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生们快收藏!!这张思维导图详细的归纳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的知识内容,让你轻松学习,不用脱发!
编辑于2021-06-19 16:21:01中枢神经系统
脑
概述
位于颅腔内
分
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
脑干
位置
脊髓与间脑之间,颅后窝前部
组成
延髓
外形
腹侧面
延髓脑桥沟
前正中裂
锥体
锥体交叉
前外侧沟
橄榄
背侧面
后正中沟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髓纹
菱形窝下半部
附着脑神经根
腹侧面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脑桥
外形
腹侧面
基底沟
小脑中脚
背侧面
菱形窝上半部
附着脑神经
腹侧面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中脑
外形
腹侧面
大脑脚
脚间窝
背侧面
上丘
视觉
下丘
听觉
分别一对,称四叠体
上丘臂
下丘臂
附着脑神经
腹侧面
动眼神经
背侧面
滑车神经
第四脑室
位置
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境界和结构
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第四脑室顶
交通
中央管→第四脑室→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脉络丛
产生脑脊液
内部结构
中继核
薄束核
位于延髓薄束结节深面
楔束核
位于延髓楔束结节深面
接受薄束和楔束的上行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组成内侧丘系
上丘→上丘臂→外侧膝状体
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
脑干中的白质
长的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由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形成,向上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
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丘系
是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的延续,在脑干处靠近,形成脊髓丘系,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
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三叉丘系
由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双侧三叉神经脑桥核(主要为对侧)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
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和口、鼻腔黏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
外侧丘系
蜗神经核发出的大部分纤维交叉,参与组成对侧外侧丘系;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
功能
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长的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功能
控制躯干、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
皮质核束
功能
控制脑干内躯体运动核
双侧6对半躯体运动核
对侧1对半躯体运动核
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下半部
小脑
位置
颅后窝内,脑干的背面,小脑幕的下方
外形
两侧部
膨大-小脑半球
中间部
狭窄-小脑蚓
小脑扁桃体
是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的突出部,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
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被挤压入枕骨大孔,会形成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分叶与分区
2条深沟
原裂
后外侧裂
3个叶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
小脑体
间脑
位置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球所覆盖
分部
背侧丘脑
借丘脑间粘合相连
前端突起→丘脑前结节
后端膨大→丘脑枕
内部结构
被“Y”形的内髓板(白质)分为3个核群
前核群
内侧核群
外侧核群
背侧核
腹侧核
腹前核
腹中间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下丘脑沟
分隔背侧丘脑与下丘脑
功能
感觉传导路的最后中继站;感知粗略痛觉;参与调节躯体运动
后丘脑
背侧丘脑的后下方
结构
内侧膝状体
听觉传导
外侧膝状体
视觉传导
上丘脑
松果体→内分泌腺
底丘脑
下丘脑
第三脑室
位置
为间脑中间的狭窄,矢状位
交通
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端脑
位置
占颅腔的大部,包盖间脑和小脑
由左、右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大脑纵裂
矢状位,在左、右大脑半球间,内有大脑镰,裂底有胼胝体
大脑横裂
水平位,在大脑与小脑间,内有小脑幕
外形
叶间沟与分叶
叶间沟(3沟)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分叶(5叶)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半球各面的主要沟与回
背外侧面
额叶
沟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回
中央前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顶叶
沟
中央后沟
顶内沟
回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颞叶
沟
颞上沟
颞下沟
回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内侧面
沟
胼胝体沟
扣带沟
距状沟
回
扣带回
中央旁小叶
底面
额叶
嗅球
嗅束
内部结构
侧脑室
位置
大脑半球深部的腔隙
分部
中央部:位于顶叶
前角:深入额叶
后角:深入枕叶
下角:深入颞叶
基底核
纹状体
豆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壳
尾状核
屏状核
杏仁体
大脑髓质
联络纤维
连合纤维
投射纤维
内囊
位置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
分部
分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3部
损伤后出现的临床症状
三偏征
偏身感觉丧尸(丘脑上辐射受损)
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受损)
偏盲(视辐射受损)
大脑皮质
第Ⅰ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
上、下倒置的投射,但头部是正位的
左、右交叉性支配
损伤表现
对侧肢体单瘫,但以肢体远端运动障碍最明显
第Ⅰ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
上、下倒置的投射,但头部是正位的
左、右交叉性管理
损伤表现
对侧半身相应区感觉障碍
视区
距状沟两侧皮质
损伤表现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听区
颞横回
损伤表现
不完全性耳聋,双耳听力下降
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
损伤
运动性失语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损伤
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
损伤
感觉性失语
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
损伤
失读症
脊髓
位置和形态
位置
位于椎管内
上端
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
下端
成人
平第1腰椎下缘
新生儿
平第3腰椎
外形
前后稍扁的长圆柱形
脊髓圆锥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
终丝
脊神经从脊髓圆锥最下端延伸出结缔组织细丝
马尾
位于椎管下段内,由腰、骶、尾神经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而共同形成
膨大
颈膨大
颈4-胸1
腰骶膨大
腰1-骶3
人类的颈膨大比腰骶膨大明显
纵沟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有脊神经前根的根丝附着
后外侧沟
有脊神经后根根丝附着
脊椎节段
共31节
分
颈节C 8段
胸节T 12段
腰节L 5段
骶节S 5段
尾节Co 1段
内部结构
中央管
灰质
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
呈连续的“H”形灰质柱
结构
后角
前角
中间带
侧角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白质
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聚集部位
在灰质周围
借脊髓表面纵沟分
前索
后索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网状结构
灰白质交织
颈节处最清楚
特殊纤维束
上行纤维束
薄束
传递第5胸节及以下的脊神经节中枢突
楔束
传递第4胸节及以上的脊神经节中枢突
后索
功能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性触觉
注意
胸节5及以下只有薄束;胸节4及以上既有薄束也有楔束,且薄束在内,楔束在外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
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粗触觉压觉
先上升1-2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和前索上行,止于背侧丘脑
内脏感觉束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小部分纤维未检查,在同侧下行
皮质脊髓侧束
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下行
功能:控制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脊髓固有束
概述
灰质
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
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聚集部位
纹状体 名词解释: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其中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外侧部→壳,合称为新纹状体;豆状核内侧部→苍白球,为旧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肌张力,协调骨骼肌运动等功能
新纹状体
有大量脉络从,可产生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