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戏剧1.6】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广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1917年到1997年。这里整理了现代文学史戏剧部分的内容。
编辑于2021-05-21 14:04:20现代文学史第四章,以轻松的笔调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夙愿,加上在有限条件下对人物进行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他们毕竟产生于“大跃进”时代,不可避免打上了“左”的胎记。
本图汇总了现代文学史中30年代文学的内容,包括30年代戏剧运动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上海艺术剧社、无产阶级戏剧、农民戏剧实验等。
大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学史科目,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第一节概述的,根据考纲整理的详细知识导图。内容详细基本无遗漏,但不适合最后复习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现代文学史第四章,以轻松的笔调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夙愿,加上在有限条件下对人物进行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他们毕竟产生于“大跃进”时代,不可避免打上了“左”的胎记。
本图汇总了现代文学史中30年代文学的内容,包括30年代戏剧运动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上海艺术剧社、无产阶级戏剧、农民戏剧实验等。
大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学史科目,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第一节概述的,根据考纲整理的详细知识导图。内容详细基本无遗漏,但不适合最后复习用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 五四”新文学
戏剧
识记
中国现代戏剧最初的发展情况
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
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话剧,最早是1911年洪深写的《卖梨人》和与此差不多同时的欧阳予倩的《运动力》
自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上 发表《终身大事》起,现代话剧逐渐进入建设时期,伺候出现了各种戏剧团体,形成了各种戏剧流派的雏形。
“春柳社”
1906年
中国最早话剧团体
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
《终身大事》
胡适创作
与南开新剧团的《新村正》等是最早运用现代话剧的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
从内容到形式都借鉴易卜生的”问题剧“
20年代主要话剧团体
民众戏剧社
1921年3月,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
民众戏剧社在文学主张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问题思想基本一致,他们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他们还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上海戏剧协社
1921年成立,成员最早有应云卫、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人。
他们也主张戏剧表现时代、人生,不遗余力提倡”爱美剧“,并重视舞台实践、剧场组织工作以及剧本的创作与改编,对促进我国现代话剧的正规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辛酉社
朱襄丞、马彦祥等人领导
南国社
1927年上海
田汉领导创立的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主要成员: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出版有《南国》半月刊
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蒲伯英、陈大悲创办
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
先后由赵太牟、余上沅、熊佛西主持
20年代主要话剧作家 和代表性话剧作品
田汉
在20年代发表了《咖啡店之一夜》(比较能介绍我自己的出世作)《获虎之夜》(魏福生)《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刘振声)等二十多部戏剧、
洪深
1915年,话剧处女作《卖梨人》获得学校锦标(清华)
1916年创作大型话剧《贫民惨剧》为募捐义演
1919年以《有为之室》和《回去》两部戏剧考入哈佛
1922年回国,创作话剧《赵阎王》,并自筹资金,自饰主角。
丁西林
1923年写出的第一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一鸣惊人,显示出他出众的幽默才能和高度的喜剧艺术技巧
1926年发表的喜剧《压迫》,被洪深称之为”那时期的创作喜剧中唯一的杰作。“
“南国社”
1927年上海
田汉领导创立的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主要成员: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出版有《南国》半月刊
领会
民众戏剧社
1921年3月,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
民众戏剧社在文学主张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问题思想基本一致,他们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他们还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问题剧”与 “写实的社会剧”
”问题剧“
20世纪20年代,与”五四“文坛上的”问题小说“同步,一批从内容到形式都借鉴易卜生的”问题剧“应运而生,在中国现代剧坛形成一股”易卜生热“。
如胡适《终生大事》、余上沅《兵变》、成仿吾《欢迎会》、欧阳予倩《泼妇》、熊佛西《青春底悲哀》、张闻天《青春的梦》。以历史题材来影射现实,出现了一大批以胡适的《终身大事》为代表的”娜拉“型戏剧作品和”出走型“戏剧人物
”写实社会剧“
民众戏剧社所提倡的一种,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是描写社会现实,反映真实人生的剧作。
如蒲伯英的六幕剧《道义之交》和《阔人的孝道》,揭露讽刺上流社会虚伪的”道义“和”孝道“;陈大悲的《良心》、《英雄与美人》《幽兰女士》《爱国贼》等十几部剧作,内容大多为革命党人的蜕变,伪君子的卑劣,官僚家庭的丑闻,军阀混战的灾难,妓院的陋习和妇女悲惨的命运,表现了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熊佛西1924-1926年间,戏曲创作转向反映现实中的平民生活和阶级民族矛盾,如《洋状元》、《一片爱国心》《当票》等剧;
“爱美剧”
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社提倡的一种,”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1921年,汪仲贤。陈大悲等组成的民众戏剧社,与应云卫。欧阳予倩的上海戏剧协社,着力提倡”爱美剧“
”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它针对文明戏的堕落,力求摆脱商业化倾向,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主张戏剧表现时代、人生,并重视舞台实践、剧场组织工作以及剧本的创作与改编,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郭沫若20年代的历史题材戏剧创作
郭沫若此时就专注于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
1923年发表了《卓文君》和《王昭君》,1925年又创作《聂莹》,1926年将这三部戏剧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
站在时代的高度,郭沫若将卓文君写成中国古代的”娜拉“,写她面对封建势力的代表——父亲卓王孙和公公程郑,毫无惧色,她揭露程郑的虚伪和淫念,将封建纲常抛在一边,义无反顾的追求理想。郭沫若是诗人写剧,奔放的热情、大胆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抒情。构成了其戏剧浓郁的诗的意境。
洪深的话剧创作及其剧作《赵阎王》
1915年,话剧处女作《卖梨人》获得学校锦标(清华)
1916年创作大型话剧《贫民惨剧》为募捐义演
1919年以《有为之室》和《回去》两部戏剧考入哈佛
1922年回国,创作话剧《赵阎王》,并自筹资金,自饰主角。《赵阎王》借鉴奥尼尔《琼斯皇》的戏剧手法,以大段的独白和心理幻觉表现人物的恐惧心理,使剧界耳目一新。
运用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等喜剧创作
1923年写出的第一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一鸣惊人,显示出他出众的幽默才能和高度的喜剧艺术技巧,1926年发表的喜剧《压迫》,被洪深称之为”那时期的创作喜剧中唯一的杰作。“
丁西林剧中的人物大多接受民主思想的影响,情趣高雅,谈吐幽默,他们之间的思想性格差异构成了丁西林喜剧冲突的特有张力,在规定剧情的触发下,便飘逸出沁人心脾的温馨,这是以同情、体贴、善意为思想内涵的关怀和温暖,使人观之始觉细微有趣,继之感到惟妙惟肖,再之便是回味不尽,在会心的微笑中品味到其中的意蕴和美感。
丁西林的独幕剧简洁集中,浑然一体,常从一些严肃的正剧题材上,挖掘出喜剧性,用轻松、风趣的笔调,批评某些社会现象,形成他幽默、淡远的艺术风格。
作品风格:被誉为写独幕剧能手的丁西林的剧作对有封建意识的人物有所讽刺,但不是辛辣、犀利的讽刺,而是带有诙谐意味的、温和委婉的批评,喜剧多具有”优雅的戏剧“特色
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话剧创作的主要艺术成就
田汉的创作追求从内心出发,注重表现”灵的世界“,具有感伤情调
田汉都是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表现了一代青年感受黑暗压迫的苦闷和寻求路途的彷徨。早期创作有两组交错的形象系列,一是艺术家形象系列,一是漂泊者形象系列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熔为一炉、交互辉映,是田汉”五四“时期戏剧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色
田汉在1927年4月以后的戏剧创作情况
1927年4月以后的戏剧创作,如《火之跳舞》《第五病室》《垃圾桶》《一致》等显示出现实主义和阶级意识的明显强化。
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田汉当选为主席。1923年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向“后的田汉创作了《梅雨》《一九三二年的月光曲》《洪水》等剧作,成为左翼戏剧运动中高产的剧作家。这些剧作注重表现工农群众所遭受的压迫剥削,注重从社会解放的角度,表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独幕剧《梅雨》在描写失业工人潘明华的悲惨遭遭遇中,揭示穷苦工人的自救之路,在”忍耐“的老实与”恫吓“的”愚蠢“对比中,写出潘明华女儿阿巧在革命者张先生的引导下走向团结斗争。
30年代田汉还创作了许多表现抗日救亡主题的戏剧,如《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乱钟》《扫射》《战友》等,这些戏剧与他描写工人农民苦难和反抗的剧本一样,多为配合政治宣传的急就章。在民族斗争的生死关头,观众的政治要求超过艺术的欣赏,所以当时这些作品都具有较大的影响,而田汉也努力追求在新的高度上的思想和艺术的平衡,三幕剧《回春之曲》因为回归到他所擅长的抒情风格,而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抗战爆发后,田汉怀着满腔热忱投身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戏剧运动中去。田汉探索和尝试过对平剧(京剧),湘剧,桂剧,川剧等传统地方戏曲的改革,改编和创作了《新雁门关》《新儿女英雄传》《江汉渔歌》《风云儿女》《武则天》《武松》等20多个传统戏曲剧本。田汉1947年创作的话剧《丽人行》则是他在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戏剧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在传统戏剧的改编和话剧创作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贡献,1958年发表的12场历史剧《关汉卿》,成功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