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框架效应》
作者是首尔大学心理系教授崔仁哲,他原本是读理科的,后来因为追随兴趣要改读心理学系,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他笔下这本《框架效应》里提到的创新观点被奉为韩国的心理学圣经。书里头提到的“框架”,其实就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思维惯性。
编辑于2021-07-06 14:39:10养老产业,是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 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 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等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养老 及相关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包括专门为养老 或老年人提供产品的活动,以及适合老年人的养老用品和相关 产品制造活动。
知识的分类23.9.19的思维导图,包含知识深度、输入类型、知识获取方式、获取难度、思维广度(不同角度),快来看看吧!
使命:我们为什么存在? 愿景:我们的方向是什么? 价值观:什么对我们重要? 战略:我们的对策是什么? 平衡积分卡:指标和重点是什么? 目标值和行动方案:我们要做什么? 个人目标:我需要做什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养老产业,是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 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 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等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养老 及相关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包括专门为养老 或老年人提供产品的活动,以及适合老年人的养老用品和相关 产品制造活动。
知识的分类23.9.19的思维导图,包含知识深度、输入类型、知识获取方式、获取难度、思维广度(不同角度),快来看看吧!
使命:我们为什么存在? 愿景:我们的方向是什么? 价值观:什么对我们重要? 战略:我们的对策是什么? 平衡积分卡:指标和重点是什么? 目标值和行动方案:我们要做什么? 个人目标:我需要做什么?
《框架效应》 崔仁哲 2020-12-11
作者的话
每个出口,都是通往某处的入口----汤姆·史佩塔(Tom Stoppard)
智慧的本质是刺激心智的极限,而极限的重点就是框架。我们通常是通过框架这个心灵之窗看世界,但框架限制着我们的认识,所以我们的内心充斥着错觉、错误、傲慢、偏见、失误与误解。也是因为明白框架限制着我们的认识,我们会变的更加谦逊和智慧。懂得用最好的框架重新认识自我人生的勇气,这就是智慧的最终目标。
知道华氏50度是摄氏多少度不是智慧。因为它有着准确的答案,认知心理学家称之为结构化问题。而需要智慧解答的是非结构化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察觉到自己的极限时,所感受到的谦逊,才能让我们拥有打破自我框架的勇气,有智慧承认对过去的误解与对未来的无知,并且帮助 我们从对钱的错误心态中解脱。
关于框架的框架
框架是「觀看世界的心靈之窗J。 我們看待某些問題的觀點、面對這们世界的心熊、面對世界的隱喻、對人的刻板印象等,都蜃於這個範畴。框架是映照内心真實想法的心靈之窗,是禳我們從特定方向觀看世界的引導者,但同時也是限制我們接髑世界的监督者。
每个人都是透过各自的眼镜(框架),观看这个世界。
我们精神活动是在特定的假设下产生。我们并不是看到事物的原始面貌,而是已经先有了特定的观点、标准、假设,然后才去观看某些事物。
例如:同样的圆,在不同的框架里,就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框架简单的例子。
框架的哲学定义
人的知觉和想法,总是遵循特定的脉络、特定的观点,或是特定的评价标准与假设。这些脉络、观点、评价标准假设,就称作框架。
框架会选择性的制约我们感知与思考的过程,最后决定感知与思考的结果。
框架是一种脉络
因为前提条件、情况(框架)不同,我们得到的答案会有很大差异。
如所谓换位思考,就是了解对方的情况。
例:恶魔剪接:如新闻报道会把一个人所说的话前后文都剪掉,只拿重点来报道,或以恶意扭曲的事实引发讨论话题。
框架是一种定义
框架是我们对特定对象的定义。
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新字典,根据自己的观点与需求,来定义事物与世界,这正是改变框架的方法。(积极主动)
例:今天=他人迫切渴望的明天抗癌修女,虽然很痛苦,也曾丧失斗志,但是当她想到她虚度的今天是他人迫切渴望的明天,她就会重新找回生命中感恩与幸福。
例:每个出口=通往某处的入口。
例:同样的一颗巧克力,如果定义为最后一颗,就会大大影响我们对巧克力的主观评价。由于我们对最后的期待与众不同,所以将某件事定义为最后的话那个框架就会大大改变我们的期待与评价。
例:老人的幸福指数不会低于年轻人,原因在于老人持着时间所剩无几,过一天赚一天的想法。他们活在当下 ,不会刻意去配合那些会让自己不开心的人,不会委屈自己
例:同样是上班,有些人把它当义为工作,有些人定义为职业 ,有些人定义为使命感。这些定义造成很大的差异,把工作当使命感的人,做出的成果,所得到的幸福感,都比定义为工作的人来的更多,更大。
弗兰克尔曾指出人生有三种主要的价值观,一是经验价值观(Experiential Value),来自自身经历;二是创造价值观(Creative Value),源于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观(Attitudinal Value),即面临绝症等困境时的回应。这三种价值观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观。---摘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框架是一个单词
例:未登记的移民劳工改为非法滞留者,因为劳工二字更容易引发人们对劳工的保护欲。
例:新兴国家代替贫困国家,美国战争部改为国防部,形象会更加正面。
框架是一个提问
问题的内容和顺序都非常重要。
例:A问题 你最近有多幸福?你上个月约会几次?顺序换为你上个月约会几次?你最近有多幸福?那么幸福与约会的关联性将会大大提高。这是因为约会次数变成了启发性问题,对是否幸福作了替代。
“目标问题”就是你想要作出的评估。 “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启发”这一术语是指协助寻找各种难题的恰当答案的简单过程
p
约会的案例并非特例,如果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先看到的问题是与父母或金钱 的关系,而后马上看到那个关于幸福的问题,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形。在两种情况下, 满足感在特殊情况下影响了关于幸福感的表达。任何影响人心情的重要情感问题都 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眼见即为事实。当人们评估自己的幸福感时,他们思维状态的 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
框架就一种隐喻
隐喻:为了表达无法传达的意思,而用具备类似特性的其他事物或观念来表现。
例:把公司比喻成家庭或实验室,比喻成家庭则重视关系,比喻为实验室则重视冒险与创意。
我们的人生由强大的隐喻支配,银多时候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就像鱼在水中游。如果想改变人生,必须改变框架,那就必须要找出那个隐喻,并将它改变。
框架是一种顺序
影响力:认知对比原理
同样的痛苦,如果我们先是经历过极大痛苦就不会觉得很痛苦。
例如:如果我们先搬一种轻的东西,再拿一件重的东本,会觉得第二件特别沉。如果一开始就搬的是重的,反倒不会觉得有这么沉。
例如:如果我们会经历一件好事和一件坏事,那么 先经历坏事的话,感觉比较好。因这这样不公会感到比较美女,后面所经历的好事,也会让我们有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诠释前面 所经历的坏事。
例如:我们先跟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聊天,接着插进来一个相貌平平的家伙,那么 我们会觉得第二个人简直没劲透了。其实他并没有那么索然无味。
例如:看完电视的美女帅哥,再看到自己的伴侣,我们对伴侣的满意度就会降低。
框架是一种欲望
人们的眼睛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
框架是刻板印象
例:一对父子出门遭遇车祸,父亲当场死亡,儿子受重伤,被推进医院外科手术病房。外科医生却说我无法做手术,他是我儿子“。你可能会奇怪父亲不是死了吗?是的。因为外科医生是孩子的妈妈。因为我们刻板的认为外科医院=男性
我们被困在许多刻板印象里,要摆脱人种、性别、年龄、国家、社会、地位、穿着、外表、学历等创造出来的刻板印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抗拒刻板印象这个暴力的框架,接受他们最原始的样子,是非常值得我们一辈子挑战的价值。
改变我的框架
我们看待世界的框架不同,我们从人生中所获得的成果也会不同。你选择哪个框架,会对你追求幸福的人生的意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拒绝低层次框架,选择高层次框架。
是否是我们所说的格局?
高层次框架问”为什么这么做,原因,意义目标是什么。他们问未来的展望,建立起理想“,低层次框架问:”怎么做?事情是容易还是难,要花多少时间,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等具体问题。看不见目标和伟大的蓝图“
高层次框架的人经常说YES,低层次框架经常说NO.
高层次框架是我们一生要坚守的人生态度,是给后代的伟大遗产。
框架决定选择
例:器官捐赠,美国同意捐赠器官的比率为28%,而欧洲国家捐赠比率高达60%。原因是政策不同,美国采取的是如果希望捐赠,要采取一系列的手续。(OPT-IN)而欧州国家采取如果不想捐赠要采取一定的手续,否则就自动捐献(OPT-OUT),。因为人天生就有逃避困难的本性。
走出舒适圈框架
勇敢者的框架是接触,安逸者的框架是逃避。勇敢者看到的是收获,安逸者看到的是可能的失败
活在舒适圈框架的人,总是将保护自己视为最优先的事情。比起尝试困难的事情 获得的成就感,他们更想好好保护自己,不要有遭遇失败或任何有损自尊心的可能 。即使成功的可能性有99%,但他们还是会在意那1%的失败率。所以,他们会以如果失败的话,这种自我防卫的假设,去设想坏的结果,进而避免冒险。
对于渴望成就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流着奶与蜜的丰饶之地;但对安逸之人来说,却是会落得狼狈下场的危险之地。
走出经验框架
过往形成的经验并不一定是准确的,要不断走出经验框架。学习新的内容。
塑造个人品牌
让个人品牌成为优秀的代名词
1999年,22岁的西非移民阿马杜·迪亚洛在公寓门廊里掏钱包,却被警察误认为在掏枪。4名警察向他连开了19枪,迪亚洛当场毙命,而开枪的警察后来被判无罪。(黑人=犯罪)
寻找问题的本质
p
可乐大战:可口可乐的成功是因为独特的瓶身设计。它本身就是一个商品和一个象征。所以百事认为要想赢得可口可乐要设计一款与众不同的瓶子同时价格上有优势。百事可乐把价格降低一半,为5美分便可以买到一瓶可乐。并多年来投入大量时间金钱用做设计开发。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可口可乐也同时降价。瓶身的设计并为赢得市场的认可。 百事总裁约翰·史考利想通了问题的本质,重点不在于制造出多么不同的瓶子,而是引导人们多喝百事可乐。与是百事开始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发现人们很在意瓶子的大小。 1983年向市场推出多种尺寸的包装。 同时它针对可口可乐的“老传统”形象,百事可乐发动广告大战,把自己描绘成“年轻、富有朝气、富有进取精神”,仿佛喝了百事可乐,人也会变得朝气勃勃一样。经过这样一番大张旗鼓的宣传,喝百事可乐成了“新潮流”的代表,而喝可口可乐则成为“因循守旧、不合时尚”的象征,百事可乐的销售额猛增。待到“可口可乐”对此作出反应时,“百事可乐”已牢牢地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最后的通牒游戏
最后通牒赛局(英语:Ultimatum Game)是一种由两名参与者进行的非零和博弈。在这种博弈中,一名提议者向另一名响应者提出一种分配资源的方案,如果响应者同意这一方案,则按照这种方案进行资源分配;如果不同意,则两人都会什么都得不到。按照理性人假设,只要提议者将少量资源分配给响应者,响应者就应该同意。因为这要比什么都得不到好。但实际进行的实验则表明只有当给响应者分配足够资源时,方案才能通过。当有多名响应者参与并拥有投票权,且方案被否决会导致动议者收益为负无限大时,这一博弈就成为了海盗博弈[1]。 历史 该实验最早是由 Werner Guth, Rolf Schmittberger 和 Bernd Schwarze 于1982年在科隆大学进行,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被重复了无数次。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这个实验,是因为其实验结果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大相径庭。[2]。若果响应者被分到的钱太少,他们经常会宁愿甚么也不要,也不要不公平地让自己看起来愚蠢。
研究发现如果游戏取名为华尔街游戏时,受试者会提出 对自己更有利的分配;取名为社交游戏时,爱试者则会提出较公平的分配方式。原因是游戏名称启动了不同的框架。
根据史丹佛大学李·罗斯教授所带领的研究。框架也很可能从物体中衍伸出来。研究团队分别给A、B两组受试者看了一类五种物品,A组看了与商业有关的物品。如公事包、钢笔、会议室桌子、西装、皮鞋。B组看了与商业无关的风筝、火鸡、鲸鱼、乐谱等。然后让A、B组去玩最后的通牒游戏。 最后发现B组有91%的提议公平分配,而A组只有33%的提议五五分配。 可见物品会让人下意识的启动不同的框架。
人生应存有而不占有
精神的富有会比物质的富有让我们更有幸福感
容器的大小决定食量
容器的大小会启动框架,让我们觉得这样的分量才是标准的。
智者的十一个框架
“Life is 10% what happens to me and 90% of how I react to it.” Charles Swindoll, evangelical pastorCharles Swindoll 「生活中遇到的客观事实,总体来说其实只占10%,剩下的90%都是我们对那些事的反应。」查爾斯・史溫道爾(基督教牧師)
对每个人来说,一切事务都是只是直接存在和发生于他的意识中的,所以,显而易见的,人的意识构成是最重要的。
从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的精神科医生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曾说:你能够夺走一个人的一切,唯有一种自由无法夺去。那就是,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情况下,该抱持哪种人生的态度,以及做出选择的自由。
意义框架
是以这件事极具意义,还是这件事要经过众多繁琐步骤的角度考虑。
我们必须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要为了遥远的未来而做的事情 。并养成习惯,以意义为中心去看待事物。
以意义为中心看待明天和未来。
行动框架
如果有想做却犹豫不决的事,现在就要勇敢实现。幸福与成功是敢于行动的人才能享有的! 如果感到害怕,你要记住虽然有可能失败,如果成功了,你就会庆幸当初的选择会多明智。不要让未来的你悔恨当初为什么没有去做!
从短期观点来看,比起后悔什么事情没做,我们更容易后悔自己经做过的事。从长期的观点来看,比起后悔已经做的事,我们更容易后悔那些自己当时没有做的事。
例:有想去的旅行目的地就想法设法去实现。 有理想的职业,就马上努力去实现。
此刻当下
通往幸福的路,其实就始于充分享受、感激当下。幸福的人是那些记得自己、家人和朋友的生日,并且主动庆祝分享喜悦的人。
比较框架
真正内心的自由,是不拿自己与他人比较。物质上的优越只是暂时的。不横向和不同的个体比较,而要纵向和过去的自己或未来的自己比较。追求最好的自己。是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
乐观语言
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决定一个人的思考逻辑。让感谢、感动、喜悦、心动、满足这些词必须充满我们的人生。更要让孩子也经常表达这些话。
偶像框架
找出你想模仿的人,故事。
更换身边的物品,把想要效仿的人特照片挂在眼前,带在身上。促使我们像那个人一样思考,像他一样做事。
如果有让你感到慷慨激昴,热情如火的感动故事一定铭记在心。
依照自己梦想中理想的自己,来刻画未来的自己,并努力实现。
经验框架
改变消费理念,把拥有消费变成提升幸福感消费。
关系框架
我们的生活最重要的,并不是在哪里 ,而是和谁在一起。
重复框架
成人之后的成就,都是基于没有中断的努力而达成的。专注和重复成功的基石
只用要心渴望,不断努力 ,就算无法命中目标,也不会离目标太远。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活出自我
史蒂文林说:“不该被动接受这个世界灌输给我的事物,而是要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为何物,才能使我们的心灵成长。
损失规避
沉没成本
对于已确定的损失,仍以可惜为由继续为某做件事或继续投资,这是因为内心对随时的恐惧。也是损失规避心理。
维持现状
人们选择维持现状的倾向都会比较强烈。
规避:为了做出有智慧的选择,我们需要选择与现状相符的选项。把目前使用的物品、服务 甚至工作定义为中立选项。或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拥有效果
禀赋效应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例:二手买卖
优点缺点
先预付后使用
关注是否有购买的优点
先消费后付款
关注是否有瑕疵
收到商品之后要关注是否有什么亮眼的地方值得购买
花钱的智慧
意外之财
一笔钱被定义为意外之财,我们更容易花掉这笔钱。
避免方法:把意外这财存进银行两个星期
零钱
如果一笔钱被冠上这个名字,就会有迅速被花掉的可能。
智慧的运用零钱心理-一辈子只有一次
投资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旅行,健康。辈子只有一次
原价
特价商品如果用不到并不是省钱,而是在花钱。
重视物品的绝对价值,避免陷入相对价值框架。
如果你去商场想买一台电视,总价1万元,而另外一个较远商场可省30块,你会去较远的商场吗? 如果你去商场想买一个计算器,价格100元,而另一个商场可便宜30元,你会去另一个商场买吗? 大多数人不会为了便宜30块的电视去别外一外商场,而有可能为了便宜30的计算器去另一个商场。
年票和单次票
分开购买时,会因为没有用到其中一张票感到可惜,以年票购买的人,则不会有这种想法。
后见之明
过去不存在,如果却存在的重要东西就是结果。让我们认为过去是可以预测的,也让我们误以为要是能够回到过去,就能够事先预防(人祸)。
我们的影响力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影响力视而不见
比如:世界上有(你的一句话,是支持着我活下去的力量),而没有,(我的一句话,是你活下去的力量)
我们对他人先入为主的观念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而这样的行为又改变了他人的行为。因此,能及早认知并避免这种危险的循环,我们就会变得比较有智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罗波特·札琼克 Robert Zajonc的研究
单纯在场效应:有些人只是待在那,就会对事情 的执行力造成影响。
单纯曝光效应:只要常常接触就会增加好感。
夫妻会越来越相似
在优秀的人身边待上一段时间,就可能变得优秀。
与笑容类似传染的哈欠
人与人之间最具有传染性的就是哈欠。比如:开会时有人打哈欠,旁边的人也很快会打哈欠。
自发性哈欠与传染性哈欠
传染性笑容和哈欠是为了增进社交关系 而产生的高度策略委为。(系统1)我们内心非常渴望与他人深交。
幸福会传染
幸福的方法
平衡的人为框架和状况框架要适当平衡
从人为框架看
幸福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不懈的内在修养、规律严谨的生活习惯。等决定个人的幸福因素。
从状态框架看
努力避免灾祸,比如贫穷、疾病、失业等等,影响我们幸福的状态。
幸福感会传递
有句话说:“当你笑整个世界都会笑。”
幸福感会通过人际关系和网络来传播,进而影响家人、朋友、同事的幸福感。并且通过他们一直传递下去。
例:我们会发现爱笑的人会和爱笑的人在一起,其实很可能并不是他们本来就爱笑,而是被朋友的笑容传染了而已。
自己就是框架
人生并不在于发现自我,而是创造自我。---萧伯纳
C套餐
有A、B、C三个不同价位的套餐,C套餐价格极高。C套餐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让AB套餐看起来性价比更高
生活中很多人扮演着C套餐
励志演讲家——尼克.胡哲。1982年12月4日,胡哲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天生没有四肢,只有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个带着两个脚趾头的小“脚” 。 在胡哲19岁的时候,他打电话给学校,推销自己的演讲。被拒绝52次之后,他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和50美元的薪水,开始演讲生涯。 2003年,胡哲大学毕业,并获得会计与财务规划双学士学位 。2005年,出版DVD《生命更大的目标》。同年胡哲被提名为“澳大利亚年度青年” 。2008年,胡哲担任国际公益组织“Life Without Limbs(没有四肢的生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同年出版DVD《我和世界不一样》。2009年,出版DVD《神采飞扬》。在2008-2009年间,胡哲两次来到中国演讲,在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举行演讲。2010年,出版自传式书籍《人生不设限》。
人类超越相像的努力,会改变人们对努力这件事的看法。好的框架会改变我们,而改变之后的我们,会成为那耀眼的C套餐,然后影响别人。
如果真正的了解到,自己的力量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幸福,我们自然而然会产生斗志,努力创造更美好的自己。
本性还是环境
人为框架和状态框架
状态框架
人类的形为会因当时所处的环境而改变。
人为框架
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念
天动说和地动说
我们在对人的行为进行评判时,通常会采用人为框架而不是状态框架,因而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误会,最后让我们用不正确的观点评价别人。
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父辈》中的汤姆·希林,他原本是一个无比善良的青年,最后不得不变成“不要把自已当人看”的恶魔。但他的本性是仍旧善良的,最后战争结束不愿原谅自己而故意让敌人开枪射杀了自己。
认同例外与偶然
就像我们说地球是圆的,可是实际上地表有山、有溪谷,并不是一个光滑的球体。
心理学寻找的是,即使有部分例外,依然符合多数人情况的法则。
旁观者效应
多元无知状态
一般说来,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势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接受并参照别人的行为。
在危机情况下,目击者越多,有人愿意介入伸出援手的可能性越低。
凯蒂·吉诺维斯命案:38人目击命案却无一人报警施救
人情冷漠、道德沦丧还是别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在那个夜晚,之所以没人去救凯蒂一命,并不是因为这38人或纽约人特别冷漠,而是因为在有比较多人可以去帮忙的环境下,人们会因为“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效应,将助人的责任转移到其他在场的人身上,而更不容易伸出援手。换句话说,可能由于每个邻居都认为会有别人去报警或救凯蒂,最后反而没有一个人真正采取行动。
群体状况
当个体消失在群体的汪洋中,群体的力量就会凌驾与个体之上。
跳楼围观起哄
圣诞节: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试验,告诉孩子们一个人只能拿一个,如果孩子落单就会拿一个,如果是一群孩子就会拿两个以上。
去个体化
当个体在群体中,体现到自我失踪的现象
改善人为框架
我们之所以无法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是因为我们胆小或谨慎。而是因为身边没有那个支持的人。
状态框架的智慧
如果用养成用状态框架来看世界的习惯,我们就能更敏感的察觉到那些影响个人想法、感情、行为的周遭状况,尤其是他人的力量,更进一步来说,这么做会让我们不再那么 容易批判他人,而是努力 找出让对方不得不这么做的状况,变得较为宽容,换句话说,就是状态框架让我们更加智慧。
自我的框架
自我中心
觉得孩子那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觉得都是在帮助孩子?其实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夫妻之间闹矛盾,不仅不会安慰妻子,还认为不过只是开个玩笑,为何这么小气而发火。
从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上,更容易看出我们是怎样的人。要多看别人的优点。
根据心理学家保罗·勒维奇的试验研究,用能力评价别人的人,也将能力的好坏当作自己的评价标准。他们认为能力很重要。同样在定义自己时认为温柔很重要的人,也会用同样的标准看待别人。
聚光灯效应
你是否有过衣柜里明明有一大堆衣服,却不知穿哪件出门,怕别人发现经常穿同一件衣服?你是否因为刚换过发型,怕出门被围观?有时我们以为别人都在注意我们,其实关注我们的只有自己。我们并不是舞台剧的主角,不要误以为自己会像明星一样受到关注,过于在乎他们的视线。
不要急于评价别人
我很懂你,你却不了解我。我们相信通过外表、发型、声音大小、笔迹、喜欢的颜色、常听的音乐这些细微的线索,就可以充分了解一个人。如遇到字写的小的会认为个性畏首畏尾。这些都太片面。
我们时常认为别人是单纯的存在,而自己却是要花更多时间了解的复杂的存在。
独裁政权
心理学家将(自我)称为独裁政权,摆脱自我,会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内向外向-对于评价自己是外向和内向,我们常说看情况。跟好友一起很吵,跟不熟悉的人一起很安静。但对于评价别人却是很肯定的答案,外向或内向。
智慧锦囊:用说明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对方的行为。
我们总是为自己犯的错误寻找借口,而对别人的错误却贴上标签。如果别人也这样做那我们可以不必在意。
生活中的下意识
眼见即为事实 (WYSIATI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 ?)
眼见并不一定为实!
B还是13?
我们的系统1,经常认为看到的是正确的,而没有全局思考。
心里在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和理查德·韦斯特认为我们大脑中有两套系统,《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把它称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 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属于自主控制状态。如光环效应,所见即所得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如复杂的运算。
光环效应
所罗门·阿希的实验,他对两个人进行了描述,并要求其他人对这两个人的个性进行评论。你认为艾伦和本这两个人怎么样? 艾伦:聪明——勤奋——冲动——爱挑剔——固执——嫉妒心强 本:嫉妒心强——固执——爱挑剔——冲动——勤奋——聪明。 大多数人会更喜欢艾伦。这就是光环效应,我们认为聪明人有理由固执,但是如果一个妒忌强的人又固执的人如果还聪明的话,他就是一个很危险的人物。 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第一印象很重要。
自我认知
内向还是外向?
如果 问题是我外向吗?你会想要找外向的证据,如果问题是我内向吗?你就会去回忆内向的行为,不会想起外向的经验。根据问题的不同,自我认知还会有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