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学-同喜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篇关于同喜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的思维导图,第10课,(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这课法义的梳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应该怎样修行和生活?这课讲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消极还是积极,二个是悲观还是乐观。
编辑于2023-11-26 09:22:05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前言
重要性
第10课,(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这课法义的梳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应该怎样修行和生活?从八个方面问题来说,这课讲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消极还是积极,二个是悲观还是乐观
一系列问题,不仅社会有诸多误解,即使学佛者本身,多半也不甚了了。如果定位模糊,不仅会影响自身修行,也无法向社会传递佛教的思想内涵,展现佛弟子应有的精神面貌。
1,【消极还是积极】从三个问题来说
在一般人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
由于这些误解,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信佛后失去人生乐趣,或从 此成为另类。
一、消极、积极的定义和产生
消极和积极,代表我们的情绪、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
1.消极和积极的表现
消极,指对某事没兴趣,从而不努力、不 作为、不争取,甚至有意识地回避、抵制
反之则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是中性
如果对有意义的事不努力,这种消极是负面的,
如果热衷于无聊甚至错误的事,这种积极就是负面的。
区别在于
什么是正向而有意义的,什么是该做的事
价值观不同,对消极和积极的评判完全不同
社会发展来看,似乎积极进取是正向的
积极进取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定正向意义。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道德底线的不断被突破,各种假冒伪劣,各种社会乱象都是这种“积极”追求的结果?,
不辨是非的积极是错误的,明知故犯的积极就是在有意作恶,是必须禁止的。关键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做什么,怎么做。
2.消极和积极的产生背景
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积极进取,对某些 事消极抵制?
首先取决于自身认识
觉得什么重要,什么有价值或是对什么感 兴趣,被什么所吸引。
其中既有先天因素,来自过去生的积累 ;也有后天培 养的,是由认识带来的动力。
价值观不同
《庄子》记载 :尧有意将天下让与许由,许由不仅没感到欢喜,反而跑 到河边清洗耳朵,觉得被此话玷污。
孔子梦寐以求的,天下唾手可得,正可用来大展鸿图。
消极和积极还和人生经历有关
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处处碰壁,工作不顺利,婚姻不幸福,种种挫折使他们看不到希望。看问题不免偏于消极
有些人一路顺利,看问题往往更积极,也更 有信心去争取,看问题往往更积极
因为境遇是变化的,当逆境和失败反复出现后,原本的积极者也可能一蹶不振,变 得消极
消极和积极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若身逢乱世,不妨遗世独立,心游江海 ;若天下安乐,才可出来辅助明君,安邦定国
人生是短暂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要,面临选择
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选 择的事积极努力,而对其他与之无关又足以形成干扰的事,则消极对待
总之,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
二、佛教是消极的吗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出家制度引起的
出家人要放弃世俗生活,放弃对家庭、感情、财富、地位的占 有和执著。
其次是生活方式引起的
世人热衷的无非是吃喝玩乐,不断鼓动 欲望,刺激消费,
但出家人素食独身,少欲知足
第三是处世态度引起的。
世人都有强烈的我执,接受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后, 人们不断地占有、攀比、竞争,形成冲突
而出家人与世无争,奉行忍辱法门,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消极的。
消极和积极不可一概而论
因为标准不同;从世人的标准是享受和富有,而出家人与世无争。认为佛教消极,
出家人虽然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但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出家人虽然放弃物质享乐,但追求究竟的解脱之乐。
出家人虽然修习忍辱,但不是忍气吞声,更不是出于懦弱,而是以强大的心力,坦然接纳人生中的一切。在不制造对立的前提下,以智慧解决问题
三、明确目标,积极进取
角度不同
从世间生活来看,佛弟子是消极的
就人生追求而言,佛弟子又是积极的
1.佛教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佛弟子每个愿力都是以无边、无尽、无量、无上来形容这也是每一个佛弟子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
常人的目标往往局限于个人或家庭
学佛所行,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还 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无数高僧大德为了传播正法,舍生忘死。
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为了将佛法传到日本,六次东渡,历时十年,因长路艰辛而失明,依然锲而不舍。
他所凭借的,正是为法忘躯、普度众生的积极追求
2.佛教徒要研究经教,探索真理
学佛是追求真理的过程。积极研究经 教,探索人生真谛;
佛陀在因地时为求半偈舍身的壮举,及 菩萨们剥皮为纸、刺血为墨的愿行,
玄奘三藏有感于汉地流传的经典尚欠完备,毅然 踏上西行求法之路
真正体现了大乘行者救世之 真精神
作为佛弟子,我们也要见贤思齐,承担内修 外弘的使命。
不论基于自身需要,还是芸芸众生的需要,都要积极研究经教,探索真理,依然要以生命去践行,锲而不舍
3.佛教徒要明辨是非,止恶行善
人间有善恶两种力量
从佛法角度来看,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而 是两种力量的共存和博弈。
学佛就是要止恶行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声闻乘强调止持
重点在于“诸恶莫作”, 但这么做本身也是一种行善方式。
如果每个人都止持五戒,世间就会和谐,进一步,还要断除贪嗔痴和无明我执,从根本上消除负面心行
菩萨道更强调“众善奉行”
不仅要以持戒利益众生,还要主动行善
就像观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 作度人舟”
只要众生有困苦,就为他们分忧解难,并对所有众生视如己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不分亲疏,不求回报。这才是佛菩萨的无缘大慈,
不论是止恶,还是修善,都离不开积极的 心态和行动
4.佛教徒要完善人格,济世度人
希望像佛菩萨那样济世度人,就要积极完善人格,从克服烦恼做起
学佛是一项生命改造工程,是把现有的凡夫人格,改造为佛陀那样圆满断德、智德、悲德的生命品质。
行菩萨道就意味着彻底的奉献,而且要尽未来际无有间断,广 度众生无有疲厌
不论哪种修行,都要战胜无始以来的串习。就像一人与万人战,必须积极向前
总之,佛弟子要以佛菩萨为榜样,明确人生目标,积极地追求真理,传播正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悲观还是乐观】从三个问题来说
一、悲观、乐观的定义和产生
1.悲观和乐观的表现
悲观深浅两个成面
很多哲学家从更深的层次观察人生,却得出悲观的结论
普通人也会因性格、教育、人生境遇等形成悲观且往往 和消极密切相关这种悲观属于浅层的,更容易改变。
乐观深浅两种层次
生活顺利等外在因素带来的乐观,往往比较脆弱。一旦遇到挫折,缺乏抗压能力,迅速转为悲观
真正意义上的乐观,是了知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在此基础上,选择从正向的角度看问题。这是属于有智慧的乐观。
2.悲观和乐观的产生背景
深层的悲观
是来自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因为找不到人生价值,不知道活着的意义,这种悲观 不是名利、享乐等外在因素可以改变的。
看到了人生的荒谬和虚幻,,却找不到解决之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就毫无价值。
如果人生只活一次,就等于没活
叔本华的悲观,其实这一认识是片面的
生命有两个层面
生命有迷惑的层面
当虚空被 乌云遮蔽,似乎乌云就是一切。
有觉醒的层面
当云开雾散,才会看到它的本 来面目
二、佛教是悲观的吗
误解原因
出家制度
让人产生对法义误解
主要是声闻乘所说的苦、空、无常。
佛教所说的涅槃,很多人也有误解,认为是死亡的代名词,涅槃 是要平息内在的迷惑和烦恼。
所以不论从出家制度还是佛教教义来说,都不是悲观的,
事实
出家是看透世俗的生活的虚幻性和生命烦恼和迷惑哈偶从而有更高的生命追求
苦空无常是纠正我们的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另外是对世界真相的如实智慧,菩萨承担更是对众生的无尽悲愿
三、不悲不喜,如实知见
佛教是帮助我们建立如实智,使认识符合世界真相——那就是中观
1.佛教不是悲观的
首先,佛教虽然认为人生虚幻,但不否定现象的存在佛教以缘起看世界,发现一切都是因缘因果的显现,是条件关系的假相,其中找不到独存、不变、能够主宰的实体。佛法智慧既能帮助认识长度,也能开显深度,引导我们在缘起的当下通达空性,是如实而非悲观的认识
其次,佛教虽然认为生命充满迷惑,众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迷惑烦恼的背后,生命还有觉醒的潜质,所以佛教指出凡夫生命现状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悲观沉沦,而是要唤醒世人
第三,佛教所说的菩提心和菩萨行,让生命充满意义,也在轮回中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在这条路上,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成功的典范。追随那些前行的成就者,还有理由悲观吗?
2.佛教也不是乐观的
那为什么说,佛教也不是乐观。因为生命的前景虽然光明,但现实不容我们乐观。
首先,以迷惑和烦恼为本的人生是痛苦的。面对人生的现实,我们无法乐观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的无常。现在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来临,更没能 力做主,只有随业流转。所以在修行成就前,无法乐观
第三,我们要看到三恶道的险境,生命的去向不容我们乐观。
第四,即便修行有成,生死自在,但作为大乘佛子,看到众生的冥顽不化,我 们难以乐观
第五,还要正视末法时代的乱象,面对大自然破坏严峻的现实,我们无法乐观。
3.是中观的人生态度
佛教修行重视中道,体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不悲不喜的中观。
怎样建立中观的人生态度?首先要具备正见必须远离常见和断见
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 ;
修行上,既要努力精进,也不 过于紧绷,就像琴弦,不松不紧才能奏出妙乐。
对法义的理解也是同样
不仅要看到字面传达的意思,更要看到文字隐藏的内涵
只有正视生命现状,才能运用佛法智慧,积极改善生命,利益 众生
想一想3.悲观和乐观在深、浅两个层面各有怎样的内涵?误解佛教徒是悲观的原因有哪些?佛教徒依“中观”正见建立的“既不是乐观,也不是悲观”的人生态度,我是如何理解的?对我的人生态度哪些启示?
我的理解;首先建立中观的人生态度,首先要具备正见;在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 ;在修行上,既要努力精进,也不过于紧绷,就像琴弦,不松不紧才能奏出妙乐。对法义的理解也是同样;不仅要看到字面传达的意思,更要看到文字隐藏的内涵,
对我的人生态度有,;我在生活中既不会高兴起来就得意忘形,也不会遇到挫折就失意变形,所以我的人生态度就是中观的。这使我对中观的理解;要和建立在缘起智慧上的中观内涵是不一致的
对我的人生态度启示;要积极追求终极真理、济世悲愿的人生态度
辩一辩问题我怎么看待/
2.有人说:“我在生活中既不会高兴起来就得意忘形,也不会遇到挫折就失意变形,所以我的人生态度就是中观的。”这种对中观的理解,我怎么看待?与建立在缘起智慧上的中观内涵是一致的吗?答;不是一致的,世间的人是没有建立正见的带有常见和断见,
佛教修行重视中道,体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不悲不喜的中观。佛教徒依“中观”正见建立的“既不是乐观,也不是悲观”的人生态度,
主题
1.结合自身当下的因缘,我能用积极、中观的人生态度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这样做,我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体验? 认识到积极、中观的人生态度的价值,我生起了对大乘佛子的恭敬和敬仰之心,发愿培养自己积极承担的责任心。
在没有学佛之前我的生活和工作是非常积极负面的,老实观别人的缺点怨恨唠叨,带有常见和断见 ,常见比如我有一条非常喜欢的围巾在外面不小心丢失了,我就心疼了好长时间,家里有什么东西遭受损坏,老实埋怨,总觉得这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东西,给自己带来身心的痛苦,断见没有觉得因果关系和三世论就会造恶,如五戒中的杀生,妄语 ,打牌,这些都会使自己造恶,热衷于做这些无聊甚至错误的事,还不知悔改,这种积极就是负面的,通过这课的学习认识到自己不良串习的过患, 结合自身当下的因缘,我用积极、中观的人生态度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首先要具备正见必须远离常见和断见,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 ;修行上,既要努力精进,也不过于紧绷,建立在缘起智慧是的中观,只有正视生命现状,才能运用佛法智慧,积极改善生命,利益众生。在利益别人的同时也是利益自己比如我这次去做辅助员就给自己在法上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从思想和心态带来很大的改变,基本上每天都泡在法里,这样做,我感受到了没有烦恼和痛苦的美好的体验。通过自己前面的没有正见人生态度和后面有正见的人生态度做对比,使我明白了真正的佛弟子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不是消极,在悲观和乐观人生态度是,也不悲,也不喜,是中观 的,认识到积极、中观的人生态度的价值,我生起了对大乘佛子的恭敬和敬仰之心,发愿培养自己积极承担的责任心。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