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基础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经济基础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也称为货币当局,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编辑于2021-06-11 11:39:28第十九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中央银行
定义: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主要职能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中央银行制度
含义: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的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融资媒介的金融体制。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是与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必要性
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
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
管理金融业的需要
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职责
是国家干预经济、调节全国货币流通与信用的金融监管机关,利用其所拥有的经济力量,如基础货币、利率等,对金融和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和调节。
业务活动特征
不以盈利为目的。以金融调控为己任,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是其宗旨。
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他的业务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行政干预和牵制
主要业务
货币发行业务
货币发行时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对银行的业务
1||| 集中存款准备金 为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防止其破产使存户受损,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并通过者部分准备金来管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2||| 充当最后贷款人 中央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接受商业银行提交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再抵押放款;为商业银行贴现商业票据的再贴现;再贷款。
3||| 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 各商业银行都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并在中央银行开立往来账户,各商业银行之间可通过该账户办理非现金结算,全国清算业务为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并由此是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
对政府的业务
1||| 代理国库 中央银行接受各级国库存款,又执行国库签发的支票办理转账手续或现金付款,成为政府的总会计和总出纳。
2||| 代理国家债券发行 代理国家发行债券以及债券到期时的还本付息事宜
3||| 对国家给与信贷支持 主要采用直接给国家财政以贷款或购买国债形式(中央银行购买国债是指中央银行在发行市场直接购买国债)
4||| 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5||| 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6||| 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国际会议
第二节 货币政策
含义: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内容
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要求在抑制物价上涨幅度的同时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并且觉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前提。
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
一般而言,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必须是与货币运行机制相联系的,并且具有可操控性
一般性政策工具(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含义:商业银行等将其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
效用: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减少(成反比),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和信贷量的效果。
缺陷
(1) 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
(2) 对货币乘数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做是一剂“猛药”(不能常用)
(3) 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对货币供应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做适时调整的经常性工具
再贴现
含义:指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商业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商业银行的信用支持
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
优点: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较大,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缺点:由于商业银行还有出售证券、发行存单等融资方式,所以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该政策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态度。
公开市场业务
含义: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即为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的证券交易活动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优点
(1) 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直接影响货币供应
(2) 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3) 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
(4) 操作规模方向可以灵活安排,所以中央银行有可能用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性、更具优越性
局限性
(1) 金融市场不仅必须具备全国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2) 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例如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就无法发挥作用。
(3) 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须的规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者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不动产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就金融机构对客户购买房地产等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一支房地产及其他不动产的交易投机。
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
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直接信用控制
含义: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间接信用指导
即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其中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商业银行提出信贷增减建议。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影响力往往较大。
中介目标
含义: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等,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之间的变量值指标。
指标选择原则:中央银行可以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可可香)
货币政策目标的变量指标包括
1. 利率:反映市场资金供应状况,灵活变动的短期利率,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库券率
(1) 可控性:央行可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或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改变资金供求关系,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变化。
(2) 可测性:该利率与各种支出变量有稳定联系,央行可通过收集各方面资料对利率进行定量分析与预测。
(3) 相关性:该利率的变化会影响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资金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改变其行为,最终达到收紧或放松银根等目的。
2. 货币供应量:整个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可以用作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的货币总额
(1) 可测性:因为它们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可随时进行量的测算和分析 。
(2) 可控性: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调整准备金率及其他措施间接控制
(3) 相关性:中央银行只要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就能控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从而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 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1)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往往因为其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和财务状况而不易为货币当局测度和控制。
(2) 基础货币:满足可测性和可控性要求,数字一目了然,不少国家把它视为较理想对的中介目标。
4. 通货膨胀率: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国家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货膨胀率,由此形成所谓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值。即设定一个合适的通货膨胀率并且予以钉住,如果通货膨胀率处于正常范围,参考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状况,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率超出范围,暂停其他项目的调节,以控制通货膨胀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
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传导机制是否畅顺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发展
1. 改革开放前:传导路径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向企业(居民)传到。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传导体系: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
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3.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效率
(1) 能够对币政策变动作出灵敏反映的经济主体
(2) 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
(3) 较高程度的利率汇率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