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1建筑设计与构造
一级建造师01建筑设计与构造。筑设计与构造--1A411020建筑构造。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编辑于2021-05-25 22:48:05建筑设计与构造
建筑设计
建筑物分类与构成体系
建筑物的分类
按建筑物的用途分类
民用建筑
( 1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又可分为住宅建筑和宿舍建筑。
(2 )公共建筑主要是指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包括行政办公建筑、文教建筑、科研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等。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是指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各类建筑,也可以称为厂房类建筑,如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动力用房、仓储建筑等。
农业建筑
农业建筑是指用于农业、牧业生产和加工的建筑,如温室、畜禽饲养场、粮食和饲料加工站、农机修理站
按建筑物的层数或高度分类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民用建筑按地上层数或高度(应符合防火规范)分类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建筑高度不大于27m 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4m 的公共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24m 的单层公共建筑为低层或多层民用建筑。
建筑高度大于27m 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 的非单层公共建筑,且高度不大于lOOm ,为高层民用建筑。
)建筑高度大于lOOm 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 2018 年版),民用建筑根据其高度和层数可分为单、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高层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使用功能和楼层的建筑面积可分为一类和二类。民用建筑的分类应符合表1A411011 的规定。

1)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
同-建筑有多种形式的屋面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2)对于台阶式地坪,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符合规范规定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式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各自的建筑高度。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建筑高度。
3)局部突出屋顶的醋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人建筑高度。
4)对于住宅建筑,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 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室内外高差或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l.5m的部分,可不计人建筑高度。
建筑层数应按建筑的自然层数计算,下列空间可不计人建筑层数:
(1)室内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l.5m 的地下或半地下室。
(1)设置在建筑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 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
( 3 )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
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
按民用建筑的规模大小分类
大量性建筑是指量大面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建筑,如住宅、学校、商店、医院等。
大型性建筑是指规模宏大的建筑,如大型体育馆、大型剧院、大型火车站和航空港、大型展览馆等。
建筑物的构成
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承受竖向荷载和侧向荷载,并将这些荷载安全地传至地基,一般将其分为上部结构和地下结构:
上部结构是指基础以上部分的建筑结构,包括墙、柱、梁、屋顶等;
地下结构指建筑物的基础结构。
维护体系
建筑物的围护体系由屋面、外墙、门、窗等组成,屋面、外墙围护出的内部空间,
能够遮蔽外界恶劣气候的侵袭,同时也起到隔声的作用,从而保证使用人群的安全性和私密
门是连接内外的通道,窗户可以透光、通气和开放视野,内墙将建筑物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设备体系
设备体系通常包括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和供热通风系统。
其中供电系统分为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两部分,强电系统指供电、照明等,弱电系统指通信、信息、探测、报瞥等;
给水系统为建筑物的使用人群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排水系统排走建筑物内的污水;
供热通风系统为建筑物内的使用人群提供舒适的环境。
根据需要还有防盗报瞥、灾害探测、自动灭火等智能系统。
建筑设计要求
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例如学校建筑设计,首先要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室设计应做到合理布局,使各类活动有序进行、动静分离、互不干扰;教学区应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和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和体育活动空间以及教师的办公室、卫生设备、储存空间等。
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规划设计是有效控制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所有建筑物的建造都应该纳入所在地规划控制的范围。
城市规划通常会给某个建筑总体或单体提供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式、部位等方面的设计依据。同时,规划还会对建筑提出形式、高度、色彩等方面的要求。建筑设计应当做到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满足人们对良好视觉效果的需求,同时又是整个城市空间和谐乐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设计的单体建筑,应与所在基地形成协调的室外空间组合,创造出良好的室外环境。
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能为建筑物安全、有效地建造和使用提供基本保证。
根据所设计项目建筑空间组合的特点,正确地选用相关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尤其是适用的建筑结构体系、合理的构造方式以及可行的施工方案,可以做到高效率、低能耗,并兼顾建筑物在建造阶段及较长使用周期中的各种相关要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考虑建筑美观要求
建筑物是社会物质和文化财富,它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人们对建筑物在美观方面的要求,考虑建筑物所赋予人们精神上的感受。建筑设计要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延续文脉的建筑空间组合与建筑形象。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项目总投资一般是在项目立项的初始阶段就已经确定。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之所以要反复进行项目投资的估算、概算以及预算,就是确保证项目能够在给定的投资范围内得以实现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调整。设计和建造房屋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核算,重视经济领域的客观规律,讲究经确:效果,要提供在投资计划所允许的经济范畴之内运作的可能性。房屋设计的使用要求和技术措施,要和相应的造价、建筑标准统一起来。
建筑构造
建筑构造设计要求
楼梯的建筑构造
防火、防烟、疏散的要求
楼梯间前室和封闭楼梯间的内墙上,除在同层开设 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外,不应开设其他的房间门窗(住宅除外)。楼梯间内宜有天然采光,并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
楼梯间及其前室内不应附设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可燃气体管道,甲、乙、丙类液体管道等
在住宅内,可燃气体管道如必须局部水平穿过楼梯间时,应采取可靠的保护设施。
1)室外疏散楼梯和每层出口处平台,均应采取不燃材料制作。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lh ,楼梯段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0.25h。在楼梯周围2m 内的墙面上,除疏散门外,不应设其他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疏散出口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且门必须向外开,并不应设程门槛。室内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见表1A41J021-1 。

2)疏散用楼梯和疏散通道上的阶梯不宜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当必须采用 时,踏步上下两级所形成的平面角度不应大于10°,且每级离扶手250mm 处的踏步宽度不应小于220mm
楼梯的空间尺度要求
1)除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一般按每股人流宽为0.55 + ( 0 ~ 0.15) m 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
2)住宅套内楼梯的梯段净宽,当一边临空时,不应小于0.75m ;当两侧有墙时,不应小于0.90m。套内楼梯的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2m ,高度不应大于0.20m ,扇形踏步转角距扶手边0.25m 处,宽度不应小于0.22m。
3)梯段改变方向时,平台扶手处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净宽。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再适量加宽。
4)楼梯休息平街宽度应大于或等于梯段的宽度;楼梯踏步的宽度b 和高度h 的关系应满足: 2h + b = 600 ~ 620mm ;每个梯段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 级,亦不应少于3 级。
5)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 o 梯段净高不应小子2.20m
6)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达四股人流 时可加设中间扶手。
7)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0m。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 于0.50m 时,其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05m。
8)踏步前缘部分宜有防滑措施。
楼梯踏步的高宽比应符合表IA411021-2 的规定
踏步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
墙体的建筑构造
(一)墙体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
(1)在内外墙做各种连续整体装修时,如抹灰、贴面砖等,主要解决与主体结构的附着,防止脱落和表面的开裂。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缝的位置,正确处理装修层的分缝和接缝设计。
(2)在结构梁板与外墙连接处和圈梁处,由于结构的变形会引起外墙装修层的开裂,设计时应考虑分缝措施。
(3)当外墙为内保温时,在窗过梁、结构梁板与外墙连接处和圈梁处产生冷桥现象引起室内墙面的结露,在此处装修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外墙为外保温,不存在此类问题
(4)建筑主体受温度的影响而产生的膨胀收缩必然会影响墙面的装修层,凡是墙面的整体装修层必须考虑温度的影响,作分缝处理。
(5)是使用胶粘剂的材料,如细木工板、胶合板、密度板、油漆、涂料制品将对室内造成甲醒和苯的污染,选材时应按国家规范要求执行。
(6)在保温、隔热方面应和建筑节能设计结合减少能源的消耗。
(7)有特殊要求的室内声学环境(音乐厅、电影院等演出性建筑)设计,应正确选择材料,进行正确的构造设计。
(8)墙面的色彩应遵照色彩对大多数人产生有益影响进行设计。
(二)门、窗
(1)门窗的功能主要解决采光、通风、防风雨、保温、隔热、遮阳、隔声、疏散、防火、防盗等问题。根据功能要求分:保温门窗、隔声门窗、防火门窗、自动门窗、防盗门窗等。窗台低于0.80m 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2)门窗与墙体结构的连接:
1)门窗应注意门窗框与墙体结构的连接,接缝处应避免刚性接触,应采用弹性密封 材料;建筑外门窗的安装必须牢固。在砌体上安装门窗严禁用射钉固定。
2)金属保温窗的主要问题是结露,应将与室外接触的金属框和玻璃结合处作断桥处理,以提高金属框内表面的温度,达到防止结露的目的。
3)隔声窗一般采取双层或三层玻璃。为防止共振降低隔声效果,各层玻璃的空气层厚度应不同,且不能平行放置;所有接缝处应注意做成隔振的弹性阻尼构造。
4)防火门窗应按防火规范要求制作,玻璃应是防火安全玻璃;有防爆特殊要求的房间,其窗应考虑自动泄压防爆功能。
(三)墙身细部构造
(1)勒脚部位外抹水泥砂浆或外贴石材等防水耐久的材料,高度不小于700mm。应与散水、墙身水平防潮层形成闭合的防潮系统。
(2)散水(明沟)
1)沿建筑物四周,在勒脚与室外地坪相接处,用不透水材料(如C20 混凝土、毛石)做地面排水坡(沟),使雨水、室外地面水迅速排走,远离基础。
2)散水的宽度应根据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建筑物的高度和屋面排水形式确定,宜为600 ~ lOOOmm ;当采用无组织排水时,散水的宽度可按檐口线放出200 ~ 300mm。
4)散水的坡度可为3% ~ 5%。当散水采用混凝土时,宜按20- 30m间距设置伸缩缝。
5)散水与外墙之间宜设缝,缝宽可为20 ~ 30mm ,缝内应填弹性膨胀防水材料。
(3)水平防潮层:在建筑底层内墙脚、外墙勒脚部位设置连续的防潮层隔绝地下水的毛细渗透,避免墙身受潮破坏。内墙两侧地面有高差时,在墙内两道水平防潮层之间加设垂直防潮层。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做在墙体内、高于室外地坪、位于室内地层密实材料垫层中部、室内地坪(土0.000 )以下60mm 处。
(4)墙体与窗框连接处必须用弹性材料嵌缝,以防风、水渗透。窗洞过梁和外窗台要做如滴水,滴水凸出墙身不小于60mm;在其下端做有效的滴水处理,防止窗下墙的污染。
(5)女儿墙:与屋顶交接处必须做泛水,高度不小于250mm。为防止女儿墙外表面的污染,压檐板上表面应向屋顶方向倾斜10% ,并出挑不小于60mm 。
(6)非承重墙的要求:保温隔热;隔声、防火、防水、防潮等。
1)轻钢龙骨轻质板墙隔撞击声时,应在轻钢龙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之间加弹性阻尼材料。
2)轻质材料墙体隔空气声较差,作为分户墙和外墙时厚度应不小于200mm 。
3)轻型砌块墙在高度3m 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交接和转角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沿高度方向每500mm 加不少于两根直径6mm 、长度不小于lOOOmm 的钢筋。
屋面、楼面的建筑构造
(-)屋面的建筑构造
屋面坡度:屋面坡度应根据防水材料、构造及当地气象等条件确定,其最小坡度应符合表1A411021-3 的规定。

(二)屋面要求
)各类屋面(包括屋面突出部分及屋顶加层)面层均应采用非燃烧体材料,但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非燃烧体屋面的基层上可采用改性沥青卷材。
)屋面排水应优先采用外排水;高层建筑、多跨及集水面积较大的屋面应采用内排水。
设保温层的屋面应通过热工验算,并采取防结露、防蒸汽渗透及施工时防保温层受潮等措施。
采用架空隔热层的屋面,其空气间层应有足够的高度和无滞阻的通风进出口。
采用钢丝网水泥或钢筋混凝土薄壁构件的屋面板应有抗风化、抗腐蚀的防护措施;刚性防水屋面应有抗裂措施。
)有强风的地区的瓦屋面和卷材屋面应采取牢固措施。
高度在10m以上的建筑物当无楼梯通达屋面时,应设上屋面的人孔或外墙爬梯。
)闷顶应设通风口,并应有通向闷顶的人孔。闷顶内应有防火分隔。
(三)楼地面
1. 在整体地面的设计时,为防止楼面层的开裂,应注意在结构产生负弯矩的地方 和变形缝后浇带的地方作分缝处理。
2. 采用有胶粘剂的地板和花岗石材料时,应注意甲醒和放射性污染。除有特殊使 用要求外,楼地面应满足平整、耐磨、不起尘、防滑、易于清洁等要求
3. )内保温的建筑,靠近外墙处的楼板也会因此处的温度较低而出现结露的现象, 做楼面装修前,应先在此处楼板上下作保温处理。
4. 为减少振动传声,应在楼面面层与楼板之间和与墙接合处加弹性阻尼材料隔绝振动传声。
5. 有给水设备或有浸水可能的楼地面,其面层和结合层应采用不透水材料构造;当为楼面时,应加强整体防水措施。
6. )筑于基土上的地面,应根据需要采取防潮、防基土冻胀、防不均匀沉陷等措施。
7. )存放食品、食料或药物等房间,其存放物有可能与地面直接接触者,严禁采用有毒性的塑料、涂料或水玻璃等做面层材料。
8. 受较大荷载或有冲击力作用的地面,应根据使用性质及场所选用易于修复的块材、混凝土或她料、灰土类等柔’性材料。
9. )幼儿园建筑中乳儿室、活动室、程室及音体活动室宜为暖性、弹性地面。幼儿经常出人的通道应为防滑地面。卫生间应为易清洗、不渗水井防滑的地面。
10. )不发火(防爆的)面层采用的碎石应选用大理石、白云石或其他石料加工而成,并以金属或石料撞击时不发生火花为合格;砂应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其位径宜为0.15 - 5mm ,含泥量不应大于3% ,有机物含量不应大于0.5% ;水泥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应小于42.5 级;面层分格的嵌条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材料配制。配制时应随时检查,不得混入金属或其他易发生火花的杂质。
四、门窗的建筑构造
(一)窗
1)窗扇的开启形式应方便使用、安全、易于清洁。
2)高层建筑宜采用推拉窗,当采用外开窗时应有牢固窗扇的措施。
3)开向公共走道的窗扇,其底面高度不应低于2m 。
4)窗台低于0.80m 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二)门
1)外门在构造上应开启方便、坚固耐用。
2)手动开启的大门扇应有制动装置,推拉门应有防脱轨的措施。
3)双面弹簧门应在可视高度部分装透明安全玻璃。
4)旋转门、电动门和大型门的邻近应另设平开疏散门。
5)开向疏散走道及楼梯间的门扇开足时,不应影响走道及楼梯平台的疏散宽度。
(三)天窗
1)应采用防破碎的透光材料或安全网。
2)应有防冷凝水产生或引世冷凝水的措施。
(四)防火门、防火窗和防火卷帘构造的基本要求
1)防火门、防火窗应划分为甲、乙、丙三级,其耐火极限:甲级应为l.5h ;乙级应为l.Oh ;丙级应为0.5h。
2)防火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并在关闭后应能从其内外两侧手动开启。
3)用于疏散的走道、楼梯间和前室的防火门,应具有自行关闭的功能。双扇防火门,还应具有按顺序关闭的功能。
4)常开的防火门,当发生火灾时,应具有自行关闭和信号反馈的功能。
5)设在变形缝处附近的防火门,应设在楼层数较多的一侧,且门开启后门扇不应跨越变形缝。
6)在设置防火墙确有困难的场所,可采用防火卷帘作防火分区分隔。,
钢质普通型防火卷帘(单层)耐火极限为1.5 ~ 3.0h ,
钢质复合型防火卷帘(双层)耐火极限为2.0 ~ 4.0h ;
无机复合防火卷帘(多种复合材料)耐火极限为3.0 ~ 4.0h
无机复合轻质防火卷帘( 双层,不需水幕保护)耐火极限为4.0h 。
7))院在疏散走道上的防火卷帘应在卷帘的两侧设置启闭装置,并应具有自动、手动和机械控制的功能。
建筑装饰装修构造要求
装饰装修构造设计要求
与建筑主体的附着。
装修层的厚度与分层、均匀与平整。
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受力和温度变化相一致。
提供良好的建筑物理环境、生态环境、室内无污染环境、色彩无障碍环境。
防火、防水、防潮、防空气渗透和防腐处理等问题。
建筑装修材料分类
结构材料
隐蔽性结构材料:装饰面层完成后被隐蔽于其中的结构材料,如:木制龙骨、 金属龙骨、其他材质龙骨或支架,此部分材料需按规范进行防火、防潮、防腐、防锈等处理。
)非隐蔽性结构材料:装饰面层完成后暴露于外部的结构材料,如:不锈钢玻璃 夹具、不锈钢栏杆、金属结构
功能材料
能起到防火、防水、隔声等作用的材料,如:防火涂料、防水涂料、玻璃棉、岩棉等。
装饰材料
即面层材料,如:涂料、吸声板、木饰面、壁纸、石材、玻璃、瓷砖等
辅助材料
对各种材料进行粘结、固定的材料,如:胶帖剂、膨胀螺栓、钉子、水泥等。
建筑装修材料的连接与固定
一个完整的构造包括:面层、基层、结构层,如何将各层进行连接、固定是装修构造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连接方式有以下三种:
)粘结法:采用胶帖剂或胶凝性材料将不同材料粘结在一起,如:发泡胶、石材 胶、水泥砂浆、墙纸粉等。
)机械固定法:采用栓接、例接等机械连接方式将不同材料连接在一起。
焊接法:采用焊接方式将金属材料连接在一起。
吊顶装修构造
吊顶的主要功能
围合空间,遮挡需隐蔽的构件、设备。
可做成多种造型的吊顶,配合饰物、灯光,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及艺术要求的空 间效果。
结合设备末端、功能构件及材料达到一定的防火、隔声的设计要求。
顶棚分类
直接式顶棚:直接对土建结构进行装饰的顶棚。
)悬吊式顶棚:悬吊式顶棚(简称吊顶)目前可分为暗龙骨吊顶和明龙骨吊顶两 类。吊顶由吊杆、龙骨、面层组成。吊杆的主要作用是承重;龙骨一般由主龙骨、次龙骨和横撑龙骨以及各种连接件构成的单层或多层网状体系组成;面层结合灯具、风口、喷淋头、烟感、消防报警、广播、检修口等设备末端合理布置,达到装饰室内空间的效果。
吊顶的装修构造及施工要求
吊杆长度超过l.5m 时,应设置反支撑或钢制转换层,增加吊顶的稳定性。
吊点距主龙骨端部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
龙骨在短向跨度上应根据材质适当起拱。
为解决振动传声问题,应在吊杆与结构连接之间、四周墙之间设置弹性阻尼材料,减少或隔绝振动传声。
)石膏板等面层抹灰类吊顶,板缝须进行防开裂处理。
)大量管道和电气线路均安装在吊顶内部;吊顶材料和构造设计根据规范要求,应考虑:防火、防潮、防水处理。
抹灰吊顶应设检修人孔及通风口,高大厅堂和管线较多的吊顶内,应留有检修空间,并根据需要设走道板。
对演出性厅堂和会议室等有音质要求的室内,吊顶应采用吸声扩散处理。
)重型灯具、电扇、风道及其他重型设备严禁安装在吊顶工程的龙骨上。
大面积吊顶或在吊顶应力集中处应设置分缝,留缝处龙骨和面层均应断开,以防止吊顶开裂。
墙体建筑装修构造
)外墙装饰构造设计
( 1 )外墙饰面砖应进行专项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外墙饰面砖的品种、规格、颜色、图案和主要技术性能。
2 )找平层、粘结层、填缝等所用材料的品种和技术性能。
3 )基体处理。
4 )外墙饰面砖的排列方式、分格和图案。
5 )外墙饰面砖粘贴的伸缩缝位置,接缝和凹凸处的墙面构造。
6 )墙面凹凸部位的防水、排水构造。
( 2 )外墙饰面砖粘贴应设置伸缩缝。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6m ,宽度宜为20mm。伸缩缝应采用耐候密封胶嵌缝。
( 3 )外墙饰面砖接缝的宽度不应小于5mm ,缝深不宜大于3mm ,也可为平缝。
(4 )窗台、檐口、装饰线等墙面凹凸部位应采取防水和排水构造。在水平阳角处,顶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3% ,采用顶面砖压立面砖、立面最低一排砖压底平面砖的做法,并应设滴水构造。
( 5 )点挂外墙板采用开放式构造时,建筑墙面基层应进行防水处理,或在面板与基层之间设置防水构造。
( 6 )点挂外墙板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锚固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力应通过现场拉拔试验进行验证。
( 7 )点挂外墙板间缝隙宽度不应小于6mm ,并应采用中性硅酣密封胶密封。密封胶厚度不宜小于5mm 。
( 8 )点挂外墙板系统不得影响基层墙体防水、保温性能。
)墙体被糊工程
)裱糊工程包括壁纸、壁布等,其规格、图案、颜色和燃烧性能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壁纸、壁布一般以抹灰墙、石膏板墙、阻燃型胶合板墙面为基层,要求基层具有一定强度、表面平整、干燥、光洁、元浮尘、无裂缝,其中金属壁纸对平整度要求较高,一般基层为打底处理过的石膏板和胶合板。
新建混凝土或抹灰基层墙面在刮腻子前应涂刷抗碱封闭底漆。
)旧墙面裱糊前应清除疏松的旧装修层,并涂刷界面剂。
混凝土或抹灰基层含水率不得大于8% ;木材基层含水率不得大于12% 。
织物软包工程
)织物软包墙面分为:无吸声层织物软包墙面、有吸声层织物软包墙面。
软包墙面的构造基本上可分为龙骨结构层、结构基层、软包基层、面层(饰面层)。
软包面层、内衬及边框的材质、颜色、图案、燃烧性能等级和木材的含水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软包工程的龙骨、衬板、边框应安装牢固,无翘曲,拼缝应平直。
饰面板工程
)饰面板木龙骨、木饰面板和塑料饰面板的燃烧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饰面板安装工程的预埋件(或后置埋件)、连接件的数量、规格、位置、连接方法和防腐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后置埋件的现场拉拔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涂饰工程
新建筑物的混凝土或抹灰基层在涂饰涂料前应涂刷抗碱封闭底漆。
)旧墙面在涂饰涂料前应清除疏松的旧装饰层,并涂刷界面剂。
混凝土或抹灰基层涂刷溶剂型涂料时,含水率不得大于8% ;涂刷乳液型涂料时,含水率不得大于10%。木材基层的含水率不得大于12%。
)基层腻子应平整、坚实、牢固,无粉化、起皮和裂缝;内墙腻子的粘结强度应符合《建筑室内用腻子》JG厅298-2010 的规定。
厨房、卫生间、地下室墙面必须使用耐水腻子。
水性涂料涂饰工程施工的环境温度应在5 ~ 35 ℃之间。
涂料涂饰工程应涂饰均匀、粘结牢固,不得漏涂、透底、起皮和掉粉。
六、地面装修构造
地面由面层、结合层和基层组成
)面层是直接承受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建筑地面表面层。
)结合层是面层与下一结构层相连接的中间层。
基层是面层下的构造层。
面层分为整体面层、板块面层和木竹面层
整体面层包括:水泥混凝土面层、水泥砂浆面层、水磨石面层、水泥钢(铁)屑面层、防油渗面层、不发火(防爆的)面层等。
)板块面层包括:砖面层(陶瓷锦砖、缸砖、陶瓷地砖和水泥花砖面层)、大理石面层和花岗石面层、预制板块面层(水泥混凝土板块、水磨石板块面层)、料石面层(条石、块石面层)、塑料板面层、活动地板面层、地毯面层等。
木竹面层包括:实木地板面层(条材、块材面层)、实木复合地板面层(条材、块材面层)、中密度(强化)复合地板面层(条材面层)、竹地板面层等。
)基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
填充层是在建筑地面上起隔声、保温、找坡和暗敷管线等作用的构造层。
)隔离层是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种液体或地下水、潮气渗透地面等作用的构造层; 仅防止地下潮气透过面层时,可称作防潮层。
)找平层是在垫层、楼板上或填充层(轻质、松散材料)上起整平、找坡或加强作用的构造层。
)垫层是承受并传递地面荷载于基土上的构造层,常用垫层有灰土垫层、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碎石垫层和碎砖垫层、三合土垫层、炉渣垫层、水泥混凝土垫层等。
)基土是底层地面的地基土层。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