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该导图内容包含有教育概述、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发展这三点组成。可供您学习参考。
编辑于2021-06-22 17:03:55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概述
概念
中国“教育”概念
最早提出概念(最早将这两词连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留日学者借用日文中的汉字“教育”取代传统的“教”“学”
西方“教育”概念
由拉丁文“educare”(引出)演化而来,表示把受教育者内在的东西引导出来
美国谢弗勒《教育的语言》将教育定义划分为
描述性定义:客观事实,是什么
纲领性定义:目标价值,未来应是什么
规定性定义:个人认为是什么
教育外延
广义定义
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凡是本能行为、动物行为都不是教育现象
狭义定义
专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内涵=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实施者
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引导者
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占主导地位
受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占主动地位,具有主观能动性
受教育者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矛盾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影响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
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包括
教育内容
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如:德智体美
教育措施 (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方法,如:讲、读、讨论
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药品、仪器
特点
选择性
系统性和连续性
较高的社会价值
较高的教育价值
主要功能
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培养人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推动社会发展
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有利于,积极,促进
负向功能:阻碍,消极
作用的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教育目的与结果相符
隐性功能:教育目的与结果不相符
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内涵)
社会属性
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的本质区别
永恒性
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教育的根本属性)
不同时期,特点不同
阶级性(教育的根本属性)
为统治阶级服务
相对独立性
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教育活动对社会政治、经济有反作用
教育发展往往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发展,带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继承性
不同时期,特点相同
民族性
不同民族,特点不同
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有自己的特殊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观点)
代表人物
所有的宗教、宋朝的朱熹
观点
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
观点
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局限性
忽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孟禄
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局限性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凯洛夫
观点
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起源于劳动,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前提
局限性
是对教育的社会性作了极端狭隘的片面的理解
进步意义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从而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
非独立性
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原始性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自发性、广泛性、全民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教育机会均等
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五帝
“成均、庠”是具有萌芽性质的学校
夏代(我国最早出现的学校)
《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序(设置于国都)、校(设置于乡里)
商代
“大学、小学、庠、序”,根据不同的年龄学生的要求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
西周
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国学”与“乡学”之分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为中心)
六艺教育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学科课程,也是奴隶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显学)
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齐国的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私学)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两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
选士制度:察举制
太学(当时最高的教育机构),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郡国学、郡县学(地方官学)
魏晋南北朝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家世和才能,“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国子学(与太学并列),郡国学校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专门学校(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隋唐
三教(儒、道、佛)并重的文教政策
唐代形成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中央官学的主干
选士制度:科举制(科举制兴起于隋朝,科举制使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宋元明清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宋代书院盛行,朱熹创建了正式的书院教育制度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学校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
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外国古代教育
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教师
佛教教育
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
宫廷学校:开设最早
僧侣学校(寺庙学校):着重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地方
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书吏学校):开设最多,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
特点: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
古代斯巴达:培养强悍的军人和武士,重视女子教育,教育内容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古代罗马:培养雄辩家,以家庭教育为主
中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
两种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和僧侣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培养封建骑士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弈棋、吟诗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
培养资产阶级绅士
人文主义
古代教育的特点
象征性
占主导地位
能不能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阶级性
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等级性
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道统性
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人道合为一体
刻板性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死记硬背
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1763年规定普及义务教育(世界最早)
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本质特征)
共同特征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内涵包括教育的民主化、普及化
教育的全球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
师生关系民主
教育活动、方式、内容民主
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
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多元化
教育的信息化(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
教育的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终身教育之父)
教育的科学化(现代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