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会提问》
本书作者应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举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辑于2021-04-29 10:37:12《黑暗年代》讲述的是公元5~10世纪,早期英格兰的历史。这个时期,罗马军团撤离了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了布列吞人,建立了诺森布里亚、麦西亚、韦塞克斯、肯特等七个王国;维京人开始了自己的入侵行程;英格兰也开始逐步实现了文明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情绪是影响行动的最重要的因素,改变不合理的想法,才能改变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结果,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安和不确定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知道读书好,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有的人一读书就犯困,有的看了记不住,过几天就忘了,如何有效的阅读呢?接下来教你成为阅读高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黑暗年代》讲述的是公元5~10世纪,早期英格兰的历史。这个时期,罗马军团撤离了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了布列吞人,建立了诺森布里亚、麦西亚、韦塞克斯、肯特等七个王国;维京人开始了自己的入侵行程;英格兰也开始逐步实现了文明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情绪是影响行动的最重要的因素,改变不合理的想法,才能改变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结果,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安和不确定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知道读书好,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有的人一读书就犯困,有的看了记不住,过几天就忘了,如何有效的阅读呢?接下来教你成为阅读高手。
学会提问
学会提出好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三个方面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两种思维方式
海绵式思维
优点
吸收大量的知识,为将来展开复杂思考奠定基础
被动的思维方式,无法取舍各种信息和观点
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
淘金式思维
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思维清单
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她的观点
在我想到别人的说法可能有问题时有没有把它记下来
我对别人说过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的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举例:美国该禁枪吗?
这个例子说明:
对模糊的地方不断提问
保持全神贯注的最好方法是不断提问
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是否真的存在正确答案?
自然科学方面,通常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人文科学(涉及人类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意义),有些困难
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刀刃”上,多问“关我什么事”
批判性思维的用途
弱势批判性思维
定义: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
目的: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缺点:对能否接近真理和发扬美德漠不关心。摧残了批判性思维潜在的人性的一面和不断发展进步的特征
强势批判性思维
定义: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优点: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看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问题有哪些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力如何
有没有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本书定义:指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我们都愿意与拥有相似价值观的人之间的交流,如何尽力理解那些和我们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
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自主性
注意和我们价值取向不同的人
好奇心
不断提问
谦恭有礼
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思考时都有明确的目标
思考的过程就是捍卫的过程
一旦思考,让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
不断与自己斗争
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当进行批判性思考时,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好学上进,本意是好的
策略
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不妨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3.提议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击
5.尽量弥合分歧。有没有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理论
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
7.态度温和,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生气
8.确保表情和肢体表现谦恭的样子
营造交流会话的友好氛围
拒绝一厢情愿
产生原因:否定一切思维方式常常出现
奇迹式思考解释无法解释的现象
小结
“学会”
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并且熟练运用它
“提出”
用批判性思维提问题
怎么提问题
淘金式思维
对什么事情提问题
多问“关我什么事”
问题的方面?人文or自然,是否有意义
对什么人提出问题
对价值观不同的人如何提问
提问的过程如何保持
尽量让对话一直保持下去
提问习惯的养成
多问自己,多提问,不要一直保持现有的思维,不要否定自己不熟悉的一切
理智思考
“好问题”
关键性问题
最终目的:对世界保持好奇态度,不断改变和坚定自己的观点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关键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亦或是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论题的分类
描述性问题
“是什么”问题
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规定性问题
“应不应该”问题
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结论是什么?
概念:指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结论在哪里?
问问论题是什么
文章标题
文章开头一段
继续浏览
寻找指示词
因此、表明、由此可知...
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开头
结尾
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
例句
数据
定义
背景资料
证据
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有可能是可预见的立场
问一问“所以呢?”
有时结论是含蓄的,要问所以呢?
实战经验
将论题范围尽可能缩小
引导读者得出结论
小结
在看到文章或听到对话时,先问一下,论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确定谈的听的是什么内容
学会找到论题、结论
理由是什么
概念: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换句话说,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只有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推理=论证=理由+结论
论证一定有目的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一个论证及其支撑理由
如何找到理由?
1.假设论证无懈可击,理由充分,再去评价。即使你不认可他的理由
2.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为什么作者相信这个结论”
3.找到提示词:由于、因为这个原因...
一个找到理由的小方法
圈出指示词
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理由和结论,或者在理由下面划线,用彩笔给结论做标记
在页边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
读完长篇大论后,在文章结尾处按照顺序列出所有的理由
找到理由怎么做
在进一步阅读时,重温理由(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
先有理由再有结论
实战经验
在作出结论前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
找出涵盖论题的主要资料
帮助读者确定理由
小结
找到结论后,思考支撑理由是什么
结论是否可靠,主要看理由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
找准关键词
检查论题是否有关键词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或短语
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
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怎样给特定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
如果自己和作者是相反的立场,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或短语?
歧义
如何判断清楚地明白了某个词语的意思
避免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不断问问题,问自己
不要认为术语只有一个意思
判断歧义
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度产生重大影响
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为关键
通过语境判断词的意思
字典中的词不一定适合文章中的意思
附加感情色彩的词语容易使思维短路
没有义务评价那些不明确的想法或选择
实战经验
留意歧义
采用反串
假如面对一个问题,多个人是否就某一术语进行争论
如发现有歧义,务必解释清楚
小结
在论题、理由、结论中寻找歧义
通过在语境中判断意思,不要跳出这个环境
警惕带有感情色彩的词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假设
概念: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
特征
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情况如此)
作者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如何找假设?
先检查理由,再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不同规定性论题有不同价值倾向
价值观假设
概念: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外一种价值观的偏向
确定价值观假设的方法——找到作者的背景
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为什么作者用做理由的特定后果或结果对他显得那样可取”
反串
采取对立的方式思考
小结
调查作者的背景
问一下“为什么作者的立场产生的结果对他而言显得那样重要”
寻找类似的社会辩论,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
使用反串的方法,采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看哪些价值观对这一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
找一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例如个体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的冲突
描述性假设
概念: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方法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追问“你怎么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
“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那些东西成立才行”
“假如这些理由都成立,有没有可能这个结论仍然是错误的”
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将自己置于作者或者演说者的立场
认识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知理由中提到的好处
避免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做假设
要找到隐藏的较有争议而又缺失的联系,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假设上
什么是无意义假设?
不言自明的描述性假设
我们都明白的并且拥有适当背景知识的
小结
有的时候找到暗含的假设更能确定论证是否充分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谬误
概念: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常见诡计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
进行论证的个人品格或者兴趣与其作出的论证质量毫无关系
推理的结构
找出结论和理由
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将你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作比较
如果结论支撑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或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问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撑这个结论,他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从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
问一下自己:“这些假设有没有道理?”如果是明显错误的假设,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这个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了
看看有没有一些强烈诉诸你的情感的词组可能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考虑到相关理由
谬误种类
滑坡谬误
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尚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就不应该采用
形式
a.我们不应该去支持针对甲问题的解决方案,除非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b.如果我们真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接受
错的根源
尝试某种解决方案之后部分问题仍然存在,不意味着解决方案就不妥或欠考虑
能提出解决方案比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就要高明
例子
家里添一套安保系统纯粹是浪费钱。如果贼要偷,总归想到办法,无论装什么系统都不管用
偷换概念谬误
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
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论
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
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eg.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同情
稻草人谬误
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标志词
不是...就是...
唯一的选择就是
因为甲不起作用,那只有乙能
乱扣帽子谬误
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光环效应谬误
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光环效应、恶意中伤
转移话题谬误
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谬误顺序
a.甲主题正被讨论
b.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
c.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循环论证谬误
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以偏概全谬误
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一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强求确定性谬误
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错误类比谬误
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指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因果混淆谬误
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者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的之所以有关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小汇总
对人不对事
使用滑坡推理方式
表现出寻找完美解决方案的趋势
用模棱两可的话隐瞒真相
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
诉诸可疑权威
诉诸情感
攻击稻草人
呈现虚假的两难情形
通过恶语中伤来解释
将注意力从论题上转移开
通过光环效应来让读者分神
循环论证
介绍另一个话题来转移注意力
介绍关于谬误的知识
戴默
实战经验
准备谬误清单
小结
发现谬误类型,在生活中出现了不能完全说服人的时候,就是陷入了谬误之中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如何确认可靠性
你的证明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他是真的?
证据在哪里?
你为什么相信它?
你确认它是真的吗?
你能证明吗?
事实断言
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置疑的常识
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
当这个断言在同一场交流中被很多过硬的证据合理地加以证实,或者由我们所知道的其他证据来证实
证据
概念:即所持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
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
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attention:没有完美证据,只有更好的证据
类型
直觉
概念: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
缺点:私密性
个人经历
常会导致犯“以偏概全谬误”
典型案例
概念:频繁地描述或塑造一个或多个人物或时间来证实某个结论。这些描述通常是基于观察或访谈,其形式也从深度描述到表面走过场等各不相同
典型案例诉诸情感,分散了注意力
问自己
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
有没有强有力相反的例子?
这个例子被提及的方式中有没有偏见存在?
当事人证词
引用当事人说法
注意事项
选择性
个人兴趣
省略信息
人为因素
权威或专家意见
专家有可能犯错误
专家的爱好与偏见
个人观察
研究报告
类比
实战经验
有过硬的证据
留意只依赖于一个当事人证词、一个专家意见或者是其他类型的在学术类写作中较少考虑到的证据来加以证实的论证
小结
注意论据的来源
判断论据的效力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个人观察
常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证据
研究报告
科学方法
追求的信息是以可公开验证的数据的形式出现的。数据的获取是在一定条件下
可控性:使用特别的程序减少观察和研究成果诠释中的犯错率。
真实社会比物理世界麻烦,不可应用
语言的精确性
小结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的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对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研究结果是可靠的吗?
注意
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大
研究成果常常会相互矛盾
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
所有的科学发现都可以找到不止一种解释
研究人员的偏好
不论一个科学报告看上去显得多么客观,还是难免会夹杂了重要的主观因素
作者或演说者常常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
三人成虎
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断言
研究的人为程度到底怎样常常也会导致研究的变化
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强求确定性谬误
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评价科学研究的一些线索
报告的资料来源的质量怎么样?
除了资料来源的质量外,交流中有没有其他的线索显示这项研究完成得很出色?
研究进行的时间离现在有多久,有没有理由让人相信研究结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这项研究的结果有没有被其他的研究重复过?
持论者在选择研究的时候是怎样精挑细选的?
有没有什么强势批判性思维的证据?持论者有没有表现出进一步加以证明的意愿?
有没有理由让人蓄意歪曲这项研究?
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制造的并因此遭受扭曲变形?“研究进行的客观条件和研究者概括的情境到底有多少相似之处”
根据研究样本,我们概括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研究人员所使用的调查报告、问卷调查、等级评定或其他测量结果有没有偏见或扭曲的现象存在?
样本
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达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
对研究者将要从中得出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或者说包含足够的多样性
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
影响因素
是否实事求是的回答问题
调查问题是否具体清晰
偏见
措辞偏见
语境偏见
知道偏见之所在,防止自己被调查结果说服
类比
形式: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世界中某件事(甲)所知甚多,而另一件让我们感兴趣的事(乙)看起来和甲在某些重要方面非常相似,如果这两件事在一个或多个方面非常相似,那么很可能它们在其他方面也会非常相似。
类型
类比论证
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
框架类比
搭建论证框架
既解释一个要点,还影响讨论方向
评价类比
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
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相关的共同点点和不同点就是直接和类比所展示的那些潜在的原则相关的
找出可替代的类比解释现象
错误类比谬误
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实战经验
建立方法论
保留精确的可随时查看的记录
研究结果的局限性
有没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
概念:指一个言之有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发生场景
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
情境:男朋友还没回短信
自我推测:男朋友生我的气了
替代原因:也许忙着准备考试/忘记手机放哪了
以往或正在发生的世界大事
科学研究结果
经验教训
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加以解释
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者听众必须找出替代原因
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是一目了然的
最后,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变得理智而谦逊
如何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
还有什么别的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哪些东西我可能会当成重要的原因?
如果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可以说得通?
唯一原因?
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发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一个原因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指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
随机化实验设计
有关≠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混淆谬误
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者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的之所以有关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情发生顺序不代表因果关系
形式:因为乙事件发生在甲事件之后,所以甲事件引发了乙事件
事后归因谬误
指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
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是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事件的解释有多种
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
合理的解释
逻辑上的合理性
和你所学其他知识之间的一致性
以前解释或预测事件的成功率
实战经验
找到合理的解释
实在的因果关系
发掘潜在的原因
缩小潜在原因的范围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
概念:用数字表达的证据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
质疑数据的来源
平均值种类
平均数
把所有数值相加然后用总数除以相加的数值个数
中位数
将所有数值从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位于最中间的数值
众数
计算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然后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全距
判定最大数值和最小数值之间的差距
当心令人心动的数字或百分比
实战经验
数据的来源
数据的含义
数据存在的局限性
评估数据的一些线索
尽量找出如何获得数据的相关信息,越多越好。问一下:“这位作者或演说者是怎么知道的?”持论者想要用大量的数字来让你动心或者让你惊心的时候,你尤其要警惕。
要对描述的平均值的类型感到好奇,分析一下知道事件的
数据使用者拿一件事的结论来证明另一件事时你要特别当心
先不去看作者或演说者使用的数据,把所需的数据证据和
从数据中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这结论和作者或演说者
判断有什么信息缺失了。对于误导性的数字和百分比以及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重要的省略信息
指那些将会影响到你该不该被作者或者演说者的论证所影响的信息
出现不完整推理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都很有限,若推理太长受众就会觉得厌倦
进行论证的人所拥有的知识是不完全的
作者想直截了当地欺骗你
尽量给你提建议或想要说服你的人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常和你不同
但当考虑省略信息时,问一句“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实战经验
众里寻他千百度,再次明确省略的信息
准备问题清单
不要因为找不到信息就做不出决断
适当省略信息
询问那些不同价值观取向和世界观的人,问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小结
探索省略信息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的出来
二分式思维方法
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提出问题
结论在什么时候是精确的?
结论在什么地方是精确的?
结论为什么或会为了什么目的才是精确的?
在每个回答前添加必要条件,才能证明这个结论
寻找多个结论
一个论证指向多个结论
在某个条件下合理的结论
使用条件句让我们得出某个结论
寻找问题不同解决方法就是这个论证可能得出的结论
辨认备选结论的一些提示
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
使用条件句来限定备选的结论
重新将论题表述为“我们该怎样来处理乙问题”
小结
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
选择“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