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第2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总结了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内容包括: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属于教育学考研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编辑于2021-05-22 20:20:33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的思维导图。纯干货分享,让你了解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备哪些心理学知识,教师行业的心理宝典,各位老师,快收藏下图学起来!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第4章 学习动机的思维导图。如何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本思维导图将从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三个方面向你介绍学习动机,在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
本章总结了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内容包括: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属于教育学考研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的思维导图。纯干货分享,让你了解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备哪些心理学知识,教师行业的心理宝典,各位老师,快收藏下图学起来!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第4章 学习动机的思维导图。如何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本思维导图将从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三个方面向你介绍学习动机,在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
本章总结了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内容包括: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属于教育学考研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第2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 大纲
二、 心理发展
一、 内涵
指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二、 分类
1. 认知
(1) 定义
个体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加工信息的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注意(过脑子)
(2) 规律
1||| 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连续性
2||| 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
3||| 简单——复杂,具体——抽象
4||| 从笼统到分化(深入)
(3) 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认知发展观
1. 图式:儿童与环境进行适用而形成的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可变化的)
2. 同化:个体利用已有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经形成的图式中
3. 顺应:个体改变已有图式或者建立新的图式来适用刺激的过程
4. 平衡:通过同化与顺应来与环境达到均衡(激发主动性,通过自我调节实现)
5. 总结认知发展观:在先天性遗传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地与环境进行同化与顺应,进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
总结
1. 所有儿童的发展都要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
2. 认知结构的发展使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
3. 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4. 虽然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不可能跳过某个发展阶段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1. 成熟:有机体的成长→给认知发展提供可能性
2. 联系与习得经验:人与物相互作用
3. 社会性经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平衡化(决定性):自我调节→决定性作用
四、应用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 理论含义
1. 活动论:人心理发展受劳动、活动的制约,不同的文化团体以不同形式形成概念
2. 符号中介论:人的心理活动和劳动活动都是以工具为中介
工具
物质生产工具:铁犁牛耕
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系统 →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
3. 内化论: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外部集体活动内化而成的(含义:是指外部实践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例如:听→喃喃自语→耳语口唇动作→内部思维
4. 上述三种理论下的发展观: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是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通过【活动】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二、 心理发展观
两种心理机能
1.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进化的结果,如:自然记忆,无意注意
2. 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的结果,以符号系统为中介,区别于动物,如:逻辑记忆,有意注意
3. 两种机能下的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逐渐过渡的过程
表现
1. 随意机能不断发展。主动,随意
2. 抽象概括机能不断上升
3. 各种心理机能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 最近发展区
1. 含义
(1) 论述的是教学与发展关系
(2)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者:在成人或者在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揭示)教学与发展关系
(1) 教学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前面,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够促进儿童发展
四、 应用
1. 支架式教学
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随着学生领悟的越来越多,指导成分减少,最终要达到能使学生独立发现知识的程度
2. 交互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作用的情境下学习,教师先示范,教师和学生轮流充当教师的角色来演练策略
3. 合作学习
能力分组
4. 情境认知理论
在真实情景中认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社会互动中获得知识
2. 人格
(1) 定义
指人所具有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如思想、情感、动机、学习风格等
(2) 规律
1||| 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
2||| 定向性和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4||| 共同性和差异性
(3) 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化发展理论)
一、 发展观
1. 人的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2. 冲突
良好解决,形成积极的人格
未能得到良好解决,形成消极人格
二、 八阶段

三、 应用
1. 总体
(1) 人格发展论揭示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 恰当的教育能够解决危机,形成积极人格
2. 对于小学生:帮助适应勤奋对自卑的危机
(1) 教育意识:学生总是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个体
(2) 教师应当给予积极正向的评价
(3) 胜任感觉:给予挑战性任务+支架教学法
3. 对中学生:帮助适应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 不应该将其当孩子看待
(2) 不应在其他同伴面前轻视青少年
(3) 给予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4) 职业同一性:职业生涯规划
四、 如何评价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优点和局限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 前提
(一)“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二)依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
二、 三水平六阶段
三、 应用
四、 局限性
1. 没有明确这些阶段是否有明确的顺序
2. 理论本身操作性不强
3. 被实验者主要以男性为主
三、 心理发展差异性与教育
(一)智能差异
1. 智力发展水平差异
2. 智力类型上的差异: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能力
3. 智力发展的快慢:有人早熟,有人晚熟书
4. 智力性别:无高低之分
(二)人格差异
胆汁质(李逵):精力旺盛,热情,冲动,易燥易怒
多血质(孙悟空):活泼好动,机智,粗心
粘液质(沙僧):稳重,细心,死板
抑郁质(林黛玉):聪慧细腻;多愁善感
(三)认识方式的差异:个体在加工信息时采用的典型方式(无优劣之分)
教学:1 匹配 :扬长 ; 2 失配:补短
(四)性别差异
(1) 差异
智力
言语
行动
兴趣
自信心
(2) 教学中如何做
并非与生俱来: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渐获得
教学中存在:性别偏向,源自于性别图式
避免偏向
1||| 教学材料和语言偏向
2||| 学科上防止偏向
3||| 课堂、课外活动
四、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
个体在生物特征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机能,学习社会角色,从而获得社会性需要,形成社会性的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
亲社会行为
内涵
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助人,分享,捐款等
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赖于
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道德情感的丰富
阶段划分(埃森伯格)
影响因素
文化因素:社会规范,观念
情景因素:榜样作用,依赖本能
家庭成员行为:父母榜样,行为要求,归因、强化
学校:同伴,媒体
受助者特征:性别,相似性,外部特征,人格特征
助人者特征:年龄,性别,特征
习得途径
移性反应的条件化(描述案例):体验受助者的情感→在帮助中减轻痛苦或感到愉快
直接训练强化
观察学习:榜样
攻击行为
内涵:经常有意的伤害或者挑衅他们的行为,青少年间常见问题行为
原因
遗传:基因
家庭:暴力惩罚
环境:榜样,影视
改变方法
消退法:不与强化
按时隔法:远离强化刺激
榜样示范法:正向 负向
角色扮演法:移情
同伴关系
内涵
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个体之间特别是同龄人的人际关系
培养
课程:交际技能
课堂:教学交往活动,合作学习
实践活动
培养亲社会行为
阶段
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利己主义,顺从
4-9岁:单行帮助的关系:服从
6-12岁:双向帮助的关系,狐狸,但不能共患难
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同甘共苦
12-15岁:优异发展的成熟阶段:选择复杂 ,严格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