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刘鹤编著,对1929年和2008年两次全球经济危机进行全方位比较研究;读书笔记整理。
更新版本,增加了时间轴,便于梳理发射顺序。 汇总了载人航天进程和空间站的知识内容,包含载人航天总规划、神舟一号、神舟二号、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感兴趣的朋友收藏下图了解吧!
本导图汇总了载人航天进程和空间站的知识内容,包含载人航天总规划、神舟一号、神舟二号、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感兴趣的朋友收藏下图了解吧!
中国详细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地级以及区县级列表和地图,赶快收藏下图了解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新基建
经济危机、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协调第七讲
《世界经济概论》第七讲经济危机、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协调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八次危机》读书笔记
000《美国大萧条》
经济危机及其应对的中国经验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原)
图书信息
刘鹤主编
两次危机
1929年经济大萧条
2008年金融危机
对比两次危机共同点
重大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电气革命
信息化革命
危机之前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1%的人占据 >23%的财富
10%的人占据 >50%的财富
民粹主义政策是危机的推手
高福利,高负债
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
货币政策相关联
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货币当局对宏观经济形式缺乏准确理解
决策者面临 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策意识形态话 三大挑战
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
财政金锁政策,去杠杆化
虚假繁荣,带来二次探底
向外部转移和推卸责任
解决方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
经济金融理论视角
两次危机比较
时代背景
全球经济分工和成长动力转化
大萧条前,美国实现工业化,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制造中心
金融危机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扮演主导角色
国际货币体系新演化
金本位固定汇率
美元主导下浮动汇率制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化程度提高
没有正式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人口年龄结构显著分化
战争发生的条件变化
危机孕育和征兆
经历长时间的由技术长周期推动的经济繁荣
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程度处于历史高点
宽松货币和金融环境支撑的不可持续的过度债务
金融监管大宽松时期
市场弥漫这过度乐观情绪
政府出台民粹倾向政策
判断和结论
经济由技术长周期推动的繁荣后必然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过度举债刺激需求是虚假繁荣
经济繁荣期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为题为危机的发生和过度举债提供了土壤
防范和华姐危机的根本办法是技术变革,产业转型和社会政策调整
货币金融环境可能助长债务经济
市场参与者非理性行为为危机孕育和发展推波助澜
应对全球危机必然经过国家间激烈博弈和较量
全球性危机加速大国更替,重塑全球治理架构
重大经济危机导致政局剧烈动荡,地缘冲突激化乃至战争
危机出生政策和理论创新
货币金融视角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完善金融安全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完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
完善中央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管理和最后贷款人职能
加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深度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改革,提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加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
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金融监管视角
金融危机原因
本源因素
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问题
市场主题的非理性
期限转换机制的内在脆弱性
市场因素
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蕴含几大风险
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使得银行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
市场透明度缺失是危机形成和扩大的重要因素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虚拟化夹具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监管因素
监管放松为危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监管空白和薄弱领域风险大量累计
监管标准不一致导致监管逃离和监管约束被削弱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
全球化趋势不会根本逆转
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重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
审慎对待信用扩张
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金融监管
加强社会保障和维稳工作
加强国际经济协调
宏观视角
经验教训
繁荣时期要有危机意识,不能一再延误改革良机
货币政策必须松紧适度,不能只顾追求短期繁荣
财政政策必须量入为出,留有余地才能临危受命
金融安全网必须及时修补,构筑防火墙才能阻断危机蔓延
社会安全网必须覆盖广泛,社会保障线不能水平过高
启示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广西,积极发挥政府对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
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
资源配置
收入再分配
稳定经济
中国政府
市场监管
安全保障
经济调节/稳定经济
正确处理好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监管要尽快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配制度改革要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正确处理短期宏观管理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宏观调控要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韬光养晦是为了更好的有所作为
韬晦 - 孤立策略
合作 - 追随策略
竞争 - 对抗策略
微观视角
基本认知
信贷泡沫
房地产泡沫
非传统的抵押贷款
信用评级和资产证券化
金融机构集中了高度相关的风险
杠杆率与流动性风险
传染的风险
共同的冲击
金融冲击和恐慌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
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缓慢,缺乏新的经济增长支撑点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劳资矛盾逐步显现
房地产产业过度繁荣,房价飙升
直接融资规模偏小,金融集中度偏高
会计制度缺乏透明度,公允价值使用标准有待调整
影子银行,非正规金融以及地方投融资平台隐忧多
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缺乏,受制于国外评级机构
金融监管体系相对分散,缺乏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