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思维导图。包括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意志发展、人格发展、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
闪回:电影简史(插图修订第6版)读书笔记记录。共分21个章节,简要撰写了电影的百年历程,将电影与时代背景及历史重大事件结合起来,关切人类生活和未来,内容详实,意蕴丰厚。
读蒂莫西·克里根所著《如何写影评》而做的读书笔记,全书分为七大章节,分别为关于电影的写作、想·看·写、电影术语和文章主题、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写作风格与结构、电影研究、文稿的形式。 此书有助于小白理解电影,知道影评写作的常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一. 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i. 发展的实质
ii. 发展的结构
iii.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iv. 影响发展的因素
1) 成熟
2) 练习和经验
3) 社会性经验
4)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v.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价值
1)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b. 维果斯基的理论与教育
i.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ii. 心理发展观
iii. 内化学说
iv. 教学和发展的关系
c.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i.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ii. 沉思型与冲动型
iii. 辐合型和发散型
iv. 系列型和整体性
二. 中学生情绪与意志的发展
a. 情绪
i. 概述
1) 概念
2) 特点
a) 主观性
b) 社会性
c) 两极性
3) 情绪的分类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ii. 情绪的理论
1) 詹姆斯——兰格理论
2) 坎农——巴德学说
3)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4)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5) 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
6)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iii. 中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
1)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2)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3) 情绪调节的方法
b. 情感
i. 情感的概念
ii. 情感的分类
1) 道德感
2) 理智感
3) 美感
c.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i.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ii.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d. 意志
i. 定义
ii.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 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a) 动机冲突
b) 确定行动目标
c)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
2) 执行决定阶段
五. 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a. 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b. 中学生性心理特点
c. 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四. 中学生的能力发展
a. 定义
b. 分类
i. 按能力的构造,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ii. 按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分为流体智力(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c. 能力的理论
i.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ii.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iii.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iv. 斯腾斜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d. 能力的差异
i. 能力的个体差异
ii. 能力的群体差异
e. 影响能力的思想因素
i. 先天素质
ii. 早期经验
iii. 教育与教学
iv. 社会实践
v. 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f. 能力的培养
三.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a. 人格概述
ii. 特征
1) 独特性
2) 稳定性
3) 统合性
4) 功能性
5) 社会性
6) 复杂性
b. 人格的结构
i. 气质
2) 类型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3) 不同气质类型在教学中的意义
ii. 性格
2) 结构特征
a) 态度特征
b) 意志特征
c) 情绪特征
d) 理智特征
iii.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
1) 自我调控系统的含义
2) 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c. 人格物质理论
i.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ii.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
1) 共同特质
2) 个人特质
iii. 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
1) 表面特质
2) 根源特质
iv. ABCD型人格
d. 人格发展理论
i.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 口唇期(0-1岁)
2) 肛门期(1-3岁)
3) 性器期(前生殖器期)(3-6岁)
4) 潜伏期(6-11岁)
5) 生殖期(11、12岁以后)
ii.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e.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i. 生物遗传因素
ii. 社会文化因素
iii. 家族教养因素
iv. 学校教育因素
v. 个人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