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行政学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公共行政学绪论的思维导图,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
编辑于2023-11-27 15:39:00公共行政学绪论
概述
内涵
行政
是指国家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政府自身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具有政治性、执行性、权威性和公共性。
主体:国家各级行政机关
客体: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机关内部事务
内容:依法行使国家权力进行管理
公共行政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运用各种手段技术和方法,公平公正公开民主地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组织内部事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物品)的活动。
行政主体
是公共部门或机构
私人组织可以参与公共活动,但不应该被授予公共权力,且必须受到公共部门的严格监督。
管理内容
政府及公共组织的作用领域是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例)
国防、公安、外交——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秩序
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
公共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公共交通、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事业
社会保险、政府扶贫、社会救济——提供社会保障
国有资产管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管理——维护公共财产安全
公民人权——保护公民权利
行政活动价值取向
政府行政管理是非营利的,目的是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供公平的、尽可能无差别的服务。
而企业管理活动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为社会服务是其追逐私利最大化的副产品。
行政管理责任
为全体公民谋利益。
必须考虑为社会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强调公众参与
表现在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上。
前提是公民拥有:
知情权(政务公开,电子政务)
参与权(政府开放参与渠道)
监督权(监督机制)
公共行政学(威尔逊-鼻祖)
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标,通过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方式和手段,依法管理国家、社会、自身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物品)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主体:政府和其他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
客体:主体作用的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务。
内容:对客体进行公共服务的管理活动,追求管理的有效性
管理的条件和原则体现主体行为的合法性
公共行政的管理方式是公平公正公开民主,体现其合理性
科学性体现在公共行政是一个规范的理论、方法的知识体系,具有学科研究的规律性
为什么需要
社会公共问题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超出个人能力甚至团体能力范围,造成广泛影响,关系到公共利益。为维持正常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就必须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这就构成了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就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需要,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这种需要只能由政府满足。所以,社会公共需要就是政府存在的原因,决定政府活动的范围。政府职责和功能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随发展而变化
经济不发达时——社会公共需要少且单薄,集中在基本生存需要上
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有越来越多高层次共同需要
经济发展到高水平时——追求自尊自由自主自立等,此时要求政府还权于民,放松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自治的作用。
综上:政府组织需研究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摸清社会公共需要的变化规律,主动进行行政改革,为社会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新的社会需要。
研究对象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标,通过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方式和手段,依法对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自身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规律的学问,是关于公共行政系统化的理论和知识的体系。
研究内容
行政环境
行政职能
行政组织
公务员制度
行政领导者
行政决策
行政协调
行政监督
公共预算
行政法治
行政伦理
政府绩效管理
电子政务
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形成与发展
西方
形成的背景
行政国家的出现
指近现代实行三权分立的美国,因行政管理只能日益扩大,政府在国家政务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领域作用范围扩大功能增强,急需一门集中研究政府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的学科。
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
在美国中表现为“政党分赃制”
政府内混进无能之辈,而在野党成员就算德才兼备,也很难得到职位
引起政府在人员上的周期性震荡,影响了公共行政的连续性
多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基础
发展的历史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理论基础奠定
宏观(学科独立)
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
威尔逊提出《行政学研究》
古德诺完善《政治与行政》
中观(组织结构)
官僚制模型(韦伯,回应资本主义国家向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强调规则而非个人
强调能力而非裙带
以分工、分层和集权为特征
(被视为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蓝图)
微观(技术操作)
科学管理理论
初创于企业,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一般管理理论
适用性超越科学管理理论
20世纪20-30年代: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
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
原则的拓展与系统化
20世纪30-40年代:行为科学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框架的挑战(挑战与危机)
背景: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二战,西方资本国家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对政府和社会全面干预,于是各国政府在权力分配、组织结构和职能设置方面有了很大变化。但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面对上述变化却苍白无力。
组织内部:政府难以真正调动公务员的热情,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社会系统学派(主张将组织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用整体性和系统性观点分析)
福莱特:主张建立“通过情景的创作和运用,使人们自愿、主动地予以合作”的管理模式
巴纳德:解释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成员与组织间,组织与其他组织间,组织与环境间的相关性。——协作
组织外部:政府往往无从预测公共事务的走向,使政策滞后。
理性决策理论(触及根基)
西蒙:以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为着眼点,采用自然科学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科学化的概念,实证性的研究方法)
公共行政研究方法论
决策理论
组织理论
标志着公共行政学进入行为主义时代。研究中心转为动态层面的决策等行政行为。
20世纪40-70年代:规范价值对行为科学挑战的回应(再次焕然一新)
沃尔多强调行政研究中历史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将民主等规范价值注入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中,提供一条“规范性”研究路径。后掀起新公共行政运动,大力提倡价值因素的回归。
“西沃之争”:价值与技术之间冲突是永恒的。唯有真诚对话方能推动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沃尔多:是公共的,必须立足于价值理性。探讨公共行政学向何处前进。
西蒙:是行政的,必须依赖技术理性。解决公共行政学如何前进。
新公共行政学对价值因素的倡导
旧公共行政学(正统时期和二战后重新建立的公共行政理论)
新公共行政学(运用各种新研究方法,强调“公共性”)
以“变革影响和削弱社会公平的影响因素与组织结构”为使命
理论上,以效率观为突破口,更新了其研究范式。
实践上,高举社会公平旗帜。
20世纪70年代至今:思维视野的拓展与创新(开放式多元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生态学思想启示
主张通过模拟生态系统的方式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各种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考察和理解处于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行政系统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所以可得,一定的行政模式必然是受与之相应的行政环境影响生成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公共行政学界对“西方中心论”的一次有利的反思与批判
经济学理论运用
重新审视经济与组织关系的思潮。
企业家精神借鉴
面对现实问题“如何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提供高质低价的公共服务”,学者借鉴企业管理理论
政府再造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
一场具有共性的世界性行政改革浪潮
以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为理论支撑
以3E:经济,效率,效益为目标
支持像管理私人部门一样来运作公共部门
民本思想回归
指出过分推崇自由化和市场化可能造成的混乱。提出以公共服务,民主智力和公民参与为核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奉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念,建立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治理理论是对传统政治与行政、公共与私人二分法的超越。(关注政府机构之外各行为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权威
统治:来自国家机关的单一化
治理:来自公共组织、私人组织以及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合作的多元化
权力运行
统治:运用政府权威,通过发号施令,自上而下地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
治理: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上下互动地对公共事务实行管理。
运行过程
统治:运用规章制度,实施命令服从、尊章守令的模式
治理:强调相互调适,实施程序框架的模式,力求参与者之间的平等
国家与社会关系
统治:以国家为中心
治理:国家与社会相互依赖又保持各自独立性
中国
历史
初期:简单学科模仿,本土化实践探索
中国化
发展展望
我国行政学应面向世界,服务本国
我国公共行政学应着力研究我国公共行政创新问题
我国公共行政学应重视研究方法问题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意义
有利于正确、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有助于培养符合现代政府管理与服务需要的公务人员
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意义
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
系统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