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绪论1.1】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广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1917年到1997年。这里是现代文学史绪论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1-05-18 12:07:26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 五四”新文学
概述
识记
《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①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②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动力
开始于1917年: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直接背景和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主张: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主要阵地: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新青年》:思想武器-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
自由、平等、解放
中西结合—继承近代文学改良精神,吸收西方文学形式
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 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观点
胡适
1917.1 《新青年》刊出《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从八事入手
多选
需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
需讲求文法
不做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
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句
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1918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陈独秀
自身、独立
1917.2 《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
单选
提出“三大主义”
单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
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
单选
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把社会上各种反对意见 归纳起来,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
刘半农再批驳
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
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双簧信”实际上体现了与旧文学阵营对峙中的新文学阵营的主战姿态
周作人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
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文学革命带来的全面革新与解放,其实绩体现在创作上
1918.5 鲁迅发表了他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新青年》《新潮》上陆续出现新文学作品。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尝试 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诗歌
1917.2
胡适
《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八首》
1918
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周作人、朱自清等相继发表白话诗
1919.9
郭沫若
在《学灯》发表新诗
1920.1
《凤凰涅槃》发表
1920.3
胡适
新文学的第一本诗集《尝试集》出版
小说
1918.5
鲁迅
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
新文学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孔乙己》、《药》
1919.3
叶圣陶
《这也是一个人》
1919.10
冰心
《斯人独憔悴》
1919.11
郭沫若
《牧羊哀话》
戏剧
1919.3
胡适
在《新青年》发表了独幕剧《终身大事》
陈大悲、汪仲贤、丁西林等陆续发表作品
散文
1918
《新青年》专门辟有《随感录》专栏
《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学灯》《觉悟》等也大量刊载《随感录》式的杂文小品
鲁迅
《小品文的危机》
“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文学研究会
1921.1 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十二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写实主义
创造社
1921.7 日本东京
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
1925分界线“五卅(sà)运动”
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其作品大都带浪漫抒情色彩
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
1929.2创造社被当局查封
语丝社
1924.11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鲁迅主编,成员:周作人、林语堂、张川岛、孙伏园等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文风幽默泼辣
新月社
1923开始
以文学“沙龙”的形式在北京活动
1924.夏
教材:1923成立于北京
正式成立新月社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尚沅
大多是留学英美的知识分子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
1925
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
开辟《诗镌》并形成新月诗派
1927
徐志摩等人又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
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被称为后期新月派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在艺术上受唯美主义的影响,倡导新格律诗,肯定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特点
莽原社、未名社
是20年代中期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
办有《莽原》《未名》
主要人物:高长虹、尚钺、台静农、李雾野、韦素园
南国社
田汉领导创立
综合性艺术社团
其中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1924
创办《南国半月刊》
1927冬
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正式定名南国社
浅草社、沉钟社
浅草1922
主要成员:程伟漠、陈翔鹤、冯至
沉钟1924
主要成员:程伟漠、陈翔鹤、冯至加上杨晦、蔡仪等
《浅草》季刊、《沉钟》周刊
介绍外国文学,朴实而带点悲凉,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的特点:想象瑰丽、手法夸张,热情奔放
湖畔诗社
成员: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1922.4
出版诗歌合集《湖畔》
从而以写作爱情诗闻名于世
春雷社
出现在五四后期
成员:蒋光赤、沈泽民等
以《觉悟》为阵地,主要提倡革命文学
选择为主
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林纾
《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
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学衡派
梅光迪 、吴宓
《学衡》杂志
章士钊
《甲寅》杂志上的复古论调
1923
《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1920.1
东京
“新民会”
影响1921.10 台北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
1920.7
陈炘
《台湾青年》创刊号上
发表了《文学与职务》
甘文芳
《实社会与文学》
陈瑞明
《日用文鼓吹论》
《文》《实》《日》这三篇是 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 提倡白话文的文章
1923.4.15
《台湾民报》创刊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1927.7移入台湾发行
1923
黄呈聪
《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
黄朝琴
《汉文改革论》
1924.4
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
《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
《糟糕的台湾文学界》
《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
领会
“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1917——1920
新文学的萌芽期
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
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
1926年春到1927年冬
创作一度沉寂,沉寂期
“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了冲突和争斗
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开展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守旧分子的斗争,林纾写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又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蔡鹤卿)《答林琴南书》,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和鲁迅《现在的屠杀者》,都对林纾进行了批驳
与甲寅派的论争
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所办《甲寅》杂志上的复古论调。1923,章士钊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新文学阵营对之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鲁迅《评心雕龙》《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话》《答KS君》
与学衡派的论争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评<尝试集>》(胡先骕)
鲁迅《估<学衡>》一文驳斥最为犀利。
选择
学衡派
梅光迪、吴宓
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甲寅派
章士钊
《甲寅》杂志上的复古论调
1923,章士钊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
创造社
1921.7 日本东京
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
1925分界线“五卅(sà)运动”
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其作品大都带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
1929.2创造社被当局查封
文学研究会
写实
1921.1 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十二人
会刊《小说月报》
一般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写实主义
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语丝社
1924.11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鲁迅主编,成员:周作人、林语堂、张川岛、孙伏园等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文风幽默泼辣
是新闻学时尚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语丝文体
语言丝丝入扣
文风幽默泼辣
运用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的转向了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其一
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替代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其二
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被“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所取代
其三
文学语言获得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化并存的接受心里基础
其四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其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启蒙、个性、观念变化、 语言的解放、 中国与世界在文学上的联系
另附
“五四”新文学的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
大多带有感伤的精神标记
体现了文学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批判
建立了全新的文学观念
与世界文学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形成了全新的文学传统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八事“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义“
刘半农
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
1921.7 建党
1927年北伐,国共大合作=第一次大革命
文学社团——名词解释答题模板
成立时间+地点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文艺刊物)
观点主张+写作倾向
固定套路:此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团体/社团
灵活应对:当不记得观点主张是什么时,可以举代表作家的作品的例子
“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其一
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替代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其二
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被“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所取代
其三
文学语言获得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化并存的接受心里基础
其四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其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启蒙、个性、观念变化、 语言的解放、 中国与世界在文学上的联系
鲁迅
小说
诗歌
散文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