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37-北周武帝
这集主要讲的是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又分别由北齐和北周取代。北周由权臣宇文护把持,后被北周武帝灭,北周武帝亲政中采取尊儒、灭佛以及大力发展经济等一系列措施,国力逐渐强盛,最后灭掉北齐,实现局部统一的过程。
编辑于2023-11-17 11:16:25
1、北魏分裂
公元534年,北魏最后一个皇帝,魏孝武帝元修 忍受不了权臣高欢的控制,离开洛阳,西奔长安,投靠关中的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即魏孝静帝。北魏分裂成两个朝廷,史称东魏、西魏。与南方的梁朝鼎足而立,形成南北朝新的格局。
此时,战火主要在东魏高欢和西魏的宇文泰之间展开。力量悬殊,形成强与弱的强烈对比。东魏强,西魏弱。
2、西魏的胡汉融合
① 公元543年,宇文泰亲率大军与高欢在黄河岸边展开激战。高欢的东魏军大胜。
② 之后宇文泰补充兵力。在府兵制的基础上,从汉人中间吸收兵源,征募汉族豪强地主武装,以后又进一步招募均田农民入伍。如何使胡汉更加融洽,是西魏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 宇文泰采取胡汉融合政策。 A. 府兵中汉人也被赋予鲜卑族姓,与原来的鲜卑人地位权力均等。 B. 宇文泰还尽力吸收关中的豪强加入统治集团,允许他们保留私家武装。 C. 大力提倡汉文化,以恢复西周传统为号召,实施先进制度,得到汉族士族的大力支持。 西魏较好的解决了民族矛盾,实力日益增强。
3、东魏高度鲜卑化
东魏的高欢采取高度鲜卑化的政策。 军事力量主要是鲜卑族将士,支撑政权的也主要是鲜卑族力量,公然宣称汉人是鲜卑军士的奴隶。激化了民族矛盾。鲜卑族贵族也越来越腐败。国力渐渐由强变弱。
公元550年,高欢死去4年后,儿子高洋废黜东魏孝静帝,自称皇帝,正式建立北齐。鲜卑化更加严重,汉族官僚杜弼等人被杀,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国力进一步衰落。
4、北周宇文护辅政
① 公元556年,宇文泰即将离开人世,临终前遗命宇文护辅佐16岁的儿子完成帝业。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刚去世不到两个月,宇文护就把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扶上帝位,代替西魏建立了北周。
② 宇文护任宰相,专权跋扈,另宇文觉及大臣们不满。宇文护杀掉宇文觉,另立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为帝。宇文毓也不是俯首听命之辈,两年多后毒死宇文毓。后宇文毓遗照立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为帝,即北周武帝。
5、北周武帝灭宇文护
① 北周政局动荡不安。宇文邕欣然接受宇文护的专权。还下令,仿照西周尊崇周公的先例,在宇文护封国建立皇祖别庙,由宇文护主持祭祀。把宇文护当做王朝的顶梁柱,从不违背宇文护的意见,宇文护牢牢掌握着军权。宇文邕从不涉足军事,更关注尊儒重教。
② 公元563年,登上帝位第三年的北周武帝隆重举行了尊三老的礼仪。被尊为三老的是西魏北周的四朝功臣元老于谨。 周武帝将儒学作为国之根本,注重礼制的建设。诸贵族子弟入学给老师送礼,学成后祭奠孔子;表彰孝子;邀请后梁沈重到长安讲学。 公元564年,宇文护母亲由北齐回到北周,周武帝竭尽晚辈孝敬礼仪,使宇文护戒备大减。
③ 公元564年,宇文护联络北方的突厥,大举进攻北齐。周武帝全力支持。周军在邙山惨遭齐军重挫,双方再次停战议和。此次征战,不仅使北周军事力量受到重挫,更消耗了北周十几年来苦心积累的大量财力物力。周武帝十分痛心,但是再次选择隐忍,没有责备宇文护。 朝臣们对宇文护不满。军事失败也使宇文护在军队中的威信大跌。 周武帝仍然大力倡导礼教。周王朝沐浴在平和重礼的氛围中。
④ 公元572年三月十八日,宇文护例行从封国进京,拜谒叱奴皇太后。武帝让宇文护劝谏太后少喝酒。太后让宇文护坐下,宇文邕站在一旁。宇文护因此毫无防范。身后的宇文邕亮剑一击致命宇文护。经过12年的隐忍,北周武帝真正走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
6、北周武帝亲政
① 武帝亲政当年,北周发生蝗灾,加上连年用兵,征发徭役,造成百姓逃亡,土地荒芜。武帝下诏,自今正调以外,无妄征发。
② 北周武帝重新疏通并扩大西汉时建造的龙首渠,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同时,武帝在蒲州等多个地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③ 为了使大量劳动力引进农业生产领域,实行了释放奴婢、杂户的措施。自公元565年至578年,先后五次发布释放奴婢的诏令。 针对农业的一系列措施,使关中地区逐渐摆脱贫困,成为了北周的大粮仓。
7、北齐佞佛
北齐建造佛像、寺院规模浩大。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早期从印度传入的艺术风格再次成为主流。北齐政权普遍佞佛,佛寺遍地。寺院既是宗教场所,又是经济组织,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手。既不向政府交纳租调,也不承担国家的徭役,意味着僧尼人口越多,财政收入就越少。
北齐后主时,全国佛寺达4万多座,僧尼400多万。相当于每5个人要养1个僧尼。百姓负担更为沉重。
8、北周灭佛
北周佛教也同样兴盛。北周武帝急于发展经济,进行灭佛运动,采取步步推进的措施。
① 公元567年,北周武帝亲自安排召开全国大讨论,召集文武百官,道士僧人互相辩论,佛、道孰优孰劣。周武帝特地让名儒沈重以儒教观点解释佛道,受到儒生们的欢迎。此后,儒佛道之间的互相辩论成为一种常态。
② 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又召开大讨论,并最终判定三教的先后位次为,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③ 五个月后,下达诏书,全面禁止佛教、道教的传播。强令全国僧尼还俗。
④ 一个月后,下令设立通道观,挑选最有名望的120名沙门道士入观为学士,研究佛教道教如何沟通。
如此,北周的灭佛运动并没有引起国家的震荡。相反,国家实力迅猛提高。 当时,整个王朝还俗僧人300万人,为王朝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军人。废除寺院4万座,使大量土地重新回到国家手中。极大增强国家的力量。
象棋的创始人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当时的象棋是七人游戏,更接近实战技法。寓教于乐,安不忘战,并提醒大家天下未统一,最后要实现统一。
宇文护死后,北周武帝加强军队建设,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军事活动,有时集合各级将领教以战阵之法,有时亲率六军习武于城郊。 方法:大练兵;控制中级以上军官,经常接见;把所有府兵里的军士都称为卫士;政策上优抚优恤军人。
9、北齐日益衰落
北周武帝即位时,北齐武成帝高湛也登上帝位。高湛不理朝政,重用奸佞,终日沉湎于酒,生活淫乱。他的儿子齐后主即位后,更为昏庸,大修宫苑,苦役百姓,一直推行反汉化政策。到齐后主时,一批汉族文臣被行刑,家属被流放,妻子女儿发配为女奴。
北齐强盛的国力在各种社会问题的消磨下,走向败亡。
10、北周统一北方
① 公元575年七月,北周武帝发布伐齐诏书,御驾亲征,直指北齐洛阳。出发前,北周武帝下令,入齐境,禁伐树残苗稼,犯者以军法从事。 经过数月鏖(áo)战,洛阳还是没有被攻克,北周武帝又生病,军队只好撤兵。经历第一次伐齐征战,武帝赢得了更多将士们敬重,共甘共苦,身先士卒,性又果决,能断大事。
② 公元576年十月,北周武帝第二次伐齐。 公元577年二月,北齐后主最终在逃跑中被俘。北齐灭亡。 自北魏分裂43年后,中国北方又一次统一。 北周大军攻入北齐国都邺城时,北齐著名儒家学者熊安生淡定自若。受到武帝优厚待遇,还让他参与文化建设。
③ 统一北方后,北周武帝加大力度推广儒学,控制佛教,释放生产力,改善民生,化解民族矛盾。北齐政权下的胡汉分化局面被彻底改变。饱受压迫的汉人对北周政权充满感激与拥护之情。 在北周武帝的命令下,又有数百万僧尼还俗,无以数计的奴婢、杂户成为正常百姓,投入新生活,成为国家生产力,增加了军队力量,人心凝聚,整个王朝空前团结,国力空前提高。 北周武帝还要北平突厥,南定江南,建立统一的强大中国。此时,从东汉末年算起,中国分裂已达三百六十一年。
④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率军北伐突厥,刚到半路,身体突然不适,被迫返回京城。年仅36岁,病逝。已经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却没有足够的时间。
后来者隋文帝杨坚,遵循着北周武帝制定的北定突厥,剑指江南的战略方针,在北周武帝病逝十年后,完成了统一大业。
北魏
东魏(强)
北齐(弱)
西魏(弱)
北周(强)
统一北方
中国通史37-北周武帝
宇文邕的一生是为政治而生,是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也正是为了整个中国的统一而生。只有南北统一了,他的理想才会实现,他的政治使命才算圆满。北周武帝把这个伟大的使命和荣耀留给了后来者,而把遗憾深深地留给了自己。他的一生都充满了睿智、果敢和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