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总结了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内容包括: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属于教育学考研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建议收藏!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学习笔记思维导图。学习理论简称“学习论”,是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各种学说。理学家从不同的观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资料,提出了许多学习的理论。喜欢请点赞收藏!关注我,能持续获取优质导图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
延迟模仿
前运算阶段(2~7岁)
符号语言功能
泛灵论
单维思维(守恒实验)
思维不可逆
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守恒观念的形成
多维思维
思维的可逆性(守恒观念出现的关键)
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命题运算
假设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推理
可逆性与补偿性
思维的灵活性
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不同个体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内化说
内化是将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语言在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最近发展区
是指在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教育含义的发展特点
学生的认知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认知差异
场依存与场独立(威特金)
沉思型与冲动型(卡根)
辐合型与发散型(吉尔福特)
智力差异
个体差异
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
群体差异
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种族差异等
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性格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有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差异
特征差异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类型差异
根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
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注重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特殊儿童
类型
智力超常儿童(IQ>140),弱智儿童(IQ<70)
学习困难学生(感官和智力正常)
聋哑盲儿童
教育
随班就读
普通班加巡回指导
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设置特殊班
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特点
人格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阶段
基本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教育意义
指明阶段任务,给出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
学校教育
同辈群体
子主题
自我意识
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发展
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青春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发展的方向
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交往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含义
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心理发展阶段
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7岁);童年期(7~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童年期/学龄早期
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少年期/学龄中期
半成熟、半幼稚
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并存
抽象思维逻辑已占主导地位,但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自我控制力不强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学习准备
定义
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准备性原则的运用
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
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进行教学
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小学中年级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