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舞蹈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表演艺术,包括传统戏曲,传统(民间)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曲艺以及杂技、木偶、皮影以及宗教和民间信仰仪式等表演形式。
编辑于2023-12-07 19:40:56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总述:中国现代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
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文化界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收集研究,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民间歌谣,神话,传说风俗等研究成果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天津,上海的大学和一大批文化人来到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深入到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各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有关资料。
1939年3月5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民歌研究会,1941年改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兴起了学习民间文艺的热潮,开展了大规模的民间采风活动。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各省市的专业与群众文化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学习各民族的民间传统艺术。与民间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拜民间艺人为师,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间传统艺术资料。
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后,中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活动纷纷恢复,再度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1968年五月,由文化部牵头成立“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整理保存,研究出版工作正式启动,该书的问世,是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典范,其中包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有吴晓邦等人总主编。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十五届班里大会上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首次提出“民间传统文化”的称谓。并对其定义:民间创作指的是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区特征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以及其他艺术。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会议通过了《人类口头和申报书编写指南》,界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含义,基本上沿用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定义。
2003年10月17日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首次使用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005年三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颁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保护工作的目标。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
2005年6月,我国开启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与评审工作。
自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取至今已经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国家文化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全国各省市也相继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公布,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正式进入了法律程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基本特征与传承方式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传统表演艺术,包括传统戏曲,传统(民间)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曲艺以及杂技、木偶、皮影以及宗教和民间信仰仪式等表演形式。
基本特征: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群体性,历史沉淀性,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堙没的文化记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门类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民间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传承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指导性意见中指出:表演与创造行为是无形的,其技巧、技艺仅仅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因此,传承的基本特点是口传心授或口传身授。
群体传承
传承人传承
家族传承
师徒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类别与内容
舞蹈项目类别主要分为: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态习俗舞蹈,其他舞蹈。
形式与内容
传统民间舞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们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陪伴着人们度过整个人生。如:出生要跳麒麟送子,恋爱时要跳笙打歌等。
传统民间舞蹈,很多都是在各民族的节日期间活动。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汉族地区都要表演不同风格的舞蹈节目。藏族果卓舞,朝鲜农乐舞等。
保护与传承
传统(民间)舞蹈项目的保护宗旨是活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活态保护
主体是舞蹈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活态传承
必要方法
不同的传承人表演风格,动作,韵律特点上均有各自的风范,只能是代表性传承人亲自示范口传身授。因此,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是活态的,用文字记录以及其他手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中国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抢救和保护的历史轨迹
1941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组织会员对西北地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活动,应是我国对传统民间舞蹈抢救和保护的肇始。
20世纪40年代中期,戴爱莲携彭松等学生进瑶山、入西康,赴新疆,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学习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开创了中国舞蹈工作者进入民间考察、了解传统民间舞蹈的先河。
1950年3月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专设民间舞蹈组,其中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广泛收集我国现在及过去的一切民间文艺资料的。
1952年,国家成立了中央民族歌舞团,汇集了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的优秀艺人,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盛婕、彭松、王连成、李正一等去安徽农村调查学习安徽花鼓灯,这是新中国舞蹈工作者深入民间考察传统舞蹈的首例。
1953年,盛婕带队去东北,收集整理东北大秧歌和二人转舞蹈。
1953年底,文化部筹办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了教员训练班,民间五班的学员有王连成,李承祥,刘伯恩,罗雄岩等,明天五班的教材除了秧歌,安徽花鼓灯,东北大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还请来了朝鲜族的赵德贤传授朝鲜民族舞蹈,维吾尔族的康巴尔汗传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的热巴艺人欧米加参传授藏族舞蹈。
1956年三月底至四月,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的盛婕、孙景琛、刘伯恩等赴江西考察傩舞。他们走访了五个县12个乡镇。由于各地的跳傩名称不同。他们都称之为傩舞。此后,中国舞蹈界普遍认可了傩舞的名称。
自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至文革结束后成立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教研室的教员王连成、许淑媖、潘志涛、高度等民间舞蹈老师多次深入全国各省民间,向民间舞蹈艺人学习,收集整理了大量各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素材,并陆续请来了各地著名的传统民间舞蹈艺人到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民传统民间舞蹈。
至1956年,全国各省市陆续成立群众艺术馆起,在艺术馆的舞蹈干部纷纷深入民间,与民间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调查、了解、学习、收集当地的传统民间舞蹈。数年间,基本掌握了各省、各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的各种跳法,并收集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资料。
自1979年起,被誉为中国文化长城的《中国民族民间集成志书》的编纂,开启了新时期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篇章,它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五个艺术门类的十个领域。其中,吴晓邦担任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收集了1985年之前流传的,全国55个民族及夏尔巴人、僜人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近2000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的濒危状态。
土家族的跳丧鼓
安徽花鼓灯,陕北秧歌踢场子的包头,许多曾经是由男扮女装的舞蹈,如今许多地方已经变成由女子扮演。
山东鼓子秧歌。如今已经没有几个秧歌队会跑收录的105个场子了。
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项目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代表性传承人口传身授,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亡。
国务院公示的前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共128人。截止2012年11月,已有20多人故去。
随着老一辈传统民间舞蹈代表性传承人纷纷离去,他们的舞蹈风格特色以及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文化记忆也随之湮没。这些非物质的文化记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逐渐消失。
我们应将他们的舞蹈技艺与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请各自的传人口述、表演、记录下来。对目前还健在的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要创造机会,抢救性的把他们的舞蹈记忆记录传承下来。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民间)舞蹈项目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主要区别,是指那些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被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需要承诺制定专门计划进行急需保护措施。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舞蹈表演。主要是由“舞手鼓”和“甩象帽”组成。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及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质是12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来甫是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名录项目
汉族舞蹈
秧歌舞蹈类18项。
高跷类8项
龙舞类33项。
狮舞类17项
麒麟舞类8项
鼓舞类22项。
灯舞类11项。
傩舞类九项。
安徽花鼓灯三项。
竹马舞三项。
盾牌舞2项。
拍胸舞两相。
其他11项。
少数民族舞蹈。
目前,我国已经转入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门类项目的保护阶段,全国很多省市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承基地或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鉴于很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项目来说是非常及时的必要措施。只有将根留住,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保护好代表性传承人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