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晚清改革五十年(1861-1870)
摘自《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绿色部分是书中内容,黄色和紫色是自己添加。全书年份1861-1911,每张导图的时间跨度为十年。
编辑于2024-04-29 14:25:57晚清改革五十年(1/5) 1861-1870
1861
俄国废除农奴制
美国南北战争开始
林肯就职美国总统
清帝咸丰在位,时年30岁
总理衙门(前身为"抚夷局")成立
咸丰帝因上年庚申之变(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北逃 躲在承德避暑山庄不愿归京,当年八月病故
辛酉政变:咸丰生前八名顾命大臣,被恭亲王联手慈安慈禧两人突击逮捕 被处决或革职或充军,前朝核心班底被连根拔掉
冯桂芬将《校邠庐抗议》初稿寄给曾国藩,并期盼曾的点评
《校》比魏源的《海国图志》晚了五年
《海》的理念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及其制作方法 《校》则更进一步,看到更深层次的制度缺陷
冯在《校》中总结了制度落后四大因 人无弃材不如夷(人才选拔不如人,科举制度有问题) 地无遗利不如夷(经济发展不如人,政策路线有问题) 君民不隔不如夷(君民关系不如人,权力架构有问题) 名实必符不如夷(名实相符不如人,风俗文化与道德水准有问题)
1876年,冯去世两年后,《校》经删减后出版 1885年,《校》全本出版 1889年,《校》经由帝师翁同龢被呈递到光绪手中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命人将《校》印刷两千份,发给朝中官员
出生:詹天佑 逝世:咸丰
1862
美总统林肯签署禁止奴隶制法律 并于同年发布《解放奴隶宣言》
同治登基,与两宫太后共同执政,坚持“满人本位意识" 清廷正式启动内政与外交改革
咸丰年间,内政重臣肃顺(满族)恶满亲汉,高调反腐,整顿官场 曾国潘/胡林翼/左宗棠均在此时期被提拔重用
肃顺死后,朝廷重新平衡满汉关系
选派军人出国接受新式军事训练 出国受训者中满汉比例45:1
设立京师同文馆,为朝廷培养翻译人才 要求从满洲八旗中优先选取学员 初期开设英、法、俄三个语种
1866年奕䜣奏请同文馆增设天文、数学课程,招收满汉科举正途出身之人入馆学习 此举引发朝野大哗,大量官员反对向夷人拜师,反对科举之士学习奇技淫巧 1. 监察御史张盛藻:把天下读书人引入歧途 2. 大学士倭仁:会"变夏为夷",动摇国本 3. 候补直隶知州杨廷熙:著名的五千字奏折,十条"大不解" 4. 民间读书人普遍支持倭仁,认为礼仪丧尽,"以中华之儒臣而为丑夷之学子"
京师同文馆于1900年因义和团事件被迫停办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1863
世界红十字会前身"救援伤兵国际委员会"正式建立
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通车
第一个足协(英格兰足球协会)诞生 现代足球由此开始
美总统林肯宣布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西维吉尼亚成为美国第35州
领事保关制度
《南京条约》谈判期间,英方围绕海关制度提出两点期望 1. 五个口岸的税则与税额应保持一致 2. 税种和税额必须提前确定下来
清廷缺乏基础条件 1. 关税由朝廷制定,正税交给朝廷,关税开征权下放给地方 2. 征收币种不统一 3. 缺乏现代税收人才
设立"领事保关制度" 1. 英船到港,向英领事呈报文件 2. 英领事通知大清海关,一同查验 3. 查验通过后照章纳税
制度失败 1. 大清海关缺乏监管,官商勾结,无视法规 2. 美法与英的条款不同,导致美法走私猖獗
英国人罗伯特·赫德被清廷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 赫德建立的近代海关系统对延续清廷至关重要
赫德任职长达四十五年(1863-1908)
朝廷愿意让赫德担任这么长时间,是因为 1. 比起由国人掌控海关,赫德能提供更多税收 2. 海关对外形象长期保持廉洁 3. 外部的独立监督力量 4. 人性化薪酬福利 5. 抛弃中式记账法,引入先进的会计审计统计制度
1864
喜力啤酒厂在荷兰成立
第一所聋哑和听力障碍大学 (加劳德特大学)在华盛顿特区成立
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
内华达州被接纳为美国第 36 个州
美国总统大选,林肯连任
曾国藩弟曾国荃率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 随后屠城,太平天国正式结束
同文馆增设医科
出生:黎元洪 逝世:洪秀全
1865
纽约证交所在华尔街开设永久总部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 同年底废除奴隶制
林肯遇刺
诺基亚公司在芬兰成立
跨大西洋电报电缆开始铺设
上海成立江南机器制造局 晚清第一家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旨的军工企业
制造局诞生于地方督抚而非朝廷总理衙门 1. 地方上的改革阻力远小于朝廷 2. 镇压太平天国中,地方的兵权财权人事权扩张迅速
朝廷引入国际法 数百部《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
尽管仍固守"华夷有别",但也意识到条约规则与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仅将《万国公法》作为与洋人周旋的工具,以洋人之盾抵御洋人之矛 国内事务仍遵循守旧,未有改变起色
朝廷与地方的认知差距
李鸿章等地方大员逐渐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 认为"民富方能国强"
朝廷多数文官深信"治国平天下之术" 深信文化优越制度优越 视洋务为不足道的奇技淫巧
告诫赴英公使,承担时代责任,用圣道规劝英国人改邪归正
朝野普遍认为"西学源于中学"
清初: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
康熙年间:西人从国学到历法之后,代代增补修缮,所以才会比我们的要精密一些
嘉庆/道光年间:西方天学……尽其伎俩,犹不出《墨子》范围。……故谓西学源出《墨子》可也
其他谬论: 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是民主制度 西方的学校、医院、监狱、街道,均存有中国的“三代以前遗风” 西方政教凡"合于我先王故籍之意者",国家都很强盛,反之则乱象频生
出生:段祺瑞,谭嗣同 去世:林肯
1866
第一次跨大西洋电报通讯
诺贝尔发明炸药
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 设有铁厂、造船厂、船政学堂
李鸿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对埝军作战
恭亲王努力促成第一个出洋使团
1. 同治与两宫太后因跪拜礼仪问题,回避接见欧使,同时也回避派遣外使 2. 海关赫德与驻华参赞威妥玛等,反复劝说朝廷外派大臣或公使,说尽好处 3. 恭亲王变通建议,借赫德回英结婚之际,挑几个同文馆学生跟随(三人均为满人),找个可靠之人领头管束,终于成团 4. 领头管束之人名斌椿,63岁满人,做过知县,在税务司做文书工作
使团出洋后避重就轻,选择性参观
1. 三月上海启程,十月回上海 2. 先后游历欧洲十余国 3. 完成游记《乘槎笔记》,两部诗集(共一百余首诗作) 4. 回避外交接待,拒绝社交宴请; 5. 拒绝西医体检,拒绝参观医学院外科手术 6. 最喜欢歌剧院。经考证,在法国看的第一场剧是《唐璜》,令斌椿极为过瘾
出洋者归国后被骂鬼奴汉奸
斌椿游记和诗作充满了畸形的文化心态以及自我陶醉 但仍被帝师翁同龢称为鬼奴
时年19岁的使团成员张德彝(日后成为光绪的英文老师)也有考察日记 对各国见闻,尤其是公共设施、卫生系统、科技产品等赞不绝口 同时也感叹自身卑微,老年后告诫子孙不可效仿自己
出生:孙中山
1867
日本明治天皇登基(14岁)
苏伊士运河开建
俄罗斯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
加拿大建国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雀巢公司成立
10月22,美驻华公使蒲安臣,将一幅首任总统华盛顿画像赠给清廷官员徐继畬 感谢他在地理专著《瀛寰志略》里将华盛顿置于伟人之首
魏源《海国图志》 1. 拒绝接受"欧亚美非澳"五大洲的划分,坚持佛典描述的"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庐洲",其中亚欧非属于南赡部洲,中国是南赡部洲里最尊贵的东方人 2. 称外国为"夷狄",认为夷人长处仅在技术层面,文化礼教远不如中国 3. 传教士的活动是邪术,挖取教徒眼睛用来炼银 4. 符合当时大众认知与心理预期,获得朝野主流知识群体认同
徐继畬《瀛寰志略》 1. 全书不带"夷、狄、胡"等贬损字样 2. 不敌视基督教,认为"我的东西很好,但你的东西也不错" 3. 评论美国幅员万里却不设王侯,华盛顿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推举之法 实为古今未有,符合中国传说中才有的天下为公 4. 完成得太早,即便曾国藩也认为此书长英美志气,灭我国威风
徐继畬因《瀛寰志略》屡遭恶评 在道光年期间被众官弹劾降职 咸丰上台后更是彻底罢官,回老家教书
同治上台后,恭亲王改革,重新启用徐继畬 1865年,到总理衙门任职 1867年,总管同文馆事务 曾国藩重读《瀛寰志略》数月之久
出生:文素勤(毛泽东母亲)
1868
日本明治维新于一月启动 同年九月江户更名为东京
爱迪生获得第一份专利:电动投票记录器
列夫·托尔斯泰发表《战争与和平》
伦敦安装世界上第一个交通信号灯
为修订《天津条约》,大清组织两次外交政策讨论 总理衙门向各省大员征求意见,反馈意见分两类 1. 激进:鼓动百姓,利用民众情绪对抗洋人 2. 务实:正视不足,知己知彼,改革自强
大清首支外交使团出访欧美
使团组成: 1. 卸任美国驻华大使蒲安臣领队 2. 两名左右手分别来自英法 3. 中国官员及随行秘书20余人
派洋人为钦差的原因: 1. 外交在礼仪上强调"天朝"荣耀(跪拜) 2. 近代外交在礼仪上强调平等(握手鞠躬) 3. 为回避礼仪冲突,此举无损国体
清廷初次感受到外交好处 1. 使团到访伦敦期间,国内发生"扬州教案",英领事调军舰威胁两江总督 2. 清廷交涉数月无果,令蒲安臣直接与英国政府交涉 3. 交涉成功,危机化解,英外交部发文致歉 4. 大清第一次在国际外交事务中尝到甜头
蒲安臣为大清制作蓝边黄色国旗(大清龙旗由此诞生)
1870年,蒲安臣在担任钦差使节期间病逝
洋务官员的认知上限
使团成员之一,志刚,总理衙门中级官员 典型洋务派,时年五十岁 出访归来后整理出版了《初使泰西记》
尽管参观了大量市政、工业设施 详细记录了诸多近代科技成果以及自己的思考 但因受到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限制,依然无法认识如此前沿的信息
出生:末代太后"隆裕"
1869
苏伊士运河通航
门捷列夫首创化学元素周期表
首届国际赛艇比赛在泰晤士河举行 牛津大学战胜哈佛大学
科学杂志《自然》第一期在伦敦出版
高盛银行在纽约成立
3月,英驻华公使承认,未能说服清廷引进铁路和电报
五口通商后,因大清没有火车和货轮,洋人的进出口做不起来 洋人官商反复劝说清廷修建铁路,朝廷及地方均认为洋人别有用心有阴谋 主要有三类意见 1. 左宗棠:我国没有火车,自然用不着铁路 2. 曾国藩:铁路会破坏马车、人力车、轿夫及旅店生意 3. 李鸿章:铁路要建,但不能让洋人参与,等我们自己以后有了钱再说
介于清廷在六十年代国际上树立起来的努力开放形象,英美外交官均向各自政府解释,体谅清廷实际国情,勿用外交手段强行引入铁路电报,把问题延缓到同治帝成年亲政(1872年)后再来讨论
1872年后,清廷口风未变,洋商坐不住了,铤而走险 1. 洋商借口修公路,暗地里却修铁路,直到开始铺轨才曝光 2. 经谈判,清廷出钱买断铁路,一年内付清款项,在此之前暂由洋商经营,允许载客 3. 款项付清后,铁路全权归清廷,但因缺乏本国人才,又不愿请洋人帮忙,只得拆除 4. 二十余年后,大清自己的铁路公司,又在原址重新铺设了一条铁路
出生:张伯伦(英国首相,邱吉尔前任),圣雄甘地(印度)
1870
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开工
维也纳金色大厅落成
洛克菲勒创办石油公司
三菱公司在日本成立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立
美国国会创立司法部
英国到印度第一条电报海底电缆铺设完成
普法战争拿破仑战败
夏季,天津疫病流行 法国仁慈堂收养的婴儿夭折数十人 民间谣传神父和修女对婴儿挖眼剖心
人贩栽赃仁慈堂,激起民愤 民众冲击教堂,打死神职人员、洋商及家属二十余人 史称“天津教案”
西方七国向清廷抗议,法军舰在大沽口鸣炮示威
清廷内两种相反的态度 1. 总理衙门主张与洋人和平相处 2. 朝中君臣主张将洋人全部驱逐
处理结果: 1. 天津知府知县被革职流放 2. 民众里有二十余人判死刑,二十余人被判充军
年底,清廷派使团前往法国道歉 法国正在公社革命,其政府名存实亡 法国官员并不关心处决犯头颅,而是希望维持秩序并信守条约,期盼大清在巴黎设立公使馆
出生:列宁 逝世:狄更斯,大仲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