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包含物质的变化、 遗传与变异、 化石、科技改变生活、探索宇宙等。
编辑于2023-12-18 09:35:55六年级上册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
盐溶解于水 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
制作蜡烛过程中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从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烟花绽放 火柴燃烧 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
铁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容易生锈。 铁钉生锈属于化学变化。
防锈:擦去水分,抹点油 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喷漆 覆盖瓷轴 加入其他物质,制成不锈钢
自制汽水中的气体是柠檬酸(或醋酸等)和小苏打(小苏打和柠檬酸的配比是1:1)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家是指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科学家。现在大多数的新药物都是通过化学技术研制而成的。
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化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采用提取、合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新物质。
遗传与变异
遗传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例如:外形特征、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人类遗传特点: 肤色、双眼皮、身高、声音、血型、生育双胞胎、左利手、睡姿、色盲、心脏病、白化病。
变异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物变异类型
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称为可遗传的变异
高茎豌豆变成矮茎豌豆
健康的父母生下带白化病的孩子
父母有耳垂,孩子无耳垂
由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用眼不当导致近视
长期户外工作导致皮肤变黑
指纹锁、面部解锁的根本原因是:变异现象使得每个人指纹及面部特征变得独一无二。
子代的某些特征是显性因子控制的,所以像亲代的某一方;某些特征是隐性因子控制的,所以没表现出来;还有一些特征与亲代双方都不像,则可能是发生了变异现象。
采用杂交技术、添加化学物质,或用放射性物质照射的方法,可以使生 物产生变异。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古生物活动所 留下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化石等。
化石的形成与发现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生物的有机质被分解,遗体的坚硬部分或生物的活动轨迹被沉积物包裹,并被矿物化。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已经形成的化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随着岩石的侵蚀和坍塌,化石变暴露出来。
恐龙化石的类型:校背龙、似鸡龙、梁龙、禽龙、三角龙、霸王龙等。1823年,巨齿龙是第一个被载入科学史的恐龙种类。鼻子上长有一只短角、额头上长有两只长角的恐龙叫三角龙,恐龙的模样是古生物学家凭借恐龙化石复原出的。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亿5000万年之久,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它们奇迹般的灭绝了。
有些生物与远古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像大熊猫、银杏、白鳍豚、蟑螂等,我们形象的称它们为活化石。
生物进化规律:生活环境从水生到陆生,生物结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现在的马是由始祖马进化而来的。由始祖马(5000万年前)进化到渐新马(3500万年前),到中新马(1500万年前),到现代马。
鸟类大家族是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演化而来的。
我们从古生物化石中可以获取到的信息:古生物生活习性、外形特点、繁衍方式;找到现代生物中与古生物相似的生物;现代生物是怎样由古生物进化而来的
生物进化经历了数千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漫长历程,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变化。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震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
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正式提出的。他根据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的轮廓非常相似等资料,提出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连在一起,是一块联合大陆的假说。这一假说经由他所搜集到的2.5亿年前横贯南部各大陆的相同的岩石和化石得以证实。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的另一个证据——地壳之下缓慢移动的岩浆导致大陆板块的移动,使大陆漂移说得以正式确立。
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赫胥黎和现在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也有科学家反对这一观点,认为鸟类起源于初龙类。
达尔文认为:①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各种生物存在共同的祖先。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
科技改变生活
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里程碑事件: 火的发现和使用,蒸汽机的发明和利用,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诞生。
里程碑的标准:影响面广,时间长久,涉及人数多
人造肥料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态的。无土栽培也 叫营养液栽培,就是用非土壤基质或栽培容器固定植株,用 营养液浇灌的栽培方法。
人造肥料的优点: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优化作物生长发育,优化土壤结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揭开粪便增产的秘密
高层建筑的出现,离不开钢筋混凝土的发明。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是法国人约瑟夫.莫尼尔
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性能:抗拉性(钢筋)、抗压性(混凝土)
电动机
结构
外壳
转子
铁芯
铁芯与线圈组成电磁铁装置
线圈
换向器
改变电流方向
后盖
磁铁
能量转换:电能——磁能——动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时代)
探索宇宙
太阳系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了太阳系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太阳系内已经被发现的小行星有70余万颗,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以及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上。
行星是满足以下条件的天体:①围绕太阳运行;②质量足够大,形状近乎球形;③其轨道附近区域清空。
矮行星则是满足条件①②且不属于卫星的天体。冥王星因为 不满足条件③,所以从行星中除名,降格为矮行星。只满足条件①的天体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
彗星俗称“扫把星”。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主 要成分是冰、尘埃和较小的岩石颗粒。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 星中的冰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或几条稀薄 物质流构成的彗尾。太阳系中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因 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成功预言其周期是76年而得名。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能自身发光的天体,它发出的光和热,照亮并温暖着整个太阳系。
太阳系八颗行星按离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它们的特征类似于地球,如质量小、体积小、平均密度大、岩态表面、自转慢、卫星少
类木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它们的特征类似于木星,如质量大、体积大、平均密度小、气态表面、自转快、卫星多。
八颗行星的发现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用肉眼观察发现。
天王星:用工具观察发现。
海王星:通过推测、计算发现。
银河系
银河系是太阳所在的星系,由恒星、星团、星际物质以及暗物质聚集而成。银河系可见物质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银河系属于棒旋星系,拥有四条清晰明确的旋臂,太阳位于银河系一条旋臂猎户臂的内侧,至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
冲出地球
望远镜的发展
伽利略望远镜是指物镜是凸透镜(会聚透镜)而目镜是凹透镜(发散透镜)的望远镜,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609年发明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中国天眼的正式名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为FAST,它是利用中国贵州南部洼地(贵州平塘县)的独特地形条件建造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任东
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是使地球表面的物体环绕地球运行所需的最小入轨速度。当物体速度低于第一宇宙速度时,最终将被地球引力拉回地面。
航天
飞行器包括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和导弹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器是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的东方1号飞船, 世界上第一个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 世界上第一个兼有运载火箭和飞机特征的航天器是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2号并定点成功。 1999年11月20日,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1号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搭载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 2005年4月12日,神舟6号飞船搭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升空,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两人多天参与空间科学研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1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搭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升空。9月27日,翟志刚成功进行空间出舱活动。 2010年10月1日,嫦娥2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2011年9月29日,天宫1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2012年6月16日,神舟9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升空,神舟9号飞船与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 2013年6月11日,神舟10号飞船搭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升空。 2013年12月14日,嫦娥3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 2016年9月中旬,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 2017年4月中旬,天舟1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 2018年12月8日,嫦娥4号发射升空,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 2020年6月23日,北斗3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升空。7月31日,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2020年7月23日,天问1号发射升空。2021年5月15日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着陆。 2020年11月24日,嫦娥5号发射升空,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预选区着陆,12月17日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2021年4月29日,长征5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完成了发射任务,并且与中国空间站完美对接。 2021年5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宇航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进入空间站。9月17日下午,神舟十二号乘组成功返回。 2021年10月14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踏上飞天征程,将要在太空站中开启为期半年的空间站生活,中国人在太空驻留的记录也将被刷新。 2022年 1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试验十三号卫星,创造了一箭多星的新纪录。 2.2022年 3月29日,我国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首飞成功,搭载发射了两颗卫星。 2022年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 2022年 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开启。 2022年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 2022年7月24日,我国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 2022年9月30日,问天实验舱完成转位,空间站组合体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T”字基本构型。 2022年 10月31日,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 2022年11月3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至此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完成。
嫦娥工程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 “绕”是指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以获取月球的三维立体图像等;“落”是指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勘察,就地对月球进行探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等;“回”是指向月球发射软着陆器和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我国嫦娥3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其拍摄的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再度获得的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向全球免费开放共享。
星座
星座一直没有统一规定的精确边界,直到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了统一繁杂的星座划分,用精确的边界把天空分为八十八个正式的星座,使天空每一颗恒星都属于某一特定星座。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纪传下来的古希腊传统星座为基础。
猎户座
大熊座是北天星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把大熊座中的七颗亮星看作斗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组成大熊的尾巴。一年四季都可以见。
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
寻找北极星
先找到小熊座,小熊座尾部的那颗置就是北极星。
先找到大熊应尾部的北斗七星,再把“勺口”两颗星的连线向“勺口”方向延长约5倍距离,那颗亮星就是北极里。
可以利用仙后座找北极星。仙后座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英文字母W,在秋冬季节的星空中很明显。把W的外侧两边向南延长后的交点与中央的γ星相连,再把连线向北延长约5倍距离,此处的那颗亮星就是北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