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学研究方法思维导图
社会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风笑天,必备复习资料分享,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提高复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6-27 13:54:15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基础
导论
概念和特征
特征
主题是社会的,不是自然的
方式是经验的,不是思辨的
问题是科学的,不是判断的
困难
研究方法的作用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探讨的问题
研究过程的逻辑和哲学基础
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设
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等
基本方式
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

具体方法和技术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访谈、观察、实验、文献等
资料分析方法
定量、定性分析
其他相关技术
问卷及量表制作、计算机、编码技术等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方法论背景

比较

研究的过程

伦理问题
定义:与特定职业或群体相一致的行为标准
伦理准则(艾尔·巴比)
自愿参与
对参与者无害
绝对不能伤害
知情同意:必须完全了解可能受到的伤害
匿名与保密
保护研究对象的身份
匿名:研究者和读者都不可能对应身份
保密: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回答,但承诺不会公开
欺骗
分析与报告
制度性审议会
理论与研究
理论及其层次
概念
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特征
来自经验的实践
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层次
宏观理论
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中观理论
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微观理论
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可以通过经验检验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理论的构成要素
概念
定义及其层次

层次:对现象抽象程度的高低

功能


应用
必须对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 必须与现实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具有接近性
概念的提炼方式
从理论文献中借用
从经验材料中提出
变量
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实际测量的概念(性别、职业、收入)
命题
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
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陈述方式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科学环(研究的逻辑)
理论建构的过程

理论检验的过程


概要
两种推理方式

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开创理论
重整理论
扭转理论
廓清理论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理论建构
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
理论检验
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理论解释
负罪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
无法检验
剥夺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角色理论
可以检验
选题与文献回顾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概念
研究问题
社会研究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
社会研究所涉及的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来源
现实社会生活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个人经历
经历与体验,观察与感受
相关文献
审视、提问、评论 广泛的联想
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
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
具有某种的东西 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 具有自己的特点

可行性
是否具备完成某一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
最合适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研究者的兴趣、熟悉程度、相似性程度、各种资源条件等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含义
方法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文献回顾
概念及其意义
概念

与选题交互作用过程

意义

方法
查找相关文献

选择阅读文献
基本方法

判断文献重要性的标准

几个主要的标志

文献阅读
注意的问题
做笔记

研究设计
测量与操作化
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概念

四个要素
测量客体
测量的对象
测量内容
属性或特征
测量法则
操作规则
数字和符号
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社会现象的测量
特殊性

测量的层次
定类测量


定序测量

定距测量


定比测量

测量层次最高 数学特征:加减乘除运算,比例关系
高等具有低等的属性 
概念的操作化
概念、变量和指标
概念
对现象的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变量
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
特征:取值的穷尽性和互斥性
指标
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具体事物,称作这一概念或变量的指标

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含义
将抽象的概念或命题通过操作化变成可观察的具体指标
作用
沟通理论概念与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
调研中实际测量抽象概念的关键手段
使那些靠思维去理解体验的模糊概念→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操作化的方法
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
决定一个定义
列出概念的维度
确定发展指标
利用已有的指标 发展自己的指标
探索性工作
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有些抽样概念往往很难(甚至不可能)在具体现象中找到对应的指标
同一个概念测量时,可能会存在不同的测量指标
不同的操作化结果相互之间只是在反映概念内涵的准确性和涵盖性上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
操作化举例

量表
总加量表
一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同意/不同意等值计分
李克特量表
改进而来——五分测量
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在社会研究中广泛使用,注意陈述态度的倾向方向与正向/反向赋分
语义差异量表
用来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处于两端、一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中间区分七个等级
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测量误差
M=R+E
M代表测量值,R代表真实值,E代表误差
误差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误差的分类
系统性误差

随机性误差

应对策略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信度和效度
信度
测量一致性或稳定性
再测信度
前测——后测(不同时间点时间)

复本信度
A卷——B卷(两个测量工具)

折半信度
多设一倍的项目(多个指标)
效度
测量有效度或准确度,测量工具能准确地度量所测变量的程度
表面效度
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准则效度
以已有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将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的测量结果和已有的测量方式或指标的测量结果作比较,如果效果相同则新的测量方式具有准则效度
建构效度
涉及到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抽样
抽样的历史
抽样的作用
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整体”的目标和途径
是架在研究者有限的时间、人力、经费与研究对象的庞大、广阔、复杂二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关的基本概念
普查

抽样调查

总体与样本

抽样的技术
非概率抽样
方便抽样/ 偶遇抽样/ 自然抽样
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或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

主观抽样/ 判断抽样/ 立意抽样
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和自己的主观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

定额抽样

滚雪球抽样
先从几个合适的样本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样本,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
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
按比例
不按比例

标准
以分析的主要变量或相关变量
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以那些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整群抽样

多段抽样

其他抽样技术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
实验研究
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实验及其基本要素


基本逻辑
实验研究的最基本分析逻辑

实验研究的基本逻辑

具体实验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特点与意义

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程序

并非完全严格固定不变
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

困难之处
往往没有足够的对象
只能在已经意识到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的变量上进行匹配
人们的有些特征在实践上是很难测量的

操作方式
抛硬币
简单地按单双号
先后顺序

对自变量的操纵



分类
严格的实验研究通常在实验室内进行,也可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
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
实验室实验
优点
实验背景和变量相对容易控制
实验环境可以较好的“封闭”
研究者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局限
许多研究内容无法在实验室中人工制造出来
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
实地实验
优点
可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中观察到人们自然的反应
缺点
难以对众多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实验背景、实验条件进行控制
难以孤立出自变量的孤立影响
标准实验和准实验
标准实验

准实验设计
上述各种缺乏实验设计中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
类型



双盲实验

基本实验设计
经典实验设计
也称古典实验设计,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标准的实验设计
包含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因变量、随即指派


更为复杂实验设计
索罗门三组设计
关注除了前侧的影响外,前侧和实验刺激之间还会产生某种“交互作用效应”, 即二者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索罗门四组设计

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重大事件的影响
实验对象成长发展的影响
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
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及其应用领域
概念

应用领域

题材
几乎没有哪一个方面不曾被社会调查者关注过

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
封面信
定义
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常常放在问卷的封面
作用

内容

指导语
指导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
封面信中用一两句话说明
在封面之后,标以“填答说明”
问题及答案
类型
开放式:只提问题,不给答案
封闭式:提出问题,给出答案
比较


适用
探索性调查用开放式,大规模正式调查用封闭式
编码及其他资料
含义
给问题和答案编上数码,用这些数码来代替问卷中的问题及其答案
步骤

设计原则
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
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

设计步骤

题型及答案的设计
问题的形式
答案的设计
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语言要尽可能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要使用抽象的概念和专业术语
陈述要尽可能简短,一看就明白
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一个问题只能问一件事情
问题不要带有倾向性、诱导性,应保持中立的提问方式
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问题的数量与顺序
数量
回答者在20-30分钟内完成为宜
考虑的因素


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自填式问卷法
调查员将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再由调查员收回

结构式访问法
调查员依据结构式的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逐一提出问题,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选择合适的答案的方法

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调查员的挑选
调查员的培训方法
联系被调查者
调查过程的管理与质量监控
保证调查的回收率
回收率的意义
是受访者样本代表性的一项指标,是反映抽样调查结果对总体的代表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主要优缺点

面临的挑战
抽样随机性的挑战
自我报告方式的挑战
解释能力的挑战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及其类型
文献的类型
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对象的任何信息形式

常见的文件类型 

分析类型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的概念与例子
内容分析是对各种信息交流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和定量的描述
各种信息形式:书籍、报刊、歌曲、照片等

内容分析的程序
(与调查研究相似)包括:选定研究的分析单位、界定总体的范围、样本抽样、确定编码体系、形成数据库、分析等等
两个重要环节
抽样
编码
二次分析
含义


步骤
选择研究主题:往往要求主题去适应资料
寻找合适的资料
对资料的再创造
分析资料
优缺点
优点
省时、省钱、省力,特别适合于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
缺点
所用资料的准确性或适用性不足,效度较低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概念
利用现存的统计资料(以频数、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出现的聚集资料)作为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注意的问题



步骤
选择合适的资料
比较与分析资料
说明资料来源
资料质量
效度问题:即现存统计资料准确地包含我们所感兴趣的研究变量的程度 依赖于统计资料本身的质量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的特点
优点

缺点

实地研究
概念

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
个案研究
即对一个人、一个时间、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特点
集中、深入、详细
社区研究
当研究的个案是一个社区时,通常又称为
过程
从实施程序上看,可分为以下阶段
选择研究背景
获准进入
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收集资料(观察或访谈)
整理和分析资料
报告研究成果
特点及应用
主要优点
适合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研究的效度较高
方式比较灵活
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
主要缺点
概括性较差
信度较低
对研究对象有影响
所需时间较长
伦理问题
资料分析与表达
SPSS的基本使用
窗口、菜单和结果
数据的录入和获取
如何建立数据库
操作步骤
设计变量
定义变量
输入数据
存盘
数据文件的特点
有结构

定义变量
多选题和开放题的录入
多重二分法
多选题的答案
每一个选项定义一个变量,变量分别代表对其中一个选项的选择结果
一般为二分变量
变量值的定义应该一致(例:1选中,2未选中),否则容易引起混乱
多重分类法
限制受访者最多选择几个选项的题目
限制最多选几个,就定义几个变量
每个变量的值都是选项
注意变量的名称选择
题7限制选择3个,命名:7a,7b,7c
单选题中半开放题的录入
用两个变量定义
第一个变量,“其他”作为选项
第二个变量,看作一个独立的开放题,直接进行输入
若被访者没有选择“其他选项”,则第二个变量当作缺失值处理
多选题中半开放题的录入
如单选方法类似
将开放题选项当作整个问题的一个选项
若被试对开放题进行了回答,则用另一个变量对其进行输入
设定多选题 变量集
设定为多选题变量集,以便SPSS对其正确识别
Analyze/Multiple Responses/Define sets
外部数据的获取
.sav
SPSS各版本的数据文件
.xls
Excel各版本的数据文件
.txt
纯文本格式的数据文件
数据编辑技巧
连续输入多个相同值
快速定义成批量变量
改变变量排列次序
快速定位记录
数据的升序和降序排列
值标签显示
为数据做一个图
图的种类
简单的图:根据一个变量概括数据,只包含数据文件的一列
复杂的图:根据两个变量概括数据,包含数据文件的两列
在一个二维的图中,无法表示>2的变量 要画图,首先要区分变量类型
为一个分类变量作图
条图:Graphs→bar→simple
饼图:Graphs→pie
为两个分类变量作图
复式条图:Graphs→bar→clustered
推挤面积图:Graphs→bar→stacked
为一个连续变量作图
简单圆点图:Graphs→scatter/dot→simple dot
盒型图:Graphs→boxplot→simple
茎叶图: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explore
直方图:Graphs→histogram

为两个连续变量作图
散点图
横轴是一个变量,纵轴是另一个变量
时间序列图(线图)
有一个变量是时间
为数据做一个表

计算汇总统计量
集中量数

差异量数
离中量数

全距、四分位距
全距(range)两极差,R
计算方法:R=最大值-最小值
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四分位差
指在一组排序的数据中,中间50%的数据为全距的一半,通常用IQR表示
IQR=Q3-Q1 
方差、标准差
方差(variance):标准差的平方,测量变化程度的指标
通常不用来描述数据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表示观测值到均值的一种平均距离
总体:
连续型变量的描述统计操作

分类变量的描述统计操作

交互分类和列联表



定性研究概述
四种不同概念的产生
定性研究(~1997)
质的研究(1997~)
质化研究(2000~)
质性研究(2001~)
类型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本质特征
“到现场”“到实地”
“重情景”“重关联”
“重意义”“重主观”
定性资料分析
定性资料
概念
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的记录资料
特点
来源的多样性
形式的无规范性
不同阶段的变异性
分析目标
描述
理解
提出某种理解的模型
提出某种常识性的理论解释
说明事件的顺序
说明社会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整理
整理笔记与建立档案
具体内容
分类、建档、编码 
定性资料的编码

撰写分析型备忘录
是实地研究者对于编码过程的想法和观点的一种备忘录或一种讨论记录
每一编码主题或概念都是形成一个单独的备忘录的基础
锻造具体资料或粗略证据与较为抽象的理论思考之间的链条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基本过程
是一个对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综合、归纳的过程
初步浏览阶段
阅读编码阶段
分析抽象阶段
几种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方法多样、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作用
寻找相似性与相异性
类别分析与叙述分析
连续接近法 举例说明法 比较分析法 流程图方法
结果表达
定性、定量研究报告的比较
一般结构不同
定量研究报告

定性研究报告

表达方式不同
定量

定性

写作程序不同
定量
先有数据分析结果,后写研究报告
定性
资料分析与报告写作同时进行,交织、融合
规则和规范不同
定量
多,易教易学
定性
少,难教难学
写作程序与方法的建议
从现场“撤离”
写作计划的考虑
阅读与标记资料
按框架选择资料
先把想写的全部写出来
回到中心议题
写作中研究者的角色
定性研究报告的人称或匿名化
社会研究基础
导论
概念和特征
特征
主题是社会的,不是自然的
方式是经验的,不是思辨的
问题是科学的,不是判断的
困难
研究方法的作用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探讨的问题
研究过程的逻辑和哲学基础
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设
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等
基本方式
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

具体方法和技术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访谈、观察、实验、文献等
资料分析方法
定量、定性分析
其他相关技术
问卷及量表制作、计算机、编码技术等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方法论背景

比较

研究的过程

伦理问题
定义:与特定职业或群体相一致的行为标准
伦理准则(艾尔·巴比)
自愿参与
对参与者无害
绝对不能伤害
知情同意:必须完全了解可能受到的伤害
匿名与保密
保护研究对象的身份
匿名:研究者和读者都不可能对应身份
保密: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回答,但承诺不会公开
欺骗
分析与报告
制度性审议会
理论与研究
理论及其层次
概念
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特征
来自经验的实践
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对经验显示作出解释
层次
宏观理论
以全部社会现象给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中观理论
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微观理论
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可以通过经验检验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理论的构成要素
概念
定义及其层次
子主题
层次:对现象抽象程度的高低

功能


应用
子主题
变量
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实际测量的概念(性别、职业、收入)
命题
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
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陈述方式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科学环(研究的逻辑)
理论建构的过程

理论检验的过程


概要
两种推理方式

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开创理论
重整理论
扭转理论
廓清理论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理论建构
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
理论检验
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理论解释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选题与文献回顾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概念
研究问题
社会研究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
社会研究所涉及的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来源
现实社会生活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个人经历
经历与体验,观察与感受
相关文献
审视、提问、评论 广泛的联想
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
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
具有某种的东西 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 具有自己的特点

可行性
是否具备完成某一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
最合适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研究者的兴趣、熟悉程度、相似性程度、各种资源条件等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含义
方法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文献回顾
概念及其意义
概念

与选题交互作用过程

意义

方法
查找相关文献

选择阅读文献
基本方法

判断文献重要性的标准

几个主要的标志

文献阅读
注意的问题
做笔记

研究设计
测量与操作化
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概念

四个要素
测量客体
测量的对象
测量内容
属性或特征
测量法则
操作规则
数字和符号
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社会现象的测量
特殊性

测量的层次
定类测量


定序测量

定距测量


定比测量

测量层次最高 数学特征:加减乘除运算,比例关系
高等具有低等的属性 
概念的操作化
概念、变量和指标
概念
对现象的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变量
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
特征:取值的穷尽性和互斥性
指标
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具体事物,称作这一概念或变量的指标

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含义
将抽象的概念或命题通过操作化变成可观察的具体指标
作用
沟通理论概念与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
调研中实际测量抽象概念的关键手段
使那些靠思维去理解体验的模糊概念→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操作化的方法
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
决定一个定义
列出概念的维度
确定发展指标
利用已有的指标 发展自己的指标
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有些抽样概念往往很难(甚至不可能)在具体现象中找到对应的指标
同一个概念测量时,可能会存在不同的测量指标
不同的操作化结果相互之间只是在反映概念内涵的准确性和涵盖性上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
操作化举例
量表
总加量表
一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同意/不同意等值计分
李克特量表
改进而来——五分测量
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在社会研究中广泛使用,注意陈述态度的倾向方向与正向/反向赋分
语义差异量表
用来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处于两端、一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中间区分七个等级
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测量误差
M=R+E
M代表测量值,R代表真实值,E代表误差
误差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误差的分类
系统性误差

随机性误差

应对策略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信度和效度
信度
测量一致性或稳定性
再测信度
前测——后测(不同时间点时间)

复本信度
A卷——B卷(两个测量工具)

折半信度
多设一倍的项目(多个指标)
效度
测量有效度或准确度,测量工具能准确地度量所测变量的程度
表面效度
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准则效度
以已有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将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的测量结果和已有的测量方式或指标的测量结果作比较,如果效果相同则新的测量方式具有准则效度
建构效度
涉及到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抽样
抽样的历史
抽样的作用
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整体”的目标和途径
是架在研究者有限的时间、人力、经费与研究对象的庞大、广阔、复杂二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关的基本概念
普查

抽样调查

总体与样本

抽样的技术
非概率抽样
方便抽样/ 偶遇抽样/ 自然抽样
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或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

主观抽样/ 判断抽样/ 立意抽样
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和自己的主观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

定额抽样

滚雪球抽样
先从几个合适的样本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样本,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
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
按比例
不按比例

标准
以分析的主要变量或相关变量
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以那些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整群抽样

多段抽样

其他抽样技术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
实验研究
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实验及其基本要素


基本逻辑
实验研究的最基本分析逻辑

实验研究的基本逻辑

具体实验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特点与意义

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程序

并非完全严格固定不变
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

困难之处
往往没有足够的对象
只能在已经意识到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的变量上进行匹配
人们的有些特征在实践上是很难测量的

操作方式
抛硬币
简单地按单双号
先后顺序

对自变量的操纵



分类
严格的实验研究通常在实验室内进行,也可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
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
实验室实验
优点
实验背景和变量相对容易控制
实验环境可以较好的“封闭”
研究者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局限
许多研究内容无法在实验室中人工制造出来
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
实地实验
优点
可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中观察到人们自然的反应
难以对众多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实验背景、实验条件进行控制
难以孤立出自变量的孤立影响
标准实验和准实验
标准实验

准实验设计
上述各种缺乏实验设计中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
类型



双盲实验

基本实验设计
经典实验设计
也称古典实验设计,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标准的实验设计
包含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因变量、随即指派


更为复杂实验设计
索罗门三组设计
关注除了前侧的影响外,前侧和实验刺激之间还会产生某种“交互作用效应”, 即二者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索罗门四组设计

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重大事件的影响
实验对象成长发展的影响
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
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及其应用领域
概念

应用领域

题材
几乎没有哪一个方面不曾被社会调查者关注过

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
封面信
定义
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常常放在问卷的封面
作用

内容

指导语
指导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
封面信中用一两句话说明
在封面之后,标以“填答说明”
问题及答案
类型
开放式:只提问题,不给答案
封闭式:提出问题,给出答案
比较


适用
探索性调查用开放式,大规模正式调查用封闭式
编码及其他资料
含义
给问题和答案编上数码,用这些数码来代替问卷中的问题及其答案
步骤

设计原则
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
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

设计步骤

题型及答案的设计
问题的形式
答案的设计
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语言要尽可能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要使用抽象的概念和专业术语
陈述要尽可能简短,一看就明白
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一个问题只能问一件事情
问题不要带有倾向性、诱导性,应保持中立的提问方式
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问题的数量与顺序
数量
回答者在20-30分钟内完成为宜
考虑的因素


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自填式问卷法
调查员将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再由调查员收回

结构式访问法
调查员依据结构式的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逐一提出问题,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选择合适的答案的方法

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调查员的挑选
调查员的培训方法
联系被调查者
调查过程的管理与质量监控
保证调查的回收率
回收率的意义
是受访者样本代表性的一项指标,是反映抽样调查结果对总体的代表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主要优缺点

面临的挑战
抽样随机性的挑战
自我报告方式的挑战
解释能力的挑战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及其类型
文献的类型
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对象的任何信息形式

常见的文件类型 

分析类型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的概念与例子
内容分析是对各种信息交流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和定量的描述
各种信息形式:书籍、报刊、歌曲、照片等

内容分析的程序
(与调查研究相似)包括:选定研究的分析单位、界定总体的范围、样本抽样、确定编码体系、形成数据库、分析等等
两个重要环节
抽样
编码
二次分析
含义


步骤
选择研究主题:往往要求主题去适应资料
寻找合适的资料
对资料的再创造
分析资料
优缺点
优点
省时、省钱、省力,特别适合于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
缺点
所用资料的准确性或适用性不足,效度较低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概念
利用现存的统计资料(以频数、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出现的聚集资料)作为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注意的问题



步骤
选择合适的资料
比较与分析资料
说明资料来源
资料质量
效度问题:即现存统计资料准确地包含我们所感兴趣的研究变量的程度 依赖于统计资料本身的质量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的特点
优点

缺点

实地研究
概念

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
个案研究
即对一个人、一个时间、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特点
集中、深入、详细
社区研究
当研究的个案是一个社区时,通常又称为
过程
从实施程序上看,可分为以下阶段
选择研究背景
获准进入
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收集资料(观察或访谈)
整理和分析资料
报告研究成果
特点及应用
主要优点
适合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研究的效度较高
方式比较灵活
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
主要缺点
概括性较差
信度较低
对研究对象有影响
所需时间较长
伦理问题
资料分析与表达
SPSS的基本使用
窗口、菜单和结果
数据的录入和获取
如何建立数据库
操作步骤
设计变量
定义变量
输入数据
存盘
数据文件的特点
有结构

定义变量
多选题和开放题的录入
多重二分法
多选题的答案
每一个选项定义一个变量,变量分别代表对其中一个选项的选择结果
一般为二分变量
变量值的定义应该一致(例:1选中,2未选中),否则容易引起混乱
多重分类法
限制受访者最多选择几个选项的题目
限制最多选几个,就定义几个变量
每个变量的值都是选项
注意变量的名称选择
题7限制选择3个,命名:7a,7b,7c
单选题中半开放题的录入
用两个变量定义
第一个变量,“其他”作为选项
第二个变量,看作一个独立的开放题,直接进行输入
若被访者没有选择“其他选项”,则第二个变量当作缺失值处理
多选题中半开放题的录入
如单选方法类似
将开放题选项当作整个问题的一个选项
若被试对开放题进行了回答,则用另一个变量对其进行输入
设定多选题 变量集
设定为多选题变量集,以便SPSS对其正确识别
Analyze/Multiple Responses/Define sets
外部数据的获取
.sav
SPSS各版本的数据文件
.xls
Excel各版本的数据文件
.txt
纯文本格式的数据文件
数据编辑技巧
连续输入多个相同值
快速定义成批量变量
改变变量排列次序
快速定位记录
数据的升序和降序排列
值标签显示
为数据做一个图
图的种类
简单的图:根据一个变量概括数据,只包含数据文件的一列
复杂的图:根据两个变量概括数据,包含数据文件的两列
在一个二维的图中,无法表示>2的变量 要画图,首先要区分变量类型
为一个分类变量作图
条图:Graphs→bar→simple
饼图:Graphs→pie
为两个分类变量作图
复式条图:Graphs→bar→clustered
推挤面积图:Graphs→bar→stacked
为一个连续变量作图
简单圆点图:Graphs→scatter/dot→simple dot
盒型图:Graphs→boxplot→simple
茎叶图: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explore
直方图:Graphs→histogram

为两个连续变量作图
散点图
横轴是一个变量,纵轴是另一个变量
时间序列图(线图)
有一个变量是时间
为数据做一个表

计算汇总统计量
集中量数

差异量数
离中量数

全距、四分位距
全距(range)两极差,R
计算方法:R=最大值-最小值
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四分位差
指在一组排序的数据中,中间50%的数据为全距的一半,通常用IQR表示
IQR=Q3-Q1 
方差、标准差
方差(variance):标准差的平方,测量变化程度的指标
通常不用来描述数据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表示观测值到均值的一种平均距离
总体:
连续型变量的描述统计操作

分类变量的描述统计操作

交互分类和列联表



定性研究概述
四种不同概念的产生
定性研究(~1997)
质的研究(1997~)
质化研究(2000~)
质性研究(2001~)
类型
子主题
著作和教材中的基本类型

不同角度的分类

实地研究、参与观察及民族志的异同
参与观察与实地研究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对“观察”概念的理解
“观察”,狭义理解“亲眼所见” 参与观察:“参与”+“观察”
民族志
在实地生活时间更长、参与程度更深、关注点在于社会文化现象
本质特征
“到现场”“到实地”
“重情景”“重关联”
“重意义”“重主观”
定性资料分析
定性资料
概念
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的记录资料
特点
来源的多样性
形式的无规范性
不同阶段的变异性
分析目标
描述
理解
提出某种理解的模型
提出某种常识性的理论解释
说明事件的顺序
说明社会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整理
整理笔记与建立档案
具体内容
分类、建档、编码 
定性资料的编码

撰写分析型备忘录
是实地研究者对于编码过程的想法和观点的一种备忘录或一种讨论记录
每一编码主题或概念都是形成一个单独的备忘录的基础
锻造具体资料或粗略证据与较为抽象的理论思考之间的链条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基本过程
是一个对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综合、归纳的过程
初步浏览阶段
阅读编码阶段
分析抽象阶段
几种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方法多样、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作用
寻找相似性与相异性
类别分析与叙述分析
连续接近法 举例说明法 比较分析法 流程图方法
结果表达
定性、定量研究报告的比较
一般结构不同
定量研究报告

定性研究报告

表达方式不同
定量

定性

写作程序不同
定量
先有数据分析结果,后写研究报告
定性
资料分析与报告写作同时进行,交织、融合
规则和规范不同
定量
多,易教易学
定性
少,难教难学
写作程序与方法的建议
从现场“撤离”
写作计划的考虑
阅读与标记资料
按框架选择资料
先把想写的全部写出来
回到中心议题
写作中研究者的角色
定性研究报告的人称或匿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