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心理学
用一张思维导图系统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框架,从动机,情绪,记忆等方面了解学习心理学,从自我调节学习中高效的完成学习效率!!并且这是学习心理学历年考试的重点规划导图!!
编辑于2021-04-21 14:27:17学习心理学
学习与思维
结构良好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算子是确定的。
结构不良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问题的客观方面
任务领域,任务环境,是指问题的客观陈述
主观方面是问题解决者对问题客观陈述的理解
根据问题空间是否明确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解决
问题
主观问题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算子
客观问题
解决过程三个主要成分(考点)
问题表征
解决
评价
解决过程(考点)
1.表征问题空间和情境限制
2.识别并澄清可能的观点,立场和角度
3.产生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
4.通过建构争论,表述个人信念的方式对各种解决方法的 可行性进行评价
5.检查问题空间和解决方案选项
6.执行解决方案并对解决过程进行监控
7.修改解决方案
结构不良问题的影响因素(考点)
认知因素
知识
策略
复述
阅读
假设
知道
推断
评价
估算
质疑
建议
元认知因素
包括三个方面
对个体作为学习者的认识以及个体之间差异的认识
对自身知识水平以及影响认知活动主体因素的认识
对任务的认识,对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
非认知因素
动机
科学态度
结构不良问题能力的培养(考点)
1.专业培训
2.个别辅导
1.对实习者的工作价值进行评价
2.信息或资源共享2
3.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建议
4.传统解决问题的原则,概念或理论
5.提出关于问题情境的建议
6.分享个人经历或故事
学习与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子主题 1
批判精神包含要素(考点)
1.独立意识
2.心灵开放
3.专心致志
4.思维自主
5.尊重他人
批判思维的训练(考点)
1.一般性批判思维技能训练
2.在常规教学中训练批判思维
1.在比较熟悉的主题中,学生最容易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
2.创设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氛围
3.作好教学设计
4.提供各种不同的两难材料,进行反复的练习
学习与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
是指提出或产出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工作成果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的核心
创造性实质
1.心理动力学的观点
2.行为主义的观点
3.人本主义的观点
创造性思维过程
1.四阶段模型(考点)
1.准备期
2.酝酿期
3.豁朗期
4.验证期
2.生成探索模型
生成阶段
探索阶段
创造性思维环境
1.成分理论
2.投资理论
3.三交叉系统模型
创造性思维与知识
张力观
地基观
创作性思维的测量
发散性思维
是指尽可能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方法,观点的思维过程
吉尔福特非常规用途测验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1.流畅性
2.灵活性
3.独创性
4.精确性
聚合思维
聚合性思维也称集中思维,只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形成一种答案和结论的思维过程。
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模型
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
自我调节学习的三个阶段
1.表现阶段
2.自我反思阶段
3.计划阶段
自我调节学习的信息循环模式
1.任务界定阶段
2.目标设置和计划
3.策略执行
4.元认知调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成分
1.自我调节学习的维度
1.动机
2.方法
3.时间行为
4.物理环境
5.社会
2.自我调节学习的成分与层次
1.内容领域
2.认知策略
3.认知调节策略
4.元认知知识
5.动机策略
6.动机调节策略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调节的强化理论
自我监察
自我指导
自我强化
自我调节学习的认知理论
个体
行为
环境
自我调节的信息加工论
自我调节学习的人本主义理论
应该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的意志论
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
1.认知控制
2.情绪控制
3.动机控制
外显自我控制过程
1.任务情景控制
2.任务情景中的他人控制
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论
自我调节学习的认识建构论
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
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结构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2而积极主动地使用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学习中的自我调节策略
1.自我计划策略
2.自我监察策略
3.自我调控策略
行为学习
行为的习得
1.基于关系的学习(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与学习
1.经典条件作用与情绪反应
2.条件作用的泛化与分化
第一信号系统: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3.第二信号(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4.补偿性条件作用
条件性补偿反应是产生抗药性以及用药过量的机制之一
2.操作性条件作用(基于结果的学习)
操作条件作用与学习
1.强化与行为习得
2.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
3.刺激控制
4.强化程式(考点名解)
1.固定时距强化
2.可变时距强化
3.固定比率强化
4.可变比率强化
5.普雷马克原理
是在某种情景下,由于个体自发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或事件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3.社会学习理论(基于他人学习)
1.交互决定观
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2.观察学习
班杜拉4个子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行为矫正
1.系统脱敏法
2.厌恶疗法
3.生物反馈法
4.行为矫正技术
5.对行为矫正的评价
学习动机
动机
动机的内涵
学习动机
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动机与学习是相互作用的。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或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
动机激发三个方面
1.动机的方向和目标
2.动机的相对强度
3.动机的持续性
学习者的四种行为反应
1.选择行为
2.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3.采取某种行为的频率
4.追求目标的坚持性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发的动机,是一种寻求挑战并征服挑战的自然倾向。
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两者根本差异在与学生行为的原因
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学生行为的原因
行为的原因
罗特尔提出控制点概念,“内控型”和“外控型”
学习理论动机(考点)
1.行为主义取向的动机理论
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行为与刺激,因强化和建立的稳固联系,受到强化的行为并没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
2.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
关注的是学习者渴望有序,理解世界,预期将来的动机
3.人本主义取向的动机
反对行为主义把人动物化的思想,认为人是环境的主,体能,有理想,有意志,有个性,人能够改造环境,决定自己的命运
4.社会文化取向的动机理论
通过参加活动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来确定自己属于特定群体的的信念
理论动机的比较(考点)
动机来源:
行为主义认为动机来源是外部的,而人本主义,认知取向和社会文化取向都认为动机是内部的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不同
重要影响因素
行为主义强调强化,奖励和惩罚;人本主义强调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社会文化强调参与团体活动,认知取向强调信念
学习动机的需要和情绪因素
学习需要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需要
缺失需要(前四种的进阶)
5.求知需要
6.美的需要(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
2.与学习相关的需要
权利需要
强烈的人总是试图去控制别人,他们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他们周围的世界
亲和需要
强烈的人喜欢同他人保持一种亲密关系,他们喜欢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他们会避免争论和竞争,当被评价时他们会感到焦虑
自我决定的需要
是指人们希望具有控制事情发生,发展及其结果的能力,即人们希望能够更多地依赖自己而不是他人做出的决定
成就需要
指个体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渴望成功地完成某一件事情的一种主观状态
情绪需要
兴趣
唤醒,好奇心和焦虑
心流
学习动机的认知因素
学习者的信念
1.归因理论
1.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
2.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
3.所投入的努力
2.学生的能力观
能力实体观
能力增长观
3.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1.直接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说服
4.情绪的唤起
4.学生的自我价值导向
1.掌握导向
2.避免失败导向
3.自甘失败导向
任务价值
成就价值
内在价值
效用价值
目标取向
学习动机的整合模型
1.ARCS模型
注意
关联性
自信心
满足感
2.学习阶段综合模型
1.任务前
2.任务中
3.任务后
3.个体-情境相互作用模型
个体因素
需要(成就,权利,亲和,自我决定需要)
情绪状态
兴趣,好奇
信念
自我效能,能力观,归因
目标定向
环境因素
1.教师变量
2.任务变量
3.家庭,同伴变量
学习理论与学习科学
学习理论的发展
学习理论探讨三个问题
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2.学习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3.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
两个假设
1.学习是人类行为表现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
2.这种变化必须是因学习者的经验以及与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学习理论的认识论基础(考点)
1.经验论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人的感觉经验
经验论特征
1.感觉论
假设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2.客观主义
唯物主义经验论承认经验是认识的最初的出发点,但同时认为经验来源于客观实在
3.还原论
主张基本的,简单的观念材料,组成一切复杂的观念,而复杂的观念转过来,可以还原这些简单的观念
4.联想主义
认为观念和心理要素是通过时间上紧靠一起出现的经验的联合活动而形成的连结
5.机械论
相信人心像一架机器,有简单的元件组成,无任何神秘部分
6.工具主义
判定认识的真假,需诉诸经验的检验和证实
7.实用主义
经验不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方面,而是某种心理意识活动或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
2.唯理论
唯理论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不可靠,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到事物本质的那种理性直观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因而是思考和推理的结果
唯理论特征
1.先验论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客观存在,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是先天就有的
2.心理的组织
各种基本的感觉点之间的关系,同感觉点一样是基本的,在心理上是鲜明的
3.解释主义
主张的那对世界的知识,并非是对外界物质与世界的被动感知与接受,而是主动的认识与解释
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理论流派)(考点)
1.早期学习理论
2.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3.认知学习理论
4.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冯特理论特点
还原论
内省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由于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行为主义的教学原则(考点)
1.接近性原则
出现刺激,马上作出反应
2.重复性原则
练习能增强学习并能提高保持率
3.反馈性原则
学习者必须获得有关反应是否适当的信息
4.强化原则
反馈要起到强化的作用,使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遵循过程(考点)
1.选择终点行为,即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
2.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即目前能做什么,已经知道什么
3.步调分划。将知识划分一些小步子,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
4.呈现小步任务给学生,给予反馈和强化指导学生教学目标为止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强制的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考点)
1.自我激励
2.自我调节学习
3.情感教育
4.真实性评定
5.合作学习以及开放课堂和学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主观经验系统的变化,强调学习是主观经验系统的变化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考点)
1.随机进入教学
2.情景性教学
3.抛锚式教学
4.认知学徒制
5.支架式教学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的教学原则(考点)
1.定向与回忆
在教学时需要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并激活学生记忆中先前学习的信息
2.智力技能
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策略和方法来学习新的信息,提高学习过程的效率
3.个别化
教师需要调整教学,以适应个别学生的知识技能的特征,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事件(考点)
1.引起注意
2.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3.刺激回忆先前学习
4.呈现刺激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出行为
7.提供反馈
8.评价行为
9.促进保持和迁移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概述
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分类
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迁移的效果分类)
顺迁移与逆向迁移(迁移的方向分类)
順迁移:即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逆迁移:即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横向迁移和竖向迁移(发生迁移的难度分类)
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概括性程度来分类)
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范围大小来分类)
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按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度)
学习迁移的个体因素
概念
产生迁移的中介原因是学习主体的前后变化,学习客体之间的关系,还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否存在一般迁移
1.形式训练说
2.概括化理论
3.认知结构与迁移
4.元认知与迁移
5.心向和心理定势
心向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
6.知识构建和应用
学习迁移的情景因素
1.相同元素说
2.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
刺激系列S
反应R
无关刺激C
该模型表明了刺激或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的相似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关系
3.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
4.类比迁移
学生利用他所知的解答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利用类比模型教学
利用例题教学
5.情境性学习理论
学习与个体差异与环境
学生的学习观
是指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知
学习观的结构
四因素模型
知识确定性
知识简单性
能力固定性
学习快捷性
两级结构模型
知识的性质
知识的确定性
知识的简单性
认知的性质
来源
认知的证明
三倾向论
学生学习观对学习的影响(考点)
1.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对自我调节的影响
3.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4.对认知过程和策略的影响
学习观的形成因素(考点)
学习和活动经验
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
课堂教学
所学学科领域
学习风格是指一个人喜欢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学习风格
邓恩的5个维度(考点)
环境
情绪
社会
生理
心理
凯夫的整合模型
认知风格
情感风格
生理风格
斯腾伯格的心理管理理论
心理自我管理功能
心理自我管理形式
心理自我管理水平
心理自我管理范围
心理自我管理倾向
功能形式的水平范围倾向
重要因素
环境因素
环境刺激
社会环境
生理因素
时间节律
感觉通道
大脑的单侧化
心理因素
认知,情感和意动
几种经典的认知风格(考点)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冲动型和沉思型
深层加工和表面加工
整体型和系列型
学习障碍儿童特征
学习障碍也称为学习低能或学习无能
学习障碍儿童特征(考点)
1.学业表现方面
2.行为特征
3.语言方面
4.注意力方面
5.记忆力与思维紊乱
6.情绪不稳定
7.社会化维度
学习障碍儿童教育(考点)
1.教授学习技能和策略
2.不断反馈
3.选择教育模式
4.预防为主
5.运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注意多动障碍表现(考点)
1.注意品质障碍
2.唤醒不足
3.组织性差
4.缺乏控制力
注意多动障碍教育(考点)
1.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给予学习任务的提示
3.培养良好的而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
4.沟通
感官障碍
视觉障碍
听觉障碍
自闭症(考点)
特征
对他人缺乏兴趣,对非生物环境有强烈的兴趣
社会交流障碍
存在极度严重的交际困难,语言缺乏等性质
感觉异常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
对自闭症的教育
坚持早发现,早治疗原则
教自闭症的儿童与他人建立关系
注重情商培养
个别化教育
学习与媒体
多媒体特点(考点)
媒体的多样性和集成性
操作的交互性与信息的便利性
信息组织的非线性
信息的动态性
信息的开放性
多媒体与学习(考点)
多媒体与学习的潜力
有助于提高信息加工的深度和效率
可促进记忆
增强学习动机
促进积极主动建构
多媒体的挑战
个别化学习
学习监控
探索和发现
网络对学习的影响(考点了解)
1.对注意的影响
2.网络对推理能力的影响
3.对学生的网络阅读策略产生影响
网络行为学习(考点了解)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
基于网络的交互行为
学习与文化适应
游戏与学习
1.游戏可以促进学习
2.最佳激励状态
3.合理的难度
4.创作出专家循环
竞争与学习意义(考点)
积极意义
提升内部动机
提高特定群体的创作性
消极意义
引发负面情绪体验
压制创造性
导致不良学习行为
合作与学习意义
积极意义
提高学习成绩和动机
促进信息交流和意义理解
促进创作性观点的生成
消极意义
文化对人的影响三方面表现
外在表现
价值观
人们的潜在假设
学习与记忆
一,记忆发展和影响因素
1.记忆发展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发展
1.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发展
没有被复述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最多1分钟,保留下来的进入长时记忆
2.工作记忆模型(三个系统组成)
1.中枢执行器
2.语音环
3.视觉环
4.情节缓冲器(后增加修订)
儿童短时记忆以视觉图像为主
情节记忆的发展(考点)
情景记忆是个体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的记忆
记忆突起是指老年人在回忆一生中的事件时,更趋向回忆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事件
16-21期间,大脑活动处于最高峰
记忆策略的发展(考点)
1.复述
2.组织
3.回忆线索
2.影响记忆的因素(考点)
1.情景因素
1.系列位置效应
2.情景匹配
3.材料的可理解性和意义
2.个体因素
1.先前的经验
2.情绪
3.神经化学物质
许多神经化学物质都能促进或抑制回忆。 概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重要性时。衰老性记忆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钙离子稳态调节适合有关维生素a,可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记忆形成。情绪兴奋状态下释放的肾上腺素对事件记忆的储存有增强作用,是与应激相联系的影响记忆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合成记忆所必需的神经递质,鸡蛋和牛肉中蕴含的丰富的卵磷脂是提升胆碱水平的重要物质。非瑟酮可以提高长时记忆。也可以防止神经细胞死亡,还能促使神经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联系。
二,记忆,学习和教学
1.记忆对学习的影响
1.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对学习的影响
2.工作记忆对学科学习的影响(考点)
1.第二语言学习
2.阅读理解
3.写作
4.数学学习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对学习的影响(考点)
由陈述性记忆的储存和提取是有意识的(外显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的提取是无意识的(内隐记忆)
3.元记忆对学习的影响
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以及记忆过程的控制
1.具体形式
1.确定学习(或识记)的目标和计划
2.确定学习时间的分配
3.选定信息加工的类型
4.选择加工策略
5.发动,继续或中止识记或者提取过程
2.元记忆监测(考点,多选)
元记忆监测包含四类:
EOL判断:在学习和识记之前,对所要识记项目的难易程度做出的预见性判断。
FOK判断:对当前回忆不出,但又有知晓感的项目,在以后检测中的成绩的预见性判断。
JOL判断:对当前已学过的项目,在以后检验中成绩如何的预见性判断。
JOC判断:对回忆和在任出的答案做出正确与否的自信判断。
前三种是前瞻性监测,后一种是回溯性监测。
4.长期记忆学习(考点)
:1.利用系列位置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2.多元的教学方法。
3.营造尊重宽松的课堂气氛。
4.利用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
学习与脑与进化
学习的脑机制
神经元及神经环路机制
1.神经元
2.神经环路
学习的生物化学基础
学习的大脑皮层机制
学习与大脑半球
脑功能的整合协同
学习与脑发育
1.脑发育的基本过程
1.神经元的增殖
2.神经元的分化
3.大脑皮层的发育
2.脑的可塑性
经验
学习经验
环境
脑损伤后的学习训练
影响
大脑发育
突触 大脑皮层面积
脑区功能补偿
3.脑发育的关键期
子主题 1
基于脑的学习
脑的节律
1.脑波—脑细胞的节律
54页
2.脑的时间表
基于脑的学习原则(P55)
基于脑学习的9个要素
基于脑学习的12个原则
整体学习三个层面
学习者层面上
在大脑层面上
在学习对象层面上
进化主要观点(判断题了解)
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
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人类进化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生存和繁衍
心理机制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演化物
模块性是心理机制的特性
人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进化与决策
适应性的启发式决策
再认和忽略
使用唯一理由
从一系列选择中做出决策
基于经验的决策
进化与记忆
遗忘的功能
1.避免思维混乱
2.促进启发式策略的使用
3.策略性的信息阻隔
事后聪明偏差
短时记忆容量7+-2
进化与教育(了解)
第一类知识
是指人类大脑在生物机制上就预备着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形式
第二类知识
是指虽没有第一类知识的那种天生优势,却是在现代世界中成功生存所需要的特定文化,并且以第一文化为基础
启示
第一个教学启示是教育的广泛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文化对于学校学业能力的重视程度
第二个教学启示是学校教学的活动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组织儿童的行为,以使他们参加到活动中
第三个教学启示与儿童对于学校学习的归因相关
学习与情绪
学习与情绪的关系
学习对情绪的影响
1.学习经历对情绪的影响
2.先前经验对情绪的影响
3.学习影响情绪表达
情绪对学习的影响
1.帕克伦提出学业情绪的控制效价理论
2.情绪影响认知功能
1.情绪对注意的影响
1.情绪影响注意的生理机制
2.情绪影响注意加工范围和速度
3.情绪影响注意偏向
4.情绪影响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
5.教学启示
2.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1.情绪一致性记忆和情绪依赖性记忆
2.‘闪光灯’记忆
3.情绪影响错误记忆
4.情绪影响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5.情绪影响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6.情绪影响冷热记忆
7.教学启示
3.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4.情绪对认知加工策略的影响
3.情绪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情绪影响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
5.情绪影响自我调节学习
6.情绪影响学习投入
1.情绪对行为投入的影响
2.情绪对认知投入的影响
7.情绪影响学习成就
课堂中的情绪问题
课堂情绪的类型与特征
1.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2.自我导向情绪和其他导向情绪
3.理性情绪与非理性情绪
课堂情绪障碍与调节
1.焦虑对学习的影响及应对
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1.焦虑的表现
2.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1.焦虑影响加工偏向
2.焦虑影响记忆
3.焦虑影响注意偏向
4.焦虑影响解释偏向
5.情绪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3.焦虑缓解
1.放松
2.分散焦虑,远离焦虑源
3.梳理反思,合理归因
2.抑郁对学习的影响及应对
1.抑郁的表现
2.抑郁对学习的影响
1.抑郁影响记忆偏向
2.抑郁影响加工偏向
3.抑郁影响解释偏向
3.抑郁的治疗
1.宣泄
2.多想,多做愉快的事情
3.团队支持
4.运动和锻炼
5.教授应对技巧
3.恐惧对学习的影响及应对
4.学习倦怠的应对(考点)
1.学习倦怠的定义
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产生的精力耗损过度,丧失学习热情
2.学习倦怠的特点
1.情感衰竭
是指没有活力,缺乏学习热情,感到自己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负面情绪严重
2.去人格化
是指刻意在自己和学习对象周围人群之间保持距离,划清自己与学习和身边人的界限。
3.个人成就感丧失
是指学生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成就体验下降。
3.学习倦怠的干预
1.针对个体的干预
2.针对组织的干预
学习与注意
一,注意的选择与学习
注意的特性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被动注意与学习
1.新颖的方式如果和重要的知识点相联系,则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2.因为物体的运动会引发我们大脑视觉区域的连续兴奋,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动态的东西能容易将其和其他静止的物体区分开(动态)
3.刺激的强烈对比能够捕获注意,是因为具有某种强烈属性的事物更容易被个体从其他的对象中剥离出来
注意相依理论(考点)
注意相依理论:当目标和非目标之间的相似性增加时,我们搜索目标的速度将变慢,而当非目标之间的相似性很高但与目标相差较大时,我们更容易注意到目标。
主动注意与学习(考点)
方法(自上而下的加工机制)
1.(预期与注意)预习能够提前告知我们的大脑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中有哪些难点和重点。预习还能够帮助你有效选择注意的时机,在面对非重要的信息时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这也符合注意的脉动规律。
2.(学习经验)知识和学习经验的系统性,组织性影响注意。知识和学习经验的灵活性影响注意,同一个原理的实力例库越丰富,越有利于提高选择性注意的效率。
1.知识和学习经验的系统性,组织性影响注意
2.知识和学习经验的灵活性影响注意
自上而下的注意(考点)
是指个体受到目标的驱动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控制。
自下而上的注意(考点)
是指外界刺激的相关特征能够自动抓住我们的注意
注意集中与学习(考点)
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进行任何高级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这种将注意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于某一对象上的特性,被称为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稳定在一个对象上的时间越长,我们对该对象的加工就越深刻,敏感性就越高
诱导服从优势原则
2.注意的变化节律
注意瞬脱是指一系列外界刺激连续反应的过程中,后续反应的知觉速度相对减缓
二,注意的分配与学习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分配在两个或者多个不同对象和活动上的注意品质
中枢能量理论:我们之所以能够分配注意,是因为在同时进行的两个任务中至少有一个是处于自动化加工水平上的,这保证我们消耗的注意资源不会超过大脑的内存限制。
注意分配的影响因素(考点)
1.任务的相似性
2.任务的难度
3.练习的作用
4.主观预期
四,注意的广度与学习(考点)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把握刺激的数量
注意广度的影响因素
1.对象本身的特点
对象的排列,颜色,大小
2.个人知识经验
注意广度对学习的意义
1.注意广度与学习效率
2.注意广度与学习成就
3.注意广度的提高
三,注意的转移,广度与学习
我们总是能够根据当前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真正的注意转移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注意稳定性的基础上
注意的转移对学习的意义
主要体现将学习者的注意导向关键切重要的学习内容,注意和活动上。包含内隐注意转移和外显注意转移
成长需要
1.亲和需要
2.权力需要
3.自我决定的需要
4.成就需要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