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太广泛,从食管到胃到十二指肠,再到小肠结肠直肠,任何地方的疾病都是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比如有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息肉,各种类型的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都是属于消化系统的疾病。肝脏、胆囊、胰腺的疾病、脾脏的疾病也是属于消化系统,比如常见的有胰腺炎、胆囊炎,各种类型的肝炎等。
编辑于2021-04-09 22:02:10该病理学导图严格按照人卫版出品,分章节详细描述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炎症、肿瘤以及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等,重点突出,加以图片理解和表格归纳,无论是考研党,还是正在准备期末的同学,亦或是预习的同学提供高效学习病理学的方该病理学导图严格按照人卫版出品,分章节详细描述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炎症、肿瘤以及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等,重点突出,加以图片理解和表格归纳,无论是考研党,还是正在准备期末的同学,亦或是预习的同学提供高效学习病理学的方法。(有问题欢迎叨扰木~木)
医学免疫学思维导图。该导图分章节详细介绍了其概论、抗原、抗体以及补体系统,细胞因子(CK),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B、T介导的免疫应答等内容,可供您参考学习。
该导图纤细阐述了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该病理学导图严格按照人卫版出品,分章节详细描述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炎症、肿瘤以及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等,重点突出,加以图片理解和表格归纳,无论是考研党,还是正在准备期末的同学,亦或是预习的同学提供高效学习病理学的方该病理学导图严格按照人卫版出品,分章节详细描述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炎症、肿瘤以及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等,重点突出,加以图片理解和表格归纳,无论是考研党,还是正在准备期末的同学,亦或是预习的同学提供高效学习病理学的方法。(有问题欢迎叨扰木~木)
医学免疫学思维导图。该导图分章节详细介绍了其概论、抗原、抗体以及补体系统,细胞因子(CK),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B、T介导的免疫应答等内容,可供您参考学习。
该导图纤细阐述了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食管的炎症
病因
物理、化学,生物性少见
分类
(一)反流性食管炎 属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
肉眼:多数仅局部黏膜充血
镜下: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固有膜乳头延长
后果:出血、溃疡、狭窄、Barrett食管
(二)Barrett食管
肉眼:食管黏膜呈不规则的橘红色、天鹅绒样改变,岛状分布p
镜下:类似胃黏膜或小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和腺体p
后果:溃疡、狭窄、出血、异型增生、腺癌
第二节 胃炎
(一)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
胃黏膜的急性炎症,起病急剧
病因
暴饮暴食、酗酒、吸烟; 化学药品(水杨酸、皮质激素); 腐蚀性化学剂(强酸、强碱) ;系统性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分类
急性刺激性胃炎 ;急性出血性胃炎 ;腐蚀性胃炎 ;急性感染性胃炎
病 理 变 化
胃黏膜红肿、糜烂、局灶出血、黏液附着p
胃黏膜表面上皮和小凹上皮局部坏死p
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p
(二)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
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的检测 侵入性:胃镜下去活体组织行快速尿酸酶试验、组织学染色或细菌培养检查。 非侵入性:13C、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1、幽门螺杆菌感染(2005年医学诺贝尔奖p) 2、慢性刺激 3、肠液反流 4、自身免疫:10% 自身抗体: PCA(胃壁细胞微粒体抗体) IFA(壁细胞内的内因子抗体)
类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
胃窦部多见
病理变化
肉眼:黏膜充血、水肿,浅表糜烂。
镜下(病变位于黏膜层上1/3):病变位于黏膜浅层,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脱落,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p
结局
多数痊愈
少数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因
吸烟、酗酒 ;部分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迁延而来; 部分属自身免疫病(A型)
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灰色、薄、皱襞消失
A型,病变位于胃体和胃底,与自身免疫有关伴恶性贫血 p
B型,病变位于胃窦部,无恶性贫血,HP感染p
镜下变化
(1)病变区胃黏膜变薄,腺体萎缩; (2)固有层内多量炎细胞浸润; (3)胃黏膜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 (4)腺体或上皮的化生 p
分类
肠上皮化生
病变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的现象。可见杯状细胞、吸收上皮和潘氏细胞等,与小肠黏膜相似,称肠上皮化生
假幽门腺化生(A型多见):
胃体和胃底部腺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为类似幽门腺的黏液分泌细胞所取代,称假幽门腺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AB/PAS 染色: 胃腺上皮--紫红色 肠上皮化生--蓝色
临床病理联系
腺体萎缩
消化不良、食欲不佳
A型患者
恶性贫血
肠腺化生
导致癌变
(三)特殊类型胃炎
1、慢性肥厚性胃炎
胃镜:位于胃底及胃体,黏膜增厚, 皱襞肥大,呈脑回状。
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 黏液分泌细胞数量增加,炎细胞浸润。
2、化学性胃炎
病理变化:胃小凹上皮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较少
3、疣状胃炎
胃镜:胃窦部黏膜表面出现许多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病灶
镜下: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并脱落,急性炎性渗出物覆盖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病 (peptic ulcer disease)
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慢性溃疡为特点 十二指肠溃疡(70%)多于胃溃疡(25%),复合性溃疡(5%) 常见病,20-50岁多发 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
病因及发病机理
1.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2. 黏膜抗消化能力减低
3. 胃液的消化作用
4.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胃酸分泌↑)
5. 遗传因素(o型血高)
胃黏膜屏障破坏,胃酸、胃蛋白酶自我消化作用↑
病理变化
肉眼
部位:胃小弯侧窦部,十二指肠球部。 大小:胃溃疡直径小于2cm,十二指肠溃疡小于1 cm。
特征
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单个溃疡, 底部平坦, 边缘黏膜绕溃疡呈放射状,深浅不一
镜下
1、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可分四层
1)炎性渗出层(白细胞、纤维素) ;2)坏死层; 3);新鲜肉芽组织层 4)瘢痕组织层
2、小动脉改变
增殖性动脉炎: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3、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的改变变性、断裂和小球状增生
镜下:四大特点
(1) 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可分四层(炎性渗出层、坏死层、新鲜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层) (2) 小动脉改变; (3) 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的改变; (4) 溃疡边缘黏膜炎症。
临床病理联系
1. 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胃酸刺激、痉挛)
2.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半夜疼痛(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
3. 嗳气等其它症状
4. X光钡餐可见龛影
结局和合并症
愈合:肉芽组织填充,周围黏膜上皮覆盖
出血:约10%~35% ,潜血阳性、柏油样大便
穿孔:约5%,腹膜炎(十二指肠穿孔多见)
幽门狭窄:约3%,瘢痕收缩使幽门狭窄
癌变:1%以下,见于胃溃疡病
十二指肠溃疡的特点
1. 多见于球部前后壁
2. 溃疡多较小,直径1cm,浅,易愈合
3. 很少恶变
第四节 阑尾炎(Appendicitis)
临床特点
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体温和末梢白细胞升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细菌感染(大肠杆菌、肠球菌等) 2、阑尾腔阻塞(粪石或寄生虫等)
病理变化
急性阑尾炎
类型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化脓性)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坏死穿孔
结局及并发症
手术治疗效果好;少数并发穿孔,阑尾周围脓肿
慢性阑尾炎
阑尾壁纤维化和慢性炎细胞浸润。 也可急性发作
第五节 非特异性肠炎 (nonspecific enteritis)
炎症性肠病(IBD)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又称局限性肠炎(regional enteriti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主要侵犯消化道的全身性疾病。
临床
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部肿物、肠溃疡穿孔、肠梗阻等症状
可出现肠外免疫性疾病 ,如游走性多关节 炎、强直性脊柱炎。
肉眼
1. 回肠末段最常受累,但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及消化道外器官(如关节)均可累及;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分界清楚
2. 肠壁全层炎症:肠壁明显增厚,肠腔狭窄
3. 溃疡形成:裂隙状溃疡
4. 卵石症:溃疡间肠粘膜水肿隆起,而呈铺路石样外观。
镜下
1. 非干酪样结核样肉芽肿是Crohn 病较具特异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为肉芽肿性炎
2. 溃疡形成,特别是呈缝隙状的裂隙溃疡,可深达深肌层甚至全层,是引起穿孔的病理基础
3. 肠壁全层炎症,肠壁各层慢性炎细胞浸润,淋巴组织增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临床
病程漫长,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是主要临床症状。
肉眼
1. 直肠和乙状结肠最常受累 病变呈连续性分布
2. 溃疡形成:溃疡表浅而不规则(深及黏膜下)
3. 假息肉形成:由残存的黏膜岛炎症水肿突出引起
镜下
1. 黏膜慢性炎: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
2. 腺体分泌减少:杯状细胞减少
3. 隐窝脓肿形成 :肠腺内大量脓细胞聚集
4. 小血管炎: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或血栓形成
5. 溃疡形成:可连成大片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概念:一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常见传染病。 已证实的肝炎病毒有六种: 甲型(HAV) 乙型(HBV) 丙型(HCV) 丁型(HDV) 戊型(HEV) 庚型(HGV)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肝细胞损伤机制(HBV为例)
HBsAg: 表面抗原,可被CD8+T细胞识别并杀灭
HBcAg: 核心抗原,在肝细胞内
HBeAg:分泌到血液中,活动性的标志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 主要因素 靶抗原主要是HBsAg、HBcAg和肝细胞膜脂蛋白。
(三)基本病理变化
1. 肝细胞变性
(1)细胞水肿--最常见病变
肝细胞明显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为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气球样变
(2)嗜酸性变
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使肝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嗜酸性增强,红染
(3)脂肪变性
肝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
2. 肝细胞坏死与凋亡
(1)溶解性坏死
①点状坏死 (spotty necrosis): 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
②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 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肝界板破坏,也叫界面性肝炎,常见于慢性肝炎。
③桥接坏死 (bridging necrosis) 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的互相连接的坏死条带, 常见于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
④亚大块及大块坏死:累及肝小叶大部分—亚大块;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的肝细胞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
(2)凋亡
由嗜酸性变性发展而来。 表现:核浓缩消失,胞浆进一步浓缩,最终形成深红浓染的圆形小体称嗜酸性小体。(凋亡小体)
3. 炎症细胞浸润
散在性或灶状小叶内或汇管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4. 肝细胞再生
(1)坏死周围肝细胞再生
表现:体积大,胞浆略嗜碱性,核大深染,可见双核。(结节状)
(2)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再生
1)Kupffer枯氏细胞增生 :游走的吞噬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2)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修复
3)小胆管增生(汇管区多见)
5. 纤维化、硬化
肝脏炎症反应和中毒性损伤可引起纤维化, 随着纤维化进展最终形成肝硬化
(四)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变特点
1、甲型肝炎: 以急性肝炎病变为主
病变
①肝细胞变性坏死; ②汇管区可见炎细胞浸润; ③肝血窦壁Kupffer细胞增生
2.乙型肝炎
病变: 毛玻璃样肝细胞 (Ground glass hepatocytes):
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肝细胞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物质,胞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HbsAg阳性
电镜内质网有HbsAg颗粒
3.丙型肝炎
病变:慢性丙型肝炎除了有慢性肝炎病变外还有独特的改变
①脂肪样变; ②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 ③胆管损伤
(五 )临床病理类型
1. 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
黄疸型 无黄疸型
病理变化:特点:变性为主,坏死轻微
肉眼:肝脏肿大,质较软,表面光滑
镜下
肝细胞广泛变性: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表现为肝细胞体积大,排列紊乱,肝窦变窄或消失;
坏死:肝细胞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 ;
轻度炎性反应:少量炎细胞浸润;
淤胆(黄疸型):肝细胞内淤胆, 毛细胆管有淤胆和胆栓。
临床病理联系
(1)肝脏体积增大,肝区疼痛 (2)转氨酶升高 (3)黄疸
结局
多数预后良好,6个月内治愈。乙肝5%~10%、丙肝7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普通型肝炎 (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病变轻重不一。
分类
1)轻度慢性肝炎
病变特点
A.点状坏死, 轻度碎片状坏死 ;B.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C肝小叶结构完整,界板无破坏
2)重度慢性肝炎(晚期转变为肝硬化)
A.门管区重度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 B.肝细胞再生结节。 C、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构
临床病理联系
(1)乏力、厌食、肝区不适、黄疸 (2)转氨酶升高 (3)腹水、消化道出血、肝功能不全
结局
多数治疗后恢复或病变静止;部分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转为重型肝炎
2. 重型病毒性肝炎(最严重)
(1)急性重型肝炎
发病急,10天左右,死亡率高
病理变化
肉眼:肝体积明显缩小,被膜皱缩,质软,黄色或红褐色。 急性红色肝萎缩 急性黄色肝萎缩
镜下
(1)肝细胞严重而广泛的坏死(大块坏死);(2)小叶内及汇管区有多量炎细胞浸润; (3)枯氏细胞增生,吞噬细胞碎屑及色素; (4)肝细胞无明显再生现象。
临床病理联系
(1)严重肝细胞性黄疸-胆红素填塞肾小球-肾衰; (2)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致明显出血倾向; (3)肝功衰竭、肝性脑病。
结局
短期死亡,主要为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
(2)亚急性重型肝炎
数周和数月
病理变化
肉眼: 肝体积缩小,表面包膜皱缩不平,质地软硬不一,部分区域呈大小不一结节状。 再生结节因胆汁淤积呈黄绿色
镜下
1)网状纤维支架塌陷胶原化(无细胞硬化),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2)明显炎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 3)肝小叶周边部有小胆管增生
特点:既有肝细胞的亚大块坏死,又有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
结局
及时治疗可停止进展,多数发展为肝硬化
第七节 酒精性肝病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定义: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最初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衰竭。 机制:酒精对肝直接损伤;营养不良。
脂肪肝
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硬化
1、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2、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各种临床病理类型及病变特点 3、掌握肝硬化的病因、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4、掌握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 5、掌握胰腺癌的病理变化、扩散与转移和病理临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