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日战争(摘自蒋公日记,1937年)
这是一篇关于抗日战争(摘自蒋公日记,1937年)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12-06 14:12:55抗日战争(1937年) 摘自蒋公日记
【一月安内】 国政纷扰费思量
军事
解决张学良、杨虎城之东北军割据问题
联络与控制西南军阀割据势力
内政
全力处理西安事变善后
准备以四川作为抗战基地
其他
西安善后尚未和平解决
汪精卫回国,蒋原拟党主席安置,但会谈后未达共识
汪自称热心经济,有意回行政院做部长,而蒋则认为非其所长,故党内人事甚难安置
【二月协商】 军阀割据难统一
军事
顾祝同进驻西安,东北军撤离西安
内政
召开三中全会,推举汪精卫任中常会主席
其他
三中全会结束,汪精卫任职未决
中央军和平进驻西安,张、杨两部就范
朱培德逝世
蓝衣社以黄浦学生为主,属于拥蒋派系,有别于西山会议派、政学系、CC派等。贺忠寒等一期学生为领导人,之后亦称复兴社
安内乃指挥桂系。四川割据依旧
【三月筹划】 外交内政求均衡
军事
寻找空军建军人才,颇费心思
规划暑期军官训练班,团结抗战意志
内政
指示加强公路建设,充实抗战基础
外交
蒋坚持中日平等互惠,对日本进逼,仍采取忍耐态势
其他
为增强国力,必须引用外力。构想与英合作,期盼十年内国防武器自立,同时也势必给予英方相当利益
【四月积蓄】 内战暂息备抗战
军事
成立豫皖军事整理委员会,以期彻底解决东北军和西北军问题
内政
委托蒋百里规划,整理财政及战时经济动员的建议
外交
考虑与外蒙交涉订约,确保我国宗主权,防止俄国作梗
思考对日对俄关系,在两国间求平衡
其他
驻陕西的东北军,调驻河南与安徽
统一四川仍待解决
其他各省军阀私兵虽多,不足为患
山东与河北问题,不完全是纯内政,要与外交同时处理。日本在此两地都力阻中央势力进入
杨虎城离职出洋
中共问题仍未解决。西安事变后,形式上停止了武装内战,但实质上军政军令仍未统一
蒋经国由俄国归来,一别十二年,骨肉重聚,可告慰王太夫人之灵
【五月过渡】 联英制日终落空
军事
东北军110师及张学良卫队仍有疑虑,必须解散
内政
考虑军民防空事项,准备抗战
拟组国民革命同盟,合并共产党,联合抗日
外交
孔祥熙赴英参加乔治六世加冕典礼,期待与英合作,充实抗日力量
对日坚持依法交涉,避免刺激日本,争取抗战准备时间
其他
西安事变期间的腰背之伤,修养五个月以来,略有进步,但尚未复元
疗养期间未影响重要公务,尤其是西安事变善后事宜
对英寄望合作制日,有进步但未能完成。英国外交练,我国尚未自立自强
似组国民革命同盟,其内含最高干部,各派五到七人,取消党籍,重填誓言。干部为圈定制,以国民党为主,此为初步构想
【六月暗潮】 抗战前夕拼建设
军事
成立川军整理委员会,巩固抗日基地四川
内政
考虑国家建设计划,以建立基础建设,奠定中国现代化基础
西安事变完全解决,杨已出国,中央完全掌控陕西
其他
筹思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对日外交力求忍耐,期待维持现状三到六年
个人思考心得: 1. 准备暑训 2. 教育和法律,必须依据中国当前特性:以农业为基础 3. 哲学教育(服务、牺牲、劳动、群育) 4. 科学精神,有恒彻底认真 5. 知兵之要在知兵心,同甘苦,信赏必罚 6. 广东实施法币 7. 提出川军整军方案 8. 对德武器之催进 9. 英美法信用贷款有眉目 10. 身心基本复元
暑期训练准备: 1. 科学精神与办事方法 2. 文武主官自修与研究,日新又新 3. 为民族复兴而牺牲一切,增进人民生活及其精神,与为国牺牲之信念互为依托 4. 服务社会与穷苦民众 5. 新生活运动与军训,注重秩序,清洁卫生,养成排队的习惯 6. 壮丁训练科目,注重辎重、交通与通信技能 7. 修明庶政
【七月爆发】 七七事变撼中国
军事
七七事变,八年抗战启幕
北平沦陷,与日全面冲突已无法避免
内政
以“总体战”思维为主体,务使全社会做好抗战准备
以庐山暑训讲话为基础,建立全民国防精神
外交
授权宋哲元与日方谈判,期以“局部冲突”解决七七事变
其他
平津迅速沦陷,出乎蒋的意料
蒋打算与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反制广田的三原则 - 中日亲善,中国取消一切抗日行为 - 经济合作,工作日本,农业中国 - 中、日、满,共同防共,日军需屯驻中国境内
决定成立大本营,同时考虑政府内迁(武汉、长沙、广州)。四川局势未定,暂不在内迁考虑之列
如果在1935-1936期间,暗中允许日本建造津石路(天津-石家庄),则紧张局势可暂缓一年,以利备战。无奈舆论反日情绪强烈,未能实施。记者们贯以独家揭秘为能事,若此事被公开,则极易造成被动。内政外交应指导舆论,而不能受舆论牵制。
【八月烽火】 淞沪战役聚目光
军事
淞沪会战。抗战主战场由北往南转移
八一四空军大捷
外交
中日交战区域,集中在上海租界附近。利用租界不可侵犯的规定,为国军争取作战优势
月底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换取苏联武器援助,并向日本表明,不会签署共同防共协定的决心
其他
蒋公时年五十,仍处年轻气躁,面临战局不利,原本就在意料之中,但会经常责备下属,不过在日记中也常自我反省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援助我军飞机大炮,还派来军事顾问协助
虽然中日不宣而战,但我国仍尽力顾及第三国权益。误炸美商船胡弗号后,我国立即承担现任并赔偿损失,毫不推诿。以显国力虽弱,但国格犹存
战争初始,中德、中意关系尚佳。尽管德意日有同盟反英法美的倾向,但此时德意还未表现出对日的偏袒
汤恩伯守南口半月以上,受嘉许;刘汝明未能守住张家口,证明原西北军意志不坚战力不强
淞沪会战初期,我军于虹口取攻势,但日军增援登陆后,罗店、吴淞失守,转为防御状态。蒋对张治中指挥不满,改由朱绍良替换
【九月艰困】 上海战场渐危急
军事
日军猛攻上海,企图消灭中央嫡系部队,摧毁我抗战主力
华北战场方面,大同、平型关、繁寺等地失守,山西战局急转直下
内政
中共发表《共赴国难宣言》
外交
英美政府冷淡,但民间声援积极,依赖于蒋夫人宣传
其他
战略应尽全力,以贯彻持久抗战为目的
国际上已逐渐取得民间同情,使美参加对日经济制裁,以宗教信仰坚定自立自强,挽救危亡
山西失利尤为意外,对阎锡山不满
苏联狡诈,日本残暴,中华民族夹于其间,应自立自强
【十月忍耐】 人生应创造时势
军事
华北危急,上海危急,开始考虑撤退
固守四行仓库任务完成,成功掩护国军撤退
外交
美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破坏九国公约,我国深受鼓舞
蒋公希望中日战争国际化,以国际压力遏制日本侵略
苏联答应支援的飞机迟迟不到,我空军损失无法弥补
其他
自北伐以来,日本对我得寸进尺,蚕食鲸吞步步紧逼。蒋虽力求妥协,以争取充实国力,赢得抗日时间,无奈内部势力以借抗日以反蒋;而日本诱使反共联盟,也在于挑衅蒋的政治人格。只要中国没有强有力的领袖,日本侵略便可无往不利。
西安事变后,蒋公民族领袖地位逐渐确立,短短六个月后,就发生了七七事变,表明日本不给蒋公喘息之机,而并非偶然。
回顾十年来对日的决心与初意,如再妥协也无法阻止其侵略意图,若承认满洲国,则蒋公的领袖人格必将完全坍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死中求生,抗战到底,决不妥协
【十一月转进】 上海撤退固南京
军事
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上海守军受威胁
淞沪战场全线撤退,后续考虑如何保卫南京
内政
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为长期抗战作准备
外交
九国公约在比利时开会,日本拒绝参加,顾雏钧发言表示绝不停止抗战
日本以德国陶德曼为使,要求与我和谈,实为缓兵之计
其他
四川北路日军司令部筑有紧固工事,八十八师仅凭步兵和轻武器进行巷战,自然难以奏效。当时还没有火箭筒,仅有两公分平射炮及少量轻型战车,因此也不能全怪部队。攻击开始前对日军据点及工事构架,没有进行情报搜集。市区巷战,近距离火器最为有效,可惜当时的轻武器毫无用武之地,少量十点五公分口径火炮,除非直接瞄准,否则也是隔靴搔痒。而日军在工事内,以交叉火力网阻拦,造成我军伤亡惨重
按理说蒋对张治中了解颇深,但由于何应钦的劝说,而没有坚定决心将其替换,自责用人不当。就大局而言,四川北路的战绩与大局关系不大,即便攻占了整个日租界,也阻挡不了日军增援登陆
蒋公只关注到浦东兵力不足,从而把金山卫的部队移防,导致金山卫乍浦地带无人防守,不重视侧背防御,敌人乘虚而入,蒋公自承最大战略之败
大军作战,主战场与后方主补给线互为平行线,是兵家大忌。而当时上海市区是主战场,十月底大场失守后,主阵地移至苏州河南岸,与京沪铁路完全平行
当时国军并无空军,也无制海能力,因此任一海岸滩头,都可能成为敌人登陆战场。再加上国军当时缺乏情报侦察,因此对日军两个师团在金山卫登陆,毫不知情
大军撤退必须有完整计划和准备,淞沪会战最大败笔,就是撤退紊乱,一路溃败到南京
【十二月悲痛】 南京屠杀激民愤
军事
蒋公离京西迁武昌,首都陷落
日军占领南京,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内政
当前重要问题,一是巩固抗战根据地,一是统一作战指挥
汪精卫欲组其他团体,与国民政府共同掩护抗战,蒋公怒斥不可能
外交
苏联援助的飞机,第一批抵达南京
意大利承认伪满,与我国关系破裂
日本发动和谈,国内主和派声势日盛,蒋公抗战决心遭受挑战
其他
蒋经国1925赴苏留学,国共1927关系破裂,中苏关系恶化,经国被斯大林扣押。直到西安事变落幕,蒋经国才被允许回国
1917年中德宣战时,德使给总理捐赠两百万元,资助革命,以此反对北洋政府;总理委托蒋公秘密携款买通北洋舰队,由陈璧光率领,南下广东组织军事力量;唐绍仪暗示陈炯明,追问款从何来,蒋公借口股票交易所得,坊间传言蒋公在交易所玩股票便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