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胚胎发生总论
胚胎发生总论
生殖细胞和受精
精子的发生、成熟和获能
精子的发生
精子的成熟
精子的获能
精子通过女性生殖管道时,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顶体糖蛋白去除过程)
卵子的发生和排卵
卵子的发生
排卵
成熟卵泡破裂,卵细胞及其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由卵巢排出的过程
受精
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即成熟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合子)的过程
部位
输卵管壶腹部
时间
精子一进入女性生殖管道后24小时内,卵子一排卵后24小时内
条件
有一定数量且功能上成熟的精子
精、卵在一定时间内相遇
生殖管道畅通
精子获能
过程
精子释放顶体酶,解离放射冠卵泡细胞
精子与精子受体透明带蛋白3(ZP-3)结合,在透明带形成孔道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透明带反应:卵子释放皮质颗粒酶,使透明带变性,确保单精受精
精卵融合
精子细胞核进入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体。雄原核、雌原核形成并融合,受精卵形成
意义
启动卵子代谢和细胞分裂
恢复2倍体核型,受精卵发育的新个体的遗传性状为双亲的混合
决定性别
胚泡的形成和植入
胚泡的形成
卵裂
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子细胞称卵裂球
第3天,卵裂球数达12-16个→桑椹胚
桑椹胚:第3天,含12-16个细胞,外观形似桑椹
第4天,卵裂球数达100个左右,细胞间出现腔隙(胚泡腔)→胚泡
第一周末,胚泡呈水泡状,透明带消失。
胚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与吸收营养有关,称滋养层,形成胎盘和胎膜
位于胚泡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称内细胞群,具有多种分化潜能
位于内细胞群一端的滋养层称胚端滋养层
植入(着床)
胚泡包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时间
受精后第5-6天开始,11-12天完成
部位
正常
子宫体部和底部
异常
近子宫颈处
称前置胎盘
剖宫产
子宫以外部位,如输卵管
称异位妊娠
宫外孕,大出血,阴道后穹穿刺
机制
滋养层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在子宫内膜溶解一缺口
胚泡逐渐侵入子宫内膜,并被包埋
滋养层细胞变为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蜕膜反应
子宫内膜(由分泌期进入妊娠期)→蜕膜
基质细胞→蜕膜细胞
蜕膜反应:为子宫内膜的一系列变化。植入的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植入后子宫内膜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下,进一步增厚,子宫腺弯曲增长,分泌更加旺盛,螺旋动脉弯曲增长,血液供应更加丰富,基质细胞肥大,胞质内富含糖原颗粒和脂滴
蜕膜
壁蜕膜
包蜕膜
基蜕膜
条件
透明带适时消失
输卵管通畅
子宫内膜在分泌期,结构正常
激素水平正常
胚层的形成
二胚层胚盘及其结构的形成(第2周)
在胚泡植入过程中,内细胞群开始分化
邻近滋养层的细胞排列成高柱状→外胚层
贴在细胞滋养层内面的一层细胞→羊膜细胞 在外胚层与滋养层之间→形成羊膜腔 羊膜和外胚层共同围成羊膜囊
靠近胚泡腔的细胞排列成一层立方状细胞→内胚层
内胚层边缘细胞增生向腹侧延伸→形成卵黄囊
由羊膜腔的底(外胚层)和卵黄囊的顶(内胚层)共同形成的一个圆盘状结构,称胚盘,是人体发育的原基
在外、内胚层形成的同时,滋养层也开始分化为两层
合体滋养层
细胞界限不清
细胞滋养层
内层,幼稚细胞,界限清楚
细胞滋养层增生,充填于胚泡腔内→胚外中胚层
以后在胚外中胚层细胞之间出现腔隙→胚外体腔
胚外脏壁中胚层,附于卵黄囊和羊膜囊的外面
胚外体壁中胚层,附于滋养层内面
随胚外体腔的扩大,少部分胚外中胚层连于胚盘与滋养层之间,这部分胚外中胚层→体蒂
三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第3周)
第3周初,胚盘外胚层中轴线上形成一条纵行的细胞柱→原条
原条决定胚的头尾方向和中轴
原条不退化,则会形成畸胎瘤
原条处细胞增殖下陷,铺开,形成胚内中胚层,即中胚层
口咽膜:脊索头端
泄殖腔膜:原条尾端
内、外胚层直接相贴,无中胚层
原条头端细胞增生形成结节状膨大→原结,原条处细胞增殖下陷,出现沟状凹陷→原沟;原结中央凹陷→原凹;原凹处细胞增殖,突向头端并延伸→脊索
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
三胚层的分化
第4-8周,三胚层分化为各器官原基
外胚层的分化
分化出表皮及附属器、神经系统
外胚层细胞增生→神经板
神经板左右侧缘隆起→神经褶,神经板中间凹陷→神经沟
神经褶在神经沟中段愈合→神经管(头端→前神经孔→闭合后形成脑,尾端→后神经孔→闭合后形成脊髓)
神经板外侧缘的细胞→神经嵴→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神经),肾上腺髓质等
表面外胚层→表皮及皮肤附属器、口鼻肛门上皮、腺垂体等
中胚层的分化
分化为结缔组织、肌组织、循环管道
由内向外
轴旁中胚层
→体节(是形成脊柱、背侧的皮肤真皮和骨骼肌的原基)
间介中胚层
→泌尿、生殖系统
侧中胚层
体壁中胚层→胸腹、四肢的真皮、骨骼、骨骼肌
脏壁中胚层→消化、呼吸系统的肌组织、结缔组织
胚内体腔→心包腔、胸膜腔、腹膜腔
内胚层的分化
内胚层→原始消化管→咽喉以下的消化管、消化腺、气管和肺的上皮
胚体的形成
外胚层生长迅速,中胚层向背侧隆起,内胚层被包入体内,胚体凸入羊膜腔
周缘出现了卷折,头褶、尾褶、侧褶
由扁平形胚盘演变为圆柱形胚体
人胚悬浮于羊膜腔的羊水中
胎膜和胎盘
胎膜和胎盘是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临时性结构,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起保护、营养、排泄、呼吸、内分泌等功能,胎儿出生后即全部丢弃
胎膜
绒毛膜
由绒毛膜板、各级绒毛干及绒毛组成。
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胚外中胚层构成伸出大量绒毛
绒毛膜形成过程中,绒毛滋养层细胞过度增殖,形成葡萄胎
是滋养层,不是绒毛膜
羊膜
半透明薄膜,由一层羊膜细胞和胚外中胚层构成,内无血管
羊膜腔内充满羊水,胚胎浸泡在羊水中
羊水
由羊膜分泌和吸收;胎儿吞饮和排尿
有利于胎儿活动、防止粘连、缓冲外力压迫、扩张宫颈和冲洗产道
卵黄囊
位于原始消化管腹侧。人胚胎卵黄囊被包入脐带后,其与原始消化管相连的部位相对狭窄,称卵黄蒂。卵黄蒂于第6周闭锁,卵黄囊逐渐退化
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是最早发生造血干细胞和原始血管的部位,且卵黄囊的内胚层细胞是原始生殖细胞的发源地
尿囊
是从卵黄囊尾侧向体蒂内伸出的一个盲管,为脐尿管。
脐带
构成:羊膜、黏液性结缔组织、2条脐动脉和1条脐静脉、闭锁的卵黄囊和尿囊
作用:通过脐血管进行组织运输
足月长度:40-60cm
胎盘
组成
胎儿的丛密绒毛膜+母体的基蜕膜
结构
胎盘小叶、胎盘隔、绒毛间隙
胎盘屏障(胎盘膜)
组成
早期: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
后期:由合体滋养层、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
功能
组织交换和屏障功能
内分泌功能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人胎盘催乳素
人胎盘孕激素
人绒毛促甲状腺激素、人绒毛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前列腺素
神经管闭合后,神经管的头端发育迅速,膨大成脑泡,为脑的原基;神经管的其余部分较细,为脊髓的原基
思考题
1
地点:输卵管的壶腹部
意义
启动卵子代谢和细胞分裂
恢复2倍体核型,受精卵发育的新个体的遗传性状为双亲的混合
决定性别
2
桑椹胚
第3天
胚泡
第4天
二胚层胚盘
第2周
三胚层胚盘
第3周
3
滋养层: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卵泡壁,与吸收营养有关
内细胞群:位于胚泡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
4
在胚泡植入过程中,内细胞群开始分化
邻近滋养层的细胞排列成高柱状→外胚层
在外胚层与滋养层之间→形成羊膜腔 羊膜和外胚层共同围成羊膜囊
靠近胚泡腔的细胞排列成一层立方状细胞→内胚层
内胚层边缘细胞增生向腹侧延伸→形成卵黄囊
在外、内胚层形成的同时,滋养层也开始分化为两层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5
外胚层分化:主要分化为神经系统、皮肤表皮及附属器,牙釉质、角膜上皮、晶状体、腺垂体
中胚层分化:主要分化为皮肤真皮,骨骼肌、平滑肌、骨骼、血管、结缔组织、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泌尿生殖系统主要器官
内胚层分化:主要分化为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以及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
6
组成: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
丛密绒毛膜参与构成胎盘,起物质交换作用
羊膜为半透明薄膜,内充满羊水,羊膜和羊水在胚胎发育中对胚胎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分化为造血干细胞,内胚层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
尿囊的动脉和静脉演变成脐动脉和脐静脉
脐带连接于胎儿和母体之间,起着组织运输的作用
7
组成:母体的基蜕膜和胎儿的丛密绒毛膜
功能
组织交换:母体血与胎儿血在胎盘内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膜(胎盘屏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绒毛内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构成
内分泌功能: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催乳素、人胎盘孕激素、人胎盘雌激素
胎盘屏障
母体血与胎儿血在胎盘内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膜(胎盘屏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绒毛内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构成
胚泡
受精后4天,当卵裂球数达到100个左右,细胞间出现若干小腔,逐渐汇合成一个大腔,腔内充满液体,外观如囊泡状,称为胚泡,包括胚泡腔、内细胞群和滋养层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