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 抗原
抗原具有很多特性,如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异物性、特异性,其特性都有深层的分子基础。 抗原最主要作用是引起免疫应答,其中抗原本身理化性质、宿主个体因素、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等均与此密切相关。 抗原根据其反应过程、与机体关系、产生方式等多种情况进行分类;各种不同的抗原均有其不同的临床医学意义。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正如其名,特性是“非特异性”,主要分为:超抗原SAg、免疫佐剂、丝裂原等三类。 参考教材:《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第五版)
编辑于2023-11-15 23:14:28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第二章 抗原
概念
被TCR/BCR识别并结合→使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TCR:T细胞特异性受体 BCR:B细胞特异性受体
特性
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刺激特定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免疫效应物质:效应T细胞、抗体
反应原性/抗原性
与相应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
抗原分类
完全抗原
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半抗原 /不完全抗原
反应原性✓;免疫原性×
结合大分子蛋白/非抗原物质等→完全抗原
异物性
决定物质能否成为抗原的首要条件
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组织成分
异物:胚胎期/新生期未与发育中的不成熟淋巴细胞充分接触的物质
特异性
表现
①免疫原性的特异性;②反应原性的特异性
物质基础: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作用:与抗体及TCR/BCR特异结合
组成成分: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6-8个核苷酸
特异性基础:化学基团的性质、数目、位置、空间构象
分类
结构:构象表位;线性表位(顺序表位)
分子内外:功能表位(外);隐蔽表位(内)
识别的细胞
T细胞表位
识别TCR;表位为多肽、线性表位、需要APC及MHC分子、可位于抗原任何位置
B细胞表位
识别BCR;表位为(多肽、多糖、脂类)、构象/线性表位、不需APC及MHC分子、位于抗原表位
特殊情形
特异性抗原表位
在不同抗原(≥2)中,抗原表位各自特有
共同抗原表位
在不同抗原(≥2)中,抗原表位相同/构型相似
共同抗原/交叉抗原
具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
一种抗原诱生的抗体,与 该抗原+交叉抗原 结合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抗原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
蛋白质、多糖→免疫原性
核酸、类脂→半抗原
分子质量大小
一般与免疫原性呈正相关
大分子物质的抗原优势
质量↑→抗原表位↑→激活(淋巴细胞)作用↑
大分子物质化学结构稳定→破坏清除↓→持续刺激(淋巴细胞)
化学结构复杂性
大分子物质结构简单/易水解→不具有免疫原性 eg.明胶(蛋白质-直链氨基酸)
含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免疫原性强
单糖数目、类型↑→多糖免疫原性↑
分子构象
决定与相应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的基础
易接近性
定义:分子表面抗原表位与BCR结合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抗原表位所处的侧链间距、距侧链末端距离
物理性质
聚合状态>单体;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宿主因素
物种、个体、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应激与否
青壮年>幼儿、老年
雌性>雄性(妊娠期除外)
应激降低免疫:手术、有创检查、精神打击、心理创伤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同一物质: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临床:口服抗原建立免疫耐受(消化道内酶)
抗原的种类及医学意义
抗原分类
是否需要Th细胞
胸腺依赖抗原/T 细胞依赖抗原 TD-Ag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 Th 细胞的辅助
完全抗体,兼具B/T细胞受体
胸腺非依赖抗原/T 细胞非依赖抗原 TI-Ag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依赖 Th 细胞的辅助
分为TI-1 Ag、TI-2Ag
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
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
独特型抗原
其他分类
APC内抗原的来源
APC:抗原提呈细胞
外源性;内源性
抗原产生方式
人工抗原;天然抗原
抗原化学组成
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
抗原来源与疾病关系
移植抗原;肿瘤抗原;自身抗原;变应原;耐受原
医学意义
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微生物——化学组成复杂→多抗原表位的天然抗原
如:细菌—表面抗原、鞭毛抗原、
外毒素——蛋白质,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完全抗原
外毒素刺激机体→抗毒素(预防再次感染)
外毒素+甲醛→类毒素(无毒+有免疫原性)→抗毒素
寄生虫
虫体抗原;分泌抗原;代谢抗原
体内—保护性/病理性免疫应答
体外—寄生虫病免疫诊断
动物免疫血清
类毒素-动物→抗体(动物免疫血清)→疾病特异处理/预防
如:破伤风杆菌+马→破伤风抗毒素
作用两重性
特异性抗体—中和相应外毒素的毒性
异种抗原—机体产生抗马血清抗体→超敏反应
同种异型抗原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
人类常见:ABO/Rh抗原系统;HLA
红细胞血型抗原:ABO抗原系统;Rh抗原系统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
自身抗原
引起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正常情况-自身耐受
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
异常情况-自身免疫应答
“免疫赦免区”屏障破坏→被隔离隐蔽抗原释放→自身抗原
眼晶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自身成分被改变修饰→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A族链球菌↔人肾小球基膜↔人心肌组织→共同抗原
A族链球菌感染人体→抗体→心肾组织交叉反应→肾小球肾炎、心肌炎
大肠埃希菌O14型脂多糖↔人结肠黏膜→共同抗原
溃疡性结肠炎
肿瘤抗原
TSA:只存在于某种癌变细胞表面
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
TAA:正常细胞与癌变细胞均有,细胞癌变时含量↑↑↑
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
其他抗原
半抗原+机体内蛋白质→完全抗原→超敏反应
半抗原: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油漆、染料、塑料等化学物质
植物花粉、某些中药→抗原→超敏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概念:非特异性激活T、B细胞
分类
超抗原SAg
多克隆激活剂;极少量超抗原→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B细胞→强烈免疫反应
激活特点
T细胞
多与CD4+T细胞结合
作用形式:APC上的MHCII类分子-超抗原-TCR Vβ
附:一般抗原:APC上的MHC分子的抗原及结合槽-TCRVβ的CD3互补决定区
作用效应:非特异性激活多克隆T细胞→细胞因子↑↑↑→参与某些病理过程
如:热休克蛋白HSP
APC上的MHCII类分子非多态区外侧-HSP-[TCR Vβ CD1、CD2]
不与抗原肽结合槽结合;无须APC加工,直接与MHCII类分子结合
B细胞
如:SPA、gp120(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 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接结合 BCR H 链的 VH区
SPA: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 A gp12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种B 细胞超抗原选择性地结合VH亚型→仅激活具有该亚型 BCRVH的B细胞→抗体↑↑↑
生物学意义
激活大量T细胞
诱导产生促炎细胞因子→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过度增殖而耗竭→诱导机体免疫抑制状态
激活体内的自身反应性 T 细胞→自身免疫病
内源性 SAg -胸腺细胞→克隆选择清除 SAg 反应细胞→免疫耐受
大量激活CTL→杀伤肿瘤细胞→抗肿瘤生物治疗
免疫佐剂
特点
注入机体时机: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
非特异地增强 抗原免疫原性;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分类
无机佐剂:氢氧化铝、明矾
有机佐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G-内毒素
合成佐剂:poly:C、polyA:U、MDP
人工合成的双链多聚肌胞苷酸(poly I:C)、双链多聚腺尿苷酸(poly A:U)及胞壁酰二肽(MDP)
油剂:弗氏佐剂、花生油乳化佐剂、矿物油、植物油
在研新型佐剂-作用强、易制备、对机体无不良反应
人工合成的含CpG序列的寡核苷酸、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TLR 激动剂及纳米佐剂
作用原理
体内停留时间↑: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形成抗原储存库→抗原缓慢释放
易被巨噬细胞吞噬:佐剂吸附抗原→巨噬细胞吞噬→局部炎症反应→处理提呈抗原
协同刺激信号↑(细胞激活需要)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免疫效应↑
应用
免疫动物高效价抗体:制备抗血清+弗氏佐剂
增强预防接种免疫应答:新冠灭活疫苗中 氢氧化铝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肿瘤/慢性感染者辅助治疗:卡介苗
丝裂原(有丝分裂原)
非特异 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某一群淋巴细胞的所有克隆→被激活而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有丝分裂增殖
T细胞有丝分裂原: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测定T细胞功能
B细胞有丝分裂原:SPA、脂多糖→测定B细胞功能(人/鼠)
T/B细胞有丝分裂原:美洲商陆→检测T、B细胞免疫功能
对丝裂原反应↓→T/B细胞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