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1CPA审计
这是一篇关于2021CPA审计-第四章 审计抽样方法的思维导图,根据斯尔教育金鑫松老师的课程制作。可供参考
编辑于2021-07-08 10:29:42第四章 审计抽样方法★★★
一、 相关概念
1. 审计抽样的含义
样本结果→总体结论
风险导向
所有抽样单元均有被选取机会
坑:均等机会×
只需评价相关账户余额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不需要确定初始金额
适用性
控制测试(有运行轨迹)
实质性程序——细节测试
样本具有代表性
与样本规模无关,与如何选取样本有关
与错报的发生率相关
样本选取是无偏向的
样本具有代表性不意味着根据样本测试结果推断的错报与总体中的错报相同
因为要考虑抽样风险
2. 审计抽样的类型
统计抽样
①随机选取样本项目 ②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计量抽样风险
同时具备
特点:客观计量抽样风险,成本较高
非统计抽样
①随机选取样本项目 ②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计量抽样风险
不同时具备
特点:无法计量,若设计适当,也有同样效果
选哪种:主要考虑成本效益,并运用职业判断
属性抽样
定性
对总体中某一事件发生率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方法
运用于控制测试
目的:测定某一设定控制的偏差率,而不考虑交易金额大小
变量抽样
定量
对总体金额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方法
运用于细节测试
目的:确定记录金额是否正确
3. 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
概念: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如果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风险
影响因素:由抽样引起的,与样本规模和抽样方法相关
样本规模和抽样方法印象抽样风险,但是样本规模与抽样方法之间不互相影响
规模↑ 抽样风向↓
如果规模达到跟整体一样了,就不存在抽样风险了。(也不是抽样了)
控制测试中抽样风险
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实际有效性(低)→信赖过度风险(效果)
粗心大意了
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实际有效性(高)→信赖不足风险(效率)
冤枉好人了
细节测试中的抽样风险
推断重大错报(存在)实际重大错报(不存在)→误拒风险(效率)
冤枉好人了
推断重大错报(不存在)实际重大错报(存在)→误受风险(效果)
粗心大意了
扩大规模可降低抽样风险
若对总体都实施检查,则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非抽样风险
与抽样风险无关的原因(人为因素造成、不受样本规模影响)
未能恰当定义误差将可能导致非抽样风险
选择的总体不适合于测试目标
选择了不适于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
未能适当地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
产生环节:控制测试or实质性程序均可能产生
如何控制?
1||| 可以降低或防范(认真一点)
2||| 难以量化,仔细设计审计程序,适当质量管理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工作适当指导监督复核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法完全消除
二、 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
1. 样本设计阶段
(1) 确定测试目标
提供控制运行证据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2) 定义总体和抽样单元
定义总体
大池塘
适当性
完整性
同质性
定义抽样单元
池塘里的鱼
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有效的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其中一行
(3) 定义偏差构成条件
偏差指偏离对设定控制的预期执行,应考虑必要的所有控制环节
(4) 定义测试时间
通常在期中实施,还需确定如何获取剩余期间的证据
链接第八章
2. 选取样本阶段
(1) 确定取样方法(怎么抽?)
1||| 简单随机选样
类似彩票仪
概率均等,可用计算机or随机数表
2||| 系统选样
总体随机排列,总体中每抽样单元机会相等
确定随机起点,按选样间隔(总体数量/样本规模)顺序选样
统计抽样√非统计抽样√
3||| 随意选样
避免偏向or可预见性,保证机会均等,无法量化
统计抽样×非统计抽样√
4||| 整群选样
不能使用
统计抽样×非统计抽样×
(2) 确定样本规模(抽多少?)
影响因素
1||| 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
实施控制测试时,主要关注信赖过度风险(因为影响效果)
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与样本规模反向变动
2||| 可容忍偏差率
超过这一数量则减少或取消对内控的信赖
与细节测试中设定的可容忍错报相比,通常设定较高
细节测试更重要更严格,可容忍越低
与样本规模反向变动
计划评估的控制有效性越高→越依赖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越严格)可容忍偏差率越低→测试范围越大样本规模越大
越信赖越测
可容忍偏差率高于20%(不依赖)→不进行控制测试
3||| 预计总体偏差率
在既定的可容忍偏差率(预警线),预计总体偏差率与样本规模同向变动
≤可容忍偏差率,预计总体偏差率高得无法接受,控制有效性低,通常决定不实施控制测试
4||| 总体规模
大规模(>2000个),总体的实际容量对样本规模没影响
小规模,抽样比其他方法效率低(例:总共就20个还抽啥!)
5||| 其他因素
控制测试期间越长,样本越多
控制程序越复杂,样本越多
对人工的测试多过自动化的
即考虑控制的类型
确定样本量
非统计抽样:可以只对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进行定性的估计,并运用职业判断
统计抽样:必须......量化,并根据统计公式...
针对运行频率较低的内部控制的考虑
根据经验数值
(3) 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做什么?)
无效单据
合理确信无效单据正常且不构成偏差→替代
使用随机选样→用一个替代的随机数
无法对选取的项目实施检查
无法替代(单据毁损或丢失)→视为偏差
不是合理的可能是人为的
3. 评价样本结果阶段
(1) 计算偏差率
=偏差数量/样本规模
对总体偏差率的最佳估计
(2) 考虑抽样风险
统计抽样
总体偏差率上限=风险系数R/样本量n
总体偏差率VS可容忍偏差率
低于→可以接受,大于或等于→不能接受(内控无效),低于但接近→考虑是否接受
非统计抽样
总体偏差率VS可容忍偏差率
大大低于→可以接受,大于或等于/低于但接近→不能接受(内控无效),差异不大不小→进一步测试
(3) 考虑偏差的性质和原因
考虑因素
无论统计还是非统计抽样,都需都样本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考虑舞弊
控制偏差不一定导致财报的金额错报,若导致了则该控制偏差更加重要
处理偏差
扩大样本规模以进一步收集证据
如果控制偏差是系统偏差or舞弊导致,扩大规模无效
认为控制没有有效运行,样本结果不支持计划的控制运行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因而提高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增加相关账户的实质性程序
(4) 得出总体结论
样本结果不支持计划的控制运行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
进一步测试其他控制(如补偿性控制)
提高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
三、 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应用
样本设计阶段
(1) 确定测试目标
通常用来测试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的合理性
(2) 定义总体
适当性
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视为两个独立总体
完整性
代表总体的实物包括整个总体
逐一进行检查的单个重大项目不构成抽样总体
(3) 定义抽样单元
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一个记录,甚至每个货币单元
(4) 界定错报
链接第二章
选取样本阶段
(1) 确定抽样方法(怎么抽?)
统计抽样
传统变量抽样
常用方法及其计算
1||| 均值法
预计样本的审定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没有差异或少量差异;未对总体分层的不适用
2||| 差额法
样本项目存在错报,错报金额与项目数量密切相关
理解:错报一样大,数量越多,错的越多
3||| 比率法
样本项目存在错报,错报金额与项目金额密切相关
理解:错报的百分比一样大,总体账面金额越大,错的越多
优缺点
优点:较小样本规模;适合测低估(完整性);...
缺点:更复杂;几乎不存在错报时差额法和比率法无法使用...
货币单元抽样
概念
运用属性抽样原理,对货币金额而不是对发生率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方法
综合属性变量抽样
抽样单元:货币单元
特点
每个货币单元被选中的机会相同
项目金额越大,被选中的概率就越大
不是对货币单元实施检查,而是对包含被选取货币单元的账户余额或交易(→逻辑单元)实施检查
看抽中的货币单元归属于哪个逻辑单元
优缺点
优点:更简便;几乎不存在错报时样本规模比传统变量抽样方法更小;无需通过分层减少变异性...适合测测高估(存在or发生)
缺点:可能高估抽样风险的影响;预计总体错报金额增加时,抽样规模更大;
非统计抽样
(2) 确定样本规模(抽多少?)
影响因素
1||| 可接受的误受风险
越低越严格越测
与样本规模反向变动
2||| 可容忍错报
越低越严格越测
与样本规模反向变动
可能≤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3||| 预计总体错报
在既定的可容忍错报(预警线),预计总体错报与样本规模同向变动
4||| 总体规模
对样本规模的影响很小
5||| 总体的变异性
用标准差衡量
与样本规模同向变动
对总体进行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
分层后每层分别独立选取样本,分别推断错报
确定样本量
统计抽样
传统变量抽样
运用计算机程序确定样本规模
货币单元抽样
主要影响因素:①可接受的误受风险 ②可容忍错报与总体账面金额之比 ③预计总体错报与可容忍错报之比
非统计抽样
经验公式:样本规模=总体账面金额/可容忍错报×保证系数
(3) 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
选取样本
统计抽样
简单随机选样、系统选样
非统计抽样
简单随机选样、系统选样、随意选样
实施审计程序
应当对选区的每一个样本实施适合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
无法对选区的项目实施检查的→考虑对样本评价结果的影响
评价样本结果阶段
(1) 推断总体的错报
分层的分别推断错报
使用货币抽样单元时,根据逻辑单元的类型使用不同的推断方法
1||| 逻辑单元账面金额≥选样间隔(“大单元”)
推断的错报=逻辑单元的实际错报
2||| 逻辑单元账面金额<选样间隔(“小单元”)
推断的错报=(样本错报/样本账面金额)×选样间隔
(2) 考虑抽样风险
统计抽样
1||| 计算总体错报上限
i. 计算基本精确度=保证系数×选样间隔
ii. 计算“大单元”=事实错报
iii. 计算“小单元”=每一推断错报×相应的保证系数的增量(将推断错报按金额降序)
iv. 计算总体错报的上限=以上之和
2||| 判断是否可接受:总体错报上限VS可容忍错报
低于→可以接受,大于或等于→不能接受
非统计抽样
判断是否可接受:推断的总体错报VS可容忍错报
远远低于→可以接受,大于或接近/等于→不能接受,差异不大不小→进一步测试
(3) 考虑错报的性质和原因
是否涉及舞弊?还是只是记账疏漏?
(4) 得出总体结论
样本结果不支持总体账面金额→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查,必要时调整账面记录
...支持...→将剩余推断错报和其他事实错报和推断错报汇总,以评价财报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