悲哀才是最彻骨的悲哀。貌似的大团圆,实质上仍只是吃人的盛宴。
经典语录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
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亡国一次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主题思想
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即批判“阿Q相”
揭露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农民的苦难和革命要求
提出了农民革命和出路问题
对革命前途问题的探索
表现了鲁迅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通过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阿Q的塑造,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旧中国国民的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支柱的种种精神劣根性,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赵太爷
赵太爷,有钱、有权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严、有剥削他人的可能。是未庄最具有权势的人,是当地居民崇拜和憧憬的对象。赵太爷是小说中最能够反衬出阿Q形象卑微的一个人物。阿Q从生到死,拥有的也一直都只有贫穷,甚至连姓“赵”的权利都被赵太爷剥夺。 赵太爷是未庄的强权者,能够压迫阿Q,压迫未庄的所有弱者,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封建意识形态的人物。在小说当中,赵太爷表现出了对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的绝对维护,比如,讨厌假洋鬼子;对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表现出了反感;反对革命。但是关于革命,赵太爷在最初的反对过后,又为了赚取自身的利益而反而“投身革命”,这种腐朽的自保观念,也是赵太爷具有强烈封建意识的表现之一。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赵太爷却对革命深恶痛绝,而且内心非常明白,作为封建势力的残余势力,革命以及人民的觉醒,会给他的地位带来实质性的威胁。因此,在阿Q扬言革命之后,赵太爷以“革命”的罪名将他逮捕,杀了阿Q。赵太爷的这种行动实际上是非常明智的,因为阿Q如果真的在革命当中逐渐觉悟和有所觉醒的话,很有可能对现实的封建秩序引起混乱甚至是颠覆,因此在赵太爷的封建统治根据还没有被撼动之前,他坚决将心心念念要反抗的阿Q置于死地,彻底扼杀反抗的迹象。并且以阿Q被杀头的事实,对未庄所有的居民提出了警告:“革命”即是“反动”,是要丢掉性命毫无利益的蠢事。使赵家在未庄的地位更加牢固。
吴妈
吴妈是在《阿Q正传》当中出现两位女性形象之一,在赵太爷家作女仆,除了更加弱小的小尼姑之外,吴妈基本上与阿Q一样同是穷苦下层平民,在赵太爷家中做女仆,而且是个阿Q嘴里的“小孤”,是阿Q敢于鼓起勇气去调戏的对象。吴妈是阿Q对女人疯狂幻想之后找准的发泄目标,说出“我要跟你困觉”时,吴妈却果断逃开,并且给阿Q的人生造成了又一种灾难——被赵秀才棒打,定下了赔礼道歉的霸王条款,并且赔偿了对阿Q来说来说是一笔巨款的金钱。从这一点上来说,吴妈与小说当中的其他剥削者一样,也间接地剥削了阿Q,并且对于阿Q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也有一定的关系。吴妈虽然属于贫苦人,却不值得同情,甚至非常可恨。
在小说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吴妈的形象特点,主要是虚伪奸诈和冷漠自私。首先,吴妈与阿Q是处于同样阶级地位的普通农民,是受到赵家剥削劳动力的可怜人。但是吴妈与阿Q相比,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比较满意,所以总是愿意与他人聊天时聊到赵家的事情。在被阿Q求欢之后,吴妈也并不是处于惊吓和为自己的操守担忧,但是感觉受到了侮辱:同样是下人,但是吴妈却更加鄙视阿Q,潜意识间认为阿Q的求欢使拉低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奔跑出去向赵家人求救。这种行为,实际上只是吴妈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非常狡诈地利用了阿Q。吴妈非常的冷漠自私,他对阿Q的处境毫不关心,只是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而且利用阿Q的单纯和笨拙,建立自己“清白贞洁”的声望。实际上,在受到阿Q的求欢之后,吴妈原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小题大做地奔跑出去,更不需要去告诉自己的“主人——赵家人”。如果吴妈有一点对阿Q的怜悯之心的话,完全可以仅仅拒绝阿Q,狠狠打阿Q一个耳光让他清醒过来,这件事情就可以过去。但是吴妈却跑去找赵府的人告状,使阿Q挨打遭罚,而且被赶出赵府失去了工作。同样是作为穷苦之人,吴妈不给阿Q留下一点退路,可以说非常冷漠自私,对他人毫无怜悯之情。
小D
小D 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当中出场的次数不多,有时候甚至只是鲁迅先生提到了小D,却没有让他正式出现,仅仅给了他一个非常不具体的名字——小D。这使小D 与阿Q之间存在了许多相类似之处:首先,两人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之人,没地、没房、没钱、没亲人、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其次,小D 与阿Q同样,都有典型的“阿Q精神”,即能够做到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地生活下去,比如阿Q曾经将自己的地位贬低为“虫豸”,而小D则同样说过这样的话,都是以主动降低自己身份和自尊,来换取别人的同情和谅解。虽然小D 与阿Q在许多的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可以说小D 是阿Q精神的延续,是在阿Q死之后,代替了阿Q一般的存在,但是小D 与阿Q相比,还是有独立的个性和特点,至少他应该比阿Q这里典型的小人物形象,更加具有改造性,应该说,鲁迅先生在创造小D 这一形象的时候,是希望小D 能够成为未来中国的希望人。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
在《阿Q正传》当中,描述了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物生活状态,包括统治阶级的赵太爷、下层居民的吴妈、更加低等的阿Q、小D 等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社会的一批非常典型的人物一读书人。《阿Q正传》中的读书人,实际上是两种类型的读书人,一种是以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富裕阶层的读书人,有实力学习洋务,有钱留洋,有资本说参与革命但是实际上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另外一种则是赵秀才,接受正统封建教育成长起来,封建统治的坚决维护者。从本质上来说,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是一样,都是造成阿Q悲剧结果的罪魁祸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两人具有相同的特点。鲁迅先生对这两种读书人都保持着否定和讽刺的态度。 不论是假洋鬼子还是赵秀才,都出身于封建大家庭,是富裕阶级的成员,与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彻底对立的。从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的身上,都看不到他们对劳动者的同情和爱护。假洋鬼子虽然接收了外国教育,学习了自由、平等,但是骨子里仍然带有统治阶级的优越感。看不起阿Q,用手里的权杖敲打阿Q,追骂阿Q,并且认为阿Q没有资格参加革命,将阿Q打出门去。而赵秀才对阿Q这种下等人也是毫不留情,在阿Q向吴妈求欢的时候,毫不手软地棒打阿Q,甚至还剥削身无分文的阿Q,出钱了事。在革命之时,向官府通风报信,将阿Q作为“革命者”捉拿归案,彻底害死了阿Q。
其次,不论是假洋鬼子,还是赵秀才,都是利用革命风潮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小人。两人集合在静修庵去革命,只是简单做做革命的样子,因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而且就算是撤掉了这块龙牌,两个人也绝对不会因为“革命”而有什么实际性的损失,在革命风潮被镇压之后,可以简单抽身而毫发无损。而且在静修庵里,两个人封建腐朽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的面孔被表现无遗,两人相互争抢在皇帝龙牌前的一件股东,可见两人的目的并不在于革命,而是在于利用革命作为争取利益的工具而已。
阿Q
自尊自大
阿Q本身是个非常卑微而且贫贱的人物,但是他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甚至是家乡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他也认为,“我的儿子将来比较阔的多”。而且因为去过城里,甚至连城里人也看不起,拿别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后引起为荣。
自轻自贱
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并且在轻贱自己为“虫豸”之后,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所谓的“第一个”就是无上的荣耀,于是阿Q又在精神上胜利了。
自欺欺人
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于安慰自己的表现,以让自己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被别人打,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儿子”打了,认为整个世界不像样,没了伦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心满意足。
欺软怕硬
阿Q本身就是非常卑贱的小人物,身体瘦弱、口才也木讷,不论打架还是骂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于是阿Q在于是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先估量对手的力量,专门捡软柿子捏,木讷的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过也骂不了的,就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典型的欺软怕硬的行为,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这是阿Q形象典型意义的又一个方面。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这个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自尊自大,自卑自贱的双重性格其实并不矛盾,只是在精神上的自我欺骗的自我安慰的过程,面对不满意的事情,他总是能自我解嘲,自我开脱。由于总是由“精神胜利法”所支配,阿Q不能从屈辱、失败中奋起求生,他最终由于自己的生存法则而失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