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载人航天历程思维导图
整理了中国航天人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的发展历程,干活满满,需要的,可以收藏。
编辑于2021-06-18 11:16:19载人航天和空间站
载人航天总规划规划
三步走的载人航天计划
掌握载人航天的能力
神州一号:1999-11-20 ~ 11-21 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
神州二号:2001-01-10 ~ 01-16 三舱结构,科学实验
神州三号:2002-03-25 ~ 04-01 飞船技术状态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神州四号:2002-12-30 ~ 01-05 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
神州五号:2003-10-15 ~ 10-16 杨利伟搭载第一艘载人飞船
掌握空间站建设的关键技术
神州六号:2005-10-12 ~ 10-17 两人同时,轨道舱作为卫星
神州七号:2008-09-25 ~ 09-28 三人,第一次出舱活动
天宫一号:2011-09-29 ~ 2018-04-02 简易空间站,完成神八,神九,神十对接
神州八号:2011-11-01 ~ 11-17 无人飞船,完成和天宫一号对接
神州九号:2012-06-16 ~ 06-29 三人,12天长时间在太空
神州十号:2013-06-11 ~ 06-26 三人 太空授课
天宫二号:2016-09-15 ~ 2019-07-16 神十一对接,天舟一号对接
神州十一号:2016-10-17 ~ 11-18 两人,30日在太空
天舟一号:2017-02-13 ~ 09-22 文昌 运载飞船,推进剂在轨补加
建设中国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2021-04-29 文昌 长征五号
天舟二号:2021-05-29 货物舱和推进舱,5-30 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州十二号:2021-06-17 三人,计划90天在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
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
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代号“WT”;
实验舱Ⅱ命名为“梦天”,代号“MT”;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
神州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06时30分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03时41分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
飞行时间: 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搭载物品
旗帜:国旗
邮票和纪念封
种子:青椒,西瓜,玉米,大麦
中药材:板蓝根,甘草等
技术应用
整体垂直运输到发射场发射
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
陆海基航天测控网
神州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01月10日01时00分
返回时间:2001年01月16日19时22分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22分/108圈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搭载物品
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
技术应用
微重力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研究
神州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15分
返回时间:2002年04月01日16时54分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39分/108圈.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第66次飞行。
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搭载物品
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
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固体径迹探测仪
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
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
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
技术应用
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
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州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0时40分
返回时间:2003年01月05日19时16分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36分/108圈.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第69次飞行。
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搭载物品
空间细胞电融合仪
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植物细胞“新人” ——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
技术应用
中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06时28分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28分/14圈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红格尔苏木草场。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第?次飞行。??
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航天员:杨利伟
搭载物品
第一艘载人飞船
技术应用
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
掌握载人航天的能力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09时整
返回时间:2005年10月17日04时32分
飞行时间/圈数:4天19时32分/77圈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草原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行时间:584秒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搭载物品
香港金利来、谢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
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
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
技术应用
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式飞船,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
航天员返回后,轨道仓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
返回舱的直径大,俄罗斯的直径是2.2米,中国的是2.5米
神州七号
发射时间:2008年09月25日21时10分
返回时间:2008年09月28日17时40分
飞行时间/圈数:68小时30分钟/ 45圈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行时间:584秒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飞行任务
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技术应用
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
出舱时间表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发射升空。
21时30分:飞船正常入轨。
22时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在轨运行是安全的。
23时19分: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工作。
2008年9月26日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椭圆轨道变成近圆轨道。
10时20分:航天员开始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
21时47分:“飞天”和“海鹰”两套舱外航天服均组装完成。
21时59分:航天员翟志刚与飞控中心试验天地对话。
22时25分,航天员开始穿个人装备。
23时36分:翟志刚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2008年9月27日13时57分: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准备工作。
15时30分:舱外服气密性检查正常,气压阀检查正常。
15时48分:指控中心批准轨道舱开始泄压。神七轨道舱开始进行第一次泄压。
14时:神七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刘伯明在轨道舱支持配合翟志刚出舱,景海鹏值守返回舱。
16时17分:神舟七号和北京飞控中心对话,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
16时22分: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
16时24分:出舱活动重要步骤均已结束。航天员吸氧排氮、泄压工作准备完毕。
16时26分: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时39分: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16时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
16时58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16时59分:翟志刚进入轨道舱,并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
17时01分:轨道舱关闭正常。
天宫一号
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
返回时间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
2018年4月2日 再入大气层,落于南太平洋中部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南太平洋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运行时间表
运送发射
2011年7月23日,天宫一号发射火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11年9月28日,天宫一号完成发射火箭长征二号FT1火箭的推进剂加注工作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2011年9月30日,天宫一号完成首次变轨任务,升至更高的运行轨道
神八对接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完成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任务,并进行了二次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
2011年11月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体完成第一次轨道维持工作
2011年11月1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在距地面高度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偏航180度,建立倒飞姿态
2011年11月1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体完成第二次对接试验工作
2011年11月15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体完成了最后一次轨道维持工作
2011年11月17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体进行解体工作,天宫一号转入长期运行管理模式,完成对接任务
神九对接
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2012年6月1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完成组合体交会对接后的第一次轨道维持
2012年6月21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在太空中完成了第一次姿态调整,从交会对接的倒飞状态进入正常飞行姿态,形成天宫在后正飞,飞船在前倒飞的组合体标准飞行模式
2012年6月22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正常飞行状态下,航天员在空间实施对飞行器的姿态控制,完成手动姿态控制试验,同时完成轨道数据更新、飞行程序注入等工作
2012年6月27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完成各项飞行控制工作,并进行天地通话工作
2012年6月2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分离,完成与神舟九号对接任务
神十对接
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两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入驻天宫一号
2013年6月25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成功分离,飞船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方绕飞至其后方,并完成近距离交会
2013年6月25日,神舟十号自动撤离天宫一号,完成对接任务
完成使命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
2018年4月2日,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神州八号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01日05时58分
返回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
飞行时间/圈数:18天/249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遥捆绑式火箭
飞行时间:584秒
飞行任务
与天宫一号对接
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
我国的标准型空间渡船,未来实现批量生产。
天宫一号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神州九号
发射时间:2012年06月16日18时37分
返回时间: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
飞行时间/圈数:12天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遥捆绑式火箭
飞行时间:584秒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飞行任务
刘洋成为中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天员
神州十号
发射时间:2013年06月11日17时38分
返回时间:2013年06月26日08时07分
飞行时间/圈数:15天,12天与天宫一号组合体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遥捆绑式火箭
飞行时间:584秒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参数
高度:约9米
重量:约8吨
直径:最大直径2.9米
飞行任务
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
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能力;
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天宫二号
发射时间:2016年9月15日
返回时间:2019年7月16日终止数据服务
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南太平洋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遥捆绑式火箭
运行时间表
发射入空
2016年9月14日,天宫二号发射火箭完成长征二号FT2火箭的推进剂加注工作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6年9月16日,天宫二号实施两次轨道控制,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神十一对接
2016年10月19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神十一航天员入驻
2016年10月23日,天宫二号释放伴随卫星
2016年11月17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实施分离,完成快速变轨控制验证试验
天舟对接
2017年4月22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完成对接任务,形成组合体
2017年4月27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工作
2017年6月19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完成绕飞以及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工作。
2017年6月21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组合体分离。
2017年9月1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任务。
完成使命
2019年7月16日,天宫二号终止数据服务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神州十一号
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07时30分
返回时间:2016年11月18日13时33分
飞行时间/圈数:30天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遥捆绑式火箭
飞行时间:584秒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技术应用
进行宇航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天舟一号
发射时间:2017年4月20日
返回时间:2017年9月22日
发射地点: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着陆地点:大气层烧毁
发射火箭: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
飞行时间:596秒
技术应用
货运飞船
运行时间表
2017年4月20日,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进入预定轨道
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首次对接工作,形成组合体,并关闭交会对接设备,进行对接通道复压和检漏,以及设置组合体运行状态
2017年4月27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工作
2017年6月19日,天舟一号完成与天宫二号的绕飞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工作
2017年6月21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分离,开始独立运行
2017年9月12日,天舟一号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
2017年9月22日,天舟一号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及后续拓展试验,在地面遥测指令的控制下,轨道高度不断下降受控离轨,进入大气层烧毁
掌握空间站建设的关键技术
天和核心舱
发射时间:2021年4月29日11时
发射地点: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发射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飞行时间:596秒
时间表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剂加注,计划于29日中午11时许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2021年5月9日10时24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已再入大气层,落区位于东经72.47°,北纬2.65°周边海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将迎来第一位“访客”。
2021年5月30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成功对接
天舟二号
发射时间: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
发射地点: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发射火箭: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
飞行时间:604秒
参数
天舟二号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合而成
总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
最大起飞重量13.5吨,物资上行能力达6.9吨
时间表
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2021年5月30日5时1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州十二号
发射时间:2021年6月17日09时22分
返回时间:待定
飞行时间/圈数: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遥捆绑式火箭
飞行时间: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飞行任务
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
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
中国空间站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概况
主要功能和特点
卫星发射记录
2000年10月31日 长征三号甲 北斗-1A 北斗1号
2000年12月21日 长征三号甲 北斗-1B 北斗1号
2003年5月25日 长征三号甲 北斗-1C 北斗1号
2007年2月3日 长征三号甲 北斗-1D 北斗1号
2007年04月14日04时11分 长征三号甲 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M1) 北斗2号
2009年4月15日 长征三号丙 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G2) 北斗2号
2010年1月17日 长征三号丙 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G1) 北斗2号
2010年6月2日 长征三号丙 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G3) 北斗2号
2010年08月01日05时30分 长征三号甲 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I1) 北斗2号
2010年11月01日00时26分 长征三号丙 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G4) 北斗2号
2010年12月18日04时20分 长征三号甲 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I2) 北斗2号
2011年04月10日04时47分 长征三号甲 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I3) 北斗2号
2011年07月27日05时44分 长征三号甲 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I4) 北斗2号
2011年12月02日05时07分 长征三号甲 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I5) 北斗2号
2012年02月25日00时12分 长征三号丙 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2号
2012年04月30日04时50分 长征三号乙 第十二、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北斗2号
2012年09月19日03时10分 长征三号乙 第十四、十五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19] 北斗2号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 长征三号丙 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20] 北斗2号
2016年03月30日04时11分 长征三号甲 第二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备份星) [21] 北斗2号
2016年06月12日23时30分 长征三号丙 第二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备份星) [22] 北斗2号
2018年07月10日04时58分 长征三号甲 第三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备份星) 北斗2号
2019年05月17日23时48分 长征三号丙 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备份星) [18] 北斗2号
2015年03月30日21时52分 长征三号丙 第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 [23] 北斗3号试验系统
2015年07月25日20时29分 长征三号乙 第十八、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 [24-25] 北斗3号试验系统
2015年09月30日07时13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二十颗北斗导航卫星 [26] 北斗3号试验系统
2016年02月01日15时29分 长征三号丙 第二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27] 北斗3号试验系统
2017年11月05日19时45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28] 北斗3号
2018年01月12日07时18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二十六、二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 [29] 北斗3号
2018年02月12日12时03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 [30] 北斗3号
2018年03月30日01时56分 长征三号乙 第三十、三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3号
2018年07月29日09时48分 长征三号乙 第三十三、三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31] 北斗3号
2018年08月25日07时52分 长征三号乙 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32] 北斗3号
2018年09月19日22时07分 长征三号乙 第三十七、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33] 北斗3号
2018年10月15日12时23分 长征三号乙 第三十九、四十颗北斗导航卫星 [34] 北斗3号
2018年11月01日23时57分 长征三号乙 第四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35] 北斗3号
2018年11月19日02时07分 长征三号乙 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3号
2019年04月20日22时41分 长征三号乙 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38] 北斗3号
2019年06月25日02时09分 长征三号乙 第四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39-40] 北斗3号
2019年09月23日05时10分 长征三号乙 第四十七、四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41] 北斗3号
2019年11月05日01时43分 长征三号乙 第四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 [42] 北斗3号
2019年11月23日08时55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五十、五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43] 北斗3号
2019年12月16日15时22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44] 北斗3号
2020年03月09日19时55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五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45] 北斗3号
2020年06月23日09时43分 长征三号乙 第五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46] 北斗3号
登月工程
总规划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在轨有效探测16个月,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实现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全月图。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作为先导星,为二期工作进行了多项技术验证,并开展了多项拓展试验,目前已结束任务。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12月14日实现落月,开展了月面巡视勘察,获得了大量工程和科学数据。
嫦娥四号任务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于2018年12月12日完成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
嫦娥五号于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
示意图

国际月球科研站规划为"勘 建 用"三期。
中俄联合进行
背景
2000年8月 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进行了论证评审
2001年,由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组成的专家研究小组成立,10月,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项目立项
2002年3月,“月球资源探测卫星工程可行性”的立项报告提交
后续规划

嫦娥一号
汇总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火箭,嫦娥一号升空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
时间表
2004年1月,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2004年4月30日,嫦娥一号通过初样详细设计评审,卫星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05年11月,嫦娥一号完成了初样研制工作
2007年1月19日,嫦娥一号通过整星出厂评审
2007年10月24日18:03:30,长征三号甲火箭由地面供电转为自身供电,3块蓄电池分别装在火箭仪器舱、三级尾舱、二级相间段;18:05,嫦娥一号点火发射;18:05:04,嫦娥一号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45,嫦娥一号建立巡航姿态; 19时,嫦娥一号太阳帆板成功展开,开始吸收太阳能为卫星供电;19时10分,嫦娥一号准确入轨
2007年10月25日,嫦娥一号进行首次变轨,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千米抬升至约600千米
2007年10月26日,嫦娥一号进行第二次变轨,进入到24小时运行轨道
2007年10月29日,嫦娥一号进行第三次变轨
2007年10月31日,嫦娥一号进行第四次变轨,由绕地飞行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建立三体定向工作姿态。
2007年12月11日,"嫦娥一号"已对月球背面进行探测并获取影像图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
规格
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
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
仪器: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技术突破
轨道设计技术
天线技术
首次使用紫外月球敏感器
采用三体定向
温控技术
意义
第一次研制并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
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
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制流程
嫦娥二号
汇总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0年10月6日,嫦娥二号被月球捕获,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正式飞离月球,前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的新征程
主要任务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优于10米,为后续着陆区优选提供依据
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球表面硅、镁、铝、钙、钛、钾、钍、铀等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探测月壤特性
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
主要特点
快 嫦娥二号卫星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环月轨道,不经过过度轨道,效率更高。
近 嫦娥二号环月轨道降低到100千米,最近点只有15千米,以更近距离来观察月球。
精 嫦娥二号测量精度提高,100千米轨道时相机分辨率为10米,15千米轨道时达1.5米,分辨率高。
多 嫦娥二号进行的实验多,如深空探测、降落相机试验等项目。
规格
嫦娥二号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质量2350千克,设计寿命一年,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
嫦娥二号卫星共有10个分系统,可分为服务系统和载荷两部分
服务系统包括:结构、热控、制导/导航与控制(GNC)、推进、供配电、数据管理、测控数传、定向天线和技术试验等
载荷分系统由CCD立体相机、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多种载荷组成。
太空实验
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
试验X频段深空测控技术,初步验证深空测控体制
验证100千米月球轨道捕获技术,积累更多近月空间环境数据
验证100千米×15千米绕月椭圆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
试验低密度校验码遥测信道编码、高速数据传输、降落相机等技术
对嫦娥三号任务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从月球轨道飞往日地L2点的转移和试验
时间表
2007年12月17日,嫦娥一号备份星命名为嫦娥二号
2010年6月,嫦娥二号质量复查和出厂评审完成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0年10月6日,嫦娥二号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
2011年8月25日,嫦娥二号进入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
2010年10月2日,嫦娥二号完成第一次地月成像
2010年10月6日,嫦娥二号被月球捕获,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2011年4月,嫦娥二号设计寿命期满,既定工程目标与科学任务完成
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正式飞离月球,前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的新征程
2011年8月25日,嫦娥二号进入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
2012年6月1日,嫦娥二号受控变轨,进入飞往小行星的转移轨道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在与4179号小行星(Toutatis)交会并捕获小行星影像,完成了4179号小行星国际首次近距离的光学探测。
2012年12月15日,嫦娥二号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与图塔蒂斯小行星擦身而过,标志着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成功,嫦娥二号工程宣布收官
2014年年中,嫦娥二号与地球距离突破1亿千米
绕
嫦娥三号
汇总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发射火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13年12月15日,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巡视器缓缓驶离转移机构踏上月球
示意图

技术创新
寻天主要是月基光学望远镜,在月基上开展天文观测
嫦娥三号上面配了极紫外相机,它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对整个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观测
嫦娥三号有两个载荷,一个是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还有红外成像光谱议,测量月球上的矿物和成分
时间表
2008年2月,嫦娥三号工程正式立项
2011年1月20日,嫦娥三号着陆器推进分系统产品全系统方案热试车成功
2012年3月13日,嫦娥三号任务正式由初样研制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2012年8月,嫦娥三号着陆器正式开始正样阶段测试。
2012年11月,嫦娥三号着陆器热试车力学试验工作完成。
2012年11月13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实物模型在珠海航展完成首秀。
2013年5月,嫦娥三号开始“登月”前的最后一项大型系统试验—热实验
2013年8月2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通过出厂评审
2013年9月25日,嫦娥三号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启动
2013年11月26日,嫦娥三号巡视器月球车命名“玉兔号”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发射火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00秒344毫秒,嫦娥三号发射火箭起飞。
2013年12月6日17时47分,在北京飞控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密控制下,嫦娥三号开始实施近月制动。17时53分,发动机关机,嫦娥三号顺利进入100千米环月轨道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13年12月15日,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巡视器缓缓驶离转移机构踏上月球
2013年12月23日,“玉兔”提前结束午休,完成最后一次两器互拍,随后开始勘测工作。
2013年12月26日,月球虹湾地区进入夜晚,由于无法得到能源,保持温度,嫦娥三号进入月夜休眠模式,开始“睡觉”。
2014年12月15日凌晨,嫦娥三号着陆器圆满完成第十三个月昼的全部预定工作,顺利进入月夜休眠
2016年7月28日按时进入第33月夜休眠期,刷新国际上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纪录
2020年9月1日,嫦娥三号已落月2453天,现处于“退役”状态即长期管理阶段,着陆器部分科学载荷仍在工作
嫦娥四号
汇总
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于2018年12月12日完成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
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
2019年1月11日与玉兔二号完成两器互拍工作
2020年10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自主唤醒,迎来第23月昼工作期。嫦娥四号已在月球背面度过647个地球日
示意图

主要任务
1、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月球内部结构、地月空间与月表环境等探测活动,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测工程系统。
2、对月球背面,尤其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陨石坑进行探测。
3、尝试月球背面的中继通讯。
4、进行世界首次低频射电天文观测
工程目标
1、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
2、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科学目标
1、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
2、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
3、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任务特点
1、嫦娥四号需在月球背面完成科学目标。
2、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锁定在两个“首次”。
3、嫦娥四号携带8台有效载荷带往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
4、嫦娥四号需应对月球背面崎岖的地形,实现难度较大的精确控制。
5、嫦娥四号需通过中继卫星,实施与地面的通信信号“接力”,方可与地球联系
科研成果
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份研究
月球背面巡视区月表浅层结构研究
月面中子及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研究
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
时间表
2015年11月3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组织召开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嫦娥四号任务实施方案调整报告、研制总要求及后续总体研制计划
2016年1月14日,嫦娥四号任务通过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并进行实施。
2018年4月24日,嫦娥四号中继星定名为“鹊桥”
2018年5月2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
2018年5月25日,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月球至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转移轨道。
2018年6月14日,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轨道的卫星。
2018年6月14日,中继星“鹊桥”进入使命轨道。
2018年8月15日,嫦娥四号对外公布着陆器和月球车外观,并对全球进行征名活动
2018年10月25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在京联合组织召开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研讨会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升空
2018年12月12日,嫦娥四号完成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千米的环月轨道
2018年12月30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实施环月降轨控制工作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随即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进行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工作;同日,嫦娥四号公布月球车征名活动结果,命名为“玉兔二号”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完成两器互拍工作
2019年1月14日,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探测器陆续进入了休眠状态
2019年3月30日,嫦娥四号唤醒,中继前返向链路建立正常,平台工况正常
2019年6月9日,嫦娥四号完成月夜设置,进入第六月夜休眠期
落
嫦娥五号
汇总
2016年11月3日20点40分,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
11月30日4时4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顺利分离,将择机实施月面软着陆
12月1日22时57分,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选定着陆点后,开始避障下降和缓速垂直下降。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并传回着陆影像图
12月2日4时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
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
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12月6日12时35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与上升器成功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段,准备择机返回地球
12月13日9时51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实施第二次月地转移入射。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成功进入月地转移轨道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示意图

技术创新
分离面多
轨道器和着陆器组合体
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
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
轨道器和支撑舱
轨道器与对接支架
模式复杂
经历多个飞行阶段,还需要完成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地球大气高速再入返回着陆
细节严酷
为获取月壤样品,“嫦娥五号”无人采样器将通过采样钻头深入月球内部和采样机械臂月球表面采样两种方法,再把样品转移到上升器,由上升器与轨道器对接,最终把样品转移到返回器,整个环节必须分毫不差
温度控制
月球表面白天温度约零上180摄氏度,夜间零下150摄氏度,昼夜温差约330摄氏度。另外上升器发动机点火瞬间达到上千摄氏度
瘦身压力
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对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重量有严格的约束,一方面要尽可能对分系统进行“瘦身”,另一方面,因为备份产品较少,必须确保质量可靠
时间表
2011年,探月三期工程正式立项,任务目标是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
2014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2015年2月,国防科技工业局宣布,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
2016年11月3日20点40分,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为发射我国第一颗执行月球取样返回任务的嫦娥五号奠定了基础
2017年1月,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推进子系统正样热试车取得成功,这标志着嫦娥五号着陆器推进子系统热试车收官。
2020年11月17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35] ,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轨道修正
11月24日22时06分,嫦娥五号探测器3000N发动机工作约2秒钟,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继续飞向月球。本次嫦娥五号任务发射入轨精度较高,轨道修正量很小。截至第一次轨道修正前,嫦娥五号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已在轨飞行约17个小时,距离地球约16万千米
11月25日22时06分,嫦娥五号探测器两台150N发动机工作6秒钟,顺利完成第二次轨道修正。截至第二次轨道修正,嫦娥五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约41小时,距离地球约27万千米,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地面测控通信各中心和台站跟踪正常
2020年12月14日,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顺利完成第一次月地转移轨道修正
近月制动
11月28日20时58分,嫦娥五号探测器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400千米处成功实施3000牛发动机点火,约17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11月29日20时23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近月点再次“刹车”,从椭圆环月轨道变为近圆形环月轨道
组合分离
11月30日4时40分,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顺利分离,将择机实施月面软着陆
月面着陆
12月1日22时57分,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从距离月面约15千米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开机,逐步将探测器相对月球速度从约1.7千米/秒降为零。期间,嫦娥五号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逐渐接近月表。此后进行障碍自动检测,选定着陆点后,开始避障下降和缓速垂直下降。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的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
采样工作
12月2日4时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
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已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采样和封装过程中,科技人员在地面实验室根据探测器传回数据,仿真采样区地理模型并全程模拟采样,为采样决策和各环节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着陆器配置的月壤结构探测仪等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按计划开展科学探测,并给予采样信息支持
月面起飞
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3000N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成功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月轨对接
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中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成功分离
12月6日12时35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与上升器成功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段,准备择机返回地球
受控落月
12月8日6时59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按照地面指令受控离轨,7时30分左右降落在月面经度0度、南纬30度附近的预定落点
月地转移
12月12日9时54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经历了约6天的环月等待,实施了第一次月地转移入射,从近圆形轨道变为近月点高度约200千米的椭圆轨道
12月13日9时51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实施第二次月地转移入射。在距月面约230千米处成功实施四台150牛发动机点火,约22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成功进入月地转移轨道
12月16日9时15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上25N发动机工作约8秒钟,顺利完成第二次月地转移轨道修正,组合体上各系统状态良好
返回着陆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