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爱上莫奈-光与生命的信仰
莫奈被世人誉为“光影魔术师”,他在光影上的造诣无人能比。从清晨到暮色,从春时到冬日,他用画作定格大自然中难以捕捉的光影时刻。他的生命跟妻子分不开,从少女到少妇,他用画笔注视着挚爱女子的青春身影。他的生活与花园分不开,为了使吉维尼花园日益完善,他花了毕生精力,并认为那才是他“最美丽的经典之作”。
编辑于2021-06-05 14:10:53爱上莫奈-光与生命的信仰
关于莫奈
少年莫奈——擅长讽刺漫画与布丹的启蒙
1840年11月14日,莫奈出生于巴黎,父母亲经营杂货生意。
诺曼底的海上波涛与天光云影,在未来将提供他一生取之不竭的绘画题材。
在艺术界主流的官方沙龙,流行对古代希腊罗马诗意抒情的回忆,但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劳资矛盾更显严重,新一代画家已经不能满足于学院正统而僵化的美学标准,纷纷在创作中呈现新的社会议题,
印象派初期的画家大多来过诺曼底的勒阿弗尔小镇,并留下此地的风景画。莫奈的《印象·日出》即取景自此河港。
1856年到1858年,莫奈师从新古典派绘画巨匠大卫的学生奥哈德(Jacques-Francois Ochard)那里学画。在他的习画过程中,对讽刺漫画尤其热衷→政治讽刺漫画
法国画家迪德(Jules Didier)莫奈/1860/炭笔·粉彩
莫奈的启蒙老师──画家布丹(1824-1898),画天之王,《勒阿弗尔郊外一景》,充分体现了布丹对他的影响。这幅画被视为是莫奈正式出道的作品。
前进巴黎——结交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不安定的时代
19世纪60年代后半叶,马克思开始发表《资本论》,瑞典的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德国俾斯麦一步步逐渐控制欧洲,美国内战爆发。在绘画方面,当时还未命名的印象派开始排除古典画家在一个虚拟的深层空间运用明暗手法、造形的传统。过去的主题已经开始被一种新的绘画观念所取代。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家的感觉才是主题。
沙龙展在19世纪中的法国,是极为重要的社交活动。
19世纪最具挑战意义的作品之一是1865年陈列在巴黎沙龙里马奈的《奥林匹亚》。
落选展
拿破仑三世决定另辟展场举办“落选展”(Salon des refusés)。诸多在“落选展”展出的画家,日后都成为印象派的大将,如毕沙罗、马奈、德加、塞尚等人,经过他们的努力,印象派终成为画坛的主流。
野餐
马奈在1863年的第一届“落选展”中展出《野餐》,引起卫道人士的一片挞伐,这件作品却标志了欧洲绘画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朋友们
1862年秋天,莫奈重返巴黎,进入格莱尔(C. Gleyre)画室。在这里他认识了雷诺阿(Renoir)、西斯莱(A. Sisley)和巴齐耶(F. Bazille),他们成为他终生的挚友。1864年,他与年轻的医学生克里孟梭(G. Clemenceau)结为好友,接着也陆续结识马奈、库尔贝等人。
对相同景色并排作画
莫奈的眼光渐渐开始从人物画转向风景,转向风景中特定的主题──光。水与光影反射一直是莫奈喜爱的主题。
印象派诞生——偶然得来的画派名称
他不愿再面对沙龙的评选委员,在绘画上他既不想看出思想、内容的意义,也不用主观的态度,对他而言,只有光的印象。他所专注就是光的研究。
莫奈在1872年以勒阿弗尔为背景创作《日出·印象》,莫奈忠于“视觉上短暂瞬间的印象”,不造作也不加修饰,匆促的笔触,模糊不定的色彩,朦胧的光,不清楚的轮廓,记录他确实所看见的日出印象。
勒华批评莫奈的画作漫无章法,称呼这群艺术家为“印象派”,用以嘲讽这群画家的绘画风格。数日之后,卡斯涅亚利在另一篇文章也用了这个名称,于是“印象派”就此定名。
印象派绘画以一种写实手法真实地反映日常生活,表现光线如何照射,色彩如何分布,以及转瞬即逝的时间光影如何反映。
印象派并没有理论系统,它只要画家锐利的双眼和快速的笔触,在画布上迅速地织出图象。事实上,也因为如此,才使得它广受欢迎。
莫奈的缪斯——卡米尔与爱丽丝
《撑伞的女人》忧郁的色彩中卡米尔仿佛即将随风消逝。
莫奈与爱丽丝合力经营吉维尼的花园,再造莫奈绘画事业的另一高峰。
哈日一族——浮世绘与日本桥
1870年莫奈在伦敦和荷兰的赞丹(Zaandam)初识日本画,他从日本画的明暗调子与单纯的表现法上得到最受用的学习。
在莫奈的朋友圈里,几乎所有人都热衷于日本艺术,但因各人不同的爱好与需要,产生了异于日本艺术的作品。
完成于1899至1900年间的“日本桥”系列,可以在歌川广重的浮世绘《紫藤》中看到相类似的安排,也完全显露了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强烈兴趣。
波涛汹涌的大海——海景波光的瞬间印象
左拉曾写道:“莫奈是一流的海景画家,但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发现他对现实事物有深沉的爱。他的海景画中,总可以看到一段防波堤,码头的一角,某种表示时间和地点的标志。他对汽船有种偏好。另外,他爱水如爱情人。他对船体的每个零件了如指掌;他替桅杆每根缆绳取名字。”
你知道我非常热爱大海,大海是那么美。我看熟了大海,而且仍然在观察。我相信,如果我在这里多住几个月,就能创作出很好的作品。我每过一天,对海的理解就更深一点。我狂热地爱上大海,但我也明白要真正画好大海,必须在每天的同一个时刻,在同一个地方观察它,认识它的规律。——莫奈从贝尔岛寄给爱丽丝的信
莫奈说:“若想画好大海,就必须在同一地点,每时每刻观察,才能把握住这个地方。所以,同一个主题我总要画上4到6幅。”在这段期间,他创造了一种新技法,后来再仔细研究,逐渐形成有系统的作画方式。
哪里有什么天才,所谓天才都是出于热爱努力奋斗的普通人。
美丽的吉维尼——建立温馨稳定的家庭生活
由于《干草堆》系列展出成功,让莫奈有能力买下吉维尼的房屋和地产。多年漂泊的生活终于定锚在此地。在这里莫奈与爱丽丝共同打造美丽的吉维尼花园,成为莫奈创作灵感的发源地。
自建花园,花园内修建一座日本桥,这座桥日后成为莫奈灵感泉源之一,19世纪90年代经常在莫奈画作出现的主题:垂柳和日本桥。
老朋友们受莫奈影响,都爱上花园。马拉美寄诗来,有的艺术家寄书来,有人直接来交换花。
光影印象的捕捉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描绘
干草堆
干草堆,是因为它们在接受阳光时显得非常中性,这一点正合莫奈的心意,因为他要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在不同时间内、不同光线下所产生的效果。
在1890年10月到1891年1月之间他一共画了超过25幅干草堆的作品,同样的尺寸,同样的主题,但这些作品并不是重复的表现,有朝,有昼,有晚,有夏,有秋,有冬,对于在时间的流转中光影变化和形式效果,无不忠实而科学地微细描绘。
白杨树
在利梅茨(Limetz)沼泽边缘,吉维尼的艾普特河左岸,莫奈开始创作以白杨树为主题的画作。莫奈在不同季节里,不同的光线下,研究白杨树
莫奈把画面减成3块色面,天空、河岸和河水的倒映,强调那微微波动的垂直树干,更关心白杨木四周的光线。
在绘制这系列时,他每张画只用大约7分钟的时间,注重的是速写和自由发挥。有评论家认为他表现了一种泛神主义,甚至是永恒感。但莫奈并不认同这种论调,他始终强调自己的目标是“直接画自然,努力呈现最瞬间的印象”。
鲁昂大教堂
莫奈为贴近教堂作画,在鲁昂大教堂的对面租了一个房间,然后在不同的时间光源下,画了20多幅同一角度的教堂,从来没有一幢有历史尊严的建筑物曾被如此坚毅的现代手法描绘过。
莫奈运用粗糙的笔法,传达阳光下的动感,例如《清晨的鲁昂大教堂》色彩显得唏哩呼噜的,看起来就像快要溶化的冰淇淋。
四季·睡莲——一种目光,一种视觉
自从在吉维尼定居下来之后,莫奈便迷上了园艺,终其一生乐此不疲。他建造了水上花园之后,他才潜心于这一主题,此后的20多年,他的创作灵感几乎都来自这里。从1895年开始,这个池塘就出现在莫奈的作品中,但要一直到1898年,他才以池塘为主题,画了一系列的作品。
他说:“一个种植水生植物的池塘,一个有趣、看了很愉快的事物,也是绘画的主题。”
1899年莫奈开始创作一个新的系列作品──睡莲。
老画家的坚持——留给世人最后的礼物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莫奈几乎只画吉维尼花园,在花园墙外的世界正经历一番颠覆性的大转变,老莫奈则以他不懈的的画笔,为世人留下美丽又令人深思的画作。
而官方的认可总是最后才来,到了20世纪莫奈多件作品进入博物馆,甚至在1921年,50年前被沙龙拒绝的《花园中的女人》由卢森堡博物馆收购。几年后,这些作品全都转到卢浮宫收藏。
同年春天在继女也是长子让之妻布兰奇的协助下完成了他最后的《睡莲》作品。但在严格的自我要求下,莫奈请布兰奇在他面前烧毁数张他不满意的作品,以确保绝对不会流传出去。
莫奈之后的20世纪现代艺术
子主题
莫奈把大自然看作“色彩的组合”所造成的结果,使色彩成为真正的绘画语言。批评者认为印象派是只有“眼”的绘画,没有“心”。的确如此,莫奈在意的是以色彩表达“光合作用”,他专注于色彩,对象物因此而解体。
他对色彩和光影的深入探讨,使他成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莫奈不是抽象画家,却是前卫艺术的先锋。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最执着的领袖人物,而印象派正是现代主义的发端。
10个莫奈关键词
日出·印象 impression,sunrise
莫奈这件画出勒阿弗尔晨雾的“速写”,并非凭空出现的画法,只是他把它当作作品展出,大胆地冲撞了“作品”与“速写/草稿”的界限。
一个日出时分的海港印象,一幅潦草的油画速写,一件画家回到故乡的偶然之作,后来竟成了一个画派的象征。
野餐
枫丹白露是19世纪30年代起很受欢迎的风景画聚焦点,这一片森林曾是皇家狩猎的猎场,也是巴黎地方铺设街道的岩石采矿地。
这群在巴黎沙龙受到挫折的风景画家们,决定远离巴黎尘嚣,前往自然气息浓厚的巴比松,描写这片带着野性的森林。从枫丹白露森林起步,莫奈开始进入他风景画家的生涯,也从这张有风景的巨幅人物画开始,抱持进军沙龙的雄心。
巴黎的现代生活
“印象派”的画家们,其实也对当时的都市生活兴致高昂,就像雷诺阿画着《红磨坊的舞会》(1876),莫奈画着巴黎塞纳河的堤岸风光,画着礼拜天教堂外悠闲的人群,画着火车站烟囱冒烟的情景,以及《圣德尼街的节日》旗海飘扬的热闹日子。
莫奈/圣杰曼奥瑟华教堂/1867/油画/79×98cm/柏林国家画廊、 雷诺阿/红磨坊的露天舞会/1876/油画/131×175cm/奥塞美术馆、 莫奈/1878年6月30日圣德尼街的节日/1878/油画/76×52cm鲁昂美术馆
卡米尔
卡米尔在18岁时遇见莫奈,便成为他画中的女主角。莫奈/撑阳伞的女人/1886/油画/131×88cm奥塞美术馆。莫奈本人并不太为自己画肖像,他的自画像作品,总是未完成的居多,他画卡米尔远远多过于自己。他的青春,仿佛写在注目卡米尔的时光里了。
《野餐》中席地而坐的女子,《绿衣女子》的回旋身影;《花园中的女人》里分饰多角的优雅姿态,和《穿和服的女人》中娇俏的模样,或是看着满天云朵的晴日下,《撑阳伞的女人》亭亭卓立,仿佛时间暂时为她停留,而微风,永远为她吹拂。
卡米尔,不只是莫奈青壮年时代的画中缪斯,她参与了莫奈的人生,为他豪迈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温馨的女性气息,也照亮了莫奈曾经艰难却闪亮耀眼的永恒记忆。
天空与海 the sky sea
在海滨,他画着夜晚或白天的海上帆影,他甚至刻意把船帆涂黑把海洋画成绿色,这段时期也大量运用短促的笔线描绘海流,或是微风吹动的海浪细波。,莫奈/圣阿德列斯露台 /1867/油画/119×165cm/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如果说沿着塞纳河贴近观察水波荡漾的天光,让莫奈发展出细碎的笔触以追逐晃动的光线,那诺曼底的天空与海洋,将是他以概括的手法琢磨大远景与空气感的关键。天空与海洋是莫奈成长的地方,童年沉积的观看经验,走过巴黎,他终究回到诺曼底逐渐找到表现的方法,终于在1873年某一个清晨,即兴地画下那一张逸笔草草、意象朦胧的《日出·印象》。
塞纳河畔 the seine
水,可说是莫奈印象派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甚至是他艺术的生命。
干草堆与白杨树
莫奈画着麦田上堆起的干草堆,看着它枯黄的麦秸堆成一个个麦垛,在清晨时分、在正午、在夕阳斜照的光线下,如何反映不同的色彩。
鲁昂大教堂
画坛的名声与充裕的经济条件,驱使莫奈积极建造他的花园,1895年,他开始在园子里建造一座日本桥,也画下他最早的《日本桥》。
吉维尼花园与日本桥
莫奈的睡莲系列舍弃了一般风景画绵延空间的企图。他继《干草堆》与《鲁昂大教堂》系列研究后,在自家花园里度过逾20年的《睡莲池》徘徊光阴,这睡莲池上光与色的推移,终将莫奈导向一个总结他光线之旅的命定之作──《大睡莲》。
睡莲
莫奈这为数不少的巨幅大睡莲,不仅是未完成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例证,还提醒了世人,《大睡莲》不只是莫奈穷毕生之力所完成的最大一件“最终作品”(Testamant),对今日在橘园中静静面对《大睡莲》的观者来说,不也像是一个未完成的进行式吗?
莫奈年表
1840——1920
“面对所画的对象,画家密切注意光线的变化,几笔勾画出一缕光线或偶尔飘过的云彩。他打破陈规,不采用虚假的表现方式,通常快速地将景物画到画布上。我亲眼看到他捕捉落日余晖,用色调把照在白色悬崖上的光线固定住,原本难以捕捉的耀眼光芒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又一次,他捕捉到落在海面上的滂沱大雨,把它搬上画布。他画的是雨,和雨雾中隐隐的海浪,礁石和天空。”——莫泊桑
“啊,像莫奈画风景那样画人物吧!这是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在印象派画家中,我们只看莫奈一人的作品。”——梵高
真正的美无需理解,只要学会去爱惜就已经足够了。——克劳德·莫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