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和声学教程(1)
《和声学教程》最全面总结,将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有序,为和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知识循序渐进,章节合理,要求明确,容易为初学者接受。本系列把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是在调内常见的和声材料,第二部分是重属和弦,第三部分是调性关系,第四部分是变和弦,第五部分是和弦外音,第六部分是未被归纳的其他知识点,如弗里吉亚进行、模进等。
编辑于2021-07-04 00:36:012024cpa会计科目第17章,本章属于非常重要的章节,其内容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可以各种题型进行考核。既可以单独进行考核客观题和主观题,也可以与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相结合在主观题中进行考核。2018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均在主观题中进行考核,近几年平均分值 11分左右。
2024cpa会计科目第十二章,本章内容可以各种题型进行考核。客观题主要考核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相关概念、亏损合同的处理原则、预计负债最佳估计数的确定、与产品质量保证相关的预计负债的确认、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的判断等;同时,本章内容(如:未决诉讼)可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差错更正等内容相结合、产品质量保证与收入相结合在主观题中进行考核。近几年考试平均分值为2分左右。
2024cpa会计科目第十一章,本章属于比较重要的章节,考试时多以单选题和多选题等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核,也可以与应付债券(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外币业务等相关知识结合在主观题中进行考核。重点掌握借款费用的范围、资本化的条件及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量,近几年考试分值为3分左右。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2024cpa会计科目第17章,本章属于非常重要的章节,其内容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可以各种题型进行考核。既可以单独进行考核客观题和主观题,也可以与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相结合在主观题中进行考核。2018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均在主观题中进行考核,近几年平均分值 11分左右。
2024cpa会计科目第十二章,本章内容可以各种题型进行考核。客观题主要考核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相关概念、亏损合同的处理原则、预计负债最佳估计数的确定、与产品质量保证相关的预计负债的确认、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的判断等;同时,本章内容(如:未决诉讼)可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差错更正等内容相结合、产品质量保证与收入相结合在主观题中进行考核。近几年考试平均分值为2分左右。
2024cpa会计科目第十一章,本章属于比较重要的章节,考试时多以单选题和多选题等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核,也可以与应付债券(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外币业务等相关知识结合在主观题中进行考核。重点掌握借款费用的范围、资本化的条件及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量,近几年考试分值为3分左右。
斯波索宾和声学(1) 调内和声材料
三和弦
正三和弦
概论
四部和声:四种人声类型—女高音(soprano),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男低音(bass),分别简称S,A,T,B
三和弦的旋律位置:和弦中哪一个音在最高声部(旋律),就是什么旋律位置。
根音旋律位置
三音旋律位置
五音旋律位置
三和弦的排列法:由上方三个声部之间的距离决定,低音部与次中音不受限制
密集排列:上方三个声部每一对相邻声部是三度或四度
开放排列:距离大于四度
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调式
调式功能
功能性:各种功能关系中所固有的紧张与解决的综合
功能体系
大调:I级(主和弦,T),IV级(下属和弦,S),V级(属和弦,D)
和声小调:t,s,D (I,IV)为小三和弦
和声进行:从相对稳定开始,到不稳定,最后回到相对稳定
常见进行
正格进行(T-D-T)
变格进行(T-S-T)
完全进行(T-S-D-T)
逆功能进行(T-D-S-T),在古典音乐中极少见
原位三和弦的连接
声部进行
各声部的进行
平稳进行(级进):声部作不超过三度进行
跳进:声部作大于或等于四度进行
在最初阶段,除低音外,其他声部必须平稳进行
几个声部的同时进行
同向进行
反向进行
斜向进行
和弦的相互关系、共同音
相互关系:和弦根音之间的音程距离
关系
四、五度关系:一个共同音
三度关系:两个共同音
二度关系:无共同音
三和弦的连接法
和声连接法:共同音保持在一个声部中
连接法:确定低音进行➡️共同音不变➡️另外两个声部平行级进,第二个和弦重复根音
旋律连接法:没有一个声部保持不动
连接:低音不超过四度(二度或四度),其他声部与低音反向,不跳进
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配和声:为一个声部(通常是旋律或低音)配上符合规律的和弦进行
实践指示
对旋律中每一个音,确定其为某一个正三和弦根音、三音或五音
禁止D-S进行
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通常是主和弦,但如果第一小节是弱起小节,也可以用属和弦
最好不在下一小节重复前一小节弱拍和弦
低音进行
在最多两个八度中,以波浪式进行
为保证低音流动性,不应在同一方向连续五度进行
同和弦重复时可八度跳进
和弦的转换
原因及作用
原因:避免和弦过多变换而引起和声杂乱
方法:同一弦时,改变旋律位置或排列方式,或同时改变
作用
改变旋律位置:丰富旋律走向,出现三度以上跳进
改变排列方式:允许旋律四度或五度大跳(准备)
旋律进行方式
三度、四度
排列方式(开放或密集)改变:1,3反向,2不动
排列方式变化:1,2,3同向
实质:1,3声部互换和弦音
五度,六度
旋律位置必定变化,故排列方式必须变化
连接:1,2同向,3不动
实践指示
三度:确定哪些是同和弦转换,哪些是不同和弦连接
四度:必定为同和弦,排列法可变或不变
五度、六度:必定为同和弦转换,排列法必定改变,必须有准备(跳进前出现三度或四度)
为低音配和声
旋律进行方式
旋律不应过多向同一方向运动
最好写出旋律顶点(高潮)
以平稳进行(不超过三度)为主,可适当插入跳进(四~六度)
判断和弦性质
目前为止不存在转位和弦
判断和弦在何处可发生转换(在同度,纯八度等可出现,半终止与终止不转换)
不同连接法(和声/旋律连接法)的应用
和声连接法
优点:不易出错,进行较为平稳
缺点:可能使旋律缺乏流动性
解决:少用共同音作旋律音
旋律连接法
优点:旋律进行较流畅,有波浪感
适用范围:低音不超过五度进行
和弦转换法的应用
优点:可以插入大跳,从而改变排列法
使用条件:只要低音持续均可应用,无论是否有音头或八度跳进
方式
大跳后一般反向级进
音区提高时为开放排列,降低时为密集排列
实践指示
一拍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和弦
在同一小节内,强拍和弦长度不低于弱拍
低音
五度进行时必须使用和声连接法
四度进行优先使用旋律连接法
尽可能多使用和弦转换
少用共同音作为旋律音
三音跳进
高音部的三音跳进
跳进中较高的音应开放排列,较低音所在和弦应密集排列
关键:四五度关系(T↔️D,T↔️S),和声连接法,必须有一个声部(前一个和弦五音)保持
跳进后,旋律反向进行
在小调中,跳进只能上行或下行减四度
次中音部的三音跳进
不用中音部,因为此时可能破坏和弦结构,不能正确排列
排列法同样会改变;除低音与跳进声部时,其余平稳进行
第一转位(六和弦)
一般情况
定义与标记
重复音与排列法
重复音:重复根音或五音
排列方式
密集排列或开放排列,必定存在同度或八度
混合排列
应用
由于六和弦稳定性不如原位三和弦,故不能在乐段终止处使用
在乐句或乐段中间最适合
在第二乐句开头处最好使用原位
可交替使用T-S-D原位及六和弦
错误声部进行
平行一度,平行八度
平行五度(由于音响空洞,被禁止),但近现代音乐中使用,刻意达到空洞音响效果
声部的八度加强:通常是两个外声部被加强,不属于平行八度
连接方式
与原位同级三和弦连接
规则:用于原位和弦之后
声部进行
根音与三音互换
必须保持1-2个声部不动
可以有三度以上跳进
六和弦自身转换(三音旋律位置时不能使用)
根音、五音互换,必定为跳进
除低音外,上方三个声部均保持
重复三音
在原位之后使用
除低音外,上方三个声部均不动
与其他和弦连接
与四、五度关系三和弦连接
使用和声连接法,声部平稳进行,不用跳进
步骤:写出低音➡️确定共同音➡️确定唯一运动的声部➡️去掉平行八度、平行五度,平稳进行
与二度关系三和弦的连接
S6-D:无论第一个和弦重复根音还是五音,所有声部都要平稳进行
S-D6
低音应做减五度下行,且下行后应立即级进上行
若使用增四度,则同向进行(其中,六级音只能到属音,主音只能上行到上主音)
低音的旋律线
六和弦一般用于每一句中间,不用于终止式
交替使用T,S,D及其六和弦
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
根音与五音的跳进
发生在四、五度关系和弦中
可以从一个和弦根音或五音跳到另一个和弦根音或五音(不可能为同和弦转换,也不是原位与六和弦连接,必须是不同和弦)
其余声部平稳进行(不超过三度)
一般使用和声连接法(尽可能保持共同音)
若跳进出现在两个原位和弦,此时存在平行五度或八度,必定有一个为六和弦
双重跳进:根音必须高于五音,形成平行或反向四度
低音确定时,除跳进声部外,尽可能保持共同音,其余声部平稳进行
混合跳进
方式:前一个和弦根音或五音跳进到另个和弦三音
声部进行:除去跳进与低音声部外,先写低音,有共同音则保持,其余按正确方式(重复音,排列方式正确)进行
隐伏八度与隐伏五度
概念
隐伏五度:两个声部同向进行到五度
隐伏八度:两个声部同向进行到八度
禁止条件:出现在两个外声部,并在高音部有跳进的隐伏八度或五度需禁止
避免方法:先写低音,再观察上述情况是否出现
跳进的作用
应与平稳进行交替出现
跳进后一般反向(有时可不反向)
步骤:根据旋律,确定和弦级数性质→写出低音→写出内声部,注意是否跳进
实践指示
下行:跳进可为原位↔️六和弦
上行:前一个只能为原位,后一个只能为六和弦
两个六和弦的连接(低音由一个和弦的三音进行到另一个和弦三音)
一般情况
四、五度关系的六和弦
必然有共同音,至少一个不动,另一个可跳进或保持,跳进可与低音同向或反向
若只有一个共同音,则需保持,另一个声部(一般是高音)作与低音部平行或反行的跳进
二度关系
声部进行
S6重复根音,D6重复五音
三个声部平行六和弦进行、另一个声部反向进行
特殊情况:若存在下行四度跳进(主音➡️属音),可不遵循上述规则
小调的特点
低音应作减四度下行跳进后再反向
S6-D6可升高下属和弦音(避免增二度),形成旋律小调
三个六和弦的连接
形式:T6-S6-D6, S6-D6-T6, D6-T6-56, S6-T6-D6
第二转位(四六和弦)
终止四六和弦(K46)
定义与标记
定义:主三和弦第二转位
性质:主和弦
低音是调式中的属音
音程关系:低音与根音成四度,与三音成六度(标记:K46)
功能特点
由于结构上为主和弦第二转位,低音为属音,故不是主功能和声
复功能性
低音D具有属功能,占绝对优势
上面为T,有主功能,为从属地位
声部进行
半终止(以D结尾):所有共同音(属音)不动,其余音级进下行到D三音或五音,与和声连接法类似
终止(T):
共同音(属音)保持或八度下行,旋律声部跳进
在三度以上跳进时排列法改变(后一个),其余声部按排列法进行到相邻和弦音
预备与解决
预备: 用下属和弦或主和弦预备,二者均要使用和声连接法,1,2声部需要与低音反向
解决:K46-D
作用
半终止:K46-D,有一定稳定感
终止:延迟主和弦出现,增强主和弦倾向性
经过和辅助的四六和弦(特点:出现在弱拍,作级进,一般重复五音)
经过的属四六和弦与主四六和弦
基本类型
D46: 在主三和弦及其六和弦之间
T46: 在下属三和弦与六和弦之间
声部进行
共同音保持,通常是旋律声部与低音声部反向
另一声部级进后再返回
谱例特点
六和弦重复根音
低音
低音出现1-2-3或3-2-1需使用D46作为经过和弦
低音为4-5-6或6-5-4时,用T46
旋律条件
旋律为1-2-3,3-2-1或4-5-6,6-5-4
在同一个音处停留三拍
旋律下行级进后返回
旋律三度进行后,上行二度(六和弦重复五音)
辅助的下属四六和弦与主四六和弦
基本类型
S46
T46
在两个原位三和弦之间
声部进行
低音不动(有2个声部保持)
其他声部级进到四六和弦根音,三音
使用条件
为旋律配和声
其中一个音持续三拍
一个音上行二度后下行返回
为低音配和声:低音为持续音
节拍位置:若有辅助四六和弦延长低音,则必须从强拍或次强拍开始
特殊情况:三音跳进
终止中的辅助四六和弦(S46)
在补充变格终止中常用
若出现在不完全终止的主和弦后, 一个声部从T到S46应三度下行,再下行级进
2个共同音不动,最后一个声部上行级进后再下行返回
副三和弦
II级三和弦与六和弦(SII6与SII)
II级六和弦
重要性:在大、小调中均为使用最广泛的副和弦,具有下属功能(甚至比S使用更多)
SII与主和弦无共同音,有较强不稳定性
与下属和弦有共同音,具有小调色彩
重复音:重复三音(低音)最多,有时重复根音或五音(较少)
连接
准备:用旋律连接法放在T,T6或S后面
部分用于正三和弦的规则可去掉
低音可超过四度
在密集排列或小调中,四个声部可同向进行(纯五度→减五度)
可出现非低音声部与其他三个声部反向(广义上的旋律连接法)
解决
可以进行到属功能组任何一个和弦
与属三和弦连接
原位
SII6重复三音
虽与D有共同音,但仍使用旋律连接法
在存在跳进(减五度)时,也可使用和声连接法
重复根音:直接使用和声连接法最好
第一转位(D6):可使用旋律或和声两种连接法
与属七和弦连接:使用和声连接法,共同音不动,属七和弦七音有准备
大调II级原位三和弦
一般只用于大调,在S,S6之后,有时可放在ㄒ后面
S与SII连接
和声连接法:两个共同音保持不动
旋律连接法
低音三度下行,其余三个向上,两个声部上行三度,一个上行四度
特殊情况:三音跳进,S三音到SII三音
与属功能组和弦连接
与D连接:一般使用旋律连接法
与D7连接(七音有准备): 一般使用和声连接法
S与和SII6之间经过主和弦
主和弦重复三音,为六和弦
声部进行
一般情况(2种)
上方三个声部与低音反向
下方三个声部与旋律反向
特殊情况:SII6重复根音时,旋律与低音反向,中间两个声部下行级进后上行返回
在S6,SII6之间可以使用经过主四六和弦(S6-T45-SII6),旋律为4-3-2或4-5-6、低音为6-5-4
VI级三和弦(TSVI)、阻碍终止、扩展乐段的方法
绪论
功能特点:同时具有主功能和下属功能
阻碍进行
为使D不过快进行到T,通常在D,D7后面放原位TSVI,具有主功能
TSVI需要重复三音(调式主音)
在TSVI后,加入下属功能或到T6,D
阻碍终止
定义:用来结束一个乐段或乐段的一部分(乐句)的阻碍进行
属和弦(D或D7)均使用原位,TSVI不稳定应继续进行
后面乐句可使用上一句材料,也可用新材料
TSVI作为不同功能
中间环节
放在T和S或SII6及六和弦之间
声部进行
和声连接法
保持共同音
和弦转换:1、3反向,2半音进行(近似为不动)
旋律连接法:存在跳进
下属功能
接入D或D7:旋律连接法,为避免增二度进行,在小调中TSVI必须重复三音(若小调进行中不重复三音,则必须跳进)
接入K46
旋律连接法:TSVI重复根音
和声连接法:TSVI重复三音
放在两个主和弦之间:平行调式转换,使用和声连接法
主功能
放在D后面
大调中VII级音可到VI级,和声小调必须到1级
声部进行:写出低音,去掉平行八度或五度,平稳进行
放在D6后面
大调:1,3反向,避免平行八度或五度
小调:由于低音增二度进行,故不能使用
D7之后的TSVI
TSVI或tsVI必须重复三音(调式主音)
声部进行
导音→主音
D7七音下行到调式III级
平稳进行,重复D7三音(D7不完全)若存在跳进,一定为调式V级到I级(五度下行或四度上行)
扩展乐段的其他方法
在主和弦结尾使用三音或五音旋律位置,或放在弱拍,使结尾不完满,直到真正终止式出现
在D或K46后面使用D2,其必须进行到主六和弦,使乐句继续进行
属功能中较少使用的和弦
VII减三和弦的六和弦DVII6)
定义与规则:几乎只用六和弦
使用条件
大调
作为T或T6经过和弦,低音3-2-1、旋律1-2-3反向,内声部下行二度再返回
旋律出现6-7-1
低音4-2-1进行,内声部平稳连接
其他情况:S-D7/D34-T,S-D2-T6,D7比DVII多一个属音,用DVII6代替属三和弦
小调:大下属和弦接入DVII6内声部(6-7-1),避免低音增二度进行,保持共同音,形成旋律小调
大调III级三和弦(DTIII)
使用范围:只用于大调
常见进行
作经过和弦
TSVI-DTIII-S
五度或三度关系连接时,保持共同音
二度关系连接时,使用和声连接法
T-DTIII-S
从DTIII经过
DTIII-TSVI:相当于小调D-t
DTIII-T
DTIII-D34-T (低音级进):三度关系连接,保持两个共同音,低音为3-2-1进行
加六音的属和弦
概述
一般用原位属和弦包括D,D7,D56和D2使用较少,不能使用D34,因为其低音被代替
特点:六度音代替五音,一般位于旋律声部
在终止中使用最多
使用方法
准备
下属和声、主和声或K46
功能内:D或D7,II-III级进行
解决
六音-五音-根音(3-2-1)
六音直接解决到主音或不动
七和弦
属七和弦(D7)
原位
结构与标记
定义:建立在V级音上的七和弦
结构:大三和弦+小七度,标记:D7
声部数量
完全
不完全:重复根音,省略五音
排列方式:密集、开放、混合(重复根音,省略五音)
七和弦的复功能性:不协和,除属功能外多一个下属音
准备
和声材料:可用在T,S,D及六和弦,K46(除经过和弦)后面
步骤:确定和弦级数→写出低音(通常上行或下行级进,在少数情况下可以跳进) →其余声部平稳进行(注意D7是否有重复音)
当T,T6,K46进入D7时,可以从纯五度进入减五度
声部进行(不同和弦进行到D7七音)
上行或下行级进
经过的七音:根音下行二度(可不发生在旋律声部),形成经过的七音
跳进
从主和声、K46跳进到七音:一般四度跳进
从属和声跳进到七音
一般上行七度或减五度
在属和声背景下可下行跳进七度
下属和弦与属七和弦连接
连接方式:S,S6根音与D7七音为共同音,应保持,其中,由前一个和弦延续而形成的不协和叫有准备的不协和
不同连接法带来的差异
用和声连接法不能使用完整七和弦,防止出现平行五度
用旋律连接法时,D7完全的七和弦,但七音最好不在旋律位置
解决
概念:从不协和和音进行到协和和音
当D7为三音旋律位置时,必须解决到主音(完全D7➡️不完全T)
声部进行
完全的属七和弦解决
五七音:级进下行
三音
在高音时级进上行
在其他声部可级进上行或三度向下
根音: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
不完全的属七和弦解决
七音:级进下行
三音:级进上行
根音
在上方三声部中的,保持不动
在低音部的,可以向任何方向跳进到主和弦根音
应用
一般运用在终止式(最重要的终止和弦之一), 一般是S/S6/K46-D7-T
半终止: S(6)-D7,T(6)-D7,K46前一般使用属三和弦
实践指示
D7用于终止,也可用于结构内部(凡是可使用D,D6处均可使用D7)
用D7时应保证正确解决
T-(S)-D-T中最好加入D7
转位
名称与标记
解决
可解决到T,T6,转位一般用完全七和弦
声部进行:七音、五音级进下行,根音不动,三音级进上行
形成和应用
七音可平稳进行(与D7相同),是经过,有准备跳进
与不同和弦连接
与主和弦连接
经过的三四和弦
D34常以经过和弦代替D46用在主三和弦及其六和弦之间
连接方式
T-D34-T6: 七音应上行,此时用D34使低音平稳进行
T6-D34-T: 七音应下行,避免重复主和弦三音,可出现减五度到纯五度
与属和弦连接
经过
一般使用D56或D2,经过的七音最常用
5-4-3在低音: D/K46-D2-T6
跳进: 七音上行跳进,属和弦根音跳到属七和弦转位七音,有1-2个声部不动
与下属和弦连接:共同音(七音)保持 S-D2-T6,S-D56/D34-T
转换
一般情况下D7七音应保持不动(在同一声部)
七音向下转换,同时另一声部转换到七音
旋律最好与低音反向,且三个运动声部不应同向
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
单一声部跳进(D2-T6)
五音跳进
根音跳进
一般出现在旋律声部
双跳进
常用方式:根音、五音同时跳进,上方两个声部形成平行四度
特殊情况
高音声部与次中音可反向双跳进
两个中音声部以平行四度作下行五度双跳进
结束终止中的反行八度和平行八度
不完全的属七和弦通常反向或平行八度解决到主和弦,并且常出现跳进
在四部和声中有时也可使用
下属七和弦(SII7)
绪论
定义与标记:建立在II级上的七和弦,用SII7 (小调中为sII7)标记
音程组成
自然大调:小三和弦+小七度
小调,和声大调:减三和弦+小七度
无论是大调还是小调,其七音(不协和音)均为调式主音
转位(SII56最常用)
五六和弦的优势:可以近似看作下属和弦+二级,也被称为"附加六度音的下属和弦”
其他转位:SII34,SII2,其中SII2可认为"附加主音的II级和弦"
和声连接
准备和转位
在主和弦及转位、下属和声S,S6,TSVI6之后:使用和声连接法,主音(SII七音)不动
在SII或SII6之后:可认为是同和弦转换,使用经过七音(根音下行二度,到七音)
解决
解决到D
解决到属三和弦
步骤
七音、五音级进下行
三音
原位:三度下行
转位:级进上行
根音
在上方三个声部:保持不动
在低音:跳进到D根音
若存在共同音,则保持 完成重复根音的D或D6
结果:除SII2解决到D6外,其余三个解决到原位
解决到属七和弦
声部进行:七音、五音级进下行,共同音不动
对应关系
特殊情况:若使用不完全的D7,低音可以从SII7根音跳进到D7根音
解决到K46
除二和弦外,都可以解决到K46
步骤:确定低音→保持共同音→找出第二个与低音成八度或同度音级,并解决
解决到T
步骤:七音(调式主音 )不动→ 五音一般下行,在SII7-T时可上行到主音(保证重复音正确)→ 去掉平行八度、平行五度,平稳进行
对应关系
原位SII7:只能进行到T6
SII56:可以进行到T(最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在变格终止中),T6,T46(经过的)
跳进使用条件:七音下行级进或不动,去掉隐伏或平行八度、五度,尽量使两个外声部反向
SII7在有经过和弦的进行中
重点:低音级进
两个下属七和弦之间插入T,T6,TSVI46等
II级二和弦
常作为经过和弦应用
用在原位SII三和弦之后(低音是经过的七音),解决到D6或D56
在两个原位T三和弦之间插入
实践指示
所用于替代较简单下属和弦(S,SII)
不能使用SII7的情况:SII7根音在旋律声部,作平稳下行(二度)
此时一般用SII6,因为下一个和弦七音无法正确解决
导七和弦(DVII7)
绪论
定义:建立在导音(VII级)上的七和弦
功能:具有属功能
分类
自然大调:小导七和弦,减三和弦加小七度
和声大、小调:减导七和弦,减三和弦加减七度
与其他和弦连接
准备
与T连接:无共同音,注意平稳连接,去掉平行八度或五度
与S(S,SII,SII7)连接
S-DVII7: 保持共同音及DVII7的VII级(调式VI级音),S根音(内声部);外声部VI级运动到II级
SII-DVII7(三个共同音): 保持共同音(七音需要准备),第四个声部平稳进行
SII7-DVII7: .SII7七音(调式主音)需正确解决 (七音向下),其余3个声部均保持
与D连接
与属三和弦连接:七音不能预备⇒V级音级进
与属七和弦连接
与TSVI连接(一个共同音):七音需要准备(不动)
根本原则:声部平稳进行, 和声大调中上述连接音响色彩有差异
解决
解决到主和弦
特点:无共同音,各声部均需要运动
声部进行
调式七音解决到主音
DVII7七音向下进行到属音
DVII7三音、五音进行到III级(T重复三音),避免平行五度
对应关系
DVII7-T
DVII56/DVII34-T6
DVII2(使用较少):只能到T46
在功能内(D)的解决
声部进行
DVII7七音向下到属音
其余音级不动
对应关系
DVII7之间的经过和弦
可以使用T,S,D中任何一种功能
低音VI-V-IV,旋律与低音相同或反向,共同音保持,其他声部平稳进行
导三四和弦(DVII34)的下属特点
导七和弦第二转位低音是VI级,具有下属功能
声部进行
准备:S,TSVI,SII7等重复调式主音
解决:低音跳进到主音,其余平稳进行
九和弦
属九和弦(D9)
绪论
定义和标记:D7上面再加一个三度,标记为D9
音程组成:大三度、纯五度、小七度、九度
大九和弦与小九和弦
大九和弦:大九度,称为大属九和弦,存在于自然大调
小九和弦:小九度,称为小属九和弦,存在于小调或和声大调
排列方式:根音与九音应在不同八度音区
声部进行
准备
使用下属功能组准备
和声材料:S,SII,SII6,SII7(TSVI使用较少)
声部进行
两个共同音(七音和九音)不动,形成有预备的七音和九音
有预备的九音可以半音化进行
用主功能组准备
和声材料:T,T6,K46
声部进行:先写低音,其余声部平稳进行,(注意平行五度),有时可能出现跳进
用属功能组准备
声部进行
共同音保持,或类似于和弦转换, D7七音可以进行到D9九音,反之也可以
还可使用4-5-6级进或反向级进
解决
解决到T
下面三个音具有属功能,上两个音具有下属功能,因此有复功能
声部进行
完全的D9按照导七和弦解决到主功能方式进行解决
根音进行到主和弦根音,三音与五音级进上行,到主和弦根音与三音,七音与九音下行到主和弦的三音与五音
形成重复三音的主和弦
若无平行五度,而是平行四度,则T可以不重复三音
三个声部作平行六和弦或平行四六和弦进行
作为D7前的延留
D9九音(VI级)下行二度到D7根音, 其余音不动,再解决到T
此时D7一般不完整,而T完整
若为完全的D9,则可以进行到完全D7
下属九和弦(SII9)
绪论
定义与标记:建立在II级上的九和弦,记为SII9
一般用于大调,不完全SII9省略五音
声部进行
准备
用在T或T6之后,共同音(九音)不动
用在SII,SII7之后,七音、九音平稳下行解决或作为SII7前的延留
解决
进行到D7或D9: 七音、九音下行二度
进行到SII7: 七音不动,九音下行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