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第七章科学发展观详细总结
毛概第七章科学发展观详细总结,专升本和考研可用。科学发展观的超全总结,无论你是考研还是升本,都会用得上,下图从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 三大方面进行总结,内容详细,学习起来轻轻松松拿高分!
编辑于2021-05-14 00:04:2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003 年 7 月,胡锦涛在全面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要更好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3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 年 3 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 的背景、意义,明确界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对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04 年初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
2004 年 5 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4 年 9 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进入 2005 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任务提上日程。
2005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
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 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 年 3 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7 年,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010 年 10 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2 年,十八大进一步强调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原因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举措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体现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内容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 群众,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原因
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内容
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举措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内容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过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党的十七大在强调要坚持 “五个统筹”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举措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前利益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还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内容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举措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定位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内容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举措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包容性。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治国,前提是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原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举措
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原因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胡锦涛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内容
科学发展观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原因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胡锦涛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内容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
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科学发展观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探索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