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体育概论1
体育概论1思维导图。该导图由引论开始阐述、介绍了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体育目的以及体育过程等内容,供您参考学习。
编辑于2021-06-24 10:13:10体育概论
引论
体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初步形成阶段
我国体育学的形成源于对体育原理、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引进与移植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全面引进苏联体育制度的同时,也引进了苏联的理论
探索与总结阶段
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体系
挫折与停顿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体育学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从而拉大了与世界先进体育国家在现代科学体育理论建设方面的差距
发展与丰富阶段
1978 年,在北京体育学院召开了《体育理论》教材座谈会,会议决定以广义 的体育运动为基础,在1961 年教材的基础上扩展编写内容
体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
建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
有助于从宏观上更深刻地认识体育,在整体上更准确地理解体育,使全社会形成全面、准确的体育价值观
有助于人们树立坚定的体育信念,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
有助于启发体育实践工作者的自觉性,使他们不断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对体育和体育科学的全面认识
有助于丰富和扩展人们对体育的了解,提高人们体育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体育科学的认识,提高各项体育活动的科学性,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提高指导体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水平
有助于提高体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更好地把握体育理论知识,拓宽体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有助于发现体育实践中的矛盾并挖掘根源,从而科学地指导体育实践,提高对各项体育工作的前瞻和宏观把握能力
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法
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
体育概念
体育功能
体育目的
体育过程
体育手段
体育科学
体育文化
体育体制
体育发展趋势
学习体育概论的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坚持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坚持不断创新发展的观点
体育概论的学习方法
提示引导,教师的讲授只起引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阅读、准备讨论,编写讨论发言提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讨论和总结,要求学生做专题学习发言
第一章 体育概念
体育的概论与定义
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概念
给概念下定义
体育概念的定义
体育的分类
体育分类的依据
分类是划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作为划分根据的划分
体育的三种形态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通过身体运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竞技运动
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健身休闲
健身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内,为了身体健康及心里愉悦而参与的体育活动
第二章 体育功能
体育功能概述
体育功能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体育的功能就是指体育这一文化活动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效作用和效能
体育功能的变化
体育功能的层次性
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体育的延伸功能
体育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
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的健身功能
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
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促进谷歌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的教育功能
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
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
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
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体育的娱乐功能
体育活动中的娱乐要素
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
游戏是非日常性、非生产性的活动
游戏有一定的竞技性、对抗性和不确定性
体育娱乐功能的表现形式
直接参与
指个体亲自参加到这项体育活动中
间接参与
指观看他人的体育活动
体育的延伸功能
体育的经济功能
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体育的政治功能
提高国家威望,振奋民族精神
表明国家政治立场,为外交服务
呈现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 体育目的
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发展水平
国家的政治需求决定体育发展的性质
我国的体育目的也必须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根本任务, 提高全民族体质,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生活水平服务
国家的经济状况决定体育发展的水平
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
体育自身的特点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体现了人本位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的功能不仅取决于体育自身的特点,还取决于人们对体育所能发挥作用的认识程度
人的体育需求
体育的目的必须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
人是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相统一的结合体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需求不仅注重物质需要,而且也注重精神需要
体育目的与目标及其关系
目的与目标概述
目的的特点
主观性
预见性
概括性
目标的特点
具体性
明晰性
系统性
目的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目的一般是指人或组织对行为结果的主管设想,是一种主观状态
目标是意识所针对的具体的行为现象,是客观可经验状态
体育目的与体育与目标的关系
体育目的是体育实践的总方向和总要求,它一-经确立, 就决定着体育的措施;步骤及方式方法等
体育目的是体育实践所要形成或培养的标准和规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体育实践中只有将体育目的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有标准的、分层次的目标体系,才有望最终实现
体育目标服务于体育目的
我国的体育目的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改善人们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我国的体育目标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我国体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国体育目的的核心内容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体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实现体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
不同区域的体育途径
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余暇选择键身内容和方法,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活动
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活动
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胞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不同形式的体育途径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一个传授和掌报体在知讯 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过程 北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传投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人们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的锻炼过程,其主要目标是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偷悦身心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其主要目标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是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竞赛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检查和促进体 育教学、体育锻炼 和运动竞赛的质量与效果
不同对象的体育途径
职工体育
职工体育是在工商企业和机关、团体的职工中开展的体育活动
农民体育
农民体育是在广阔的农村组织农民开展的体育活动
军人体育
军人体育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及公安武警部队的指战员为对象开展的体育活动
知识分子体育
实现我国的体育目的、目标的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第四章 体育过程
体育过程概述
体育过程的基本特征
体育过程的实践性
体育过程的直观性
体育过程的层次性
体育过程的要素
体育参与者
以运动健身为动机的体育锻炼者
以提高竞技成绩为动机的运动员
以学习体育知识为动机的体育学习者
体育指导者
社会体育指导员
教练员
体育教师
体育媒介
从内容上看
从内容上看包括体育内容、体育材料、体育设施与器材
从形式上看
从形式上看包括体育手段、体育方法、体育组织组成
体育过程要素间的关系
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育事件活动系统
体育过程的发展阶段
体育教学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理论基本上沿用的是苏联的理论
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体育理论界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运动技术的体育教学阶段
体育教学、体育锻炼、恢复养护发展阶段
在现实社会中,体育过程常常是一段一段、循环反复展开的。运动实践之后,还需要良好的恢复养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体育过程控制
体育过程控制的原则
身心协同发展原则
同化优势原则
适量运动负荷原则
体育过程控制的途径
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来看,体育过程是参与者的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必须要遵循体育过程的控制原则,从生理、心现以及社会方面进行调控
在生理方面的控制途径主要有运动强度或运动负荷、营养补充和动作的幅度
在心理方面控制的途径主要是个人情绪、意志和思维
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控制自身与同伴、自身写对手、自身与救判的关系
在体育媒介方面的控制途径主要有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和体育活动内容
宏观角度
从宏观角度来看,体育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对体育过程的良好控制离不开政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从政治环境来分析, 行政力量、法律、法规和纪律等是社会对体育过程控制的硬性手段
风俗习惯、文化信仰和体育道德等是社会对体育过程控制的软性手段
体育过程控制的类型
按时间分类
体育过程可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
预先控制是指在体育过程开始之时就进行控制,对体育过程中需婴的条件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和估计采取防护措施,即通常所说的做好准备工作
现场控制是在体育过程进行时实施控制,主要是对活动中人和事进行监督和指导
事后控制是在体育过程结束后,对过程的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和总结后所采取的措施
按活动的主客体分类
体育过程可分为自我控制、他人控制和社会控制
自我控制是由体育过程的参与者自己对活动主动地进行控制
他人控制是由体育活动的非直接参与者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的监督和调控
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和社会力量对体育过程中越轨行为的禁止、限制与制裁,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体育过程的良性发展
体育过程控制的方法
选择符合运动目的的项目和方式
每个人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来选择运动项目和方式
在遵循同化作用优势原则时要注意控制的几个方向
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良好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条件
足够的营养供给
多吃虽然对同化优势不起决定作用,但饥浪却是造成失去同化优势的条件
控制一定的体力消耗避免过度疲劳才能保持同化优势
过度劳累会使体内大量的代能物质转化为终末产物挂出体外,大加强异化作用,这就会失去同化作用的优势
必要的休息是保证同化优势的重要条件
同化的优势主要是在休息中出现的,没有休息,就没有同化的优势
用运动负荷来调控体育过程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在运动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适量的运动负荷是指人们为了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运动时必须保证负荷的大小适中
体育过程的类型
体育教育过程
体育教育过程的本质
体有教育过程是指在体有过程中为了实现体有教学日标,体有教师有组织、有计奶地向学生传授体有知识,运动技能和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接受体有行为和体有道德的教学活动过程
体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体育教师是体有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学生既是体育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上课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才次课学习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
体育教材是体有课上教师授课的内容,是学生知识的源泉
体育媒介是完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师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它将师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同步活动,保证体育教学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序地进行
体育教育过程的基本任务
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形成
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共处
体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运动机能学习规律
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
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
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
竞技运动过程
竞技运动过程的本质
它是将做人的教青寓于运动训练过程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过程
竞技运动过程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竞技运动过程包括选材、教学、训练、竞赛、恢复和评价6个阶段
选材是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将要从事运动项目的要求,测得运动员身心素质的数据,预测其运动潜力,从而确定培养对象的过程
教学是运动员在教师或教练员的指导下,掌握运动知识技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训练是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和有关人员的共同配合下,按人的发展和比赛的要求,提高运动成绩、促进运动员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竞赛是以比赛项目为内容、以运动规则为尺度、以夺标育人为目的的两个人以上的竞争活动
恢复是运动员在接受运动负荷及其他环境因素作用后,由于身心能量的暂时减少,诱导机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再合成新能源、不断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过程
评价过程是从运动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上描述其结果,从而认定其价值,督导共目标实现的过程
竞技运动过程的特点
目标的专一性
内容的专一性
负荷的超越性
过程的个体性
过程的连续性
过程的适应性
过程的综合性
健身休闲过程
健身休闲过程的本质
健身休闲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活动过程,是探索和寻求人性回归的过程
健身休闲过程的特点
运动方式多样
技术和体能要求不高
可自由选择活动内容
灵活参与
心态愉悦
健身休闲过程的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体育锻炼中,要使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都得到提高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强调要根据自己对运动的适应程度,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以使身体机能稳步提高
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指要根据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机能特点和运动习惯等制订运动健身方案
健身休闲过程的内容
观赏性活动
观赏性活动主要指观赏各种体育竞赛和休闲体育的表演
相对安静状态的活动
相对安协状态的活动主要指棋牌类休闲活动
健身休闲过程的运动性活动
眩晕类运动
命中类运动
冒险类运动
户外运动
技巧类运动
游戏竞赛类运动
水上、冰雪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