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柱基施工思维导图
2.2 柱基施工
分类
沉入桩
钻孔灌注桩
人工挖孔桩
施工前准备
掌握地质水文及打桩资料,处理地下障碍物及地下管线,跨线桥平整场地,承载力满足;跨河桥搭设围堰或水上作业平台
人员密集场所不得沉桩施工,贯入度通过沉桩试验后也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和设计单位确定
钻孔灌注桩有齐全有效的施工记录,划分沉桩施工范围,周围设置防护栏杆、警示标识和夜间警示灯,专人值守,非作业人员禁止入内
沉入桩
施工流程
桩基预制 → 吊运堆放 → 沉桩施工
沉桩方法
静力压桩
软黏土和淤泥土
锤击沉桩
黏土砂土
振动沉桩
密实黏土及砂砾风化岩
密实的砂土、碎石或砂砾需要管内射水辅助下沉,黏性土中慎用射水辅助沉桩,重要建筑物附近不得射水
接桩采用焊接、法兰或机械连接,终止沉桩以桩端标高为主,贯入度为辅
预制桩的钢筋场地硬化并设置防排水措施,钢筋挂牌明示并防锈防污染,散捆钢筋码放高度 ≤ 1.2m,整捆≤ 2m,加工成型的钢筋笼≤ 2m 且≤ 3 层,钢桩不得叠在一起剪切冲裁,配备消防器材10m 范围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
操作人员培训考试,持证上岗,焊工作业时佩戴滤光镜头罩或手持防护面具,戴防火手套,穿焊接防护服和绝缘阻燃隔热鞋,清除焊渣时戴护目镜,涂装时要通风,有毒气体浓度符合;
吊环采用未经冷拉的热轧光圆钢筋
堆放场地平整坚实无积水,混凝土桩支点和吊点在同一位置,堆放层数 ≤ 4 层,钢桩堆放 ≤ 3 层并设防滚动措施
起吊混凝土桩时在无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不小于设计强度的75%(施打时达到设计强度),由有经验的施工技术人员主持,信号工指挥,吊钩设置防松脱装置,吊放稳定后方可摘勾松绳及驾驶员离开驾驶室。
钻孔灌注桩
施工流程
成孔方式
泥浆护壁成孔
正循环钻
泥浆通过钻杆达到孔底,携带钻渣后,沿桩孔流到沉淀池,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循环
反循环钻
冲击钻
旋挖钻
潜水钻
适用于跨河桥
干作业成孔
长螺旋钻孔
钻孔扩孔
冲抓钻
沉管成孔
爆破成孔
钢筋笼
码放高度不大于2米,且不大于3层
水下混凝土
导管不漏水,使用前预拼、预压;钢筋笼吊放后 4h 内灌注混凝土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确定,坍落度 180 ~ 220mm,骨料粒径≤ 40mm,温度≥ 5℃,高于 30℃掺加缓凝剂
导管底距孔底300 ~ 500mm,首次埋入混凝土不少于 1m,灌注中保持埋深 2 ~ 6m,连续施工,严禁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
灌注故障记录备案,灌注超出设计标高 0.5 ~ 1m。
质量事故和预防
孔口高程或钻孔深度误差
钻孔不垂直
场地不平整坚实
压实平整场地
钻机不垂直、钻杆弯曲、钻头磨损
定期检查,及时维修更换
软硬土交界面
低速低钻压钻进,复杂地层加扶正器;回填黏土冲平后低速低钻压重钻
钻孔误差
错用钻头或钻头磨损
塌孔缩径
地层复杂,护壁泥浆性能差
添加烧碱、黏土粉,泥浆除砂
钻进过快
成孔速度控制在 2m/h 之内
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
钢筋笼安放后立即浇灌混凝土
堵管
导管破漏
导管检查、水密承压、接头抗拉
距孔底中或埋深过大
隔水栓不规范
隔水栓质量(直径、椭圆度),长度不大于 20 厘米
混凝土质量差
控制质量、不得分层离析
清孔后灌注前准备时间过长
二清后立即灌注,若推迟重新清孔
钢筋笼上浮
初凝时间短,结块托起
缓凝剂
泥浆沙粒多,回沉砂层托起
泥浆质量,泥浆除沙
灌注速度过快,上冲力大
正常灌注速度
埋管过深,浮力较大
合理提拔导管速度,埋深 2~6m
桩身夹渣、断桩
混凝土初凝终凝时间短、灌注时间长
初灌量不够
灌注过程中导管拔出
泥浆沙粒多,回沉形成夹砂层
桩顶强度不足
超灌量不够
浮浆多
混凝土面测定不准
混凝土灌注中断
拔出导管清理,安装隔水球初灌混凝土,待隔水球排除后立即插入原混凝土中(混凝土未初凝)
若开灌不久中断则重新钻孔灌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