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政治主干时间轴加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主干时间轴加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该图详细地将古代中国从西周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地方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进行阐述,内容详实清晰。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就点个赞吧!
编辑于2021-06-05 16:28:16中国古代政治
古时期
禅让制
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夏商
世袭制
形成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
内外服制度
内 设官参政
外 分贵族等级服从商王
占卜 有专门官职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商
西周
三大制度
宗法制
血缘关系为重
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
分封对象: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齐、鲁、燕、魏、晋、宋 等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东周)春秋战国
三大制度逐渐崩溃
商鞅变法
废井田
重农抑商
奖励耕战
影响
增强了秦国国力
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为其他国家提供变法改革的借鉴
各国开始变法
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秦朝
皇帝制度
始皇帝——嬴政
皇权至上(核心)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集权
行政
司法
军事
指挥
...........
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
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
(三公之下)
秦朝中央政府的很多重要官职的合称
郡县制
郡 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郡守、县令或县长由皇帝任命
意义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秦律》
西汉
郡国并行制
推行郡县制
分封同姓诸侯王
封国
王国
权力大
威胁中央集权
“七国之乱”
侯国
汉高祖刘邦
政治上
建立中朝,任用布衣为相
外朝 执行
即原来的三公九卿
刺史
全国分13州,每州一人
推恩令
察举制和征辟制
经济上
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平抑物价
军事上
出击匈奴
文化上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
创办太学
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汉武帝刘彻
东汉、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各州郡内
以家世、道德、才能等为标准
分为九等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背景
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内容
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设立三长制
加强对地方控制
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移风易俗
学习汉族文化
意义
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巩固了封建统治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决策机构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审核机构
尚书省
负责执行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六部
吏部
官吏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和赋税
礼部
礼仪、科举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狱
工部
国家工程建设
作用
提高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
加强皇权
选官制度
隋文帝
废九品中正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唐代
科举制日臻完善
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民族关系
设立都护府
唐太宗时期
新疆 安西都护府
武则天时期
新疆 北庭都护府
加强管辖
和亲
唐太宗时期
文成公主入吐蕃
唐中宗
金城公主入吐蕃
对外关系
唐太宗时期
玄奘西游,著成《大唐西域记》
唐玄宗时期
鉴真东渡日本
地方制度
隋朝
州县两级制
唐朝
道——州——县
中后期
地方军政节度使增多
政治上的较大自主权
经济独立权
军事武装
755年 安史之乱
宋朝
中央官制
设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
掌管军政
枢密使
分割宰相掌兵之权
三司
度支、盐铁、户部
掌管财政
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
分割宰相财政权
社会影响
积极方面
结束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封建统治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消极方面
冗官、冗兵、冗费
国家积贫积弱
1069年 宋神宗
为解决社会矛盾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募役法
保甲法
改革科举制度
..............
地方官制
文臣任知州
避免地方拥兵作乱
设转运使
将各州郡大部分财赋运往中央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地方行政区划
路——州——县
民族关系
澶渊之盟
宋真宗
辽宋议和
宋给辽岁币
宋夏合战
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
宋金议和
南宋初年
岳飞抗金,遭秦桧陷害
岳飞死后宋金议和
约定界线
南宋向金称臣
南宋给金岁币
元朝
中央
一省制
中书省
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六部归中书省
枢密院
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
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
管辖西藏
地方
目的
吸取宋朝教训
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
内容
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管辖
其他地方设行省
拥有军、财、政大权
行政权力受中央节制
省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
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行省制
民族关系
各民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许多迁入的波斯、阿拉伯人与汉、蒙古等族相互融合,形成回族
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明朝
中央官制
一“废”一“设”
“废”——丞相
背景
元朝中后期
宰相权势过重
局势动荡,威胁皇权
1380年,明太祖
诛杀胡惟庸
裁撤中书省
废除丞相
影响
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设”——内阁
明太祖
设立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朱棣
(在文渊阁)设立内阁
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要务的决策
后来
大学士拥有了票拟权
即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的奏章
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锦衣卫
明太祖设立
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选官制度
八股取士
限定科举范围——四书五经
限制指定观点答卷,禁止自己的见解
文体分为八个部分——“八股文”
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手段
是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
对外关系
1405-1433年(明成祖时期)
郑和七下西洋
及亚非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戚继光抗倭
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骚扰我国沿海
戚家军
浙江、福建、广东
1553年
葡萄牙 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清朝
中央官制
南书房
清初
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
皇权受限
康熙帝
设立南书房
加强集权
军机处
1726年(雍正帝时期)
为办理西北军务
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
品级不高
每日接受召见
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影响
君主专制加强
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文字狱
对象:违背统治思想、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
残酷打击,制造“文字狱”
民族关系
康熙帝时期
平定准噶尔叛乱
乾隆帝时期
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对西藏的管辖
顺治帝
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
康熙帝
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起
开始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对外关系
1689年
中俄签订两国间第一个边界条约
《尼布楚条约》
闭关锁国
明末以来实行
使得清政府认识不到西方世界的变化
”天朝上国“的迷梦即将破灭
中国古代政治
特点
以皇权为核心
权力高度集中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人治大于法治
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公天下与私天下相结合
制度创新与继承相结合
皇权渐强,相权渐弱
相对专制—有限专制—绝对专制
外儒内法,礼法并用
礼高法低,德主刑辅
强调流程式分工
1644-1912
1368-1644
1276-1368
960-1127-1276
(五代十国)907-960
581-618-907
25-220-266-316-420-589
前202-9
前221-前207
前770-前475-前221
前1046-前771
约前2070-约前1600-约前1046
公元前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