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修复学(112分)
这是一篇关于口腔执业医师-口腔修复学(112分)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07-01 21:27:56口腔修复学
第一单元 临床接诊
第一节 初诊
初诊的目标和内容
初诊的准备和初诊顺序
准备工作
检查顺序
系统检查
局部检查
检查应遵循有序的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内,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一般后特殊。循序进行望、问、探、叩、触、听、测的检查。
心理评价
第二节 病史采集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家族史
第三节 临床检查
临床一般检查
口腔外部检查
颌面部检查
肤色
外形对称
比例协调(面下1/3的高度是否协调)
口唇外形、笑线
侧面轮廓
颞下颌关节区的检查
颞下颌关节的动度
颞下颌关节弹响
外耳道前壁
开口度及开口型
下颌侧方运动
下颌侧方运动范围12mm
前伸最大距离8~10mm
咀嚼肌检查
口腔内部检查
口腔一般情况
牙周检查(6个部位)
牙列检查
关系检查
牙尖交错位的检查
息止颌位的检查
干扰检查
正中、前伸、侧方
颌
中性颌
上6近中颊尖→下6的颊沟
上6近中舌→下颌6的中央窝
近中颌
下颌6往近中走叫近中颌
反颌
三类颌
远中颌
下颌6往远中走叫远中颌
小下巴
二类
缺牙区情况
拔牙后1~2周可以做过渡性义齿
拔牙3个月—修复治疗
无牙颌的口腔专项检查
牙槽嵴、黏膜、舌、唾液
缺牙部位剩余牙槽嵴情况
1·2·3·4
高刃小平凹
原有修复体的检查
发育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CBCT检查
模型检查
咀嚼功能检查
力检测
咀嚼效能检测
下颌运动轨迹检查
肌电图检查
第四节 诊断及治疗计划
第五节 修复前准备及处理
一、修复前口腔的一般处理
急性症状
急、拆、卫、病
保持口腔卫生,修复前洁牙
注意选磨不是
拆除不良修复体
治疗和控制龋病及牙周病
二、余留牙的保留与拔除
残根的处理
正畸牵引的距离=牙根最低缘距牙槽嵴距离+2mm(生物学宽度)+1mm(防修复体过度生长)
根分叉病变
1°探到探不入
2°探入不穿
3°探穿看不穿
4°探穿看穿
口腔软组织处理
黏膜病
唇、舌系带
瘢痕组织修整
松软组织的修整
牙槽骨的处理
消除有碍的骨突,拔牙后1个月修整
口外:2~3个月
前庭沟加深术
增加相对高度
注意此处勿记成口腔软组织处理
牙槽嵴重建术
增加绝对高度
修复前的正畸治疗
第六节 口腔临床病程记录
第七节 复诊和复查
第二单元 牙体缺损
第一节 概述
一、牙体缺损的病因
(一)龋病
牙隐裂不是病因
(二)牙外伤
(三)磨损
(四)楔状缺损
(五)酸蚀症
(六)发育畸形
二、牙体缺损的影响
(一)牙本质敏感
(二)牙髓症状
(三)牙周症状
(四)咬合症状
(五)其他不良影响
三、牙体缺损修复体的种类
1.嵌体
高嵌体
改良高嵌体如髓腔固位冠
嵌体冠
2.部分冠
(1)3/4冠
(2)半冠
3.贴面
4.全冠
(1)金属全冠
(2)非金属全冠
1)树脂全冠
2)全瓷冠
(3)混合全冠
1)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2)树脂-金属混合全冠
5.桩核冠
第二节 牙体缺损的修复原则
一、正确地恢复形态与功能
(一)轴面形态
牙颈部1/3凸起
牙龈保护学说
肌作用学说
便于口腔清洁学说
(二)邻接关系
牙线的规格
50μm能进去(过紧)110μm进不去(过松)
邻面接触检查片
(三)外展隙和邻间隙
外展隙:在邻接区四周,环绕着向四周展开的空隙
邻间隙:位于邻接点的龈方,呈三角形
(四)咬合关系
1.具有稳定而协调的咬合关系
2.非正中关系亦协调
3.咬合力的方向
4.咬合功能恢复的程度应与牙周条件相适应
(五)修复体的外形要符合美学形态要求
1.部分冠牙体预备的美学要求
(1)邻面边缘的位置:尤其在近中边缘,邻面的唇颊边缘位置仅越过邻接区,呈细线状,这样可被邻牙的远中线角所覆盖
(2)唇颊面边缘
2.烤瓷熔附金属冠及全瓷冠牙体预备的美学要求
(1)唇颊面的牙体预备:分切、颈俩个面预备
(2)切端磨除:以1.5~2.0mm为宜,该空间有利于瓷恢复天然牙切端半透明的自然外观
(3)邻面磨除:为了达到天然牙邻面具有的半透明美观效果
二、牙体预备过程中注意保护软硬组织健康
(一)去除病变组织
(二)防止损伤邻牙
(三)保护软组织
(四)保护牙髓
1.防止温度过高
2.避免化学性损害
3.防止细菌感染
(五)适当磨除牙体组织
1.部分冠固位良好则不用全冠
2.轴面聚合角度不宜过大2°~5°
3.面均匀磨除
4.严重错位牙先正畸
5.应了解不同修复体边缘形态对保存牙体组织的影响
6.避免将修复体边缘向根端作不必要的延伸
(六)预防和减少继发龋
(七)牙体预备尽量一次完成
(八)临时冠保护
三、修复体龈边缘设计应合乎牙周组织健康的要求
(一)修复体龈边缘位置设置三种观点
龈上边缘:龈上1mm
龈下边缘:龈下0.5~1.0mm
齐缘边缘
(二)修复体龈边缘位置、密合度与组织健康的关系
下列情况设计龈下边缘被认为是合理的
1.龋坏、楔状缺损达到龈下
2.邻接区到达龈嵴处
3.修复体需要增加固位力
4.要求不显露修复体金属边缘
5.牙根部过敏不能用其他保守方法消除
(三)修复体龈边缘外形的选择应用((图20210626))
刃状边缘
适用:倾斜牙的倾斜面,如下颌磨牙近中倾斜面或舌面·对操作空间受限的部位也可采用刃状边缘,如上颌磨牙远中邻面
特点
保留牙体组织多
边缘位置难以确定
支持力最差、密合度最强
适合材质:因为修复体边缘强度不足,只能用高强度金属材料制作
斜面边缘
角度:45° 长度:0.5~1.0mm
适用:嵌体
特点:防止产生无基釉
适合材质:只能用强度高、边缘性能良好的金属边缘
凹槽边缘
适用:铸造金属全冠、部分冠、烤瓷冠舌侧金属边缘
特点:边缘清晰、厚度合适、可能形成无基釉边缘
适合材质:金属
深凹槽边缘
特点:增加凹槽边缘的宽度
适用:烤瓷熔附金属冠的唇面边缘及全瓷冠的边缘
肩台边缘
角度:90° 长度:1.0mm
适用:烤瓷冠唇颊面、全瓷冠
特点:磨牙多,支持力最强、密合度差
适用材质:瓷
直角+斜面肩台
适用:后牙烤瓷冠颊面、位于龈上
特点:有足够的厚度,可消除无基釉
适用材质:瓷
四、修复体应合乎抗力形与固位形的要求
(一)抗力形
要求修复体和患牙都能抵抗力而不致被破坏或折裂
1.使患牙能抵抗咬合压力,不致被破坏或折断
2.修复体不因受咬合压力而折断、破裂
(二)固位形
固位力:冠在患牙上,不因咀嚼外力而致移位、脱落
固位原理
摩擦力
黏着力
厚度≤30μm
约束力
常用的固位形
环抱固位形
沟固位形
防颊舌向脱位,沟一般设在:邻面
洞固位形
钉洞固位形
冠短增加固位的方法
金属冠
龈下边缘
聚合角度小
沟固位
树脂粘结
适当增加冠边缘宽度
嵌体冠(死髓牙)
第三节 牙体缺损修复体的固位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约束和约束反力
约束加给被约束物体的力称为约束力或约束反力,亦简称反力
约束力是通过约束与被约束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的,这种接触力的特征与接触面的物理性质和约束的结构形态有关
鸠尾形洞壁是嵌体的约束
邻沟是3/4冠的约束
二、摩擦力
摩擦力是牙体缺损修复获得固位的重要作用力
1.摩擦力的大小与俩物体间所受的正压力成正比
2.摩擦力的大小与俩接触物体材料的性质及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理论上,预备的牙面互相平行才能获得最大的固位力
聚合度为10°固位力仅为5°时的1/2,6°被认为是合数的聚合度
三、粘接力
1.粘结面积:粘结力与面积成正比
2.水门汀厚度:修复体与预备体的表面之间应尽量密合
3.粘结面粗糙度
4.水门汀调拌的稠度应适当
6.水门汀的种类
玻璃离子水门汀:较强的固位力
磷酸锌水门汀:机械性能,抗压强度比玻璃离子其·强
7.修复材料种类及特性
(1)金属表面特征:表面活性越高,粘结力越强。喷砂、电解、氧化、酸蚀对表面进行处理,获得理想的粘结表面
(2)陶瓷表面特征:新生的陶瓷表面由于表面能很高,空气污染使表面活性降低。采用喷砂法、酸蚀法(氢氟酸酸蚀)或化学偶联处理法对陶瓷表面进行处理
四、牙体缺损修复体常用的固位形
(一)环抱面固位形
(二)钉洞固位形
1.深度:一般深1.5mm,根据需要,可增加到2mm
2.直径:约1mm
3.分布:一般前牙1~3个,后牙2~4个钉洞
4.位置
一般预备在患牙面接近釉牙本质界界的牙本质内
前牙:置于舌面窝的深处和舌面切缘嵴与近远中边缘嵴交界处
后牙:置于牙尖之间的窝沟处
5.方向:钉洞均需与人造冠的就位道相平行
6.钉的表面形态
光滑状
锯齿状
螺纹状
固位力最强
(三)沟固位形
1.深度:一般深1.0mm
2.长度:越长越好,但止端必须在边缘内0.5mm
3.方向:沟彼此平行并与就位道方向一致
4.形态
沟可做成锥形,从起点到止点,逐渐变浅变细,其止端有三种形式
最常用:逐渐变浅,但有一点的止端,这样固位较好
基本最深:止端形成明确的肩台,固位力最强
逐渐变浅而无明显止端,对牙体损伤较小
(四)洞固位形
1.深度:洞深2.0mm以上
2.底平
3.壁直
4.鸠尾扣
5.洞缘斜面
第四节 暂时修复体
一、暂时修复体的功能和作用
(一)保护作用
(二)维持与稳定作用
临时冠的目的不是:避免面磨损
(三)恢复功能作用
(四)自洁作用
(诊断信息作用)
二、暂时修复体的种类
三、制作方法
(一)直接法
1.成品预成冠成形法
2.成品树脂牙面成形法
3.印模成形法
4.真空薄膜印模直接成形法
(二)间接法
四、试戴与粘固
第五节 固定修复印模技术
一、固定修复印模的基本要求
二、固定修复印模材料及印模托盘的选择
(一)印模材料的选择
弹性橡胶印模材料
藻酸盐
弹性不可逆
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性藻酸钙凝胶
琼脂
琼脂作为印模材料是利用凝胶和溶胶之间的转化,成为可逆性水胶体印模材料。胶凝作用随温度变化改变。温度的降低使溶胶状态的琼脂粘度逐渐变大,最后失去流动性,形成冻状的半固体状态,称为凝胶。
40℃以下凝聚
70℃以上溶胶
弹性、可逆。与藻酸盐配伍使用
硅橡胶及聚醚橡胶:弹性好,精度高,变形小,流动性好
a.缩合型硅橡胶(C型)(疏水)
凝固物产生副产物乙醇
聚合收缩
b.加成型硅橡胶(A型)(疏水)
加成反应同时产生继发反应,生成氢气(取模后放置一段时间再灌注)
聚醚橡胶(亲水)
凝固后质地较硬,倒凹太大不适合
印模膏
非弹性、可逆。水浴60℃~70℃
根尖材料的流动性不同
油泥型
重体型
轻体型
(二)印模托盘的选择
按照制作方法不同
普通托盘
个别托盘
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
钢托盘
铝托盘
根尖覆盖牙列情况
全牙列托盘
部分牙列托盘
二、固定修复的印模方法
(一)排龈
1.机械性排龈法
单纯排龈线进行排龈
2.机械化学联合排龈法
排龈用药是血管收缩剂:如硫酸亚铁、氧化铝溶液
3.高频电刀排龈法
(二)非橡胶类印模材料的印模制取方法
琼脂与藻酸盐印模材料联合印模方法
(三)橡胶类印模材料的印模制取方法
1.一步法
将混合好的油泥型硅橡胶或低流动性硅橡胶注入或放入托盘,同时在预备过的患牙及周围注射高流动性硅橡胶印模材料,然后将托盘就为一次制取出印模
2.俩步法
先取初印模,印模中患牙周边1~2mm去除,然后添加高流动性硅橡胶二次取模
第六节 比色
一、固定修复印模的基本要求
二、固定修复印模材料及印模托盘的选择
(一)印模材料的选择
弹性橡胶印模材料
藻酸盐
琼脂
硅橡胶及聚醚橡胶:弹性好,精度高,变形小,流动性好
根尖材料的流动性不同
油泥型
重体型
轻体型
(二)印模托盘的选择
按照制作方法不同
普通托盘
个别托盘
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
钢托盘
铝托盘
根尖覆盖牙列情况
全牙列托盘
部分牙列托盘
二、固定修复的印模方法
(一)排龈
1.机械性排龈法
单纯排龈线进行排龈
2.机械化学联合排龈法
排龈用药是血管收缩剂:如硫酸亚铁、氧化铝溶液
3.高频电刀排龈法
(二)非橡胶类印模材料的印模制取方法
琼脂与藻酸盐印模材料联合印模方法
(三)橡胶类印模材料的印模制取方法
1.一步法
将混合好的油泥型硅橡胶或低流动性硅橡胶注入或放入托盘,同时在预备过的患牙及周围注射高流动性硅橡胶印模材料,然后将托盘就为一次制取出印模
2.俩步法
先取初印模,印模中患牙周边1~2mm去除,然后添加高流动性硅橡胶二次取模
第七节 全冠
一、全冠的适应症、临床注意事项及临床修复基本程序
(一)适应症
(二)临床注意事项
尚未发育完成的年轻恒牙,不可以做
严重的深覆合、咬合紧,不可以
牙体过小,不可以
(三)全冠临床修复基本程序
1.临床接诊
(1)比色:基牙预备前需要确定牙冠颜色
(2)基牙预备
(3)印模和模型
(4)确定和转移咬合关系
(5)制作暂时修复体
2.修复体制作
3.戴冠及完成修复体
4.复诊与维护
二、铸造金属全冠
(一)牙体预备
1.面预备
一般为0.8~1.5mm
2.颊舌面预备
目的是消除倒凹,将颊舌面最大周径降到全冠的边缘处
3.邻面预备
4.颈部预备
颈缘线的位置
①平齐龈缘
②龈缘线以上1.0mm
③龈缘线以下0.5~1.0mm
非贵金属铸造全冠颈部肩台宽度通常为0.5~0.8mm
贵金属铸造全冠颈部肩台宽度通常为0.3~0.5mm
5.轴面角预备
6.精修完成
三、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一)金属烤瓷冠加工制作
(二)金属烤瓷冠的结构及烤瓷冠的制作材料
1.金属烤瓷冠的结构
2.烤瓷冠的制作材料
(1)瓷材料
1)遮色瓷
是决定金瓷结合的关节瓷层
2)牙本质瓷
又称体瓷
3)牙釉质瓷
几乎没什么颜色的瓷层
(2)烤瓷合金及其性质
贵金属合金
金合金
一型:软质,可做嵌体
二型:硬度中等,可做铸造管
三型:较硬,可做薄的冠、桥、套筒冠
四型:最硬,可做支架、卡环、附着体
银合金
铬基合金
钛及钛合金
非贵金属合金
3.制作瓷熔附金属全冠修复体的材料要求
(1)烤瓷合金与烤瓷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俩种材料应具备适当的机械强度和硬度
(3)俩者的化学成分应各含有一种以上的元素,促使俩种材料实现化学结合
(4)烤瓷合金与烤瓷粉的热膨胀系数应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匹配
(5)烤瓷合金的熔点应大于烤瓷粉的熔点
(6)各类烤瓷粉的颜色应具有可调配性,且色泽长期稳定不变
(三)金-瓷结合机制
1.金-瓷结合的理论
(1)金-瓷界面残余应力与界面破坏
(2)金-瓷结合机制
1)化学结合力
52.5% 最主要的、最关键的结合机制
俩者的化学成分应各含有一种以上的元素,实现化学结合
2)机械结合力
22% 氧化铝喷砂处理
鸡鸡
3)压缩力
25.5% (压二流子)热膨胀系数:金>瓷(0.9~1.5)×10-6次方 熔点:金>瓷 瓷怕拉不怕压
合金的熔点必须高于瓷粉的熔点170~270℃
4)范德华力
3% 引发金瓷结合的启动因素
对比记忆
树脂粘结机制
粘结的机制
分子结合
分子化学氢嵌混
化学结合
氢键结合
嵌合
相互混合
2.金-瓷结合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金属烤瓷冠基牙形态要求和预备方法
1.金属烤瓷冠基牙形态及预备的基本要求
(1)前牙PFM全冠的牙体预备要求
1)切缘:预备出1.5~2.0mm的间隙,上颌前牙切缘预备成与牙长轴呈45°且向腭侧形成小斜面
2)唇面
牙体表面均匀磨除1.2~1.5mm的牙体组织
3)邻面
4)舌面
0.8~1.5mm
5)唇面颈部肩台的外形要求
龈下0.5~0.8mm,肩台型、凹槽型
(2)后牙预备的要求
面2.0mm
2.金属烤瓷冠基牙预备的基本步骤
(五)金属基底的设计
(六)烤瓷的烧成
(七)金属烤瓷冠的咬合调节
(八)金属烤瓷冠常见问题的预防及处理
1.色彩问题
2.瓷崩裂
3.金瓷修复体瓷层崩裂的修补
4.龈染色问题
四、全瓷冠
(一)全瓷冠的特点
1.优点
(1)优异的美学性能
(2)不存在金属结构,因此不会出现龈然、着色、过敏
(3)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4)陶瓷为电的绝缘体,化学性能稳定
(5)避免了金属结构对某些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2.缺点
(1)牙体预备要求高
(2)粘结技术相对复杂,技术敏感性高
(二)全瓷冠的分类
1.基于陶瓷主要成分分类
(1)微晶玻璃全瓷材料
1)长石质陶瓷
2)白榴石增强长石质玻璃陶瓷
3)云母玻璃陶瓷
4)磷灰石基玻璃陶瓷
5)二硅酸锂增强玻璃陶瓷
(2)氧化铝基全瓷材料
(3)氧化锆基全瓷材料
2.基于全瓷制作工艺的分类
3.基于全瓷外形和结构的分类
(三)全瓷冠的制作工艺简介
(四)全瓷冠修复临床注意事项
(五)全瓷冠牙体预备特点
1.全瓷冠牙体预备要求
(1)确保全瓷冠各个部位厚度均匀,切端1.5~2.0mm,唇舌面及邻面1.0mm
(2)肩台:有角肩台或浅凹型肩台,宽1.0mm
2.牙体预备的具体步骤
(1)切端、面预备:1.5~2.0mm
(2)唇颊面预备:唇颊面1.0~1.5mm,颈部边缘形成0.8~1.0mm宽的肩台
(3)邻面预备:磨除量>=1.0mm
(4)舌面预备:1.0~1.5mm
(5)颈缘预备:有角肩台或浅凹型肩台,宽度0.8~1.0mm
(六)印模制取及临时冠的制作
(七)全瓷冠的试戴与粘结
第八节 嵌体与部分冠
一、嵌体
(一)嵌体的种类
1.根据嵌体覆盖牙面数目和位置分类
(1)单面嵌体
(2)双面嵌体
(3)多面嵌体
2.根据嵌体材料分类
(1)金属嵌体
(2)瓷嵌体
(3)树脂嵌体
(二)嵌体的适应症及临床注意事项
1.适应症
2.嵌体的特点
(1)优点
(2)缺点
1)嵌体牙体预备与充填相比磨除的牙体组织更多
2)嵌体边缘线与全冠相比更长,因此发生龋坏的概率更大
3)嵌体固位力较差
3.嵌体的临床注意事项
(1)根管治疗后的牙体组织抗折性能较差,一般不适宜选择嵌体
(2)金属嵌体导热率高不适合深龋患牙的修复
(三)嵌体的牙体预备
1.嵌体的牙体预备要求
(1)去尽腐质
(2)预备具有固位形和抗力形的洞形
1)去除倒凹:外展度不超过6°
2)洞缘斜面:金属嵌体需制备45°洞缘斜面。目的是
①去除无支持的牙釉质边缘防止折裂
②可避免因合金的铸造收缩导致的边缘缝隙,减少微渗漏的发生
③可使边缘位置选择性地避开咬合接触点
注意:非金属嵌体不要求制备洞缘斜面,因为树脂或陶瓷为脆性材料,抗折强度较差,边缘需要有一定厚度,否则易导致边缘折裂,一般预备为对接性边缘
3)辅助固位形
邻面片切面
面鸠尾
鸠尾峡
针形
沟形
2.金属邻面嵌体的牙体预备
(1)面洞形预备
1)定点定深
2)扩展成形
3)制备鸠尾
(2)邻面洞形的预备:龈璧的宽度为1mm
(3)边缘线修整:在所有洞缘处做45°、宽度0.5~1.0mm的短斜面
3.瓷嵌体的牙体预备
①洞璧外展适当增大
②洞底点线角圆滑
③面鸠尾峡适当放宽
④面洞不在洞缘斜面,邻面洞不做片切面
(四)高嵌体
覆盖面的嵌体称为高嵌体
1.金属高嵌体的牙体预备
(1)去除腐质
(2)面空间预备:功能尖磨除1.5mm,非功能尖磨除1.0mm
(3)功能尖外斜面肩台:
(4)面洞形
(5)邻面或颊舌面箱形:龈璧宽度不小于1mm
(6)边缘线修整:金属高嵌体所有边缘预备成连续光滑、宽约0.5~0.7mm的短斜面
2.瓷高嵌体的牙体预备
(1)面磨除量厚度不少于1m
(2)各轴璧可外展至15°~20°以方便就为
(3)修复体边缘采用对接形式,不做洞缘斜面
(4)近髓处采用氢氧化钙垫底
3.改良高嵌体
髓腔固位冠:可看成嵌入髓腔内的高嵌体
(五)暂时嵌体
(六)嵌体的制作
(七)嵌体的试戴与粘固
二、部分冠
(一)部分冠的分类
前牙3/4冠
后牙3/4冠
(二)部分冠的适应证及临床注意事项
1.适应证
(1)有牙体缺损需要修复但又非嵌体的适应证时
(2)患牙有某一牙面是完整的(多为唇颊面),且保留该面不影响修复体的固位与抗力
(3)为尽量减少牙体预备量设计部分冠
2.临床注意事项
(1)因部分冠边缘线较长,龋坏率高的患牙不宜使用
(2)因固位力较全冠差,当部分冠作为固定桥的固位体时,只适用于间隙较小的三单位桥
(三)部分冠的牙体预备
1.前牙3/4冠的牙体预备
(1)舌面预备:磨除0.7mm的间隙
(2)切缘预备:只预备舌侧部分,均匀磨除0.7mm成一小平面
(3)舌轴璧预备:与唇面切2/3平行的轴璧
(4)邻面预备
(5)邻面轴沟预备:预备出俩个互相平行的轴沟,深度约1mm,与唇面切2/3及轴璧平行,龈端在边缘线0.5mm以上
(6)切端沟预备:平行于切嵴的0.5mm深、1mm宽的切嵴沟
(7)修整
2.后牙3/4冠的牙体预备
(1)面预备
1~1.5mm的间隙
颊面涉及量不超过0.5mm
(2)舌面预备
边缘形成0.5mm宽的浅凹状肩台
(3)邻面预备
(4)邻轴沟预备
肩台以上0.5mm,深度大等于1mm、互相平行的2个轴沟
邻面颊侧1/3与中1/3交界处,与轴璧平行
舌侧脱位的力量大,所以其轴沟 内舌侧壁最后与邻轴璧成直角或略小于90°
(5)面沟预备
颊尖舌斜面预备深度和宽度为1mm牙合面沟。圆钝V字形
(6)修整
第九节 桩核冠
一、桩核冠的组成
桩冠:利用桩插入根管内以获得固位的一种全冠修复体,桩和冠为一整体。
1.根据嵌体覆盖牙面数目和位置分类
(1)单面嵌体
(2)双面嵌体
(3)多面嵌体
2.根据嵌体材料分类
(1)金属嵌体
(2)瓷嵌体
(3)树脂嵌体
桩核冠:桩、核和冠
1.桩
(1)纤维桩
美观、弹性模量接近牙本质
(2)金属桩
缺点
①弹性模量远远高于牙本质,容易导致根折
②金属的传导性会干扰核磁共振成像
(3)陶瓷桩
硬度高,弹性模量与金属 近似,容易导致根折
2.核
(1)复合树脂核
需要具备一定的剩余牙体组织量
(2)全瓷核
(3)铸造金属核
金属颜色限制了在前牙区使用
子主题
3.冠
二、桩核冠的适应证及临床注意事项
(一)桩核冠的适应证
牙根能暴露出断面以下至少1.5mm的根面高度
错位牙、扭转牙、非正畸适应者
(二)桩核冠的临床注意事项
三、桩核冠的设计
(一)桩的长度
1.至少保留5mm的根充材料以保证根尖封闭
2.保证桩的长度不短于临床牙冠高度
3.骨内桩的长度大于骨内根长度的1/2,以保证桩进入有牙槽骨支持的牙根内达一定长度
4.桩长达到根长的2/3~3/4,
(二)桩的直径
根颈的1/4~1/3
(三)桩的形态与根管形态的关系
1.牙根在龈-根尖向的形态
2.根在各个横切面的形态
(四)桩的形态与表面结构
按桩的聚合度
平行桩
锥形桩
按桩的表面结构
光滑桩
锯齿桩
螺纹桩
建议拧到底后回拧一圈,可消除内应力
(五)牙本质肩领
牙本质肩领宽1.5mm:核的边缘与冠边缘之间留的间隙
牙本质厚度≥1mm
四、桩核冠修复的牙体预备
(一)冠部剩余牙体预备
1.全冠的初始预备
2.去除原有充填物及龋坏组织
3.磨除薄弱牙体组织
(二)根管桩道预备
1.预成桩的桩道预备
2.铸造金属桩的桩到预备
(1)单桩道预备
(2)多桩道预备
2~3个桩道
五、桩核冠修复体的制作
(一)直接修复法
1.纤维桩-树脂核
2.预成金属桩-树脂核
(二)间接修复法
优点:桩核为一整体,强度高·缺点:依赖印模和模型精确性,增加患者就诊次数
1.金属铸造桩核
2.瓷桩核
3.预成氧化锆桩-铸瓷核
4.一体化氧化锆瓷桩核制作
修复时机
牙髓正常或者牙髓炎未累计根尖:3天
牙外伤后/根尖周炎:1周
根尖炎症手术后:2周
有瘘管:瘘管愈合后
根尖病变广泛:缩小或愈合
根管治疗完成后,1周可进行桩管修复
第十节 贴面
第十一节 牙体缺损修复体的粘固与完成
一、戴前处理
1.初步建成
2.代型检查
3.邻接关系检查
4.架上调
5.初步抛光
二、口内试戴与调磨
1.问诊
2.检查患牙
3.清理基牙表面
4.就位
(1)修复体完全就位的标志
①冠的龈边缘到达设计的位置,密合无明显缝隙
②咬合应基本合适
③就位后稳定不翘动
常见混淆错误
固位好×
邻接适当×
一定的固位力√
(2)阻碍修复体就位的因素及处理方法
1)倒凹
2)过锐的点角和线角
3)模型损伤
4)铸造缺隙
5)邻接过紧
牙线加力不通过,说明过紧·牙线不加力通过,说明过松
邻面接触检查片3个厚度:50微米、80微米、110微米
正常松紧度在50以上110微米以下
6)软组织障碍
7)其他因素
(3)修复体组织面阻碍点排出的具体方法
5.就位后的检查和调改
(1)邻接
(2)固位
(3)边缘适合性
冠边缘与牙体组织之间允许的微小间隙不超过50μm
粘结剂厚度 30μm
(4)调
1)正中咬合调改
2)侧方咬合调改
3)前伸咬合调改
(5)外形
(6)美观
三、粘固前修复体外表面处理
四、粘固
1.粘接与粘固的基本原理
2.理想水门汀的要求
3.粘固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1)磷酸锌水门汀:较高的抗压强度。PH3.5,由于这一酸性状态,对牙髓有刺激作用,活髓牙不宜使用
(2)聚羧酸锌水门汀:抗张强度高,但抗压强度很低。但由于其成分之一的聚丙烯酸分子是大分子,不能渗透到牙本质小管,所以对牙髓没有刺激作用
(3)玻璃离子水门汀:强度与聚羧酸锌水门汀相当。优点是结固过程中具有抑菌作用;可以释放出氟化物,易发生继发龋的患者首选
(4)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高
4.修复体粘固的方法
(1)基牙表面处理
(2)修复体组织面的处理
(3)放置水门汀
(4)修复体戴入
(5)粘固后的处理
(6)采用不同水门汀粘固时的注意事项
5.树脂水门汀的选择与使用
五、粘固后处理
第十二节 牙体缺损修复体的临床应用选择
第十三节 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处理
一、疼痛
(一)过敏性疼痛
1.修复体粘固后过敏性疼痛
备牙时
粘结时
2.修复体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出现 过敏性疼痛
继发龋
牙本质过敏
(二)自发性疼痛
牙髓炎
根尖周炎
牙周炎
(三)咬合痛
短期内出现咬合痛
多是由创伤引起
戴用一段时间后出现咬合痛
创伤性牙周炎、根尖周炎、根管侧穿、外伤性或病理性根折
二、食物嵌塞
三、龈缘炎
四、修复体松动、脱落
五、修复体破裂、折断、穿孔
六、修复体的拆除
第三单元 牙列缺损
固定义齿FPD
第一节 固定局部义齿的组成与类型
一、固定局部义齿的组成
(一)固位体
通过固位体与基牙连接在一起,获得固位(嵌体、部分冠、全冠、桩核冠)
(二)桥体
(三)连接体
固定连接
非固定连接
二、固定局部义齿的类型
(一)双端固定桥(完全固定桥)
(二)半固定桥(应力中断时式固定桥)
俩端的固位体与桥体一端为固定连接,另一端为活动连接
俩端基牙所承受的应力不均匀
半固定桥使用;基牙倾斜度大。
难于求得共同就位道的病例。
(三)单端固定桥(悬臂固定桥)
仅一端有固位体,与桥体之间为固定连接
单端固定桥受力后,基牙根部形成旋转中心
(四)复合固定桥
是将俩种或俩种以上的简单固定桥组合成复合固定桥
包括四个或者四个以上的牙单位,整个固定桥中心含有俩个或俩个以上基牙
当承受外力时,各基牙的受力反应不一致
基牙数目多而且分散,获得共同就位道比较困难
适应症:间隔缺失·复合固定桥一定用于间隔缺失
特殊类型固定桥
种植体固定桥
一般不和自然牙组成固定桥
固定-可摘联合桥
套筒冠
粘结固定桥
磨牙最少,主要靠粘结力,又叫马龙桥或马里兰桥
第二节 固定局部义齿的生理基础及适应症
一、牙周储备力与牙周膜面积
牙周膜面积
上颌:6>7>3>4>5>1>2
下颌:6>7>3>5>4>2>1
牙周潜力
咀嚼压力=1/2最大牙合力
基牙数的确定
Ante法则(牙周膜面积):基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缺失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
A牙
Nelsin法则(力比值)
以上下第一磨牙牙合力比值100位基准
桥基牙X2≥基牙+缺失牙(牙合力比值)
N力
最大牙合力
67854312
二、固定局部义齿的适应症及临床注意事项
(一)缺牙的数目
(二)缺牙的部位
(三)基牙的条件
1.牙冠
2.牙根
3.牙髓
活髓最佳不是必须
4.牙周组织
吸收最多不超过根长的1/3,个别特殊病例条件放宽,吸收不可以超过根长的1/2
5.基牙的位置
基牙倾斜的设计方法(不大于30°)
正畸+种植
可摘局部义齿RPD
根管治疗桩核改道,增加基牙
半固定桥
套筒冠
(四)咬合关系
(五)缺牙区的牙槽嵴
(六)年龄
(七)口腔卫生情况
(八)余留牙情况
(九)患者的要求和口腔条件的一致性
第三节 固定局部义齿的设计
一、固定局部义齿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恢复形态和功能的原则
(二)保护基牙及口腔组织健康的原则
(三)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原则
(四)严格把握适应症
二、基牙的选择
(一)基牙的支持与固位作用
1.数目 依据Anet法则则选择基牙数目
2.冠根比例
理想的冠根比应为2:3~1:2,最小1:1,如对颌为可摘局部义齿,基牙冠根比略大于1:1,依然可做固定义齿
冠短如何增加固位?
金属面
龈下肩台
聚合角度小
增加固位沟
改用树脂粘接剂
适当增加肩台宽度
改用嵌体冠
3.根的外形与结构
4.骨高度降低程度
天然牙牙槽骨吸收1/4时,牙周膜面积通常丧失30%,牙周潜力已不足以使基牙多承受50%的力
5.中间基牙
(二)基牙的共同就位道
三、固位体设计
(一)固位体设计的一般原则
1.有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能够抵抗各种外力而不至于松动、脱落或破损
2.能够恢复桥基牙的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前牙还应美观
3.能够保护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的健康,预防口腔病变的发生
4.能够取得固定桥所需的共同就位道
5.材料无毒无害
(二)固位体类型
1.冠内固位体
嵌体:固位力差,外形线长,容易产生继发龋
2.冠外固位体
部分冠:磨除牙体组织比全冠少,固位力比嵌体强。倾斜基牙,更易获得共同就位道
全冠:固位力最强
3.根内固位体
桩核冠
(三)固位体的固位力
1.基牙形态对固位力的影响
2.固位体的类型对固位力的影响
固位力:全冠>部分冠>嵌体
铸造金属桩核>成品桩核
3.固位体的预备对固位力的影响
向聚合度不超过6°
4.双端固定桥俩端的固位力应基本相当
5.固位体的固位力大小应适合固定桥的需要
(四)固位体的就位道
(五)固位体的边缘设计
(六)固位体对基牙的修复和保护
(七)固位体的美观要求
(八)特殊桥基牙的固位体设计
1.基牙牙冠严重缺损的固位体设计
2.基牙牙冠严重磨耗的固位体设计
3.倾斜基牙的固位体设计
四、桥体设计
(一)桥体设计的基本要求
1.能够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维护牙弓的完整性
2.具有良好的自洁作用,有易于清洁的外形和良好的光洁度,符合口腔卫生要求
3.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材料化学性能稳定,经久耐用,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4.形态色泽美观,舒适
5.桥体面大小和形态应与基牙的支持和固位力相适应
6.桥体龈面大小适宜,接触式桥体应与黏膜密合而不压迫黏膜
(二)桥体的类型及选择
(三)桥体形态设计
1.桥体的龈面设计
(1)接触式桥体
1)盖嵴式桥体
定义:与牙槽嵴唇侧黏膜一小部分呈线性接触,舌侧有三角形开放间隙容易塞食物
适用:上前牙牙槽嵴吸收较多者
2)改良盖嵴式桥体
定义:将盖嵴式桥体龈端向舌侧延伸
优点:上下颌固定桥均可使用
3)鞍式桥体和改良鞍式桥体(球形桥体)
鞍式
定义:桥体龈端骑跨在牙槽嵴顶上
缺点:接触面积最大,刺激黏膜,自洁作用差
适应症:下颌后牙牙槽嵴顶狭窄时用
改良鞍式
减少了桥体龈面的接触面积,接触面小于原牙颈部横截面,桥体龈端舌侧部分缩窄尽量扩展舌侧外展隙,利于自洁
优点:理想,临床应用较多 ,外形近似天然牙,美观舒适,自洁作用好。
4)船底式桥体
定义:桥体龈端呈船底式与牙槽嵴顶接触
优点:接触面积小,容易清洁,但桥体下部三角间隙容易滞留食物
缺点:唇颊侧龈缘与邻牙龈缘不协调
适用:只用于下颌牙槽嵴狭窄的病例
5)卵圆形桥体
最美观的桥体形式,同牙槽黏膜的曲度保持一致
(2)悬空式桥体
卫生桥——自洁作用好,至少离开牙龈3mm以上的间隙,尽管如此,其龈面仍可有牙垢和菌斑附着,自洁作用并不理想
2.桥体的面设计
(1)面的形态
研究表明,正常牙齿牙周膜对垂直力与侧向力的耐力比值为3.49:1
(2)面的大小
大小:桥体的颊舌径宽度一般为天然牙的 1/2~2/3
缺一牙恢复桥体面积的90%,缺倆牙恢复75%,缺三牙50%
单端固定桥,由于杠杆力的作用,可在近远中和颊舌向各减径1/3~1/2
减小牙合力的方法
减小颊舌径
增加或加深食物溢出沟
加大舌外展隙
降低牙尖斜度
(3)固定义齿的重建
3.桥体的轴面设计
(1)唇颊面和舌腭面的外形和凸度
(2)唇颊面的排列位置
牙间隙过宽:可酌情添加牙齿,加大唇面突度
牙间隙过小
减小桥体唇面凸度
加大俩侧基牙的模切量
少做一颗牙
通过调整颊面颊嵴的近远中位置来改善
(3)唇颊面的颈缘线
(4)邻间隙的形态
(四)桥体的色泽
(五)桥体的强度
1.影响桥体弯曲变形的有关因素
(1)桥体的厚度与长度
桥体挠曲变形量与桥体的厚度m³成反比
增加了2倍是加2
增加到2倍的乘2
桥体挠曲变形量与桥体长度m³成正比
(2)固定桥支架材料的机械强度
(3)桥体的结构形态
工>口>○
(4)力的大小
是导致挠曲的主要原因
2.增加桥体抗弯曲变形的措施
(1)采用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材料制作桥体
(2)对于金属-烤瓷桥体,在不影响美观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金属面或金属桥架的厚度
(3)桥体的金属桥架或金属基底尽可设计为具有抗弯曲能力的形态
(4)适当减轻力
五、连接体设计
(一)固定连接体
铸造、焊接
位置:前牙:邻面中1/3偏舌侧,后牙;邻面中1/3偏方
截面积:4~10平方毫米
下部外形:U形凹面
(二)活动链接体
半固定桥:栓体——桥体,栓道——固位体
六、不同类型牙列缺损的固定桥设计
(一)单个牙缺失
1.上颌牙缺失
(1)11缺失:如果12的条件好,可12、21双端固定桥。如果11缺牙间隙大,而12差,则13、12、21固定桥
(2)12缺失:13、21双端。如果12间隙小,13冠根长大,可设计13单端固定桥
(3)13缺失:3位于牙弓转弯处,承受的力大,而2的支持能力有限,故一般不选用42双端:只有在2的支持条件好,3的缺牙间隙小,覆较小时采用42。如果用421做基牙,磨除的牙体组织过多。也可设计54单端固定桥
(4)14或15缺失:以52或64双端固定桥。其中4和6支持力与固位力有差异,必须注意4的固位体设计
(5)16缺失:以75双端设计,注意5固位体的设计
(6)17缺失:如果8存在可设计86。8缺失,可设计65单端,必须减小7的颊舌径和近远中径
2.下颌牙缺失
(1)41缺失:可设计42、31双端固定桥
(2)42缺失:43、31双端。如果41条件差,可在该侧增加基牙,即43、41、31为基牙
(3)43缺失:一般设计以421位基牙的双端固定桥
(4)44或45缺失:以53或64双端固定桥
(5)46缺失:以75为基牙的双端固定桥。如果7近中倾斜移位,可设计半固定桥
(6)47缺失:86双端。8缺失可设计65单端
(二)俩个牙连续缺失
1.上颌牙缺失
(1)11、21缺失:缺牙间隙小,前牙咬合不紧,12、22的牙冠牙根条件好,可设计12、22双端。如果2-2条件差,增加3-3
(2)12、11缺失:13、21双端
(3)13、12缺失:14、11、21或15、14、11、21
(4)14、13缺失:521双端固定桥
(5)15、14缺失:如果3条件好,63双端固定桥
(6)16、15缺失:743双端
(7)17、16缺失:854可以,76不行
2.下颌牙缺失
(1)1-1缺失:2-2双端
(2)2-1缺失:3-1双端
(3)32缺失:41-1双端
(4)43缺失:521双端
(5)53缺失:632双端
(6)65缺失:743双端
(7)76缺失:与上颌情况相似
(三)俩个牙的间隔缺失
1.上颌牙缺失
(1)42缺失:53位基牙的复合固定桥,或532位基牙的复合固定桥
(2)52缺失:最好64为基牙和以31为基牙的俩个双端
(3)53缺失:可设计为642位基牙的复合固定桥,如果2条件差,再追加1位基牙
2.下颌牙缺失
(1)42缺失:可设计以531为基牙的复合固定桥
(2)63缺失:可设计以 754位基牙的复合固定桥
(四)三个牙或多个牙缺失
(1)牙弓后段的三个牙连续缺失:一般情况下不考虑设计固定修复
(2)21丨1缺失:可设计3丨23为基牙的双端
(3)21丨2缺失:可设计3丨13为基牙的双端
(4)21丨12缺失:可设计3丨3为基牙的双端,如果3差,则43丨34
(5)21丨124缺失:可设计3丨35位基牙的复合固定桥
第四节 固定局部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一、固位原理和影响固位的因素
(一)固位原理
(二)影响固定桥固位的因素
1.基牙受力的运动方式
(1)颊舌向运动
(2)近远中向运动
(3)垂直向运动
2.上下颌牙的排列关系与固位
二、固定桥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一)双端固定桥
后牙:支点线通过桥体正中,不易产生杠杆作用,稳定性好
前牙:桥体上的力点距支点线越远,杠杆作用力则大,不但会影响固定桥的稳定,还可能对基牙造成伤害。可在支点线远中侧增加基牙,将直线形改为平面形支点线
(二)单端固定桥
(三)复合固定桥
各基牙间的支点线构成了三角形或四边形的支持面,当任何一处桥体受力时,将会受到其他基牙的制约,不易产生杠杆作用,有利于保持固定桥的稳定性
第五节 固定局部义齿的临床操作步骤
一、修复前的检查
二、修复前的医患交流及修复方案的制订
三、椅旁操作
(一)清洁口腔
(二)比色
(三)排龈
(四)基牙的牙体预备
1.基牙预备的原则
2.牙体预备前的选择性处理
3.基牙预备的方法和步骤
(五)印模制取
(六)记录及确定颌位关系
(七)牙体预备后的基牙保护及暂时修复体
(八)试戴与粘固
第六节 固定局部义齿的制作
第七节 固定局部义齿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一、基牙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基牙疼痛
1.过敏性疼痛
(1)游离酸刺激
(2)固定桥粘固后近期内遇冷热刺激疼痛
(3)固定桥使用一段时期后出现遇冷热刺激疼痛
①基牙产生继发龋
②牙周创伤或牙龈萎缩,牙颈部暴露
③固位体适合性差,固位不良,桥松动
④水门汀质量差或水门汀溶解等原因
2.自发性疼痛
(1)牙髓炎
(2)根尖周炎
(3)嵌塞性疼痛
3.咬合痛
(1)固定桥粘固后短期内出现咬合痛:牙周创伤
(2)固定桥使用一段时期后出现咬合痛:牙周创伤或根尖周炎
(二)基牙松动
二、牙周支持组织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龈缘炎、口腔局部黏膜炎
粘结剂未去净
菌斑附着
龈组织受压
接触点恢复不正确
(二)基牙牙周健康的维护
三、修复体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固定桥松动、脱落
基牙负荷过大
固位体固位力不够
牙体固位形差
固位体与基牙不密合
继发龋
(二)固定桥破损
材料问题
连接体应力集中区
4mm2
面破损
可摘局部义齿RPD
第一节 概述
适应症和优缺点
适应证
基牙松动不超过二度,牙槽骨吸收不超过 ½
特殊需要者,如化妆义齿
临床注意事项
缺牙间隙小,义齿强度不够
基牙呈锥形,固位形态差,义齿不能获得足够的固位力
癫痫、精神病
口腔黏膜溃疡经久不愈
材料过敏或异物感强烈无法克服
类型及支持方式
支持方式不同
牙支持式
混合支持式
黏膜支持式
牙支持和黏膜支持不同之处---有无合支托
黏膜支持义齿的设计要点:减小支持组织承受的力
按义齿制作方法和材料分类
胶连式
厚度2.0mm
金属铸造支架式
厚度0.5mm
可摘局部义齿与固定义齿修复的特点比较
第二节 牙列缺失及可摘局部义齿的分类
Kennedy分类(看清说的是余留牙还是缺失牙)
一、双端游离缺失
注意看是余留牙还是缺失牙
二、单端游离缺失
三、鞍基在一侧,前后有基牙
四、跨过中线的前牙缺失
纯四类
遵循的法则
拔牙后再分类
7或8缺失不修复,分类时不考虑
8存在且作为基牙,分类时应考虑
以最后部的缺隙为主缺席,第四类无亚类
主缺隙外的缺隙为亚类,有几个空就是几亚类
Cummer分类
根据支点线与牙弓的位置关系分四类
第一类:支点线斜割牙弓即斜线式
第二类:支点线横割牙弓即横线式
斜横纵平
第三类:纵切牙弓的纵线式
第四类:支点线呈多边形即平面式
支点线:直接固位体上的合支托的连线,也称为转动轴
第三节 模型观测
模型观测仪的机构和用途
模型观测仪的主要结构
基座
观察平台
观测仪上,就位方向总垂直
垂直臂
水平臂
分析工具:分析杆/铅芯/成形蜡刀
分析杆代表义齿就为方向
分析杆与地面总垂直
模型观测仪的作用
使卡环放置在理想的位置上,并制备有利于固位的导平面
模型观测仪的目的
选择确定口内就位道
确定基牙及余留牙导平面的位置
导平面:在基牙预备时,去除基牙邻面的较大倒凹,同时在基牙邻面上预备出一个与就位道一致的小平面,即导平面,可引导义齿顺利就位或脱位。
邻面板:与导平面相接触的铸造金属板,称为邻面板
确定软硬组织倒凹
辅助制定治疗计划
模型观测的相关概念
模型的三点标记
和导板那个软件差不多
精准的把模型倾斜位置从一个模型转移到另一个模型
基牙
为义齿提供固位和支持作用的天然牙或牙根
观测线与倒凹
观测线:又称导线,是在特定观测方向下分析杆与基牙颊面或舌面接触点的连线。观测线方是非倒凹区,观测线龈方是倒凹区。观测线并不等同于基牙的外形高点线,观测线的位置随观测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只有当牙长轴垂直于观测仪水平面时,俩者才完全重叠
观测线的类型
一型观测线
为基牙向缺陷相反方向倾斜时所画出的导线,基牙上主要倒凹区在远离缺隙侧
倒凹位置:远缺隙大,近缺隙小
歪大近
一型卡环:三臂卡环
固位、稳定、支持作用好
二型观测线
为基牙向缺陷方向倾斜时所画出的导线,基牙上主要倒凹区在近缺隙侧
倒凹位置:近缺隙大,远缺隙小
二型卡环:杆形卡环
有一定固位作用、稳定较差
三型观测线
基牙的近、远缺隙侧均有明显倒凹或基牙向颊、舌侧倾斜时所形成的导线,导线位置靠近面,倒凹普遍且显著
倒凹位置:近远缺隙一样大
三型卡环:高臂卡环
有一定固位、稳定作用
倒凹深度
基牙倒凹内牙面某一点至分析杆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倒凹深度。常用水平倒凹深度约0.25mm、0.50mm、0.75mm的三种倒凹测量尺来标定基牙轴面的固位倒凹区
卡臂尖进入倒凹的深度
0.3mm
钴铬合金等非贵金属合金的铸造卡环
0.5mm
贵金属合金的卡环
0.75mm
冷弯不锈钢钢丝卡环
铸造类不超过0.5mm,所有卡环不超过1mm(大于1mm永久变形)
倒凹坡度
倒凹区牙面与分析杆之间所成的角度
与固位力的关系:倒凹坡度越大固位力越大,最低大于20°
工作模型的观测
模型观测记录的转移
就位道的确定
就位道选择原则
影像就位道的因素
倒凹过大或过小
基牙邻面倒凹
基牙固位倒凹
软硬组织干扰
上颌干扰
下颌干扰
美观因素
确定就位道方法
均凹法(垂直戴入)
方法:将观测台上的模型作一定的倾斜,或者在倾斜时再加上适量的旋转来平均分布基牙的倒凹深度
目的:各基牙近远及颊舌侧倒凹相等
就位道:俩侧基牙长轴交角的平分线方向
适用于:缺牙间隙多、基牙倒凹大者
调凹法(旋转与斜向戴入)
方法:使倒凹适当地集中在某些基牙或基牙的某个侧面上的方法
目的:义齿采用斜向就为,可利用制锁作用,增强义齿固位,并可缩小前牙缺牙区与邻牙间的间隙以利美观
就为道:斜向戴入
适用于:前牙缺失采取由前向后斜向就为道,后牙游离缺牙采用由后向前斜向就位道
共同就位道与模型倾斜方向的关系
模型向后倾斜时,共同就位道由前向后
模型向前倾斜时,共同就位道由后向前
模型向左倾斜时,共同就位道由右向左
模型向右倾斜时,共同就位道由左向右
模型平方时,在上颌者,共同就位道由下向上:在下颌者,共同就位道由上向下
就位道设计举例
前牙游离缺失
后牙非游离缺失
前后牙均有缺失
仅剩个别远中余留牙
牙列一侧牙缺失
模型倾斜那些事儿
口内向哪带入,观测仪上模型向哪倾斜。同向
第四节 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及其作用
一、支托
支托的作用
支承、传递力
稳定义齿
防止食物嵌塞和恢复关系
后牙支托的要求
支托的形态
形状:圆三角形,球凹关系,薄而宽,呈匙形
大小
磨牙
长度1/4
4332
宽度1/3
前磨牙
长度1/3
宽度1/2
厚度
1~1.5mm
非贵合金1.5mm
金合金2mm
弯制的用扁的18号(直径1.2mm)不锈钢丝
宽1.5mm,厚1mm,长2mm
长度超过基牙近远中径1/2的支托称为延伸支托,贯穿整个基牙 近远中面的支托称为跨支托
支托的位置
常见:近远中边缘嵴上
咬合过紧:上颌---颊沟处·下颌---舌沟处
切牙:切缘
尖牙:舌隆突
支托与基牙的关系
支托底与基牙长轴垂直
支托与基牙长轴垂线成正20°(磨牙)或10°(前磨牙)
大牙大度数
支托与基牙长轴成110°(磨牙)或100°(前磨牙)
支托凹最深处位于边缘嵴的内侧
还有许多学者认为,支托或支托凹底面应与基牙的长轴线形成稍小于90°的夹角,使得力能够沿着基牙长轴方向传递
前牙舌隆突支托和切支托的要求
舌隆突支托
深度约为1.5mm、宽度为1.5~2.0mm。支托凹尽可能和牙长轴接近垂直
切支托
一般不用上颌前牙,常用于下颌前牙。
铸造切支托凹宽约2.5mm,深约1~2.5mm,线角圆钝
二、固位体
固位体是RPD用以抵抗脱位力作用,获得固位、支持与稳定的重要部件
(一)固位体的功能
功能:主要是固位、其次是稳定、支持作用
(二)固位体的要求
有固定作用
静态时基牙密合而无压力对基牙不产生静压力(矫治力)
摘戴义齿时,对基牙应无侧方压力,不损伤基牙
符合美观要求,尽量少暴露金属,尤其是前牙
颊舌臂间有相互对抗作用
(三)固位体的种类
1.直接固位体
2.间接固位体
(1)作用
1)主要是防止游离端义齿向脱位(翘起),减少因义齿转动而造成对基牙的损伤
2)对抗侧向力,防止义齿旋转和摆动
防止义齿翘起、摆动、旋转、下沉
3)分散力,减轻基牙及基托下组织承受的力
注意:做题时防下沉不是间接固位体的作用,因为只要是可摘义齿就会有下沉
(2)种类
支托、连续卡环、金属舌腭板、延伸基托、附加卡环
(3)设计
间接固位体与支点线的关系:平衡力×力矩=稳定力
放置支点线的对侧
间接固位体垂直距离愈远,对抗旋转的力愈强
间距离不可能远时,可用前牙区多基牙的联合支持
口诀:对远多(跷跷板)
(四)卡环型直接固位体的组成、作用和要求
1.卡环的结构、作用和要求
(1)卡环臂:为卡环的游离部,富有弹性。放置在非倒凹区,起稳定作用。卡环臂尖:倒凹区固位
(2)卡环体:又称卡环肩,为连接卡环臂、支托和小连接体的坚硬部分,环抱与基牙的非倒凹区,起稳定和支持
(3)小连接体:为卡环、支托等与大连接体或基托相连的部分,主要起连接作用。
(4)支托:常与卡环铸造成一个整体
2.卡环的种类
(1)根据制作方法不同分类
1)铸造卡环
纵向固位力强
优点:精度高,其固位、支持、卡抱作用都较好
2)锻丝卡环
横向固位力强
横断
优点:弹性较大,可调改,制作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经济
最适用用于:第三类观测线的基牙
锻丝卡环直接
前磨牙0.8~0.9mm
磨牙0.9~1.0
唇弓0.7mm
支托1.2钢丝或1.0扁的
(2)根据卡环臂数目分类
1)单臂卡环
2)双臂卡环
3)三臂卡环
(3)根据卡环的形态结构分类
1)圆环形卡环 (Aker卡环)
特点
a.包绕基牙的3个面和4个轴角
b.包绕牙的3/4
c.义齿的稳定性好
三臂卡环
适应:基牙好,牙槽嵴差
固位、支持和稳定作用均好,对于牙的要求高,牙冠外形好,无明显倾斜的基牙。
环形卡环
又名:圈形卡环
适应症:远中孤立的磨牙上,基牙向近中舌侧(下颌)或近中颊侧(上颌)倾斜
孤立的78
考点
1、臂的尖端上近颊和下近舌侧
2、铸造有俩个牙合支托
近中支托:可用于咬合重建
远中支托:可防止基牙过度近中倾斜
3、辅助臂:增加卡环臂的强度(非倒凹区)
放在对抗臂一侧
上:舌侧
下:颊侧
铸造者可加宽或双臂
弯制可设高基托
对半卡环
适应症:前后都有缺隙,孤立的前磨牙或磨牙上。
俩个逗号
考点:近远中俩个支托作用让牙合力沿牙长轴传到颊舌侧都可以进入倒凹区。
注意应将其中一个卡环臂设计为对抗臂,不宜将俩个卡环臂都设计为固位臂
延伸卡环(长臂卡环)
适应症:用于松动或牙冠外形差的基牙。
作用:对松动牙有固定夹板的保护作用。
考点:卡臂尖在近缺隙基牙的邻近倒凹区。
该卡环任何部件不应进入近缺隙松动基牙的倒凹区
连续卡环
与延伸卡环的区别就是无卡臂尖,卡臂尖进入倒凹区。
适应症
锻丝:2个或2个以上的基牙上牙齿松动。
铸造:2个或2个以上基牙独立不相连的颊侧固位臂和各自独立的小链接体。俩个小连接体分别与大连接体相连。
作用:多用于牙周夹板
考点:无游离臂端,间接固位体。
由于该类卡环弹性小,不宜过多进入倒凹区以免损伤基牙,只发挥摩擦固位和固定作用
联合卡环
适应症:单侧缺牙,基牙牙冠短而稳固相邻俩牙有间隙食物嵌塞。
考点:俩个三臂卡环通过共同的卡环体连接而成。
回力卡环/反回力卡环
区别
回力卡环:倒凹在颊侧
反回力卡环:倒凹在舌侧
适应症:后牙游离端缺失,基牙为前磨牙或尖牙,牙冠较短或为锥形牙
弹弹弹簧
作用:应力中断
走形:基牙颊侧近中-远中合支托-舌侧-舌侧近中-小连接体(反回力相反)
相关考点
起应力中断的作用;原因牙合支托不与基托直接相连
小连接体从对抗臂发出
倒钩卡环(下返卡环)
适应症:倒凹区在支托的同侧下方的基牙,常用于二型观测线卡环(铸造)
考点:有软组织倒凹无法使用杆卡时更常用
尖牙卡环
适应症:舌隆突不明显的下颌尖牙
特点:近中切支托,卡环臂尖位于近中倒凹区
此卡环的支持、固位作用较好
2)杆形卡环 I(Roach卡环)
特点
a.与基牙的一个轴面接触
b.与1/4牙面点接触状态
c.义齿的稳定性差
其固位作用是由下向上呈推型固位,故又称推型卡环
适应症:用于游离缺失的末端基牙从唇颊侧基托出来,沿龈缘下方3mm平行向前至轴嵴偏近中的位置,直角转弯进入颊侧颈1/3得倒凹区,深度0.25mm,尖末端2mm与牙面接触(龈沟深度至少5mm)
RPI卡环组
近中合支托
作用:减小基牙的扭力·牙槽嵴黏膜受力接近均匀且垂直
远中邻面板(导平面)
作用
增加固位
增加稳定
减小倒凹,利于美观
避免水平食物嵌塞
控制义齿就位道
对抗
颊侧I杆
作用
下沉旋转离开基牙,减小基牙扭力
推型固位好
与基牙接触面积小
美观
RPI主要优点:减小基牙扭力,保护基牙,游离端首选的卡环
缺点:口腔前庭浅、软组织倒凹大、系带附着高等情况下不宜使用
支托放置位置的选择
基牙好,牙槽嵴差时——选远中支托
基牙差,牙槽嵴好时——-用近中支托
RPA卡环组
近中合支托
远中邻面板
颊侧A卡
坚硬部分恰好位于观测线(重合),弹性部分进入倒凹区
适应证
口腔前庭深度不足,<5mm
基牙颊侧存在明显的组织倒凹时
固位作用是由下向上呈推型固位,故亦称之为推型卡环
固位作用好,但稳定作用差
临床常用的有I型杆卡
变异杆卡:U形、T形、L形、C形等卡环。变异杆卡环又称分臂卡环
优点:金属外漏少,美观,推型固位作用强,降低末端基牙上的扭力
缺点:卡抱、稳定较差,损坏后不宜修理
(4)根据卡环与导线的关系分类
一型导线卡环
一般为圆环形卡环,卡环臂在倒凹区,卡环体在非倒凹区,此类卡环的固位作用及卡抱稳定作用良好
二型卡环
多为铸造杆形卡环,杆形卡环的近缺牙区臂端在倒凹区,卡环臂其余部分在非倒凹区,起对抗平衡作用。此类卡环有一定的固位作用,但因无卡环体,故稳定作用较差
三型卡环
为靠近缘的高臂卡环,卡环臂端在倒凹区
不如一型导线卡环理想
特殊
悬锁卡环
组成
固位指
唇杆
就为方向从龈方向方脱位
铰链
锁扣
支托(争议)
一般认为不应使用支托,以免增加基牙负荷
游离端缺失如何设计卡环?
首选卡环——RPI
前庭浅或颊侧有组织倒凹——RPA
基牙牙冠短或锥形——回力/反回力
三、连接体
(一)连接体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连接体设计的目的
连接各部分成为一个整体(同基托的作用)
传递和分散牙合力(同基托的作用)
可减小基托面积
增加义齿的强度
2.连接体设计的要求
越长弹性越大,杆的长度增加,相应增加厚度
不能进入软组织倒凹,龈缘应缓冲
(二)大连接体
1.大连接体的作用
(1)连接牙弓俩侧义齿各部件成一个整体,以便修复缺牙和行使功能
(2)传递和分散力至其他基牙及邻近的支持组织
(3)与大基托连接相比,可缩小义齿的体积、增加义齿的强度、提高舒适和美观程度
2.大连接体的类型与要求
腭杆
前腭杆一路发168
侧腭杆1~1.5mm
3~3.5
后腭杆1.5~2mm
1.5+2=3.5
前腭杆:位于腭隆突之前部,腭皱襞之后部,大约位于双侧第一前磨牙之间的位置。薄而宽,厚约1mm,宽约6~8m,离开龈缘至少4~6mm。为了减少对发育的影响,有时可将其位置适当后移至第二前磨牙的位置,又称中腭杆
腭板
马蹄形腭板(U型)
关闭式马蹄形腭板
全腭板
舌杆
1)位置:距牙龈缘3~4mm
2)厚、宽度
厚度2~3mm,宽度4mm
人卫
北医 上缘薄1mm,而下缘厚2mm
3)与黏膜关系
垂直型:与黏膜平行接触
斜坡型:与黏膜离开0.3~0.5mm
注意此处与黏膜不是密合
3+5=8 8躺在斜坡上?
倒凹型:在倒凹区之上或在倒凹区留出空隙,并在骨突区充分缓冲
舌板
覆盖在下前牙舌隆突上
适应症
a.口底浅,舌系带高,口底至系带<7mm
b.前牙松动需要夹板固定者
c.舌侧倒凹过大不宜用舌板者
d.下前牙有缺失或缺失倾向的
e.牙结石较多的病人
(三)小连接体
1.小连接体的作用
连接各部件与大连接体
2.小连接体的要求
防止压迫牙龈,尽量少覆盖牙龈组织,表面应光滑圆顿
接触基牙轴面的小连接体不应置于凸起的牙面上,而应位于外展隙内,以免增加舌的异物感
与大连接体应呈垂直相连,与龈缘垂直应缓冲
应放在非倒凹区,以免影响义齿就位
刚性连接,分散牙合力
相邻俩个垂直的小连接体之间4~5mm
四、基托
又称基板,位于缺隙部分的基托又称为鞍基
(一)基托的功能
连接义齿各部件成一整体
修复缺损的牙槽骨、颌骨和软组织
承担、传递和分散力
加强义齿的固位与稳定
基托本身没有固位作用
(二)基托的类型
1.树脂基托(2mm厚)
受力时基托易折断,温度传导作用差,且不易自洁
2.金属基托(0.5mm厚)
强度较高,不易折断体积小且薄,患者戴用较舒适,温度传导作用好但操作较复杂,修复和加补人工牙、卡环较困难。
3.金属网加强树脂基托
金属网放在应力集中区放置金属网状物,增加塑料基托的坚固性。
(三)基托的制作要求
1.基托的伸展范围
个别前牙缺失,牙槽嵴丰满者可不放唇侧基托
上颌后部:俩侧盖过上颌结节伸展到翼上颌切迹,中间应到软硬腭交界处稍后的软腭上
下颌后部:应覆盖磨牙后垫的1/2~2/3(全口1/2~全部)并在颊棚区充分伸展
选一个数就是1/2
选范围就是1/2~2/3
基托边缘不宜伸展到组织倒凹区
2.基托厚度
树脂2mm厚·边缘圆钝2.5mm
铸造基托0.5mm厚,边缘圆钝1mm
外形:凹面
3.基托与基牙及相关牙齿的关系
缺牙区基托不应进入基牙邻面倒凹区
腭(舌)侧基托边缘应与基牙非倒凹区接触,位于导线处
前牙区基托边缘应在舌隆突上,并与之密合,近龈缘区做缓冲
4.基托与黏膜的关系
应密合而无压迫,骨尖需缓冲
5.基托的形态和美学要求
前部做出牙根外形,后部做出凹面
五、人工牙
(一)作用
替代天然牙以恢复原来的完整性
建立咬合关系,恢复咀嚼功能
辅助发音
恢复牙列外形和面型,改善美观
防止余留牙伸长、倾斜、移位及颌关系发生紊乱
(二)选择人工牙的原则
人工前牙的选择原则
颜色、形状、大小与脸部侧面外形颜色与患者的肤色、年龄相称,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暗,磨耗增加
人工后牙的选择原则
颊、舌侧宽度比天然牙要小
选硬度大、耐磨损
与余留牙的牙尖斜度一致
牙尖斜度小的后牙,以减小义齿的侧向力(半解剖)
(三)人工牙的种类
1.按制作材料
树脂牙
瓷牙
金属牙
2.按人工牙面形态不同
解剖式牙
33°或30°
非解剖式牙
0°
半解剖式牙
20°
3.按制作方法
成品牙
个别制作牙
4.按人工牙与基托的连接方式
化学连接——树脂牙
机械连接——钉、孔、瓷牙
混合连接——金属/舌面牙
总结
(1)修复缺损和恢复功能部分:人工牙、基托、支托
(2)固位及稳定部分:各种直接固位体、间接固位体、基托、支托
(3)连接传力部分:基托、连接体、连接杆、支托
第五节 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
一、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保护基牙及其他口腔组织的健康
(二)适当地恢复咀嚼功能
(三)义齿应有良好的固位和稳定作用
(四)舒适
(五)美观
(六)坚固耐用
(七)容易摘戴
二、可摘局部义齿的固位与稳定
(一)固位与固位力
1.固位力的组成
摩擦力(主要固位力)
吸附力
附着力
内聚力
唾液分子之间
表面张力
大气压力
调节固位的具体措施
增减直接固位体的数目:2~4个固位体即可
选择和修整基牙的固位形
调整基牙间的分散程度
调整就位道
调节卡环臂进入就位道的深度和部位
选择刚度及弹性限度较大的固位材料
选用不同制作方法的卡环
利用制作作用增强固位体效果
充分利用吸附力、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力来协同固位
2.固位力及其影响因素
(1)摩擦力
1)弹性卡抱力及其影响因素
①卡环系统的稳定平衡设计
②脱位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基牙倒凹的深度与坡度
倒凹深度越大,固位力越大·坡度越大,固位力越大
倒凹深度应小于1mm,倒凹的坡度一般大于20°
④卡环的弹性
卡环臂越长-固位力越小
卡环弹性越大-固位力越小
卡环臂弹性限度越大-固位力可达到力越大
⑤卡环材料的刚度和弹性限度
钴铬合金刚性最大,用于0.25mm深的倒凹
钢丝弯制卡环弹性最大,用于0.75mm深的倒凹
金合计介于上述俩者之间,用于0.5mm深的倒凹
注意:一般情况下卡环臂在任何方向上强迫位移超过1mm,则可能会超过材料弹性限度而发生永久形变
2)导平面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由导平面的数量、面积、相互间的平行程度等因素决定
3)制锁状态所产生的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就位道与脱位道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称为制锁角。制锁角越大,固位力越大。
4)各固位体与固位力
各固位体要互相制约,产生摩擦力,有助于固位2~4个固位体,越分散越好。
非游离不超过4个具有固位作用的卡环
游离不超过2个具有固位作用的卡环
(2)吸附力、表面张力与大气压力
3.调节固位力的具体措施
(1)增减直接固位体的数目
(2)选择和修整基牙的固位形
(3)调整基牙间的分散程度
(4)调整就位道
(5)调节卡环臂进入倒凹区的深度和部位
(6)合理选用固位体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7)利用制锁作用来增强固位效果
(8)充分利用吸附力、表面张力与大气压力来协调固位
4.义齿固位腭基础——基牙的选择原则
(1)选择健康牙作基牙
(2)患牙经治疗后作基牙
(3)选择固位形好的牙作基牙
基牙应具有适宜的固位形态,其倒凹深度不超过1mm,坡度应大于20°
(4)基牙数目恰当
(5)基牙位置合适
(二)可摘局部义齿的稳定
1.义齿不稳定的原因
(1)支持组织的可让性
一样——均匀下沉
不一样——不均匀下沉
(2)支持组织之间可让性的差异
(3)可摘局部义齿结构上形成转动中心或转动轴
力不平衡的情况下易使义齿形成绕转动轴的转动
(4)作用力与平衡力之间的不协调
2.义齿不稳定的临床表现
(1)翘起
(2)摆动
(3)旋转
(4)下沉
3.义齿不稳定的消减方法
(1)设置平衡力:是在义齿的支点或支点线对侧设置间接固位体来增加平衡力
(2)增加支持力:是在义齿的支点或支点线同侧增加支持力,如增加义齿游离端基托面积以获得更大的牙槽嵴黏膜支撑力,以及利用覆盖基牙、种植体等来增加支持力
(3)减少不稳定作用力:通过适当减少游离端人工牙的数目,降低人工牙的牙尖高度
(4)消除或减弱支点作用
支托、卡环等在余留牙上形成的支点
基托与基托下组织形成的支点
4.义齿不稳定现象的临床处理
(1)翘起
加大制锁角
间接固位体
延长基托
(2)摆动
减少侧向力
减小牙尖斜度
缺牙区舌侧基托对抗
间接固位体
(3)旋转
减小人工牙的颊舌颈
加宽牙合支托
设置基托制锁
(4)下沉
减小咬合力——减数减径
增加支持——增大游离基托面积
减小下沉幅度——制取功能印模
利用间接固位体,加大平衡距或缩短游离局距
三、可摘局部义齿的分类设计
(一)义齿临床设计要点
1.支持设计
(1)支托类型
(2)支托设置
(3)黏膜支持
应在可能情况下尽量伸展基托
2.固位设计
(1)卡环设计
一类导线——三臂卡环
二类导线——杆形卡环
三类导线——高臂卡环
(2)卡环设置
单侧义齿——2个
双侧或跨弓义齿——3~4个
超过4个即不便于摘戴和清洁,又容易损伤基牙
游离端义齿的固位卡环总数原则上不应超过2个,因为第三个固位卡环必然位于旋转轴的对侧,当游离义齿不断受到咀嚼力作用且黏膜具有一定的可让性而发生下沉时,进入了倒凹区的该卡环臂端对其基牙产生极为不利的拔除作用。义齿若设置第三个卡环,则其卡环臂不应进入基牙的倒凹区,仅起防止侧向移动或摆动的作用
3.稳定设计
(1)设置间接固位体
(2)设计导平面和导平面板
(3)双侧联合设计
(4)制取功能印模
(5)恰当的选排人造牙
4.连接体和基托设计
(二)Kennedy第一类牙列缺损的义齿设计
1.支持设计
多为Cummer分类的横线式或斜线式
双侧游离缺失一样多→横线式
双侧游离缺失不一样多→斜线式
2.固位设计
基牙条件好:三臂卡环
基牙条件不好,牙槽嵴条件好:回力、反回力、RPI、RPA
3.稳定设计
4.连接体设计
(三)Kennedy第二类牙列缺损的义齿设计
1.支持设计
多为Cummer分类的斜线式
单游离多个后牙缺失→斜线式
单游离单个后牙缺失→纵线式
2.固位设计
RPI、RPA,另一个固位卡环一般设置在牙弓对面的后牙上、以大连接体或基托连接
3.稳定设计
4.连接体设计
(四)Kennedy第三类牙列缺损的义齿设计
1.支持设计
缺牙少,义齿不跨牙弓---纵线式
缺牙多,义齿跨牙弓---面式
2.固位设计
3.稳定设计
4.连接体设计
(五)Kennedy第四类牙列缺损的义齿设计
1.支持设计
混合支持义齿(混合支持式义齿)——线支承型
2.固位设计
3.稳定设计
4.连接体设计
第六节 可摘局部义齿的治疗序列
一、口腔检查和治疗计划
(一)口腔检查
1.口内检查
(1)缺牙区检查
(2)余留牙检查
2.旧义齿检查
3.颌面部检查
4.X线检查
5.诊断学研究模型
(二)修复前口腔处理
1.余留牙的准备
2.缺牙间隙准备
3.颌骨准备
4.软组织处理
二、牙体预备
1.基牙和余留牙的调磨
2.支托凹的预备
(1)预备原则
1)支托凹一般预备在缺隙俩侧基牙面的近、远中边缘嵴处、尖牙的舌隆突以及切牙的切端处
2)牙本质敏感者,则不勉强磨出支托凹
3)尽量少磨牙
4)必要时可磨改对颌牙
5)使用一定形态的钨钢车针和超细颗粒金刚砂车针
(2)后牙支托凹预备
(3)前牙支托凹的预备
尖牙支托:深度1.5mm、宽度1.5~2mm
位于尖牙舌隆突上,在舌面颈1/3和中1/3交界处,呈V字形
切支托:深度1~1.5mm、宽度2.5mm
(4)隙卡沟的预备
铸造卡环:1.5mm
弯制卡环:1mm
弯制钢丝
前牙—0.8mm—21号
前磨牙及部分磨牙—0.9mm—20号
磨牙—1.0mm—19号
支托—1.2mm—18号
3.导平面的预备
龈向位于1/3与中1/3处,颊舌(腭)向位于中1/3处
三、印模和模型
(一)托盘的选择
1.成品托盘
宽度:托盘与牙弓内外侧有3~4mm间隙
全口2~3mm
高度:托盘翼缘不能过长,不宜超过黏膜皱襞,一般止于距离黏膜皱襞2mm处
长度:上颌托盘盖过上颌结节和颤动线(全口在颤动线后3~4mm)
下颌托盘盖过磨牙后垫
局部义齿基托盖过磨牙后垫2/3~1/2
全口义齿基托盖过磨牙后垫1/2~全部
2.个性托盘
(二 )印模材料的选择
藻酸盐
水胶体印模材
琼脂(寒天)
弹性、可逆。与藻酸盐配伍使用
印模膏
非弹性、可逆。水浴60℃~70℃
橡胶类
弹性,不可逆
a.缩合型硅橡胶(C型)(疏水)
凝固物产生副产物乙醇
聚合收缩
b.加成型硅橡胶(A型)(疏水)
加成反应同时产生继发反应,生成氢气(取模后放置一段时间再灌注)
聚醚橡胶(亲水)
凝固后质地较硬,倒凹太大不适合
(三)印模种类
解剖式印模
无压力印模
选择性压力印模
有压力/功能印模
(四)取印模方法
(五)灌注模型
1.一般灌注法
模型基底厚度不小于10mm
2.围模灌注法
为了获得更精准的石膏模型,可以采用蜡条围绕印模边缘外侧约2~3mm,并高于印模3~5mm,再进行灌注
四、确定颌位关系和上颌架
(一)在模型上利用余留牙确定上下颌牙的关系
(二)利于记录确定上下颌关系
可采用蜡记录确定。
(三)利于堤记录上下颌关系
第七节 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工艺
一、铸造支架的制作
二、弯制卡环和胶连义齿的连接杆
三、隐形义齿的制作
四、排牙
(一)选牙
(二)排列前牙
缺隙过窄
扭转、倾斜、重叠排列
缺隙过宽
稍大牙、近远中向倾斜。或可保留小间隙
(三)排列后牙
牙合龈距离小,可蜡型雕塑后充胶,或铸造金属牙合面
五、完成可摘局部义齿
第八节 初戴
一、义齿时注意事项
二、义齿就位困难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卡环过紧
卡环臂过紧-稍调改放松
卡环体坚硬部分进入倒凹无法就位---磨改基牙不能磨改卡环
2.支托移位
3.基托、人工牙进入软、硬组织倒凹区
4.义齿变形
5.支架变形
6.设计不当
三、义齿初戴的检查及处理
(一)卡环和支托
(二)基托
(三)连接杆
(四)颌位及咬合
四、戴牙须知
第九节 义齿戴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一、疼痛
(一)基牙疼痛
(二)软组织疼痛
二、固位不良
(一)弹跳
(二)翘动、摆动、上下动
(三)基托与组织不密合,边缘封闭不好
(四)基牙牙冠小,或呈锥形致固位形差
(五)人工牙排列的位置不当
(六)基托边缘伸展过长
三、义齿咀嚼功能差
四、义齿摘戴困难
五、食物嵌塞
六、发育不清晰
七、咬颊黏膜、咬舌
八、恶心和唾液增多
九、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不适
十、戴义齿后的美观问题
第十节 可摘局部义齿的修理
种植义齿的组成、结构和修复治疗原则
种植义齿的组成及结构
植入体
基台
愈合帽
中央螺丝
种植全口义齿
颌间距离小于4mm,用螺丝固位
悬臂增加末端牙受力,不超过10~14mm
支架与基台吻合应在0.05mm范围内
种植2个植体黏膜支持·3~4个混合支持·5~6个植体支持
种植覆盖全口义齿
覆盖式种植义齿固定装置
杆卡式
杆与黏膜至少2mm
套筒冠式
4°固位力3kg
6°固位力0.25kg
8°固位力0kg
球帽式
磁性附着体
第四单元 牙列缺失
第一节 概述
一、牙列缺失的病因及患病率
最主要的龋病和牙周病,其他还有遗传疾病、外伤、不良修复体等。
二、牙列缺失后的组织改变及影响
骨组织的改变
(一)剩余牙槽嵴的吸收
1.剩余牙槽嵴的形成
2.无牙颌剩余牙槽嵴吸收的特点
下颌吸收速度是上颌的3~4倍,上颌牙槽嵴的面积是下颌的2倍。
上颌牙槽嵴唇颊侧骨板较腭侧骨板薄且疏松,所以吸收较快,使上颌牙槽嵴呈向上向内吸收。下颌同理相反可得。
前部牙槽嵴吸收速度快于后部牙槽嵴
吸收速率:前3个月最快,6个月后吸收显著下降,2年吸收率趋于稳定(每年0.5mm)
3×6
普通全口:重衬3~4年,重做7~8年
颌弓的大小与牙槽嵴的吸收没有关系
3.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影响因素
(1)局部因素
下颌牙槽嵴吸收明显快于上颌牙槽嵴的原因包括
①上颌总义齿承托区面积是下颌总义齿的2倍(上颌平均为22.96平方厘米,下颌平均为12.25平方厘米)
②上颌牙槽嵴和硬腭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特性更有利于咀嚼压力的缓冲
③上颌骨的解剖结构比下颌骨更有利于咬合力的传导和分散
④咀嚼运动时下颌义齿稳定性差于上颌,使下颌牙槽嵴更易受到不利的作用力
(2)全身因素
(二)软组织的改变
1.黏膜的改变
咀嚼黏膜面积越来越少,逐渐转化为被覆黏膜,黏膜敏感性增强
2.舌体的改变
舌体增大
3.面部形态的改变
面相1/3高度降低
三、老年患者咀嚼器官的生理特点
(一)口腔黏膜
1.增龄和戴用义齿的影响
2.黏膜对适应义齿的作用
(二)唾液
1.唾液分泌减少的原因
正常非应激唾液流率0.38加减0.21ml/min。如果少于0.12ml/min,则可能有口干
正常应激唾液流率4.3加减2.1ml/min。如果少于0.60ml/min,则可能有口干
(1)脱水
(2)唾液腺萎缩
(3)药物副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利尿药、降压药、抗组胺药、支气管扩张剂、甚至阿莫西林和甲硝唑都有可能导致口干
2.唾液分泌机能减退的后果
(三)神经肌肉系统
从20~90岁,咬肌和翼内肌的质量和密度大约丧失40%
第二节 无牙颌解剖标志及其临床意义
一、无牙颌解剖标志
(一)牙槽嵴
牙槽骨+黏膜下层+高度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
(二)口腔前庭
①唇系带:切迹、避让
②颊系带
将前庭分为前弓区和后弓区
③颧突
上6根方的骨突·做缓冲
④上颌结节
上颌牙槽嵴俩侧远端的圆形骨突
上颌结节颊间隙:上颌结节颊侧与黏膜之间形成的间隙,要伸展
⑤颊棚
颊侧翼缘区变平后就形成颊棚区
主承托区
⑥远中颊角区
磨牙后垫与颊侧前庭沟的结合部,又称咬肌沟
与咬肌前缘对应,基托边缘不能较多伸展,否则会引起疼痛,咬肌活动时会使义齿上升松动
(三)口腔本部
①切牙乳突
上颌中切牙唇面至切牙乳突中点前8~10mm
上颌俩侧尖牙牙尖顶的连线---通过切牙乳突中点
注意此处为后缘没有前缘
牙槽嵴吸收严重者,此时俩侧尖牙牙尖连线可位于切牙乳突后缘
②腭皱
辅助发音的作用
③上颌硬区
又称上颌隆突,缓冲
为硬腭中部腭中缝处的骨组织呈嵴状隆突
④腭小凹:软硬腭连接处稍后方的中线俩侧,左右各一个,可作为确定上颌义齿后缘的参考标志——腭小凹后2mm
⑤颤动线:宽2~12mm,平均8.2mm
利用此区域黏膜的弹性,上颌全口义齿腭侧基托边缘组织面在此处形成后堤与黏膜紧密贴合,起到后缘封闭的作用
后堤区分为三类:
第一类:软腭向下弯曲明显,后堤区窄,不利于固位。
第三类:后堤区较宽,有利于固位
第二类:腭穹窿介于第一、第三之间。亦利于固位。
前颤动线:软腭腱膜和硬腭的连接
后颤动线:软腭腱膜和软腭肌的连接——啊线
⑥腭穹窿
高拱形
中等形
平坦形
⑦翼上颌切迹
上颌结节之后,为蝶骨翼突与上颌结节后缘之间的骨间隙,表面有黏膜覆盖,上颌全口义齿后缘的界限
⑧翼下颌韧带
起于蝶骨翼突,下端止于磨牙后垫缘内侧
既不属于上颌也不属于下颌
⑨舌系带
⑩舌下腺
⑪下颌隆突:位于下颌牙槽嵴俩侧前磨牙区舌侧的骨性隆突---缓冲
⑫下颌舌骨嵴
位于下颌骨后部的舌侧,从第三磨牙向前至前磨牙区,由宽变窄的骨嵴
P切迹:下颌舌骨嵴前端
⑬下颌舌骨后窝
位于下颌舌骨嵴后下方的凹陷区域,又称下颌舌骨后间隙。
进入下颌舌骨后窝的基托可抵抗义齿向前向上脱位,应有足够的伸展
⑭磨牙后垫
磨牙后垫1/2或全部
RPD 1/2~2/3
指导排列人工牙的标志
从垂直向看:下颌第一磨牙与磨牙后垫1/2等高
近远中:下颌第二磨牙应位于磨牙后垫前缘
从颊舌向看:磨牙后垫颊面、舌面向前与下颌尖牙(3)的近中面形成一个三角形
二、无牙颌组织结构的特点与全口义齿修复的关系
(一)无牙颌的功能分区
1.主承托区
上下牙槽嵴顶、腭穹窿的水平区、颊棚区
2.副承托区
指与力方向成角度的区域。包括上下颌牙槽嵴唇、颊和舌腭侧斜面(不包括硬区)
3.边缘封闭区
黏膜皱襞、系带附着、上颌后堤区、下颌磨牙后垫
防止空气进入基托与组织之间,产生良好的边缘封闭作用
4.缓冲区
切牙乳突、上颌隆突、腭中缝、颧突、上颌结节颊侧、下颌隆突、下颌舌骨嵴、牙槽骨嵴棱的部位
(二)义齿间隙和义齿结构
1.义齿间隙
天然牙列所占据的空间
中性区:唇颊肌向内与舌肌向外的作用力大体相当部位
2.全口义齿的结构
(1)组织面:与黏膜紧密接触——与固位有关
(2)咬合面:人工牙面与稳定有关
(3)磨光面:做成凹形——与固位、稳定有关
第三节 全口义齿固位与稳定
固位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固位的更高要求
固位:义齿能抵从口内脱位的能力,固位差的全口义齿,患者张口时即容易脱位
稳定:义齿对抗水平和转动的力量,防止义齿水平移动和翘动。义齿不稳定者,在说话和吃饭时义齿会松动,不仅容易脱位,还会对牙槽嵴产生创伤性力量
一、全口义齿的固位原理
1.吸附力
附着力---不同分子之间
内聚力---同分子之间(唾液内部,又称之粘着力)
自己人
2.表面张力
粘度、面积、膜完整性呈正比,间隙平方呈反比
3.大气压力
边缘封闭-形成负压,最主要的固位力
二、影响全口义齿固位的有关因素
(一)颌骨的解剖形态
1.颌骨的解剖形态影像基托面积
一级:高圆形牙槽嵴——剩余牙槽嵴高度和宽度足够
二级:低圆形牙槽嵴——剩余牙槽嵴高度和宽度均中度吸收
三级:刃状牙槽嵴——剩余牙槽嵴高度中重度吸收而宽度重度吸收
高刃小平凹
四级:低平状或凹形牙槽嵴——剩余牙槽嵴高度和宽度均重度吸收达基骨及基骨以下
2.口腔黏膜的性质与义齿固位
黏膜厚度适宜,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则基托组织面与黏膜易于密合
(二)基托的边缘伸展
上颌
后缘——软硬腭交界处的软腭上
俩侧——翼上颌切迹
下颌
后部——磨牙后垫1/2或全部
舌侧——应到舌骨后窝,认为下颌舌骨后窝是倒凹,基托不能进入的观点是错误的(适当改变下颌总义齿的就为方向从后上向前下,义齿即刻顺利就位)
(三)唾液的质和量
适量:不宜过多或过少
黏稠度高,流动性小
三、影响全口义齿稳定的有关因素
(一)牙槽嵴的高度
(二)咬合关系
良好的咬合关系:广泛接触,平衡
全口义齿的平面应大致平行于牙槽嵴
平面出现偏斜,上颌坐下颌的滑梯,哪低往哪走
(三)人工牙的排列位置
牙齿排牙到中性区
尽量排到牙槽嵴顶
排牙有平衡曲线
(四)基托磨光面形态
义齿基托磨光面呈适度的凹面,唇、颊、舌肌作用在基托上时能对义齿形成挟持力
四、全口义齿固位与稳定的关系
固位和稳定相互依存。固位是稳定的前提,没有固位,稳定就无从谈起。
第四节 全口义齿修复前的准备
一、与患者的交流
1.主诉要求
2.既往口腔科治疗情况
3.年龄和全身健康情况
4.性格和精神心理情况
二、口腔检查
(一)颌面部
(二)牙槽嵴
(三)颌弓的形态和大小
(四)上下颌弓的位置关系
1.水平关系
一类颌关系:上下颌弓前部唇舌向突度基本一致
二类(远中)颌关系:上颌前突或下颌后缩。上颌弓大,下颌弓小。
三类(近中)颌关系:下颌前突或上颌后缩。上颌弓小,下颌弓大。
水平关系决定是否排反合
大于80°,正常
1
2
3
4
小于80°就反合
4
3
2
1
2.垂直关系
(1)颌间距离大者:方便排列人工牙,但因人工牙离牙槽嵴顶较远,容易产生不利 的杠杆作用,在咀嚼时宜引起翘动
(2)颌间距离中等者:牙槽嵴有一定高度和宽度,有利于排列 人工牙及义齿的支持、固位和稳定
(3)颌间距离过小者:上下颌牙槽嵴丰满,虽有利于义齿的支持、固位和稳定,但排牙困难
(五)系带和肌肉的附着位置
牙槽嵴因吸收过多而变低平,则肌肉和系带的附着点距离牙槽嵴顶较近或与之平齐
(六)腭穹隆的形状
(七)舌的大小、位置和运动
(八)口腔黏膜检查
缝龈瘤:黏膜对慢性机械性刺激腭炎症反应所导致的纤维结缔组织良性增生性病变,也称为炎性纤维增生
(九)唾液分泌情况
(十)对旧义齿的检查
(十一)X线片的检查
三、修复前的外科处理
(一)去除尖锐的骨尖、骨突和骨嵴
修复:拔牙1个月进行
口外:拔牙2~3月进行
(二)修整上颌结节
(三)修整下颌隆突
(四)唇、颊沟加深
(五)唇、颊系带成形
(六)增生的黏膜组织切除术
四、修复前的非外科处理
由于基托不密合等原因,造成粘膜损伤或萎缩
取模前48~72小时停戴义齿
有红肿溃疡的情况,停戴一周
组织调整剂
改善旧义齿功能:恢复基托密合性,增强固位:缓冲和分散咬合力,减轻黏膜负担
帮助黏膜恢复健康状态:促进黏膜炎症的恢复
五、传统全口义齿与种植全口义齿的选择
第五节 全口义齿制作
一、印模及模型
(一)全口义齿印模的分类
1.根据印模时对黏膜造成的压力
①解剖式印模又称静态印模
②功能性印模又称压力印模
2.根据取印模时患者张口或闭口
张口式印模
闭合式印模
(二)全口义齿印模的要求
1.精确的组织解剖形态
2.适度的伸展范围
3.反映周围组织的功能形态
(三)全口义齿模型的要求
1.形态清晰准则
2.具有一定的强度
模型边缘厚度以3mm~5mm为宜
模型最薄处不能少于10mm
后缘应延伸至腭小凹后4mm
底座:至少10mm
下颌模型后部包括整个磨牙后垫
(四)印模与模型制取的方法
1.初印模及初模型
(1)初印模
1)患者和医师的体位
上颌:医师右后方
下颌:医师右前方
2)无牙颌托盘的选择
宽度:上颌牙槽嵴宽度2~3mm
高度:比黏膜皱襞短2mm
下颌:盖过磨牙后垫
上颌:盖过俩侧翼上颌切迹,后缘超过颤动线2mm
3)制取下颌初印模
下颌:医师右前方
4)制取上颌初印模
上颌:医师右后方
5)检查印模
(2)初模型
1)初印模的处理
2)模型灌注
3)初印模修整
4)模型划线
2.终印模及工作模型
(1)制作自凝树脂个别托盘
1)上颌个别托盘
2)下颌个别托盘
(2)个别托盘的边缘整塑
(3)制取终印模
1)制取上颌终印模
2)制取下颌终印模
(4)灌注工作模型
(5)修整工作模型
模型后堤区的处理
口内制作:后堤区加压制作终印模
口外制作:腭小凹后2mm至俩侧以翼颌切迹的连接处,切一深度1~1.5mm的切迹,沿此切迹向前5mm的范围,将石膏模型轻轻刮去一层
二、颌位关系记录与转移
(一)颌位关系记录
1.托的制作
托是由基托和堤俩部分组成的
(1)上颌托的制作
1)暂基托的制作
①蜡基托的做法
②室温固化树脂暂基托的作法:先在工作模型用蜡适当填倒凹。将调拌至胶黏期(或黏丝期)的室温固化树脂按于模型上形成基托,厚度约2mm
③光固化树脂暂基托的作法
2)上颌堤的制作
将蜡片烤软卷成约8~10mm直径的蜡条
以平面板按压其表面,形成平面
厚度:上颌堤前部约为20~22mm,上颌结节16~18mm。
托平面的前部:上唇下缘一下露出约2mm,且与瞳孔连线平行
托平面后部:从侧面观要与鼻翼耳屏线平行
前部蜡堤唇面位于切牙乳突前8~10mm
宽度:前牙区约为6mm,后牙区8~10mm
在平面上相当于后牙处,左右侧分别削出前后俩条不平行的沟,沟深约3mm,以便于作上下堤咬合时的标记。最后中线后部粘一个5mm小球
(2)下颌托的制作
颌堤尽量在天然牙所在位置
下颌堤的上缘应与下唇上缘平齐
前牙区与上颌堤协调
下颌堤高度与磨牙后垫中部的高度平齐
2.垂直距离的记录
天然牙列呈牙尖交错时,鼻底到颏底的距离,也就是面部下1/3的距离
(1)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
1)息止颌位法:利用息止颌位垂直距离减去息止颌间隙(2~3mm的方法)(常用)
2)面部比例等分发:面中与面下1/3相等,眼外眦到口角的距离=鼻底到颏底的距离
3)面部外形观察法:一般天然牙列牙尖交错位时,口裂约呈平直状,口角不下垂,面部下1/3与面部的比例是协调
4)发音法:连续法舌齿音“si”可获得最小发音间隙,此时上下颌牙列约有1~2mm的间隙。若患者自觉因后牙阻挡,前牙无法发“si”,说明垂直距离过高
拔牙前咬合位垂直距离的记录(最可靠)
旧义齿垂直距离的记录(最不可靠)
(2)垂直距离恢复不正确的临床表现
1)垂直距离恢复得过高
面部下1/3距离增大
上下唇张开、勉强闭合上下唇时,颏唇沟变浅,肌肉张力增加,黏膜压痛,咀嚼费力,容易出现肌肉疲劳感
息止颌间隙过小,说话进食出现撞击音
义齿容易出现脱位,而且咀嚼效率能有所下降
2)垂直距离恢复得过低
面部下1/3距离减小
口角下垂,颏唇沟变深,颏部前突
息止颌间隙变大
咀嚼肌的紧张度减低
下颌姿势位(息止颌位))
正中颌位(牙尖交错位)
正中关系位(后退接触位)
3.水平颌位关系的记录
(1)哥特式弓描记法——客观观察下颌后退的方法
Λ字形轨迹的顶点时:恰好处于正中关系位
Λ这个图形与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的尖顶类似,因此取名为哥特式弓
(2)直间咬合法
1)卷舌后舔法
舌头舔上腭处5mm小蜡球
2)吞咽咬合法
3)后牙咬合法
4)诱导法
5)肌肉疲劳法
4.颌位关系记录的核对
(1)检查垂直距离是否合适
M音确定下颌息止颌位
S音确定最小发音间隙
(2)检查正中关系是否正确
小手指外耳道触诊,后撞力是否等量。颞肌是否等量收缩
(3)检查平面是否合适
后牙平面等于或稍低于舌侧缘
远中延长线位磨牙后垫1/2高度
5在堤唇面画标志线
(1)中线
(2)口角线(3-3远中)
(3)唇高线(切2/3)和唇低线(切1/2)
(二)颌位关系转移
又称上架,面弓转移的是上颌相对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
用面弓借助上颌托将上颌对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关系转移到合架上并固定,再根据颌托与正中关系位记录固定下颌模型
架分类
不可调式合架
半可调式合架
比较常用
全可调式合架
1.Hanau H2型架
(1)上颌体
(2)下颌体
(3)侧柱
2.面弓转移上颌与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关系
面弓
叉
弓体
用于将患者上颌对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关系转移至架上
切道(人道)斜度:切道与眶耳平面的夹角
转移到合架后
切导斜度
切道盘与水平面的夹角
3.髁导斜度确定
髁道:是指下颌在咀嚼运动过程中,髁突在关节凹内运动的道路。
前伸髁道:下颌在作前伸运动时,髁突在关节凹向前下方运动的道路
髁道斜度:髁道与眶耳平面的夹角称
如何确定前伸髁道斜度?
杰克斯坦斯森
前伸髁导斜度:人体上的前伸髁道斜度转移到架上
克里斯坦森现象
上下合托戴入口内,嘱患者下颌向前伸6mm,当下合托向上合托闭合时,合托前缘接触,而后部离开,形成楔形间隙
目的:确定前伸髁道斜度
4.侧方髁导斜度确定
前伸靠克里斯坦森现象测,侧方靠算
Hanau公式:侧方髁导斜度(L)=前伸髁导斜度(H)/8+12
5.切导斜度确定
切道:下颌前牙切缘沿上颌前牙舌面向前下方运动的道路
切道斜度:切道与眶耳平面的夹角
切导斜度:切导盘与水平面的夹角
三、排牙
(一)选牙
1.质地
树脂:质轻、韧性好的优点,但耐磨性较差
瓷牙:性脆易崩损,但颜色好、耐磨,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稳定的垂直距离
2.形态、色泽和大小
(1)选择前牙
1)选择大小
俩侧口角之间堤唇面弧度为上颌前牙3—3的总宽度
参照唇高线至平面的距离为上颌中切牙切2/3的高度
根据下唇线至平面的距离确定下颌中切牙的切1/2的长度
2)选择形态
方形面
尖形面
卵圆形面
3)选择颜色
肤色、性别、年龄,患者对牙色的选择意见
(2)选择后牙
1)选择后牙的近远中宽度
将下颌尖牙远中面到磨牙后垫前缘作为下颌人工牙7—4丨4—7的近远中径的总宽度
2)选择牙色:后牙牙色与前牙牙色协调一致或略深
3)选择后牙面形态
解剖式牙:牙尖斜度约30°/半解剖式20°
非解剖式牙:无尖牙(0°牙)
舌向集中:上颌后牙舌尖大,而颊尖晓
平面:上下颌后牙单颌为平面牙,对颌位颊尖刃状牙
(二)排牙原则
1.美观原则
(1)牙列弧度要与颌弓形一致
(2)上颌前牙的位置要衬托出上唇丰满度
1)上前牙唇面至切牙乳突中点8~10mm
2)年轻人:上尖牙顶连线通过切牙乳突中点,老年人:切牙乳突后缘
3)上尖牙的唇面通常与腭皱的侧面相距10.5mm
4)上前牙切缘在唇下露出2mm,年老者露的较少(因为上唇耷拉了)
5)上颌骨萎缩严重时,可用基托来改善唇部的支持
(3)牙排列要体现患者的个性
1)尽可能模仿患者的原有真牙排列
2)处理切缘和颈缘时要考虑年龄差异
3)可模仿真牙的轻度拥挤和扭转,不要排列过齐,给人以“义齿面容”的感觉
4)根据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排列上下颌前牙的覆覆盖,一般要求浅覆,浅覆盖,切导与平面的交角接近15°为宜
5)患者有面部缺隙或面部中轴偏斜等情况时,要利用排牙弥补患者的缺隙而不要使其更明显,如面部中轴偏斜时人工牙中线也可略偏
(4)上颌前牙的排列要参考患者的意见
2.组织保健原则
(1)人工牙的排列要不妨碍舌、唇、颊肌的活动,处于肌力平衡位置——称为中性区
(2)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
(3)后牙功能尖尽量排在牙槽嵴顶上,使力沿垂直方向传至牙槽嵴
(4)如果牙槽嵴严重吸收,则要注意将力最大处放在牙槽嵴最低处,减少义齿在功能状态下的翘动
放坑里
(5)前牙要排列成浅覆牙合、浅覆盖、正中牙合时前牙不接触,并在前伸及侧方运动时至少在1mm的范围内,下颌牙沿上颌牙斜面自由滑动
注意:此条为组织保健原则,非美观原则
(6)上下颌牙间自由滑动时,要有平衡接触
(7)减少功能状态下的不稳定因素,非功能尖要适当较低,减少研磨食物时义齿的摆动
3.咀嚼功能原则
后牙的主要功能,最广泛最密切的接触
(三)排牙的具体方法
颈部远中倾斜
上:2>3>1
下:3>2>1
口诀
134颊6近舌,唯5双尖颌面得
下3正对23缝,后牙各找正中颌
全口牙与合平面的关系
前牙的排列
5-5接触·只有上2·4舌高于颌平面1.0mm
后牙的排列
6
DB1.5·BM1.0·MP0·DP1
想象一下很简单
0·1·1.5
切三刀
7
7=6+1
1·2·2.5
非常6+1
排列后牙的注意事项
从后牙区颊舌断面观,如上下颌牙槽嵴的连线与平面成的角度>80°,则认为上下颌骨关系正常
当上下颌牙槽嵴的连线与平面的交角是80°或略小,仍可排成正常,但要减小后牙覆盖
当上下颌牙槽嵴的连线与平面的交角明显小于80°,即下牙弓宽于上牙弓,则后牙需排反颌关系
对角调换排牙
如牙槽嵴严重萎缩,可减数排牙,并确认咀嚼中心,将牙槽嵴最低点确立为咀嚼中心,排列相对最大的磨牙在咀嚼中心
四、全口义齿的平衡
(一)全口义齿的型
(二)平衡
全口义齿的平衡:正中咬合及下颌作前伸、侧方等非正中咬合运动时,上下颌相关的牙都能同时接触
1.解剖式平衡的特点
(1)正中平衡合:是指下颌在正中合位时,上下合后牙间存在着最广泛的均匀的点、线、面接触,前牙轻轻接触或不接触
(2)非正中平衡
1)前伸平衡合:是指下颌由正中合位依切导向前、下运动至前牙切缘相对是,后牙保持接触关系。依后牙接触数目的多少,分为三点接触、多点接触与完善的接触合平衡
2)侧方合平衡:工作侧、平衡侧都有接触
2.平衡颌理论
五因素十定律
髁+——补+
想象天平
髁+——定+
平衡=髁切/补定尖
髁:患者的髁导斜度是无法改变的
补:补偿曲线
定:定位平面
尖:牙尖斜度
髁+——牙+
切+——补+
切+——定+
切+——牙+
髁+——切-
补+——牙-
定+——尖-
补+——定-
3.平衡颌理论用于指导排牙与选磨
对前伸合平衡调颌指导
前牙的变量→切导斜度
切导斜度大或牙尖斜度小→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
温氏秘籍:接触的对应变量变大,不接触的,对应的变量变小
后牙的变量→牙尖斜度
切导斜度小或牙尖斜度大→前牙不接触,后牙接触
前伸合不平衡时,与补偿曲线的关系
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牙尖斜度小→补偿曲线小
后牙接触、前牙不接触→牙尖斜度大→补偿曲线大
侧方合不平衡时,与横曲线的关系
工作侧接触,平衡侧不接触→平衡侧牙尖斜度小→横合曲线小
侧方只看平衡侧
工作侧不接触,平衡侧接触→平衡侧牙尖斜度大→横合曲线大
五、义齿蜡型试戴
(一)义齿在架上的检查
1.检查基托
义齿基托边缘伸展是否适当
基托在模型上是否稳定
2.检查排牙
(二)义齿蜡型戴入口腔后的检查
1.面部比例是否协调
2.检查颌位关系
(1)验证垂直距离
(2)验证正中关系
1)髁突位置检查
2)颞肌收缩力度检查
3)口内咬合关系检查
4)义齿重新上架检查
3.检查前牙
4.检查后牙
5.检查基托
6.利于发育法检查垂直距离
发“s”音,如垂直距离确定过高,则发这些音会困难
六、完成
第六节 全口义齿初戴
一、义齿检查
(一)义齿就位的检查
(二)义齿基托的检查
(三)颌位关系检查
垂直关系错——面形不自然
水平关系错——咬合错乱
二、咬合检查与选磨调
(一)全口义齿选磨调的方式
(二)咬合检查
早接触:正中咬合多数牙尖不接触个别牙尖的接触
干扰:侧方和前伸接触滑动过程中多数牙尖不接触时个别牙尖的接触
低:多数牙尖接触而个别牙尖不接触
(三)选磨的方法和步骤
1.正中咬合早接触的选磨
正中有早接触,非正中无干扰→调窝
正中有早接触,非正中有干扰→调尖
2.侧方干扰的选磨
后牙
工作侧
上颌颊尖舌斜面或下颌舌尖的颊斜面
UBLL
平衡侧
上舌尖的颊斜面或下颌颊尖舌斜面
ULLB
尖牙
上尖牙舌面或下尖牙唇斜面
3.前伸干扰的选磨
前牙
上颌前牙舌面
下颌前牙唇面
后牙
上颌颊尖远中斜面
下颌舌尖近中斜面
前伸合干扰的选磨
所有上颌牙都调远中斜面,下牙都调近中斜面
4.选磨的注意事项
(1)保持垂直距离,不能降低面下1/3垂直距离
(2)保持面形态,避免调磨过多而将人工牙面的牙尖和窝沟形态磨除
(3)选磨时应单颌调磨,越调咬合点越多,至少达到“三点接触”
三、给患者的戴牙指导
1.增强使用义齿的信心
2.纠正不正确的咬合习惯
3.进食问题
4.保护口腔组织健康
5.义齿的保护
第七节 戴用义齿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一、戴用义齿初期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一)疼痛
1.原因
(1)导致定位明确、局限性疼痛的原因
1)义齿基托组织面在无牙颌缓冲区未进行缓冲处理
2)义齿基托边缘过度伸展
3)义齿基托进入组织倒凹内,在义齿摘戴时,引起疼痛
4)人工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咬合高点,导致正中咬合或侧方咬合时该部位基托下方组织压力过大
5)取印模时局部压力过大,石膏模型有破损,义齿基托组织面残留石膏或有树脂瘤
(2)导致定位不明确或弥散的疼痛的原因
1)人工牙咬合不平衡或正中关系错误
2)刃状或过度低平的牙槽嵴,其主承托区范围过小
3)垂直距离恢复过高
4)印模或模型变形,或由于义齿制作的问题,使基托与组织不密合,导致承托组织压力不均衡出现压痛
2.处理
(1)基托组织面局部缓冲
1)使用颜色指示剂(甲紫溶液)
2)使用压力
(2)选磨调
(3)正中关系错位、垂直距离过高、基托边缘过短或基托明显变形导致的压痛,重新修复义齿
(4)对于牙槽嵴刃状和过度低平,支持能力差者,采取后牙减数、基托组织面软衬
(二)固位不良
1.初戴义齿时,肌肉协调性改变,会导致义齿固位和稳定性较差
2.休息掉
基托不密合
基托边缘伸展不够,边缘封闭差
3.休息状态时,义齿固位尚好。但张口、说话、打呵欠时义齿易脱位
基托边缘过长
系带处缓冲不够
人工牙位置排列过于偏牙槽嵴的唇颊侧或舌侧
磨光面外形差
4.固位尚好,但在咀嚼时掉
咬合不平衡,破坏了边缘封闭
咬合干扰还可出现在上下颌义齿后部基托之间
(三)发音障碍
初戴不适合
不需处理,很快适应
人工牙排列位置不正确
上颌义齿前磨牙区牙弓狭窄
上颌前牙舌面及腭侧基托表面过于光滑
前牙的唇舌向位置和唇侧基托厚度异常
上颌前牙过长或过短
上颌前牙过于偏唇侧或前牙覆盖过大
前牙唇舌向位置异常
上颌义齿腭侧基托前部过厚
舌侧基托过厚
下颌前牙过于偏舌侧,覆盖过大
息止间隙过小或过大
人工后牙排列过于偏舌侧
(四)恶心
上颌后缘伸展过长,刺激软腭
义齿基托后缘与黏膜不密合,其间的唾液刺激黏膜所致
前伸咬合不平衡,义齿后缘翘动而刺激黏膜
咬合力过大,不是恶性的原因
磨光面外形不好,上颌后缘基托过厚、下颌远中舌侧基托过厚
下颌后牙排列偏向舌侧,挤压舌体也可引起恶心
更年期患者往往也容易产生恶心的症状
垂直距离过高?
未形成后堤区不是导致恶性的原因
(五)咬颊、咬舌
咬颊
颊肌松弛向内凹陷
后缘颊侧覆盖过小
咬舌
舌体过大
后牙舌侧覆盖过小
后牙平面过低
(六)咀嚼功能不好
垂直距离过低/过高
1.原因
(1)初戴不适应、疼痛、固位不良、恶心或咬唇颊舌等
(2)咬合不平衡,导致面接触面积过小
(3)调时磨除过多,使人工后牙失去应有的尖窝解剖形态
(4)义齿垂直距离过低导致咀嚼无力,或垂直距离过高导致咀嚼费力
(5)人工后牙平面过高,咀嚼时舌肌易疲劳
2.处理
(七)心里因素的影响
二、戴用义齿一段时间后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一)义齿性口炎
1.临床表现
一型:局部单纯性炎症
二型:红斑型
三型:颗粒型
二三型:有口干及烧灼痛症状
2.病因
一型:义齿创伤或材料过敏所致
二、三型:白色念珠菌感染
3.治疗
(二)口角炎
1.病因
垂直距离过低、丰满度差
2.治疗
克霉唑软膏、金霉素软膏
(三)疼痛、松动等不适
基托不密合,人工牙磨耗不均造成咬合干扰
第八节 全口义齿的修理
一般7~8年换,磨耗快5年,3~4年重衬
第九节 即刻全口义齿
患者的天然牙尚未完全拔除前预先做好,牙齿拔除后立即戴入的全口义齿,过渡性义齿修复
(一)优点
(二)缺点
难度大
第十节 单颌全口义齿
一、单颌全口义齿的修复特点
1.无牙颌的颌弓与对颌牙弓不协调
2.天然牙列的曲线很少符合全口义齿平衡的要求
3.天然牙列和无牙的负荷能力相差较大
单颌全口合力大6:1,致使单颌基托折断
阿部晴彦测得天然牙和无牙的力耐受值分别为56.75kg和9.08kg
4.对颌天然牙神经感觉与肌肉控制机制完好
二、单颌全口义齿的修复原则
1.尽可能改善对颌牙的曲线
2.排牙时优先考虑单颌全口义齿的稳定
3.分散、减小力,减轻牙槽嵴负担
4.增加义齿强度
三、单颌全口义齿的修复方法
种植义齿
种植覆盖全口义齿
允许植入6~8枚种植体,至少应有6枚种植体(上颌至少4颗,下颌至少2颗)
种植体与支持类型
a.黏膜支持式覆盖义齿:下颌2颗种植体
b.粘膜种植体混合支持式覆盖义齿:4颗种植体常见
c.种植体支持式覆盖义齿:4~6颗种植体(下颌4颗常见,上颌6颗常见)
覆盖式种植义齿固定装置
杆卡式(杆与黏膜至少有2mm)
套筒冠式(4°固位力3Kg-6°固位力0.2Kg-8°固位力0Kg)---常用6°
球帽式
磁性附着体式
全口固定种植义齿
至少6~10颗,直径大于等于4mm,长度大于等于10mm
颌间距离小于4mm,用螺丝固位
悬臂增加末端牙受力,上颌小于10mm,下颌不超过14mm,
支架与基台吻合应在0.05mm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