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导图笔记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下图梳理的相关知识点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6-25 21:12:09心理学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概念
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
兼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心理学也称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结构
心理过程(共性、动态)
认知过程(情绪情感的基础、意志的基础)
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想象
口诀:感知记想思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控制、调节情绪情感)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注意(伴随状况)
个性心理(个性、稳定)
个性心理倾向性(人格结构中最活跃)
理想、兴趣、信念、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
口诀:理性信爱需动三观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性格(核心)、气质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个性心理实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
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补充
心理反映最高形式——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的中间过渡环节;注意、灵感、应激、激情、心境)→个性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
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
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的结构
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由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讯网络”)组成
神经元(神经细胞)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细胞体(胞体;整合信息)、树突(接受)、轴突(传出)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高级中枢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是最高司令部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分区
结构
大脑左半球
负责身体右边,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理性、逻辑、学术脑)
大脑右半球
负责身体左边,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感性、艺术、创造脑)
功能
额叶(动)
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
顶叶(感)
调节机体的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内脏感觉
枕叶(视)
视觉中枢
颞叶(听)
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低级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部分
神经系统最低级部分
脊髓、延髓(生命中枢)、桥脑、中脑、间脑、小脑、皮下神经节
周围神经系统
躯体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自主(植物)
交感:应付紧急情况平衡
副交感:抑制兴奋,保持身体安静的平衡
补充
言语中枢
运动型言语中枢
脑区:布洛卡区
症状:运动性失语症、表达性失语症(不会表达)
听觉型言语中枢
脑区:威尔尼克区
症状:接受性失语症、语言失认症(听不懂)
视觉性言语中枢
脑区:角回(颞枕叶交界处)
症状:视觉性失语症(失读症)
书写中枢
脑区:艾克斯区(额中回后部)
症状:失写症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与反射弧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无反射弧无反射
反射的分类
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
先天的、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吮吸反射、觅食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学习)→巴浦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人和动物共有)
具体事物(望梅生津、望而生畏)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特有)
语词(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神经活动主要指大脑皮层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与抑制(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的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负诱导: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邻近区域的抑制过程(兴奋+→抑制-)
正诱导: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邻近区域的兴奋过程(兴奋+抑制-→兴奋+)
同时性诱导
继时性诱导
补充
巴浦洛夫 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所形成的反应的定型系统→条件反射
是人形成心理习惯的生理基础,外在表现为习惯→习惯。技能、生活方式
抑制分类
无条件(生来具有、先天性抑制)
外抑制: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的条件发射产生的
超限抑制:由相对过强、过多的刺激引起的抑制
条件(内抑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习得形成的抑制)
消退抑制:由于没有的达到强化而产生
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对近似刺激物不加以强化,使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客观性
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狼孩”“近朱者赤”)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主观性
人的心理反应的内容是客观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不同看法)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能动性
反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冯特(“心理学之父”、“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历史功绩→心理科学的独立、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
关联知识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
受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受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观点
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构成元素),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
忽视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研究范围狭窄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观点
研究意识,看作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提出“意识流”
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完型心理学)
韦特海默、科勒、考卡夫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顿悟
3意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华生、斯金纳、桑代克
观点
反对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采用实验方法
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莱格、埃里克森
观点
研究异常行为和无意识
“冰山理论”
意识
潜意识
前意识
人的心理
第二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杰斯、马斯洛
观点
着重与人格
人的本质是善良的
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势力
3势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
奈塞尔、皮亚杰、加涅
观点
诞生标志: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
把心理活动看做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信息,经过分析、储存、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认知过程
感觉与知觉
感知觉概述
概念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感受外部刺激,分为视觉(主导作用)、味觉、嗅觉、听觉、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五类
内部感觉
感受内部刺激,机体觉(内脏觉→胃胀、饥饿、恶心)、平衡觉(姿势觉、静觉→超重、失重、晕车、加速)、运动觉(动觉→关节肌肉)
感觉器官角度划分(刺激来源)
知觉的种类
主导作用分析器不同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知觉对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程度
精细知觉
模糊知觉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无法通过主观努力克服
不存在个体差异
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幻觉(无意想象)
人脑反映的对象的不同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视崖实验”吉布森沃克;距离、深浅、远近
方位知觉→汉字结构、上下左右前后
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影响时间知觉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触觉>视觉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兴趣和情绪
子主题
运动知觉
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产生运动知觉
真正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
主要形式
动景运动
“两静”“相继”
电影、动画制作原理
诱导运动
相邻的静止“一动一静”“同时”
浮云运动,导致相对静止月亮看起来在运动;火车
自主运动(游动效应)
“一静”“黑暗环境”
没有月亮的夜晚,看星星在闪动;熏香
运动后效
“一动一静”“相继”“相反运动”
快速旋转的风扇或车轮,会让人产生反转知觉;瀑布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刻板效应
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自己固有看法)
地域、性别、职业、庞统丑所以没有才能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某人具有的特征,对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带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漫性、一对多)
好孩子效应、爱屋及乌、外表有魅力的老师教学能力好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
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最近获得的信息
投射效应
以为他人和自己相同
以己度人
标签效应
在认知某人或群体前,别人提供的看法(定势效应)
补充
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涟漪效应:一个事物造成的影响渐渐扩散
登门槛(得寸进尺)效应:让别人先接受小的要求,以促使他接受更大的要求
折扣效应:在价格上给消费者适当的优惠,从而使消费者再次消费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数值、强度、范围)
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从无到有)
绝对感受性:最小刺激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从有到更有)
差别感受性:能感觉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阈限(最小可觉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
明适应(转明):感受性下降(感觉阈限提高)
暗适应(转暗):感受性提高(感觉阈限下降)
在暗适应最初下10分钟内,感受性骤升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
痛觉适应
味觉适应
触压觉适应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
同时对比现象
继时对比现象
月明星稀
感觉后效(感觉后象):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正后像
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一种感觉期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红色热烈、蓝色安静
补充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
电影—极快速度
知觉的规律(知觉的特征或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的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的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因素
客观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军事上的伪装、昆虫的保护色
活动律:对象的活动性
新奇律: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组合律:知觉对图形的组织原则
主观
无目的和任务
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
知觉的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对相同的刺激有不同的理解
知觉的整体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优先
整体影响部分知觉
重要部分影响整体
知觉的恒常性
客体事物本身不变,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颜色、亮度、形状、大小、声音恒常性(无重量恒常性)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及其品质
观察:人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称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人迅速、敏锐的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表现
目的性、精确性(稍微差别)、全面性、深刻性、敏锐性、客观性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生特点
目的性差、缺乏精确性、缺乏顺序性、缺乏深刻性
中学生特点
明确目的性、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增强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良好观察重要条件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口诀:明确目的与任务,做好准备与计划,个别指导要跟上,引导记录与汇报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记忆
记忆概述
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记忆的发展
表象与想象
表象概述
想象概述
想象的分类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言语与思维
言语概述
思维及其品质
思维的种类
概念的学习
思维的一般过程
创在性思维概述
学生思维的发展
注意
注意概述
注意的规律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情绪与情感
意志
个性心理
需要、动机与兴趣
能力
气质与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