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框架结构图
现代欧洲国际体系萌芽后,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宗教改革造成了教会分裂,民族君主国的兴起进一步削弱了教会在欧洲现实政治中的影响,导致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十年战争。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编辑于2021-06-20 15:48:34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兴起
序曲
1500年前后的大变革
14-16世纪 文艺复兴
代表人物
马基雅弗利 《君主论》 主张把国家利益作为政治行为的唯一准则
让·博丹 (国家主权理论的创始人)《国家论》 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主观的概念,国家的根本特征就是主权
雨果·格劳秀斯 (国际法之父) 《战争与和平法》确立了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
16世纪20到50年代 宗教改革
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民族君主国(专制王权的确立至为关键
西班牙
收复失地运动
葡萄牙
收复失地运动
英国
英法百年战争激发了英国民族意识,开始向民族君主国转变
亨利七世1485年建立都铎王朝 亨利八世 推行宗教改革 最终形成
法国
百年战争 王权强化,封建贵族势力被削弱 路易十一 王权已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瑞典
1523年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起统一的世袭君主政体的封建王国
波兰
15世纪 王权被削弱 贵族势力上升
俄罗斯
15世纪末16世纪初 莫斯科公国结束了分割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萌动
意大利城邦体系 常住外交 / 均势观念 / 1945年《洛迪和约》
欧洲国际体系的孕育
1494年《托尔德西拉斯条约》 “教皇子午线”
1494-1559意大利战争
15世纪末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 两件重大事件:1.教皇划分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标志着欧洲海洋霸权的勃兴和争霸的开端 2.法国西班牙入侵意大利最终导致意大利城邦体系覆灭
尼德兰革命
诞生
三十年战争的起因及战争进程
战前欧洲国家实力对比
西欧、中欧 法国vs西班牙、奥地利(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与哈布斯堡家族的两大分支)
东欧 俄罗斯、波兰、立陶宛、瑞典 (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土地和商路)
英国 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 资本主义发展
德意志 《奥格斯堡和约》 宗教纷争激化 新教同盟vs天主教同盟
战争进程的起因
宗教纷争 王朝利益
17世纪初宗教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联系
欧洲列强插手德意志内部斗争
1608年新教同盟(法、英、荷支持)
1609年年天主教同盟(支持皇帝、西班牙)
导火索 1618波西米亚反对哈布斯王朝的起义(布拉格起义) ”掷出窗外事件“
战争进程
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5)
德意志内战 加尔文教 白山战役中战败,恢复了天主教统治地位, 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胜利威慑新教邻域
丹麦阶段(1625-1629)
三十年战争成为了国际战争
信仰路德宗的丹麦国王于英、荷及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下参战,战败
瑞典阶段(1630-1635)
战无不胜的哈布斯堡王朝企图实现欧洲霸权,占领北欧,控制波罗的海贸易。威胁了英法荷等过利益,使瑞典不安
瑞典国王在荷、法、俄的支持下发兵德意志 战败
开始由宗教战争变为国际利益与霸权之争
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
同为天主教的法国波旁王朝(瑞、荷支持)宣战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 战胜
此时战争的宗教目的已完全让位于国家利益
宰相黎塞留
结果
1644年起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布鲁克、明思特 谈判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领土问题
宗教问题
德意志国家体制问题
影响
结束了三十年全欧战争,形成了多极均势格局
多极均势的特点
促进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法和均势原则成为国家间交往的行为准则,
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欧洲大陆的外交秩序初步建立起来,确立的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英国演了制衡者的角色。
欧洲五强的崛起与多极均势格局
17世纪后期西欧三强霸权角逐(英法荷三足鼎立)
荷兰
英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光荣革命前的对外关系
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
第一次英荷战争
法西战争
争夺松德海峡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对外关系(1660- 1688)
第二次英荷战争
英瑞荷同盟
英法同盟
第三次英荷战争
1688光荣革命
1689《权利法案》
影响:对外政策的变化
结束英法同盟,英法争雄
英荷特殊关系
在海外殖民扩张采取攻势
维持欧洲“力量均衡”——均势政策原因
为争夺海洋霸权的三次英荷战争
1652 第一次英荷战争
起因:1651年《海航条例》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 荷兰无法接受
荷兰战败 签订《威斯敏特和约》
1655 第二次英荷战争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打击荷兰,颁布更苛刻的《航海条例》
英国战败 签订《布雷达和约》
1668 英荷瑞典结成同盟
1672年 第三次英荷战争
1670年《多弗尔密约》英法结盟对抗荷兰
同时进行着法荷战争
荷兰为分化英法联盟,与英国签订1674《威斯敏斯特和约》
法国的大陆扩张
法西战争
1659年《比利牛斯条约》
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
遗产战争
入侵西属尼德兰
英瑞荷结盟共同遏制法国,调停法西
1668签订《亚琛条约》
法荷战争
《多弗尔密约》
《奈梅根条约》
1688奥格斯堡同盟(奥西荷瑞普英)战争
1685年法国取消“南特敕令”迫害新教徒
1686年反法奥格斯堡同盟成立
法为彻底吞并西属尼德兰,发动战争
1697签订《里斯维克和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8世纪欧洲的权势结构——均势格局:特点
1.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平衡通过“均势”得以维持,英国扮演者制衡者的角色2、为了维持大国间的力量平衡,不惜牺牲小国和战败国的利益3.通过均势防止了大国间战争的进一步升级和对现存秩序的破坏4.诸大国各自发展了自身的实力
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法国波旁王朝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争夺西班牙王位
两大阵营: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vs神圣罗马帝国,英国荷兰组成反法同盟
眼看法国将失败时,甚至出现奥地利和西班牙再次合并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可能性时,英国撤出反法同盟,维持均势平衡
1714年《乌得勒支和约》
影响
第一次将势力均衡写进条约
法国欧洲霸主地位被削弱,海上势力被削弱
英国成为战争及和约最大受益者,成为欧陆霸权最有力的制衡者
西班牙成为最大损失者,沦为欧洲二流国家
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形成最广疆域
奥地利保持其大国地位,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 为日后普奥争夺埋下伏笔。
俄罗斯的勃兴
彼得一世继位(1682-1725)制定扩张计划
北方大战1700—1721
《尼什塔特和约》
北方大战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重叠
四国同盟战争
英国、荷兰、法国和奥地利对西班牙的战争
反对西班牙帝国收复意大利
1720年《海牙条约》
1718英西战争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对峙的一方为法国、西班牙,另一方为俄国、奥地利
英国为维持欧洲均势,出面调停
1738年《维也纳条约》
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由德意志内战引发的一场国际性战争,性质上为英法争霸
1740年普鲁士侵入奥地利西里西亚,战争爆发,再次开启了欧洲全面战争的时代
以英奥和法普为核心的两个联盟的战争
1748年《亚琛和约》
普鲁士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真正崛起,成为欧洲五强之一。
为七年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1756年
外交革命 / 联盟颠倒
即18世纪50年代欧洲各大国间外交结盟政策的大调整
1756年1月《威斯敏斯特协定》/《白厅条约》
1756年5月 俄奥 《第一次凡尔赛条约》
出现了两个集团对垒的局面
七年战争1756-1763“历史上第一次跨越全球的战争”
主要原因: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
英法焦点:北美、西印度群岛、印度的领土和商业领域;普奥焦点:领土和对德意志的领导权
1756年普鲁士入侵萨克森王国,战争爆发
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
1763年法、西、英签订《巴黎和约》;奥、普、萨克森签《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对列强的地位和欧洲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五强抗衡的局面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第一次(1772年)
第二次(1793年)
第三次(1795年)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