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基础》 诊法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学基础 诊法的思维导图。中医学基础是研究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编辑于2021-06-23 20:45:33诊法
望诊
望神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神乱
望色
常色
病色
青色
寒证、气滞、瘀血、疼痛、惊风
赤色
热证、戴阳证
黄色
脾虚、湿证
白色
气血亏虚、寒证、亡阳、脱血
黑色
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望形态
望头颈五官
望头部
形态
巨颅、小颅、方颅
囟门
解颅、囟陷、囟填
头发
望面部
面肿
水肿
腮肿
口眼㖞斜
苦笑面容
破伤风
望五官
望颈项
外形变化
瘿瘤
肝气郁结痰凝
瘰疬
肺肾阴虚,虚火灼津为痰
感受风热时毒,结于颈项
动态变化
项软
项强
颈脉异常
望四肢
外形
四肢萎缩:多因气血亏虚,肢体失养
肢体肿胀:热壅血瘀或水肿
膝部肿大:风湿郁久化热或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小腿青筋:寒湿内侵或长期站立络脉血瘀
下肢畸形
动态
肢体萎废:精气亏虚,经脉失养
四肢抽搐:肝风内动,静脉舒缩交替
手足拘急: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
手足颤动:血虚经脉失养
手足蠕动:阴血亏虚,经脉失养,虚风内动
望二阴
望前阴
望后阴
望皮肤
色泽异常
丹毒:火毒壅滞
白癜风: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
形态异常
皮肤病证
水痘
斑疹
痈疽疔疖
痈
热毒内蕴,气血壅滞,热盛肉腐
疽
气血亏虚,寒痰凝滞
疔
脏腑蕴热,复感毒邪,气血凝滞
疖
暑湿郁阻或湿热内蕴,气血瘀滞
望小儿食指脉络
风、气、命三关
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望排出物
望痰涎
望痰
望涎
望呕吐物
望舌
舌诊原理
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
舌诊内容
望舌质
望舌神
荣舌
枯舌
望舌色
淡红舌
淡白舌
阳虚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舌
实热、阴虚
绛舌
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青紫舌
血行瘀滞
望舌形
老嫩舌
老舌
实证
嫩舌
虚证
胖瘦舌
胖大舌
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犯
瘦薄舌
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刺舌
脏腑热盛、血分热盛
裂纹舌
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脾虚湿盛
齿痕舌
脾虚、水湿内盛
望舌态
强硬舌
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
痿软舌
气血两虚、阴虚
歪斜舌
中风
震颤舌
肝风内动
短缩舌
寒凝肝脉、热极动风、气血亏虚、肝风夹痰
吐弄舌
心脾热盛重症、热盛动风
舌下络脉
望舌苔
望苔色
白苔
寒证
薄白苔
厚白苔
黄苔
热证
淡黄苔
黄滑苔
黄厚腻苔
黄干苔
灰黑苔
阴寒内盛
里热炽盛
望苔质
薄厚苔
薄苔
表证
厚苔
里证:痰湿、食积
润燥苔
润苔
津液未伤
滑苔
水湿内聚
燥苔
热盛津伤、阳虚气不化津
糙苔
腐腻苔
腐苔
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
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如豆腐渣堆积舌面,中边皆厚,揩之易去,根底松浮
腻苔
湿浊、痰饮、食积内蕴、阳气被遏
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厚边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
剥落苔
胃气匮乏,胃阴大伤,或气血两虚
真假苔
偏全苔
闻诊
听声音
发声
音哑与失音
金实不鸣
实证,外邪袭肺、痰浊壅肺
金破不鸣
虚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
鼾声
呻吟
惊呼
喷嚏
呵欠
太息
肝郁气滞,气机不畅
语言
谵语
热扰心神之实证
郑声
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
痰浊内盛,上蒙心窍或气血亏虚,心神失养
错语
心气不足,神失所养之虚证
狂言
痰火扰乱心神
言謇
风痰阻络或真阴灼伤
呼吸
喘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
哮
呼吸困难,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
短气
少气
咳嗽
肺气上逆
呕吐
呃逆
嗳气
胃气上逆
嗅气味
病体之气
口气
汗气
鼻臭
身臭
排泄物之气味
病室之气
问诊
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内容
一般情况
主诉
主诉是指病人就诊时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
问现在症状
问寒热
恶寒发热
恶寒重发热轻
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
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
伤风表证
但寒不热
新病畏寒
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
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
壮热
里实热证
潮热
阳明潮热
里实热证,下午3~5时发热明显
湿温潮热
湿温病,身热不扬,午后尤甚
阴虚潮热
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
微热
气虚、阴虚、气郁、瘀血
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伤寒病的少阳证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疟疾
问汗
无汗
表证无汗
表实寒证
里证无汗
新病:阴寒内盛
久病:阳气虚衰、津血亏虚
局部无汗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多因风痰、瘀血、风湿等阻滞经络
有汗
表证有汗
伤风表证和表热证
里证有汗
自汗
气虚、阳虚
盗汗
阴虚: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大汗
亡阳:大汗淋漓,冷汗清稀
亡阴:汗出热而黏
战汗
提示邪正剧争,常为病情变化的转折点
局部有汗
头汗
上焦热盛,中焦湿热,或元气将脱,虚阳上越
心胸汗
虚证,如心脾两虚、心肾不交
手足心汗
阴汗
下焦湿热郁蒸
问疼痛
疼痛性质
胀痛
气滞
刺痛
瘀血阻滞
窜痛
气滞或行痹
固定痛
冷痛
阴寒
灼痛
火热为患
重痛
湿邪困阻气机
酸痛
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
绞痛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
掣痛
筋脉失养或经脉阻滞不通
隐痛
精血亏虚,或阳气不足,机体失养
空痛
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组织器官失养
闷痛
痰浊内阻心肺
疼痛部位
头痛
前额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两侧头痛属少阳经头痛,后脑痛连项背属太阳经头痛,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胸痛
心肺病变
胁痛
肝胆疾病
脘痛
胃
腹痛
腰痛
肾
四肢痛
疼痛独见于足跟者多属肾虚
周身痛
新病风寒湿,久病气血虚
问头身胸胁脘腹
头晕
耳鸣
耳聋
目眩
雀盲
胸闷
心悸
胁胀
腕痞
腹胀
身重
麻木
问饮食口味
口渴与饮水
口不渴饮
口渴欲饮
渴不多饮
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
厌食
消谷善饥
饥不欲食
偏嗜食物或异物
食量变化
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或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食,称为除中,脾胃之气将绝的危象,属于假神
口味
问睡眠
失眠
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嗜睡
阳虚阴盛,阳不出阴
问二便
大便
便次异常
便秘
泄泻
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溏结不调
脓血便
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
里急后重
排便不爽
滑泻失禁
肛门气坠
小便
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
尿量减少
尿次异常
癃闭
实证:湿热下注,或瘀血、砂石阻塞尿道
虚证:脾肾阳虚,气化无力
排尿感异常
问情志
问妇女
问月经
经期异常
先期
后期
不定期
经量异常
过多
过少
闭经
崩漏
经色、经质异常
痛经
带下
白带
黄带
赤白带
问男子
阳痿
阳强
遗精
早泄
问小儿
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切诊
脉诊
脉诊的原理和意义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正常脉象的形态、特点及生理变异
平脉
形态
寸关尺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
特点
有胃
脉象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
脉象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有根
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变异因素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常见脉象
按脉位分类
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表证,久病虚证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按脉率分类
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缓脉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
数脉
脉来快数,一息五六至
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结脉
脉来缓慢,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结而有力主寒、痰、瘀血、癥瘕积聚,结而无力主气血虚弱
代脉
脉来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脏器衰微,或跌打损伤、痛证、惊恐
促脉
脉来急数,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促而有力主阳热亢盛、气血壅滞、痰食停滞等实证,促而无力多为脏腑虚衰
按脉形分类
滑脉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痰饮、食积、食热
涩脉
往来不畅,应指艰涩
涩而无力主精伤血少,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
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热盛
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湿证
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痛证、痰饮
紧脉
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实寒、痛证、食积
按脉势分类
虚脉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实证
濡脉
浮细而软
虚证湿证
弱脉
极软而沉细
气血不足
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
诊妇人脉及小儿脉
脉症顺逆从舍
按诊
按胸胁
胸部:心、肺、虚里
胁部:肝胆
按脘腹
脘部:胃腑
腹部:肝脾小肠大肠膀胱胞宫
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风 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按肌肤
寒热
润燥、滑涩
疼痛
肿胀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为水肿 按之凹陷,随手即起者为气肿
疮疡
按手足
按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